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知道那不能測度的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8一19)

看過了基督長闊高深的愛之後,現在我們必須來探討這種認識的本質和特色。顯然的,這方面的認識不僅會影響我們想得到它的意願,而且會影響我們的努力。由於很多人在這方面的認識上有了偏差,所以他們只知道它,卻從未經歷它。使徒煞費苦心地要在這件事上幫助我們,他提出了這種知識的三個特色。顯然的,他精心挑選了三個詞,好叫以弗所人及後世讀以弗所書的人能夠明白得透徹。

我們要來看的第一個詞是「明白」——「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這個詞的意思是,「在心理上堅固地把握」一件事,或者「用心去抓住」一件事。它描述了人心把握一個概念或真理的過程。所以此處較好的翻譯是,「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捕捉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知識本身有許多不同的型態,我們應該分辨其中的差異。我不打算在這裡討論細節,但我們要知道,此處所探討的知識是一般所謂的「觀念性」知識,是對概念和理念的認識。這是知識中很突出的一部分。有一種知識是直覺的,本能的,它和擺在我們前面的這種觀念和理念性的知識不同,後者是我們可以把握,抓住,擁有,並據為已有的。當我們作學生,要學某一個科目的時候,往往必須學習它最基本的原則和主要概念,這時就運用到了觀念性的知識。它所強調的是,這是一種心理的過程,是與心靈有關的。所以使徒一開始就祈求神,叫以弗所信徒能在心中把握基督的愛。

我們立刻面對了一個矛盾;不僅和我前面說的矛盾,並且也與保羅自己的話牴觸。我一直不憚其煩地強調,保羅所要聲明的重點是,一旦你進入了愛的領域,你就不再倚賴智識了。前面我們討論「愛心有根有基」時已提到這一點,指出認識基督之愛惟一的方法。可是現在我又強調說,使徒特意選擇了一個詞,以帶出對基督的愛之認識的心理層面。

我們如何解決這個明顯的矛盾?答案是,保羅說他要以弗所人明白、從心理上把握基督的愛時,他並不是說,這純粹是一種智識的過程。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它裡面含有智識的成份並不表示它是純智識的。所以保羅並非自相矛盾。他的意思是,愛裡總是含有智識的成份,事實上智能的領悟往往是愛的重要成份之一。

毫無疑問的,在這些事上,我們最大的難處在於我們對於愛的整個觀念有嚴重的缺失。我們很容易把愛當作一種情緒化的東西,好像它純粹是感情的產物。現今世界流行的愛情觀,視愛為純粹非理性的東西。一般說來,那根本不是愛,只是一種稱為迷戀的東西,而迷戀是不含任何理智成份的。然而真正的愛總是包含理智,包含瞭解。主耶穌可以替愛提出理由。這是使徒採用「明白」一詞所涵蓋的意思。同時他也不是說,愛可以憑純理性的行動加以認知,他強調的是,愛含有理智,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他在腓立比書裡有很好的闡釋。他說,「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一9一lO)。請注意他祈求的是,叫他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判斷上有長進,好分辨各樣不同的事。

千萬不可把新約的愛當作一種直覺的或本能的東西,只是純感性的、非理性的。新約用兩個詞來形容愛——「情慾的愛」(eros)和「捨己的愛」(agaPe)。此處保羅不是指情慾的愛,那是一種屬肉體的,動物性的,肉慾的愛。今日世界流行的就是這一類的觀點。確實,這也是我們這一個性放縱的世代最主要的問題。現今世界最大的悲劇莫過于享樂和縱慾正在腐蝕着世道人心,並在無數男女的生活中造成可悲的後果。我們若實現使徒用「明白」一詞所強調的真理,就可以脫離這邪惡。

換句話說,愛是可以理解的。確實,愛本身總是含有一些沉思的成份。愛若不能引起你思想,那就不是愛;它只是純粹肉體的直覺。愛喜歡深思熟慮,分析,推敲,再三思想。這是一種智慧的過程,包括了概念的成份。因此我們可以說,使徒實際上是在為以弗所人及各處的聖徒代禱,好叫他們能開始「研究」基督的愛。愛是需要研究的,你越研究,就越享受它。這原則也可運用在世俗的科目上。我們有時候會說,「坦白說,我開始喜愛這一科了。」我們真正的意思是,由於觀念弄通了,我們就開始享受、欣賞這一科目了。

使徒說,對於這種愛,我們最初的反應是,開始用心思去明白它。當我們想到它的長闊高深時,我們就會這樣作。我們會用心思想它的範圍,對自己談論它,並默想它。這不僅是感覺,也涉及了去查考聖經,注意神的愛客觀、外在的顯現。我們若花心思去想,就會發現我們對基督的愛日益增添。這不是進入一種被動的狀態,然後就指望某種偉大的感覺自心底油然生出。你必須特意花心思在基督的愛上,試着把握其觀念,並對它培養出一種屬靈的洞見來。

我們是否像華滋(Isaac Watts)的詩開頭所說的,「當我思量奇妙十架」那樣思想基督的愛?我們常常思量它嗎?讓我舉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天你在鄉下旅行,聽說附近有一風景名勝,但你得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抵達。於是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爬到山頂,瑰麗的景色一覽無遺。你不禁深呼一口氣,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你凝視它,享受它,思量它。但你得先付代價,你必須親自爬上頂峰。這也是使徒的意思。我們要衡量這高原,注視神的愛。思量和默想基督的愛是需要花時間的。它包括了心靈的活動和一些概念。

使徒用的第二個詞是,叫我們「知道」基督的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這裡的「知道」從許多方面看,都比前面的「明白」更強烈,包含更廣。這裡不是指觀念上的知識,而是建立在個人經歷上的知識。此處不再論及觀念上的知識,而是指實驗上的、經歷上的知識。這不是我自創的理論;你若查希臘文字典,會發現那些權威也同意我的說法。這是「明白」「知道」的差別。聖經裡用「知道」一詞時,大半指個人的、實際經歷的事。這個動詞指的是直接、立即的知識,而不是經過思量、默想產生的知識。這是經驗範圍裡的知識。

我們必須留意使徒用這兩個詞的次序。顯然概念的知識總是首先有的。但它必須倚靠進一步實驗性的知識。現在我們要看的,不是心靈或悟性方面的活動。此處有較被動的成份。它描述的不是我們這方面的活動,或對周圍發生的事或我們心裡發生的事之領悟。現在我們不再帶著驚訝讚歎來看基督的愛,此刻我們乃是經歷它,沉浸在其中,被它包圍、佔據、充滿。「知道」一詞描述我們意識到基督愛我們的事實;主耶穌說得很清楚,祂說祂是以無法測度的愛來愛我們。

任何有屬靈悟性的人,在讀新約的時候,都不可能不知道基督對每一個基督徒的愛。若不是祂愛我們,為我們捨命,就沒有一個人能成為基督徒。福音的信息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如果我接受這教訓,相信基督為我的罪代受刑罰,我必然會明白祂這樣作是為了愛我;這是祂愛的證據。我觀看聖經所陳述的這真理,我領會了,相信了,並且接受它,依靠它。可是我多多少少會有一種感覺:它仍在我外面。我相信這個觀念,也安息在這個觀念上。這與基督自己告訴我祂愛我是如何不同啊!祂用親密、直接、實際的方式將祂的愛向我解明。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用比喻來說明。你可以根據別人的行動而領悟到他的愛,可是愛最渴望的往往是對方親口的印證。愛常常期待一句貼己的話;泛泛的示意是不夠的。使徒這裡指出,基督徒是可能以這種個人的、親密的、直接的、實際的方式「知道」基督的愛。在概念的知識上面還有實驗性的知識。這種可能性是如此榮耀,以致于使徒說,他在父面前屈膝代求,好叫以弗所信徒能知道這可能性。他知道他們相信了,他也提醒過,他們已受了「聖靈為印記」;可是他覺得他們並未完全「知道」這愛。他們不但缺乏概念上的知識,並且也未像保羅那樣有實際的經歷;所以他祈求神,叫他們也能有同樣的認識。

使徒用的第三個與愛有關的詞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它真正的意思「超越知識」。我記得有一個朋友曾告訴我,他在美國聽過一位傳道人對這詞所作的有趣解釋。那位傳道人當時是在解釋腓立比書的一句話:「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四7)。他說,那裡的意思是,神所賜的平安從天上下來,略過人的頭腦,直接進到心裡。從某方面看,他說得不錯;但另一方面,他說這與人的心靈無關,略過人的頭腦,這就有誤了。使徒的意思是,它「超越」了頭腦。不是「略過」,而是「超越」。它超過了,越過了。所以較佳的翻譯應該是,「基督的愛是超越知識的。」也就是說,我們雖然能知道,但只能知道一部份,它好像是永不退潮的海洋,永不枯竭,難以捉摸。它比你想像的偉大。即使你對它的認識日增,卻仍是在起步。就在這一點上,語言完全派不上用場了,所以使徒不得不用矛盾修飾法,以表達一個觀念:不論我們理解了多少,總是還有許多我們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妨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總是發現新鮮的部分。基督的愛是超越知識的愛。

看了這三個詞以後,我們不禁要問:前面所描述的知識,真的是每一個基督徒在今世都可能獲得的嗎?或者那只是作者誇張的筆法?或是出於一種詩意的想像?這種說法不但有辱使徒保羅,並且等於否定聖經。不過也難怪人們會提出這一類的問題,因為使徒這裡的教訓似乎遠遠脫離了一般基督徒的經歷。但使徒肯定地說,這是公開給每一個基督徒的,所以他才祈求,叫以弗所教會的人,以及各地的聖徒,都能認識基督的愛——包括觀念上的認識,和經歷上的認識。

使徒彼得曾寫信給一群他不認識的基督徒,他稱他們是「分散在……寄居的」,在信中他提到,「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約翰福音第十四章也告訴我們,神兒子向那真認識祂的人顯現。我們在探討保羅此處的代禱時,要記住約翰福音的這段經文,把它當作背景。主耶穌在那裡說,「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十四20一21)。祂要向那些已經相信祂的人顯現。然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節,主耶穌為屬祂的人禱告,其中的話更叫人驚奇,「……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這裡不是指觀念上認識,而是指立即、直接的認識神對我們的愛。由於祂愛祂的兒子,所以祂也愛我們。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或許有人會問,在基督教會漫長的歷史中,神的子民在運用聖經所記載的這個教訓時,是否會有各種不同的經歷?答案是,這種經歷確實多彩多姿。在各時代各地方各色各樣的人當中,都有無數不同的見證。這種經歷不只限于使徒和傑出的聖徒;即使一些最卑微、最默默無聞的人,都曾因觀念上和經歷上認識基督的愛而喜樂。正如十九世紀傳道人羅伯生(George Wade Robinson)詩中聽說的:

主永遠的愛愛我,這愛籍恩我深知;
聖靈從上正輕語,為將此愛來指示。
哦,這豐滿的平安! 哦,這神聖的歡樂!
在這不息愛裡面,我是屬祂,祂屬我。

頭上之天何蔚藍,四周之地也青綠,
有一景色更鮮艷,無主之目從未睹。
鳥鳴聲音更可悅,花美使我更快活;
自從我心能領略:我是屬祂,祂屬我。

我是永遠只屬祂,誰能使我與祂分?
祂在我心來安家,有福安息滿我心。
天地可以都廢去,日月也可全衰落;
但主與我永同居,我是屬祂,祂屬我。

若沒有實際的經歷,是寫不出這樣詩句的。

還有很多其他詩歌可供引用。類似的話也常出現在衛斯理查理的詩歌中:

耶穌,靈魂的愛人,求你許我來藏身。

此外他又說:

主啊,你是我所需,夠我一切還有餘。

但是這種經歷並不限于詩詞,也常出現在散文裡。以下引用的文字是出於一個天性多慮,多疑,喜歡自省的人。他的名字叫史迪樂(Daniel Steele),是一個哲學教授,已經作了二十八年的基督徒。他絶對不是那種喜好迷信、容易流於情緒化的人。相反的,他很擅長分辨、剖析,是一個活在觀念領域裡的人。可是史迪樂親自經歷了基督的愛,他如此描述:

几乎每一周,每一天,我的心都感受到祂大愛的重量。由於它是如此浩大,我的腦子都悸動起來,我的整個人,我的靈魂和身體都被這種難以抗拒的喜樂衝擊得不堪負荷。然而即使在這樣的豐盛中,我仍有一種渴望,想要得着更多。在祂大愛的火焰裡,我的嘴唇仍發出呼喊:「燒,燒,哦愛,在我心懷,日夜厲害的燒!直至所有其他的愛燒到無處可找。」

此外他又說:

我靈魂中那位從天上來的住客改變了這一切。祂打開了我整個人的每一部分,以祂光輝的臨在充滿我;空虛之處填滿了,不毛之地被發現了,鐵石心腸在祂的大愛下熔化了,「神聖之愛,遠超眾愛。」如今我只盼望有一千顆心去愛,有一千個舌頭去宣揚耶穌,這位集愛於一身的主,完全的救主,到祂面前來的人,祂必拯救到底。也請容我引用一位美國聖徒裴森(Edward Payson)的話,他和史迪樂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在神學和教義上是一個堅定的加爾文主義者。他也是個多年的基督徒,事奉大有果效,是神所重用所賜福的僕人。他的經歷使他能在給一位傳道人的信上如此說:

哦!任何傳道人若看到擺在他面前那難以言喻的榮耀,以及基督的寶貴,他都會忍不住想跳躍,拍手,歡呼說,「我是基督的僕人!我是基督的僕人!」以前讀到本仁約翰(John Bunyan)對美地(Land of Beulah)的描述,那裡陽光普照,終年鳥語花香;我曾懷疑是否真有這個地方。可是現在我因自己的經歷而相信了,它毫無疑問完全改變了我先前的觀念。

在寫給他姊妹的信上,他這樣說:

如果我要像本仁約翰那樣使用比喻性的詞彙,我就可以稱這封信是「來自美地的」,我已經在這裡住了好幾個星期。天城的榮耀在我面前一覽無遺;它的光芒照着我,它的微風息息吹上我瞼龐,它的芬芳之氣漂浮在空氣中,它美妙的音樂洋溢我耳,它的氣氛沁入我心。除了死河,沒有什麼能將我與它分隔;而現今在我看來,死河似乎只是一條毫無意義的小溪,只待神允准,我就可以一步跨過。公義的日頭已逐漸接近,祂越近越顯得偉大、光明;祂現今充滿了整個穹蒼,將榮耀如泉水澆灌下來,我浸浴在這榮光中,彷彿載沉載浮于陽光裡的一隻小蟲,狂喜卻也戰兢。我注視着那無窮盡的光輝,想不透神為什麼定意要光照一個罪惡滿貫的世界。我僅有的一顆心和一個舌頭實在不夠我用;但願我有一個包容萬有的心,能容納所有不同的感情;有一個完備的舌頭,能述盡這一切感覺。

最後他說:

如果基督徒能夠相信他們所擁有的,就是神不必籍着其它的事物就能使他們喜樂,那麼必然可以免去不少的麻煩和不便。他們以為,若親愛的人去世了,或某項祝福被挪去了,他們就會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事實上,沒有這些福氣,神還是可以使他們喜樂千倍。以我自己為例,神一項一項剝奪了我的福氣(他寫這封信時,是在臨終的病榻上),但是祂每挪去一項,祂就以自己來代替,填滿那空缺。現在我雖然瘸腿,動彈不得,但我比以前任何一刻都喜樂;要是我二十年前就相信這一點的話,可能省去我不少憂慮和煩惱。

你我都應該和眾聖徒一樣,明白基督的愛。這不是一個縹緲的幻想,而是一個榮耀的可能性。我們要不斷像保羅為以弗所人禱告那樣為我們自己祈求,直到有一天我們能與史迪樂和裴森一樣誠實的說,我們正住在「美地」,基督已親自將祂的愛向我們顯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