第二十三章 經歷神的豐富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9)

我們繼續討論這個重要的主題時,我要特彆強調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正在探討的是一件非常實際的事,而不是什麼模糊,抽象,神秘的思想。使徒保羅是以傳福音者,教師,和牧師的身份寫下這些字句的;他無意向以弗所人提出一些神秘的,或有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他也不是為了刺激他們去作教義上的辯論;他寫下這卷書信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上能對他們有所幫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件非常實際的,具體的事。我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比它更實際的了。我個人相信,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是當今基督教會最迫切,最符合實際的事。

我甚至擔心,教會可能根本未理解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有一種很奇怪的想法,認為「實際」就是沉緬在我們自己這個層次的活動裡。這不是新約的教訓。我們若真正想為神,為基督作一點事,那麼根據新約的教訓,我們不能立刻開始行動,必須先確定自己已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領受了隨之而來的能力。當然,使徒保羅是教會歷史上作工最多的人,但不要忘了他出來服事之前,曾在亞拉伯住了三年。他並沒有一信主之後就立刻開始行動。他並未採信現代人的口號:「給初信者一些事作!」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在亞拉伯!可是他一旦從亞拉伯出來,就充滿了神的豐富和能力。這解釋了為什麼他的事奉大有能力,並且成果驚人。

歷代以來,在神其他的僕人身上也可以看見同樣的情形。衛斯理約翰在一七三八年之前,可以說是全世界上最忙碌最活躍的人;另一方面他的生活卻是一敗塗地。但是後來他在英國倫敦有了一次特殊的經歷,當時他的心「奇妙地溫暖起來」,他的整個事奉起了變化,不久之後他成了最有能力的佈道家。他遵循的是新約的模式。他意識到自己缺乏能力,特別缺少像某些莫拉維(Moravian)弟兄會成員那種對基督的認識,他感到必須暫停講道;一直到他有了罪蒙赦免的確據之後,神才開始重用他,成就非凡的事。

所以我認為沒有比這種經歷更實際的事了。真正講究實際的人並不是忙碌、興奮、來去匆匆的,乃是那些被聖靈所使用的人。但願教會能認識到這一點!教會需要這類的復興。只有當教會被聖靈復興時,她才會成為大有能力的教會。我們若一直信賴自己的才幹和行動,就會徒勞無功。教會需要被神充滿,這樣才能帶出實際的行動來。

最近我讀到一段話,似乎對現今基督徒的光景作了一針見血的評估。那位作者寫道:「宗教好像是生命中的背景,很少被人用到,也很少被檢視。」他指的是那些仍待在教會裡的基督徒。他們的宗教信仰只是生活的背景,而不是生活的重鎮和中心。他又繼續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宗教就像緊急時才撥的救護車專線一樣。」讓我們每一個人自我反省。這些事在你的生命中占着什麼地位?基督徒真理是否只是一些你在病痛中或親人重病時,或失業,突發的災難臨到,或躺在臨終的病床上時,才會想到的?它僅僅是你生命中的背景嗎?其實它不應該被放在這樣的地位上。基督徒的信仰不是你跌倒時墊在後面的墊子。它也不是你遭遇困難時呼救的急診中心。它不應該是「很少被用到的」,也不是「很少被檢視」的。我們明白什麼是「籍着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什麼是「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我們是否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好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我們?我們關心這些事嗎?它是否居我們思想的中心地位?基督徒信仰在我們的生命中占着什麼地位?它只是我們禮拜天才記得,其它日子就忘得一乾二淨的東西嗎?或者它是我們生命,存在,和一切活動的終極目標?保羅的禱告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作到這一點,好叫我們認識神一切的豐富。

但是它實際上的意義是什麼?前面我們已從神學的角度探討過了,現在則從實際的觀點來看。一個認識被神充滿是什麼意思的人,是怎樣的人呢?首先,那意味着神在我們裡面,管理着一切。確實,神必然要管理我們整個生命。祂控制我們的思想,感覺,以及外面的活動。你想到人時,就一定得想到這包括了心思,情感,意志。我們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意思是神正管理着我們的心思,就是認知的範圍;情感,包括感覺和知覺;以及意志的範圍,包括外在的行動,以及我們一切的活動。

這裡最主要的意思是,我們的思想被神,被神的心意所管理。聖經有幾處經文指示得很清楚。例如保羅在羅馬書裡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請注意保羅提到「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的心思絶對不能任意馳騁。根本沒有「自由思想」這回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我知道有些學派主張人的心思是自由的,那只是他們對於陷在罪中的人存着可悲的幻想。由於犯罪的結果,人天然的心思總是被世界和世界的觀點所控制。一個非基督徒和一個基督徒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心思受世界控制,基督徒的心思則被聖靈「更新而變化」。結果是,基督徒能用屬靈的方式思想,這是他先前作不到的。

保羅在哥林各前書裡對這個真理有很清楚的解釋。他說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他又說,「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屬血氣的人不能領受,也不明白,「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然後他又加上,「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二ll—16)。使徒的意思是,我們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基督因着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就「有基督的心了」。使徒聲稱這是必然的後果。

換句話說,保羅是指一個人若被神所充滿的充滿了,他就能用屬靈的方式思想。基督徒生活最榮耀最動人的地方,莫過于它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形態,事實上他整個思想的方式和方法都改變了。我們是否能清楚分辨屬血氣的思想和屬靈的思想之間的差異?基督徒不僅是有一個新的觀點,並且有新的思想形態。要試驗我們是不是基督徒,最好的方法是看我們對於此處討論的這段經文如何反應。我們覺得它很奇怪,或覺得它正擊中我們的要害?使徒用屬靈的方式思想,他不是憑人的思想或字句寫下這段話,乃是憑着聖靈的引導。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屬靈的。當然,若沒有更新而變化的心,我們就會看這些事都是愚昧的。哈威迦爾(Frances Ridley Havergal)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很愉快地說道:

收我此生作奉獻……

她在另外一節中又如此表達:

收我聰明並才幹,前來作成你心歡。

這種事很難用言詞表達,可是整個思想的模式基本上是不同的。它與政治及哲學的思想有異,本質上那是屬靈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有才幹的,能夠用屬靈方式思想的人,他對聖經的領悟遠遠超過一個滿腦子知識卻無屬靈悟性的人。基督徒的信仰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思想方式。一個在基督裡的新人,必然有一種屬靈的知覺和直覺,足以使他明白並遵行屬靈的真理;而對那些屬血氣的人、非基督徒而言,這些真理卻是毫無意義的。

第二個受到神管理的,乃是我們感情的部分,它包括了人的感覺。這也同樣是無可避免的。一個有神的豐富內住的人,必然也被神的愛所管理。這在主耶穌自己身上尤其明顯。一旦祂住在我們裡面,這也就成了我們的特質。祂一再重複說,祂來到世上不是行自己的意思,乃是為了討父的喜悅,為了榮耀父神。祂將要離開世界時曾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約十七4)。換句話說,一旦神管理着我們的心,我們就不再被己所管理。當神的愛進來時,己的愛就出去了。一旦己的愛出去,神的愛進來,我們就會開始愛其他的人。

關於這個真理,最醒目的例子莫過于司提反的殉道。他曾受到不公平的控告,並被眾人用石頭打死,但他臨終前卻如此禱告:「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七60)。他已經完全沒有自己了,所以他才能像主耶穌一樣,為他的仇敵代禱;他能愛自己的仇敵並祈求神憐憫他們。我們在使徒保羅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精神。他在哥林多前書裡說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四3)。這中間的改變何等驚人阿!從前他對別人的批評論斷非常敏感。他論斷別人,卻不願意自己被別人論斷。可是如今卻全然改觀了。為什麼?因他被神的愛充滿了。從前對己的珍愛和顧惜都消失了。他如今被神管理,所以他所關心的不再是人家怎麼說他,怎麼看他,而是人家怎麼思想神和主耶穌基督。

此外,我們的意志也和我們一切的行動與活動一樣,受到神的管理。主耶穌如此說到祂自己:「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六38)。神兒子並未堅持自己的特權;祂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放下自己的意志,凡祂所言所行的,都是由神的旨意來決定。

使徒保羅也是如此。使徒行傳裡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文字,描述他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辭行。當時他正要前往耶路撒冷,他說,「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什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2—24)。他個人的意願完全消失在主的旨意裡。

收我意志永屬你, 從今不再為自己。

這是保羅的禱告,神也應允了。使徒行傳稍後的部分裡,我們發現他又重複一次先前他對以弗所長老說的那段話。當時有幾個朋友勸保羅不要去耶路撒冷,因為他們知道那裡的人會苦待他。但保羅回答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二十一13)。他沒有個人的意志,因為已經被主的旨意所吸收了。他降服自己的意志,消失在主的旨意中。他的心思意唸完全被主耶穌基督的旨意所管理,這位主基督是因着他的信住在他心裡的。

這一切乃是被「神所充滿的充滿了」之後必然的結果。衛斯理查理的詩歌對此有無與倫比的描述:

給我移山的信心,使高山夷為平原;
給我童稚般的愛,渴望重建你家室;
我被贖靈魂渴望,讓你大愛來征服。
我願贖珍貴時光,只為一個目的活:

傾盡我一生年日,尋找未得救靈魂;
我的使命足證明,只呼吸救主大愛。
我的才幹與恩賜,全交與你賜恩手;
讓我一生傳你道,為你的榮耀而活;

用所度過每一刻,來宣揚罪人良友。
以無盡神聖慈愛,擴大,點燃,滿我心;
好叫我竭盡己力,像你熱忱愛世人;
領他們到你懷中,因你為羊群捨命。

衛斯理查理在這首詩歌裡,以動人的詞句告訴我們他如何為自己禱告,正反映了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當神的豐富住在我們裡面時,我們的心思,情感,意志,就被主耶穌基督所征服,控制。

其次,一個被神的豐富充滿的人,他每一個屬靈的目標和本能都滿足了。我們重生的那一刻,新的生命原則就注入了,我們開始有分于神的本性;新的本能,新的渴望,新的目標,新的目的滋生了。它們開始在內心深處攪動,我們急欲目睹其實現,它們也逐漸得到應驗和滿足。例如我們有了新生命之後,就開始渴望認識神。我不是指知道神,而是指認識祂。正如詩篇作者所言,「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四十二1一2)。我們熟悉這種渴望嗎?保羅說,「使我認識基督。」「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他不是指抽象的,理論上的認識,使你能與人辯論有關神的事,乃是指對神有一種親密的,直接的,真正的認識。

神的每一個兒女都應該多多少少有這種渴望。他們仍然對其它種類的知識感興趣,但比起對主的認識,那些就變成次要的了。他們裡面有一種愛的本能,渴望得着滿足。我不是單單指認識神的愛和基督的愛,乃是指一個事實:神的兒女渴望自己被愛充滿。他的生命中若缺少了愛,他就不會喜樂。寇佩爾說過,

主,我最不滿足之處,就是我愛心太微弱。

他一心切望能愛主更多。他盼望心中充滿對弟兄姊妹的愛。當他讀到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時,他禁不住說,但願我也能像這樣;我也要被這種愛充滿,並且作一個榜樣。

一個人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他就會越來越遵照愛的模式行,因為「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加五22)。這應該是我們每天思想的主題。「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我們若真是神的兒女,就會渴望被那種愛所充滿,並且對它的認識與日俱增。

然後是對義的渴望。主耶穌說過,「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神的兒女必然會渴慕公義。對於犯罪,跌倒,偏行己路,你難道不感厭倦嗎?神兒女心中有一種本能,渴求公義和聖潔。他不再埋怨基督徒的生活狹窄、限制太多。如果這正是你的感覺,那就等於承認你缺乏基督新生兒所具有的本能。如果你得強逼自己去敬拜神,你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不妨反省一下。神的兒女必然有渴望公義和聖潔的本能。我們有這寶貴的應許,說到我們能被充滿,神能滿足這本能。

另外一種本能的渴望是服事祂,榮耀祂的名。衛斯理查理的詩歌表達得很透徹;這是他衷心切慕的。然而保羅更有力地告訴我們他如何被這種渴望所管理。他在歌羅西書裡提到主耶穌基督時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着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一28—29)。使徒知道透過聖靈被神的大能感動是什麼意思。他也告訴哥林多人,他的講道和談話是在顯明聖靈的大能。我們對此知道多少?

我願意謙卑地說,世界上最蒙福的事莫過于明白聖靈的大能。遺憾的是,有些人雖然常常講道,解經,卻對聖靈的大能一無所知。用自己的力量講道,和靠聖靈的大能講道,這中間真是有天淵之別。這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談話,一切行動,和教會活動中。一旦我們被神的豐富所充滿,我們一切屬靈的本能和目標就得到滿足了。喇瓦特爾的詩歌應該也成為我們每一天的禱告。他說,

哦主,求你長在我心,你外再無他求。

這裡描述神的兒女發出呼喊,求神滿足這些新的本能和慾望。

可憐的己,願其消沉,惟你作我目標;
你的亮光除我陰翳,生命吞我死涸。

它表達作者多麼渴望得解脫,從己和罪中得自由,從羞恥、失敗、軟弱中被釋放出來,並且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這些新的本能就得了滿足。

最後,當一個人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時候,他每一種缺乏,空虛,不足的感覺都會消失無蹤。讓我提醒你主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的話。祂指着雅各井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永遠不渴!」你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又怎麼會感到口渴呢?

可是主耶穌並不滿足只說一次。祂又在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三十五節裡重複說,「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你饑餓嗎?你口渴嗎?你沒有喜樂嗎?你身患疾病嗎?你是否有時候不知道下一步作什麼?你可曾感到茫然,失落,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若是這樣,就顯示你未不斷到主耶穌基督那裡。「到我這裡來的」意思是「不斷前來的」。如果你裡面的生命已經滿足了,豐富了,你又怎會饑餓口渴呢?

所以這些是主自己的應許;它們是真的嗎?可能實現在生活中嗎?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裡提出了答案:「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迫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一13)。這些應許是真的!保羅是在一種不會饑餓不會口渴的境況中。稍後他在同一章裡說,「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18節)。他寫下這些字句時,正身繫囹圄,那個時代的監獄常常是又濕又黑,又不衛生的。也許他和另一個士兵銬在一起。可是他居然說,「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他當然有餘!他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他甚至更大膽地說,「我的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19節)。這是「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含義。

基督徒阿!我們體認到這福氣了嗎?神兒子就是為了此目的,來到世界,死在十字架上。祂死,不僅是為使我們蒙赦免,得以脫離地獄的刑罰,而且也是為了使我們得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這就是生命!不是等你死了以後進入榮耀中才享受到的,乃是在今生,現在就可以享受。當然屆時會有更大的豐富,可是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被充滿。這是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他不是把一個模糊的理想放在他們面前;他只祈求,叫他們真正明白這些,就像他自己明白得那樣透徹一樣。

這就是基督徒的信仰!若滿足於任何比它次要的東西,都是有罪的,不榮耀主的。不要只是因為你相信了基督,罪得赦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就心滿意足了。要竭力追求,絶不罷休,直到你明白並且經歷了這種豐富。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物質,只是一個「它」而已。不要把它想成好像是在把一種液體從一個罐子倒入另一個罐子。這是個人的經歷,是基督的內住。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子身上。到祂面前,憑着你的信心行動,對祂說話,告訴祂你的需要,仰望祂,花時間跟祂在一起。祂會賜下祂的豐富,你就能對馬特森(William Tidd Matson)的詩歌起共鳴。馬特森的父親是當時英國政界的聞人,所以他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立志也要在政壇上大展身手。毫無疑問的,憑他過人的才幹和能力,他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但是他二十歲那年,有了很深刻的重生經歷,他悔改接受主,得到從神來的新生命。於是他毅然放下錦繡的前程,成為一個謙卑的傳道人。他可曾覺得自己作了很大的犧牲?不!他認為這是極大的收穫。他告訴我們:

蒙福生命,心享安寧,世俗喧囂,盡都止息;
一心信靠,更高旨意,惟你心意,才是美善。
蒙福生命,心靈得見,時光流轉,世事多變;
神的慈愛,堅定不移,照亮途中,一切奧秘。

另一位傳道人雷藍德(John Ryland),生於一七五三年,卒於一八二五年,他也認識這種豐富,他如此表達:

哦,主,我心以你為樂,你的眷顧是我所賴;
每遇艱難必奔你懷,惟你是我知心良友。
即使所有溪澗乾涸,你的豐盛依然不變;
讓我以此感到滿足,以你名為最高榮耀。

受造之物一無良善,惟獨在你裡面尋得;
神阿!只要擁有了你,我就擁有整個世界。
他既為我預備天家,在世所需祂定供應;
基督富足,我豈會貧?除你以外,我復何求?

哦主我將憂慮卸下,稱頌你名,高唱凱歌;
我心只有一個切望,討你喜悅愛你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