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向父禱告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因此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弗三14一15另譯)

修訂本裡刪除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這幾個字,而譯成「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修訂標準本大致上也是這樣(中文聖經和合本亦然)。使徒用這幾句話,接續他在本章一開頭明顯想提出的話題,我們在看第一節的時候已經提過了。本章第一節即說,「因此,」十四節也是如此。他打算道出第十五節以下所要說的事。他在第十三節說,「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他終於結束了岔出主題的這一段話,現在回到了原先的主題。

第十四節的「因此」和第一節的一樣,是指使徒在第二章末了所說的那些事。他的主要重點是向以弗所人指出,他們已在基督教會裡與那些相信福音的猶太人完全合為一了。他向他們保證,他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這是他對基督教會極崇高的觀念和描述。

這種關連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銘記於心,因為只有當我們記住保羅前面所說的,我們才能瞭解他接下去要說的話。這個進一步的真理——他要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是在他們有了「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這種地位之後,才相應而生的。他們如今屬於神的國度,又成為聖殿的一部分,是神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記住這一切,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使徒告訴以弗所人,要他們相信他在為他們禱告。「我在父面前屈膝。」

此處我只打算針對使徒如何介紹他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之方式,提出幾點意見。首先要強調的是,他確實為他們禱告。從上下文看,這對我們有極大的價值。保羅寫這卷書信的時候正身繫獄中,以弗所書是「監獄書信」的一部分。他當時可能是在羅馬的獄中,不過這無關緊要。我們應當明白的一個重要事實是,他實際上是說,雖然他是一個囚犯,雖然惡毒的仇敵抓住了他,捆綁了他,使他無法前往以弗所探望他們,對他們講道,或到別的地方講道,但有一件事是仇敵不能作的,就是他們無法禁止他禱告,他仍然能禱告。仇敵可以把他拘禁在斗室,加上重重大鎖,把他扣在一個兵丁的手上,在窗戶上加鐵條,把他關起來,與外界隔絶,可是他們無法攔阻一個最謙卑信徒的心通往永生神那裡。從某方面看,對於我們現今活在這個變幻無常的世代之人,這是最能帶來安慰的真理之一。想想看,這對於現今在世界各角落成千上百的基督徒所具有的意義。他們有些人正在獄中,有些人正在勞改營裡,忍受難以言喻的痛苦和羞辱,但是感謝神,他們仍能證明「石牆無法成監獄,鐵欄無法成囚籠」。即使暴君殘酷凶惡,禱告的靈仍能自由飛翔。人能阻止我們用嘴唇禱告,但是即使他們縫上我們的嘴,我們仍能在靈裡禱告,仍能繼續不斷向神祈求。

不管我們的環境如何,光景如何,這個原則都可以運用在我們身上。有時候我們基督徒似乎陷入某種監牢裡。我們受到限制,被綁住,或受疾病、身體軟弱、環境的影響,使我們無法到神家中,或與別人交通。基督徒常常會發現自己處在這樣的情況中。讓我們記住,無論環境或惡人對我們作什麼,禱告的路總是向我們敞開的。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它。換句話說,你若發現自己病倒了,纏綿病榻,這並不表示你現在就一無用處,什麼都不能作了。你仍然可以禱告,你可以為自己禱告,你也可以為別人禱告,你可以在代禱的事工上有分。

我很擔心有時候我們會忘記了這一點。我們這一代的基督徒有一種傾向,就是倚賴聚會。當然這在會眾出席率低的時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不過我想對於那些按時聚會的人而言,他們往往過于注重聚會,以致于一旦病倒躺在床上,他們就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能作,只有等待病好了再說。這是完全錯誤的。保羅在獄中仍然活躍忙碌。我們可以想像他一定花時間為各教會代禱。在監獄書信中,他也提到他不斷的天天為他們代禱。他偶而也給他們寫信,但只有少數能安抵他們的手中;可是他不斷用禱告環繞教會,也為他們中間的個人禱告。他在獄中也展開了有力的事工,這當然和他往日的工作大異其趣,因為他本來是一個傳道人,佈道家,一位無以匹敵的教師。他並未告訴他的朋友說,他現在身繫囹圄,所以動彈不得,只能期待早日獲釋再圖有所作為。不!這種驚人的禱告活動一直在進行着。讓我們將此事實銘記於心。

我們多麼需要為現今這個世代,以及這個世代中許多正在忍受痛苦的人禱告!讓我問一個簡單而坦白的問題:我們每天究竟花多少時間為別的國家裡的基督徒禱告?我們有時間,有閒暇;我們也未身陷牢獄。我們有很多時間花在不重要、無益的事上。我們花多少時間為別人禱告?神呼召我們去分擔別人的重擔,別人的憂愁。保羅卻是在獄中,在最惡劣的逆境中如此作。請留心這個要我們禱告的呼召。正如保羅知道他可以籍着禱告幫助以弗所人。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幫助人;這些人可能對我們素昧平生,但我們知道他們此時此刻正在忍受各種不同的痛苦。讓我們為了他們的緣故,花時間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代求。

接下去使徒在這裡提醒我們,禱告和教導是一樣重要的。我們如果以為使徒只是因為他不能向以弗所人講道,所以他才為他們禱告,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已經強調,他為他們禱告,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能向他們講道,可是我要清楚指出,那不是他為他們禱告惟一的原因。這裡我們再度看到一個似乎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原則。我們需要為自己禱告,正如我們需要受教導一樣。我相信我們都需要受教;我們讀聖經,默想,讀屬靈書籍,解經的書,我們讀教會歷史,讀有關教義的書。這樣作是對的,這一切都很重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需要受教,需要光照,這也正是使徒書信寫就的原因。使徒保羅相信教義是必要的,我們必須看重教導。可是知識的傳授還不夠。我們也需要禱告——為我們自己禱告,好叫我們能領受知識和教導,能駕禦它,運用它,讓它不只停留在我們心中,並且能抓住我們的心,屈服我們的意志,影響我們的全人。知識、教導、禱告必須並駕齊驅,不能分道揚鑣。

在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事上,禱告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在這裡尤其重要。保羅寫下這個豐富、深奧的教義時,他知道以弗所人會在一起閲讀、討論、研究。但他知道這還不夠,所以他禱告,好叫他的教訓能對他們成為真實的。他知道若沒有神直接的賜福,那些教訓不可能對他們成為真實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訓,若不是聖靈使用它,並打開我們的悟性,在我們的全人中給予它一個深邃的住處,那麼它也是枉然的。我們已經在第一章裡看到,使徒為以弗所人禱告。求聖靈「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因為聖靈若不照明他們心中的眼睛,保羅的教訓就是無效的,一無價值的。

讓我們從這裡學一個實際上的功課。我們都有一些非信徒的朋友,我們也很關心他們,想要幫助他們,跟他們談論這些事。我們引用聖經,並且向他們解釋。我們企圖指出基督徒對於現今世局以及整個人生的態度和立場。可是我必須強調,我們若停留在此,就會一無所成。你不能靠說理使一個人成為基督徒。你可以把相信的緣由放在他們面前,但你無法像證明幾何上的一個公式那樣證明它。我們必須明白,在教導他們的時候,也要為他們禱告。惟有聖靈對付他們,預備他們,開他們的悟性,他們才能接受這真理。

使徒和他自己的教訓是互相一致的。他知道他用這卷書信教導以弗所人,和為他們禱告,兩者是一樣重要的。我們也一樣,絶對不可忘記教導和禱告必須齊頭併進。如果你關心一個人,盼望他能得救,你就必須繼續作他的朋友,幫助他,花時間跟他在一起;同時你還得為他禱告。我不憚其煩的說這些是要強調:除非你看重禱告過于教訓,否則你的工作注定會失敗。請留意新約給予代禱的地位是多麼不尋常,多麼驚人,在保羅的書信中尤其突顯。請再留意保羅是如何倚重其他基督徒的代禱。他在大部分的書信中都要求他們替他代禱。他鼓勵他們為他禱告,好叫他有機會,有自由傳福音。他充分明白他必須靠他們代禱。從某方面看,這是一種極大的奧秘;有些人會忍不住說,神既然是大能的,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我們又何必禱告呢?答案是,神以祂永恆的智慧決定,事情就是要這樣成就的。祂喜歡分工合作;出於某種原因,祂要使用我們的禱告,祂喜愛用聖徒的代禱作工具,來實現祂偉大的旨意。

我們必須注意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使徒禱告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得留意他用什麼方法和模式禱告。此處的描述很醒目,也頗發人深省。「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可想而知,使徒寫這卷書信的時候,他一定真的跪下來禱告;也許他先前已經這樣作了,我不知道。但在這裡他清楚說到,他為他們禱告;而我們最感興趣的是,他用來描述禱告的方式。他不是隨意的,偶然的禱告,而是特意的,專心的禱告。一個蒙神默示的人不會隨便講話,也不會漫不經心地講話。他談到自己的禱告時非常慎重,他說,「我……屈膝。」

這令我們面對了有關禱告的姿勢之問題。這件事困擾兩種採取完全相反方式的人;他們各偏于兩個極端。其實聖經對此有很清楚的指示,它說有些人禱告時屈膝或者下跪;可是它也清楚教導說有些人是站着禱告。聖經中兩種方式都提到了,甚至還提到別的方式,例如躺在地上的姿勢。

我們必須花點兒時間來探討這問題,因為人們很容易用一種錯誤,甚至愚昧的方式來處理它。有兩種極端值得注意。一種是形式主義,另一種是疏忽或隨便。形式主義教導說,除非我們跪下來,否則就根本不能算是禱告。有些人甚至真的相信,那些非形式主義者在教會裡的禱告根本不算數,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跪下來。對這一類人而言,下跪的動作比禱告本身還重要。他們忘記聖經上記載有人是站着禱告的。所有認為聖禮儀式是絶對不可缺的人,也可以納入同一類別裡。另外有一些人堅守自由的原則。但是自由的原則也可能被強調得太過分,以致流于放縱,鬆懈,漫不經心,使禱告變得毫無價值。

當然,這裡最重要的原則是,姿勢和態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所象徵的東西。屈膝象徵敬虔,也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十二章裡所謂「虔誠敬畏的心」。它表明了一種敬拜,稱頌,讚美的態度。很顯然的,你可以跪下來禱告,嘴裡唸唸有詞,可是你的心卻飛得老遠。有些人是讓所置身的建築物之形式來決定他的態度。如果他是在一個莊嚴華麗的大教堂裡,他就會放輕腳步,輕聲細語;可是他一走出大門,可能立刻大聲喧嘩,口出惡言。所以他們在教堂裡所表現的並不是虔誠,只不過是建築物本身對他們有一些心理上的影響。聖經對這一類的行為沒有多大興趣。有些人在姿勢上,或者在其它態度,例如胸前劃十字的動作上很虔誠,可是如果這一切不能表示他內心真正的景況,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我必須強調一點——人內心的景況確實能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來。使徒這裡用的表達法非常重要,也很有興味。

這件事和我們前面思考的使徒那句豐富而鼓舞人的話有直接的關連,他在那裡說,「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這句話必須總是伴隨着「我……屈膝。」這是非常重要的!好提醒我們放膽並不等於厚顏,篤信並不等於輕率。坦然無懼的到施恩座前並不表示冒昧無禮,篤信也不表示厚顏無恥。我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有些人似乎以為,屬靈的證明以及救恩的確據乃在於一個人能夠用輕鬆平常的態度向神禱告,這是完全否定了此處以及整本聖經的教導。

有一種人,他們以為你若想證明你多屬靈,就不妨在禱告時一本正經。你的祈求必須簡單扼要,好像電報一樣。他們教導說,你要對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有十足的自信,所以你絶對不會「懼怕戰兢」,當然你也不必在提出要求之前有任何敬拜或讚美。我常在福音派信徒的聚會裡注意到此現象。他們的禱告會常常是根據下列方式進行的:先擬定一分禱告清單,也就是所謂的代禱事項,由主席念出來,然後主席宣佈,「好吧!咱們可以開始禱告。」於是在場的人一個接一個為這些問題提出簡短的代禱。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參加過的這一類禱告會,裡面根本就沒有敬拜的成份。神並未得着敬拜,稱頌,讚美。沒有人為祂的大恩感謝祂,沒有人提到祂的尊嚴和榮耀。這裡面沒有「屈膝」。也許有些人確實跪了下來,但他們的心未曾屈膝。一切都被視作理所當然的。

使徒的話語徹底地糾正了這一類態度,這種態度絶不能代表屬靈,而且正好相反。它基本上忽略了聖經,忽略了神。如果曾經有一個人真正認識神,知曉到神面前去的路,那就必然是保羅了;然而他仍舊「屈膝」。他知道自己正在接近誰。他不敢對神輕忽隨便。「放膽無懼」,沒錯!可是必須伴隨着「虔誠敬畏的心」,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讓我們回想一下前面討論過的第十二節的真正解釋,那就是我們可以免于恐懼,因為我們知道所站的基石是什麼,也知道我們有權來到神面前。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抬頭挺胸地到全能神面前。我們應該總是帶著謙卑前去,意識到這是極大的特權。我們知道自己有入場權,但也要記住我們是來到神的一切榮耀和全能面前。「我……屈膝。」敬拜、稱頌、讚美!在我們尚未敬拜,讚美,感謝神,把自己完全降服給神之前,絶對不要開始祈求。

「我在父面前屈膝」「面前」是很有意思的用詞,指「面對面」。他屈膝以與神面對面。一旦我們明白禱告是與神面對面,我們就不得不屈膝。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神的時候,他說,「禍哉,我滅亡了,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六5)。使徒約翰在拔摩島上看見異象時,也曾仆倒在地,如同死了一樣(啟一17)。如果我們對神的榮耀有真正的認識,就不需要這一類的勸勉。可是我們若對神祇是瞄一眼,就會在面對祂時戰兢恐懼。讓我們再度為此感謝神。不論我們在那裡,不論我們的處境如何,我們總是可以在主耶穌基督裡,籍着祂與神面對面相見。同一位使徒對哥林多人說,「我們眾人既然敞着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林後三18)。

最後,我們來看使徒在這裡對神的描述,他是以謙卑的靈和屈膝下拜的心到這一位神面前的。他說他是來到「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欽定本此處譯作「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其它的譯本則只有「父」一字,這只是版本校勘的問題,並不影響內文的含義。使徒已經說得很清楚,神是我們在主耶穌基督裡惟一的父。有些古抄本加上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這幾個字,有些則沒有。

第十五節的論述最有趣,「從祂」真正的意思是「根據祂」,或「來自祂」。欽定本譯作「天上地上的全家都是從祂得名。」有些其它譯本則作「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歸根結底說來,這中間的差別並不大,可是兩種翻譯各有不同的解釋。「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這種譯法強調的是「家」這個字,指「屬於同一個來源」。這是「家」這個字本身的含義。它也可以指一個支派,一個階層,或一個國家。更進一步說,每一個家都有它自己的姓氏,那是從某一位先祖來的。以色列各支派也都是從某一位先祖得名。「祂本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每一個團體名字都有一個來源。根據這個解釋,使徒此處是說,各家各派各團體各國家之間的區別,顯明了他們在世上有不同的領袖或先祖,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神是萬有之父,是每一家的父。所有的父或先祖都是從祂而來。總而言之,祂是一切的父。

我們注意到,使徒不僅說「地上」而且也說到「天上」——「天上地上的各家」——我剛纔提到的解釋提供了以下的說明:保羅在第十節說,「為要……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他在第一章結尾說得更詳細,他說基督是「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天上也有不同的團體;天使分成天使長和一般的天使,以及其它小類。他們像人一樣分成各組,各家,各派。所以使徒此處是說,不單單世上的各家各派各國最終是從神來的,並且天上的各團體也都在宇宙的父管理之下。確實有些人說,舊約稱天使為「神的眾子」,所以從某方面說他們也是神的兒女,神是他們的父。

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但只有在承認神是一切的創造者這個前提下才能成立。使徒保羅在雅典講道時曾說,「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徒十七29)。從某方面看,整個世界是從神所生的。祂是父,這多少表明了祂是一切的創造者。將這一點銘記於心,我前面提到的解釋就很合理而且正確了。可是我個人在此處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解釋,因為它不符合這節經文的意義,似乎把一些原本不相干的東西扯了進來。

我們已看過,「因此」是指第二章的敘述,所以我們可以從那裡找到解釋此處這節經文的關鍵。第二章第十八節說,「我們兩下籍着祂(基督)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請注意這裡是指父而言。接下去保羅又說,「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神家裡!此處我們得到兩個名詞,「父」「家」。當然保羅在第三章第十五節裡說的是,神是全家的父。什麼樣的家?乃是蒙救贖之人的家!這個家中有些人已經在天上,有些人仍在地上,可是他們都屬於同一個家。換句話說,我認為使徒此處聽說的和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十二章所說的一樣;後者說,「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使徒保羅在這裡說,他是為以弗所人向眾人的父禱告。如今神是他們的父了,因為他們到教會裡,也同時到父面前。神是一切相信之人的父。如今不分外邦人和猶太人,化外人和西古提人,為奴的和自主的(西三11)。神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每一個基督徒都能與祂親近。

我相信使徒用這一類的詞句是為了教導以弗所人,不要再認為自己是外邦人。他們應該看自己如今是神的兒女,是神大家庭裡的人。這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所帶來的奇妙結果,他們被算作「神家裡的人」,與猶太人「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他們已被帶入神的家中。

我們所能學到最寶貴的功課,莫過于明白這個真理。你可能在世上默默無聞,你可能無足輕重,你可能覺得被人遺忘了,沒有人注意你,這些都可能是事實。可是你若「在基督裡」,你若是一個基督徒,你屬於神,你就是祂家裡的人,你的父必垂目觀看你。任何事情若未經祂允許就不會臨到你;「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你們和最偉大的聖徒,最有能力的使徒一樣,是神的兒女。只有一個家,一個「全家」,神是全家的父,祂是「戰斗的教會」之父,也是「得勝的教會」之父。我們都能到祂面前去。此處這位大兄長使徒保羅,這位在知識上遠遠超前的有能力兄長,他告訴以弗所那些卑微年幼的弟兄,他將為了他們的緣故,向「我們的父」代求一些事。

我們都屬於這個家,這個「全家」。我們千萬別忘了這一點,特別是我們禱告的時候,或者在敬拜中親近神的時候。此外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上也不要忘了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以自己的家庭和「家聲」為榮是什麼意思。我們也知道以一個國家,一個班級,一個團體或學校為榮是什麼意思——我們是以它的名為榮!所以我們基督徒要常常記住,我們所帶的名乃是神的名,「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真正重要的不再是大衛的後裔,不再是這個支派那個支派,這個階層那個階層,這個國家那個國家,這個團體那個團體。不!我所宣告的家庭之名乃是神的名,我活在世上時就代表這個家,代表這位父。祂的名覆蓋着我,所以不要叫它受污損!但願別人不致于因為在我身上所看見的而蔑視祂和祂的名。

但願神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透過覆蓋着我們的名,我們得享有何等大的特權;也叫我們看見帶著神的名意味着我們肩上有多麼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