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預備我心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我們繼續研討第十七節,這是使徒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我們已概括地思考了這句話,現在則從更實際的角度看。毫無疑問的,我們此處討論的是一個人所能遇見的最偉大之真理。這裡顯示一個基督徒在今世生活中所能達到的可能性。這是真實的。我不是說,你若達不到就不是基督徒;我的意思是,我們若對此可能性一無所知,就是很可憐的基督徒。這是神要我們達到的,是我們可能作到的。因此我們的首要之務是知道如何達到這地步,同時知道基督是否真的住在我們裡面,以及我們如何才能享受這非凡的特權和極大的喜樂。

讓我們提醒自己其中所含的意義,好刺激我們的胃口,激起我們想要得到它的願望。因為此處所討論的,不是一個純粹神學的問題,而是一個已經應驗在各世代各地方許許多多屬神的人身上之事實。儘管他們在神學上的觀點各異,但他們共同見證了基督住在心裡的偉大經歷。讓我們引用衛斯理查理詩歌中的見證來說明:

你是平靜秘密之源,你是神聖全足的愛;
我們靠你,所以安全,我的幫助,我的山寨;
耶穌,我們是籍你名,能脫犯罪、憂愁、震驚。
你名乃是我們救恩,賞賜喜樂入我心懷;
你名帶來平安、興奮、能力,並加永遠的愛;
你名已經賜給我們 赦免、聖潔,並加天門。

耶穌,你是我們一切:
痛時,安舒;苦時,安息;傷心之時,你是音樂;
亂時,平安;失時,利益;怒目冷眼,你是笑臉;
羞辱,你是榮耀冠冕。
缺乏,你是我們富有;軟弱,你是我們能力;
束縛,你是完全自由;黑暗,你是我們亮光,
失望、憂愁,你是喜悅;死亡,生命;我主,一切。

容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你的經歷嗎?你能引用這些詞句嗎?這是基督對你的意義嗎?主耶穌住在心裡時,就會有這種情形發生。請留意這種關係是如何親密、滿足!不論環境、光景如何,基督是一切的一切。這是實際的經歷,而不是一種想法或理論。衛斯理查理在基督裡找到完全的滿足。他證明了主耶穌說的話是何等真實,祂說,人若到祂那裡,就「必定不餓」,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渴」。在祂裡面有「泉源,直湧到永生」

我要再說一次,這是基督徒信仰中極重要的部分。這是神應許給我們的,我們越經歷它,越見證它,就越能吸引別人注意我們的信仰。非基督徒常常在注視、觀察我們。我們也許宣稱神行了奇妙的事,祂差祂的兒子到世界來。我們相通道成肉身,相信聖靈的能力,可是這些帶來什麼實際的結果呢?如果基督徒看起來也是心事重重,遇見困難和壓力時似乎也沒有安慰,依靠,世人就會忍不住問道:你的基督徒信仰有何價值?有何內容可言?在現今這樣的世代中,許多人的心惶惶不安,他們很自然會望向我們。所以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也是為了神和祂榮耀救恩的緣故,為了神兒子的緣故,祂代替我們受苦好使我們能站在今天這地位上,為了這些原因,我們有義務每一天都見證出基督住在我們心裡的這個事實。

現在來到一個最實際、最重要的問題:這一切如何實現呢?有人說,只要他們能達到衛斯理查理詩中描述的地步,就是付上再大的代價也心甘情願。這種渴望如何才能滿足呢?使徒的答案是,「因着信」——「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或者說是「籍着你們的信」。這句話常遭人誤解。我們可以用前面提過的啟示錄第三章第二十節的畫面來思考,基督在那裡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開門」是什麼意思?它和信心有何關係?

要以實際的方式回答這問題就必須先從第十六節開始看,「按着祂(父)豐盛的榮耀,籍着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這不是一個人能靠自己作到的。但這樣說容易引起一個危險,因為過于強調聖靈的工作,我們就會變得很被動,只是等事情發生。這種態度也是不正確的。使徒在腓立比書第二章第十二、十三節裡說得很清楚,「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這是必要的,是你我必須作的。但使徒立刻又加上一句:「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這裡有很完美的平衡。雖然它和以弗所書第三章第十六節裡的次序相反,但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若不是神在我們心裡運行,我們什麼也不能作。稍早我已提到,我們的意志需要受激發,需要剛強起來,我們需要能力。由於我們立志行事有神在心裡運行,所以我們需要「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此第十六節並不是教我們被動地等候,什麼事也不作。

使徒接著說,這件事是「因信」而發生的。那是什麼意思?再一次我們面對的這種教訓,曾使許多人跌倒,以致於無法活出我們正討論的這經歷。「因信」並不是「憑信心接受」,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那一類教訓論到基督徒生活的經歷時常常說,「這簡單得很,你只要憑信心接受就行了,」你只需要「對基督打開門」,祂就會立刻進到你心裡。雖然你沒什麼感覺,但你要使自己相信;由於聖經說只要你開門祂就會進入,所以你既開了門,祂必然已經進來了。你的感覺無關緊要。他們說你必須不斷肯定祂已經進來了,因為祂說祂會進來。

這種教訓完全錯誤!沒有別的教訓比它更容易剝奪我們基督徒生活中最崇高的經歷。它不過是某種形式的自我說服,將心理學的原則運用出來。另外一個足以證明其錯誤的理由是,我們此處討論的不是一個影響力,而是一個人:「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衛斯理查理寫下前面那首詩歌時,他並不是在企圖說服自己,他乃是道出他實際經歷的基督。他並未說他因為毫無感覺,所以不得不用這些事說服自己,並「憑信心接受」;他乃是說,基督是他破碎心靈的良藥,是他一切捆綁中的自由。這是經歷。他不是在說服自己相信某件事,他乃是在經歷某件事。我們已提過,這是屬神之人常有的經歷。你不能視這件事為理所當然,然後以盲目的信心繼續行程。感謝神,這是一種活生生的實際。使徒保羅說「我活着就是基督」時,他並不是在誇大其詞,他說的是事實。他說,「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他也是在陳述經歷中的一個事實。

所以我們必須拒絶「憑信心接受」這一類的教訓。不管如何,說「簡單得很」這種話本身最容易誤導人。主張此論調的人常常使用一個很特別的例子。他們說,你可以想像置身在一個簾幕低垂的房間裡,雖然外面陽光普照,房間裡卻是一片漆黑。他們說,「你只需要拉開窗帘,陽光自然會照射進來,就是這麼簡單。」這種教訓使許多人困惑,因為他們花了數年光陰試着這麼做。他們以為「簡單得很」,可是卻不然,他們一直未享受到這種經歷。其實信心從某方面看並不是簡單的,也不是可以自我鼓吹的。信心比這些更活躍。你若讀那些真正知道基督住在心裡是何意義的人之傳記,就會發現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說那「簡單得很」;相反的你會發現他們中間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歷長期的尋求,追尋,几乎要因灰心而放棄了。可是他們堅持了下去,經過摸索、掙扎,最後終於體會到基督存在於真理中,基督也住在他們裡面。

我們再從積極面來回答原先的問題——「因信」是什麼意思?最好的方法是參考希伯來書第十一章,這一章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信心生活的真貌。我們看見信心生活不是被動的,而是活躍的。希伯來書的作者用一節經文替我們作了歸納:「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十一13)。在這種信心的定義下,我們如今發現了保羅這句話「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真正的含義。

這裡牽涉的第一個原則是,我必須「看見」這一切——「從遠處望見。」換句話說,我必須明白這教訓,而不是膚淺地念一遍就算了。我必須被它吸引。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描述的人也跟你我一樣,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信息臨到他們,這信息是很不同的,是屬靈的,從神來的。信心的偉人「看見了」,可是他們同時代的人卻未看見;事實上他們還譏笑它。以挪亞為例。他聽到一個信息,就是神要用洪水毀滅這世界。他「看見了」,他也採取了行動。他同時代的人卻未看見,他們因他建造方舟而嘲笑他。他們百般譏諷,認為這件事簡直太荒謬怪異了。

基督徒與其他人區別之處,首先是他能「看見」事情。所以我們思考基督住在我們心裡這問題時,要問自己,我真的看見了這個可能性嗎?或者我們只認為那是一種神秘主義,或宗教狂熱,或者一種盲從?有一種信徒會說,「我相信我們應該作基督徒,我也相信我們心裡應該持守住基督徒真理,過一種良善的生活;可是現在你把我們領到了一個危險的領域裡,在那裡可能會有一些奇怪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說得一點不錯。我正指引你進入信心偉人的領域裡。我領你進入的是使徒保羅和其他使徒,以及最早代基督徒曾經去過的領域。除非我們將它視作一個具體的、實際的領域,否則我們不可能去明白它、經歷它。

但是這也可能產生另外一種難題。有人會說,當然,這是一種很美妙的經歷,我很喜歡聽,但顯然這不是為我預備的。我是一個生意人,我只關心生活中實際的事務。或者說,我是一個專業人士,忙得不可開交。我知道得很清楚,如果我沒有什麼事作,只是整天讀經,專注在基督徒生活上,或者我出家作隱士,那我當然能追求這事,毫無疑問它對我是可能的。但是,我整天埋在商務或世俗的事上,怎麼可能獲得這種經歷?

對此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使徒保羅認為這是以弗所教會裡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早代基督徒當中,有許多人是奴隷,沒有自由,並且被迫勞苦流汗。他們往往缺乏知識、教育、文化,被生活中一些卑賤瑣碎的事所纏累。可是保羅仍然認為這是他們可以達到的地步。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這真理。如果你存心逃避,堅持說,依你的處境和地位你不可能作到這地步,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明白這真理。可是這完全不符合聖經。你等於在否定使徒的教訓,不但如此,你也否定了歷代以來教會裡的基督徒經歷。我前面已警告過,羅馬天主教把基督徒分成「聖徒」與一般信徒是完全錯誤的。根據新約,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聖徒。使徒稱哥林多教會所有的信徒是「蒙召作聖徒的」,他視他們每一個人為聖徒。所以我們必須相信,這種經歷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正如我們享受的同是基督寶血帶來的救恩,得到的是同樣生命的恩典,都要經歷同樣的生命,同樣的復活,將來也要進入同一個天家,所以我們自然也都會進入同樣的經歷裡。歷史的事實證明,即使最平凡的個人也有過這種蒙福的經歷,也能夠為此作見證。這不限于傑出的人,泛泛之輩也可以有同樣的經歷,因為歸根結底說來,這不是靠我們,乃是靠主自己。我們只需要相信它,明白它。我們若不認為自己能獲得此經歷,當然也就不會去尋求它。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十三節採用的另一個詞,指出信徒「歡喜迎接」這應許。每一個詞都把我們又往前帶了一步。這些人相信了應許的那一刻,他們就渴望能享有,他們開始迫切期待應驗的一日。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論及福份時說到,「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歡喜迎接應許的意思是,渴望得着應許。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得着之後,就開始渴想得着,然後去運用。

同樣的論證也可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我們是否太忙碌了以致於無暇去說服自己相信,並且歡喜迎接這些生命中所渴望得着的東西?我們是否無暇去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品味?有人說他忙得沒時間信主,難道他也會忙得沒時間追求配偶嗎?在這方面他倒有時間,因為他會「找」時間。對於基督徒生命中的那些可能性,我們也應該有同樣的態度。我們必須「歡喜迎接」。十八世紀的德國佈道家特司諦更(Gerhard Tersteegen)的詩歌中,貼切地表達了這種經歷。他不但看見這些事,並且相信,又歡喜迎接。

你這神的隱藏之愛,長闊高深,無人知悉;
遠遠我見你的光采,我就嘆息望得安息;
我心痛苦,不能安息,除非我心安息於你。

他不僅視其為一種理智上的可能,並且對他而言,這已經成了屬靈的實際。他繼續說:

全是恩典,使你吸引我心向你追求安息;
我雖追求,不能親近,流蕩的我無所憑依;
哦,要何時不再流蕩,所有腳蹤向你而往?

我們是否看到這個可能性?是否渴望它?我們是否尋求它?是否感覺若得不到心裡就無法快樂?特司諦更並不認為這「簡單得很」,他沒有說這只像拉開窗帘一樣。這件事上沒有輕而易舉的成份。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特司諦更必須掙扎,苦苦尋求,覺得這種經歷似乎在躲避他,因此他從內心發出吶喊——「哦,要何時不再流蕩?」你是否如此尋求祂?你是否用這種方式歡喜迎接這應許?

下一個出現在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十三節的詞,是一個很重要的詞。他們「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開始採取行動了。我們若不將歡喜迎接來的付諸實行,一切就是枉然的。這些若要成為我們經歷中的事實,我們就必須作一些事。我們發現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提到的信心偉人,他們的整個生命和觀點都受這應許所控制、管理。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平故事都具有此特色。亞伯拉罕歡喜迎接這應許,就離鄉背井,前往異地,「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承認,相信,行動,他的整個生活就成了見證神的信實最好的證據。挪亞看見神的應許,就與世人分別出來,着手建造方舟。我們一旦看見應許,相信了,並歡喜迎接,它就成了控制我們生活的主要動力。渴望基督住在心裡會使我們心甘情願捨棄一切,直到得着祂為止。

最後,我們必須採取一個步驟,就是不斷將此事銘記於心。你或許多次被這個可能性所吸引;你所唱的詩歌使你心嚮往之。可是要不斷在心裡保持住這種感覺和渴望卻非易事。惟一的方法是勤讀聖經,特別是與此類似或有關的經文,然後默想,反覆在心裡思想。另一個極有價值的方法是閲讀眾聖徒的經歷,例如他們的傳記和所寫的詩歌。觀察他們如何尋求,如何作。你若這樣行,就能常常把這事放在心上。我們必須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與主耶穌基督保持密切的關係。這是非常基本的條件。我們所談的不是一個「它」,或一種經驗,乃是談到主基督住在我們心裡,以及從此所滋生的親密關係。所以我們要特意問自己,基督對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嗎?我們相信祂,也接受基督徒的信仰;可是我們真認識祂嗎?真能像衛斯理查理說出那樣的話嗎?你得不斷問自己,並把主耶穌放在面前。這是最要緊的。

接下去我們必須明白,有些事是與此經歷不相稱的。如果基督在我們心裡,必然有其它的事不能存在我們心裡。哥林多後書有很精闢的論述:「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14一16節)。這是無可爭論的。有一些事就是不能並存的。基督不能和彼列相通。如果基督住進我心裡,有一些東西就必須出去。祂不能與它們共住。祂是神的兒子,是聖潔無瑕疵的。

我們若真要尋求這經歷,並且歡喜迎接它,就必須有所行動。使徒約翰說,「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二15)。你不能又愛父,又愛世界。所以你要基督住在你心裡,就得除掉世界和屬世的心思,觀點,行動和舉止。可是除去了這一切之後,你會發現還有一個敵人留在那兒,而且是最狡猾的一個,那就是「己」。你若憑自己的力量趕出了那些討厭的東西之後,你會開始沾沾自喜,甚至驕傲起來,以為自己很聖潔。基督和充滿罪的「己」不能同時住在一顆心裡。祂要佔領,我就得退位。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許多聖徒見證過的危險。讓我們用法國複原派聖徒模諾(Theodore Monod)的經歷作例子說明:

何等慚愧,何等痛悔,當我流淚想當時,
如何剛硬拒主深愛,竟敢驕傲對主說,「專為己,全不為你。」
祂愛尋找,開我心眼,見祂十架流血景;『父阿赦免!』深感我心,
我就微弱向主說:「雖為己,少許為你!」

即使在他成了基督徒,不再說「專為己,全不為你」之後,還有一個階段他會說,「雖為己,少許為你。」但他繼續說,

醫治,扶持,釋放,滿溢,祂愛洋溢終不息! 甜蜜堅強勝我剛硬,
使我自卑低聲說:少為己,更多為你!」

最後他抵達了巔峰:

祂愛高過最高天庭,深過最深的海洋;主,你得勝,我今服矣!
允我誠懇的禱祈:「不為己,全都為你!」

我們熟悉這幾個階段嗎?我們認識魔鬼的狡猾嗎?不是基督,就是己。你我若控制着自己的生命,基督就不能掌權。所以不僅是需要除掉惡,我們的己也必須除去。

我們不但要體認此事實,並且要繼續行動。神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那不是一件「簡單得很」的事,對不對?也不是拉起窗帘一類的事。不!你必須積極行動。「不要沾不潔淨的物。」也難怪使徒在哥林多後書第七章第一節說,「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聖靈已經籍着祂的大能,使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因此我們可以作到這些事。你若真的渴望基督住在你心裡,你就必須把這些勉勵付諸實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保羅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五24)。

下一步是禱告。我們必須完全倚靠神。你若以為刻苦己身,像那些禁慾主義者一樣修行,就自動會達此目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要忘了使徒的勉勵,「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讓我再回到特司諦更的詩。他明白了所需要的,並且知道自己無法尋得之後,又繼續說,

日下有無什麼東西,與你相爭來分我心?
呀,我求你把它割棄,讓你作王無人與競;
我心才會不再拘泥,當它籍你得了安息。
哦,主,給我無上之助,救我脫離無用之慮;
趕出己意離我心府,離我全人隱密之域;
使我作個順命的人,不斷稱頌,時常感恩。
求你使我時刻離地,謙卑等候聽你吩咐;
求你對我時常提起:我是你愛、你命、你主。」
來聽你聲,來覺你力,來嘗你愛,是我所期。

你是否這樣向主禱告?這是一個真正接受並承認這些事的人所發出的禱告。他花時間與基督談話,求祂進來。他試着潔淨自己,但他知道他需要從基督來的能力。於是他祈求,渴望,懇求主應允。禱告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也必須有毅力。我們必須持續下去,堅持到底。前面會有很多叫人灰心的事。你可能有時會感覺你的光景大不如前。也許你會發現心裡有一些東西是以前從未想像會在那裡出現的。或許你會覺得離神越來越遠。但是要繼續下去,要有恆心。這是祂的步驟,祂在引領你。我們擁有祂確切的應許和保證:「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37)。這是祂對我們所存的心意。祂對我們認識如此深刻,以致于祂知道我們裡面有一些其它的事必須先對付。所以經歷「基督住在心裡」的第一步通常是先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黑暗,「己」的敗壞,以及追求私己利益的生活所帶給我們的絶望感覺。這些正是神要我們感覺的。只有當我們完全絶望,感到走投無路時,我們才會仰望祂,知道我們需要祂的靈使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並且開始迫切地為此禱告。神會應允我們的禱告,聖靈會使我們剛強起來,在我們裡面作工,感動我們,使我們「立志行事」,並在我們的心中為主耶穌基督預備地方。然後祂就要應驗祂自己的應許:我要向你顯現,我要以你的心為居所;我和父要住在你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