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向父祷告

卷三 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因此我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弗三14一15另译)

修订本里删除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这几个字,而译成「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修订标准本大致上也是这样(中文圣经和合本亦然)。使徒用这几句话,接续他在本章一开头明显想提出的话题,我们在看第一节的时候已经提过了。本章第一节即说,「因此,」十四节也是如此。他打算道出第十五节以下所要说的事。他在第十三节说,「所以我求你们,不要因我为你们所受的患难丧胆,这原是你们的荣耀。」他终于结束了岔出主题的这一段话,现在回到了原先的主题。

第十四节的「因此」和第一节的一样,是指使徒在第二章末了所说的那些事。他的主要重点是向以弗所人指出,他们已在基督教会里与那些相信福音的犹太人完全合为一了。他向他们保证,他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籍着圣灵居住的所在。」这是他对基督教会极崇高的观念和描述。

这种关连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铭记于心,因为只有当我们记住保罗前面所说的,我们才能了解他接下去要说的话。这个进一步的真理——他要为以弗所人献上的祷告——是在他们有了「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这种地位之后,才相应而生的。他们如今属于神的国度,又成为圣殿的一部分,是神籍着圣灵居住的所在。记住这一切,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使徒告诉以弗所人,要他们相信他在为他们祷告。「我在父面前屈膝。」

此处我只打算针对使徒如何介绍他为以弗所人献上的祷告之方式,提出几点意见。首先要强调的是,他确实为他们祷告。从上下文看,这对我们有极大的价值。保罗写这卷书信的时候正身系狱中,以弗所书是「监狱书信」的一部分。他当时可能是在罗马的狱中,不过这无关紧要。我们应当明白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他实际上是说,虽然他是一个囚犯,虽然恶毒的仇敌抓住了他,捆绑了他,使他无法前往以弗所探望他们,对他们讲道,或到别的地方讲道,但有一件事是仇敌不能作的,就是他们无法禁止他祷告,他仍然能祷告。仇敌可以把他拘禁在斗室,加上重重大锁,把他扣在一个兵丁的手上,在窗户上加铁条,把他关起来,与外界隔绝,可是他们无法拦阻一个最谦卑信徒的心通往永生神那里。从某方面看,对于我们现今活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代之人,这是最能带来安慰的真理之一。想想看,这对于现今在世界各角落成千上百的基督徒所具有的意义。他们有些人正在狱中,有些人正在劳改营里,忍受难以言喻的痛苦和羞辱,但是感谢神,他们仍能证明「石墙无法成监狱,铁栏无法成囚笼」。即使暴君残酷凶恶,祷告的灵仍能自由飞翔。人能阻止我们用嘴唇祷告,但是即使他们缝上我们的嘴,我们仍能在灵里祷告,仍能继续不断向神祈求。

不管我们的环境如何,光景如何,这个原则都可以运用在我们身上。有时候我们基督徒似乎陷入某种监牢里。我们受到限制,被绑住,或受疾病、身体软弱、环境的影响,使我们无法到神家中,或与别人交通。基督徒常常会发现自己处在这样的情况中。让我们记住,无论环境或恶人对我们作什么,祷告的路总是向我们敞开的。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它。换句话说,你若发现自己病倒了,缠绵病榻,这并不表示你现在就一无用处,什么都不能作了。你仍然可以祷告,你可以为自己祷告,你也可以为别人祷告,你可以在代祷的事工上有分。

我很担心有时候我们会忘记了这一点。我们这一代的基督徒有一种倾向,就是倚赖聚会。当然这在会众出席率低的时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不过我想对于那些按时聚会的人而言,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聚会,以致于一旦病倒躺在床上,他们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能作,只有等待病好了再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保罗在狱中仍然活跃忙碌。我们可以想像他一定花时间为各教会代祷。在监狱书信中,他也提到他不断的天天为他们代祷。他偶而也给他们写信,但只有少数能安抵他们的手中;可是他不断用祷告环绕教会,也为他们中间的个人祷告。他在狱中也展开了有力的事工,这当然和他往日的工作大异其趣,因为他本来是一个传道人,布道家,一位无以匹敌的教师。他并未告诉他的朋友说,他现在身系囹圄,所以动弹不得,只能期待早日获释再图有所作为。不!这种惊人的祷告活动一直在进行着。让我们将此事实铭记于心。

我们多么需要为现今这个世代,以及这个世代中许多正在忍受痛苦的人祷告!让我问一个简单而坦白的问题:我们每天究竟花多少时间为别的国家里的基督徒祷告?我们有时间,有闲暇;我们也未身陷牢狱。我们有很多时间花在不重要、无益的事上。我们花多少时间为别人祷告?神呼召我们去分担别人的重担,别人的忧愁。保罗却是在狱中,在最恶劣的逆境中如此作。请留心这个要我们祷告的呼召。正如保罗知道他可以籍着祷告帮助以弗所人。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人;这些人可能对我们素昧平生,但我们知道他们此时此刻正在忍受各种不同的痛苦。让我们为了他们的缘故,花时间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代求。

接下去使徒在这里提醒我们,祷告和教导是一样重要的。我们如果以为使徒只是因为他不能向以弗所人讲道,所以他才为他们祷告,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已经强调,他为他们祷告,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能向他们讲道,可是我要清楚指出,那不是他为他们祷告惟一的原因。这里我们再度看到一个似乎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原则。我们需要为自己祷告,正如我们需要受教导一样。我相信我们都需要受教;我们读圣经,默想,读属灵书籍,解经的书,我们读教会历史,读有关教义的书。这样作是对的,这一切都很重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需要受教,需要光照,这也正是使徒书信写就的原因。使徒保罗相信教义是必要的,我们必须看重教导。可是知识的传授还不够。我们也需要祷告——为我们自己祷告,好叫我们能领受知识和教导,能驾御它,运用它,让它不只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能抓住我们的心,屈服我们的意志,影响我们的全人。知识、教导、祷告必须并驾齐驱,不能分道扬镳。

在我们与别人交往的事上,祷告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这里尤其重要。保罗写下这个丰富、深奥的教义时,他知道以弗所人会在一起阅读、讨论、研究。但他知道这还不够,所以他祷告,好叫他的教训能对他们成为真实的。他知道若没有神直接的赐福,那些教训不可能对他们成为真实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训,若不是圣灵使用它,并打开我们的悟性,在我们的全人中给予它一个深邃的住处,那么它也是枉然的。我们已经在第一章里看到,使徒为以弗所人祷告。求圣灵「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因为圣灵若不照明他们心中的眼睛,保罗的教训就是无效的,一无价值的。

让我们从这里学一个实际上的功课。我们都有一些非信徒的朋友,我们也很关心他们,想要帮助他们,跟他们谈论这些事。我们引用圣经,并且向他们解释。我们企图指出基督徒对于现今世局以及整个人生的态度和立场。可是我必须强调,我们若停留在此,就会一无所成。你不能靠说理使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你可以把相信的缘由放在他们面前,但你无法像证明几何上的一个公式那样证明它。我们必须明白,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也要为他们祷告。惟有圣灵对付他们,预备他们,开他们的悟性,他们才能接受这真理。

使徒和他自己的教训是互相一致的。他知道他用这卷书信教导以弗所人,和为他们祷告,两者是一样重要的。我们也一样,绝对不可忘记教导和祷告必须齐头并进。如果你关心一个人,盼望他能得救,你就必须继续作他的朋友,帮助他,花时间跟他在一起;同时你还得为他祷告。我不惮其烦的说这些是要强调:除非你看重祷告过于教训,否则你的工作注定会失败。请留意新约给予代祷的地位是多么不寻常,多么惊人,在保罗的书信中尤其突显。请再留意保罗是如何倚重其他基督徒的代祷。他在大部分的书信中都要求他们替他代祷。他鼓励他们为他祷告,好叫他有机会,有自由传福音。他充分明白他必须靠他们代祷。从某方面看,这是一种极大的奥秘;有些人会忍不住说,神既然是大能的,在祂没有难成的事,我们又何必祷告呢?答案是,神以祂永恒的智慧决定,事情就是要这样成就的。祂喜欢分工合作;出于某种原因,祂要使用我们的祷告,祂喜爱用圣徒的代祷作工具,来实现祂伟大的旨意。

我们必须注意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使徒祷告的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得留意他用什么方法和模式祷告。此处的描述很醒目,也颇发人深省。「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可想而知,使徒写这卷书信的时候,他一定真的跪下来祷告;也许他先前已经这样作了,我不知道。但在这里他清楚说到,他为他们祷告;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用来描述祷告的方式。他不是随意的,偶然的祷告,而是特意的,专心的祷告。一个蒙神默示的人不会随便讲话,也不会漫不经心地讲话。他谈到自己的祷告时非常慎重,他说,「我……屈膝。」

这令我们面对了有关祷告的姿势之问题。这件事困扰两种采取完全相反方式的人;他们各偏于两个极端。其实圣经对此有很清楚的指示,它说有些人祷告时屈膝或者下跪;可是它也清楚教导说有些人是站着祷告。圣经中两种方式都提到了,甚至还提到别的方式,例如躺在地上的姿势。

我们必须花点儿时间来探讨这问题,因为人们很容易用一种错误,甚至愚昧的方式来处理它。有两种极端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式主义,另一种是疏忽或随便。形式主义教导说,除非我们跪下来,否则就根本不能算是祷告。有些人甚至真的相信,那些非形式主义者在教会里的祷告根本不算数,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跪下来。对这一类人而言,下跪的动作比祷告本身还重要。他们忘记圣经上记载有人是站着祷告的。所有认为圣礼仪式是绝对不可缺的人,也可以纳入同一类别里。另外有一些人坚守自由的原则。但是自由的原则也可能被强调得太过分,以致流于放纵,松懈,漫不经心,使祷告变得毫无价值。

当然,这里最重要的原则是,姿势和态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所象征的东西。屈膝象征敬虔,也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第十二章里所谓「虔诚敬畏的心」。它表明了一种敬拜,称颂,赞美的态度。很显然的,你可以跪下来祷告,嘴里念念有词,可是你的心却飞得老远。有些人是让所置身的建筑物之形式来决定他的态度。如果他是在一个庄严华丽的大教堂里,他就会放轻脚步,轻声细语;可是他一走出大门,可能立刻大声喧哗,口出恶言。所以他们在教堂里所表现的并不是虔诚,只不过是建筑物本身对他们有一些心理上的影响。圣经对这一类的行为没有多大兴趣。有些人在姿势上,或者在其它态度,例如胸前划十字的动作上很虔诚,可是如果这一切不能表示他内心真正的景况,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我必须强调一点——人内心的景况确实能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使徒这里用的表达法非常重要,也很有兴味。

这件事和我们前面思考的使徒那句丰富而鼓舞人的话有直接的关连,他在那里说,「我们因信耶稣,就在祂里面放胆无惧,笃信不疑的来到神面前。」这句话必须总是伴随着「我……屈膝。」这是非常重要的!好提醒我们放胆并不等于厚颜,笃信并不等于轻率。坦然无惧的到施恩座前并不表示冒昧无礼,笃信也不表示厚颜无耻。我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人似乎以为,属灵的证明以及救恩的确据乃在于一个人能够用轻松平常的态度向神祷告,这是完全否定了此处以及整本圣经的教导。

有一种人,他们以为你若想证明你多属灵,就不妨在祷告时一本正经。你的祈求必须简单扼要,好像电报一样。他们教导说,你要对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有十足的自信,所以你绝对不会「惧怕战兢」,当然你也不必在提出要求之前有任何敬拜或赞美。我常在福音派信徒的聚会里注意到此现象。他们的祷告会常常是根据下列方式进行的:先拟定一分祷告清单,也就是所谓的代祷事项,由主席念出来,然后主席宣布,「好吧!咱们可以开始祷告。」于是在场的人一个接一个为这些问题提出简短的代祷。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参加过的这一类祷告会,里面根本就没有敬拜的成份。神并未得着敬拜,称颂,赞美。没有人为祂的大恩感谢祂,没有人提到祂的尊严和荣耀。这里面没有「屈膝」。也许有些人确实跪了下来,但他们的心未曾屈膝。一切都被视作理所当然的。

使徒的话语彻底地纠正了这一类态度,这种态度绝不能代表属灵,而且正好相反。它基本上忽略了圣经,忽略了神。如果曾经有一个人真正认识神,知晓到神面前去的路,那就必然是保罗了;然而他仍旧「屈膝」。他知道自己正在接近谁。他不敢对神轻忽随便。「放胆无惧」,没错!可是必须伴随着「虔诚敬畏的心」,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让我们回想一下前面讨论过的第十二节的真正解释,那就是我们可以免于恐惧,因为我们知道所站的基石是什么,也知道我们有权来到神面前。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抬头挺胸地到全能神面前。我们应该总是带着谦卑前去,意识到这是极大的特权。我们知道自己有入场权,但也要记住我们是来到神的一切荣耀和全能面前。「我……屈膝。」敬拜、称颂、赞美!在我们尚未敬拜,赞美,感谢神,把自己完全降服给神之前,绝对不要开始祈求。

「我在父面前屈膝」「面前」是很有意思的用词,指「面对面」。他屈膝以与神面对面。一旦我们明白祷告是与神面对面,我们就不得不屈膝。以赛亚在异象中看见神的时候,他说,「祸哉,我灭亡了,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六5)。使徒约翰在拔摩岛上看见异象时,也曾仆倒在地,如同死了一样(启一17)。如果我们对神的荣耀有真正的认识,就不需要这一类的劝勉。可是我们若对神只是瞄一眼,就会在面对祂时战兢恐惧。让我们再度为此感谢神。不论我们在那里,不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总是可以在主耶稣基督里,籍着祂与神面对面相见。同一位使徒对哥林多人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林后三18)。

最后,我们来看使徒在这里对神的描述,他是以谦卑的灵和屈膝下拜的心到这一位神面前的。他说他是来到「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钦定本此处译作「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其它的译本则只有「父」一字,这只是版本校勘的问题,并不影响内文的含义。使徒已经说得很清楚,神是我们在主耶稣基督里惟一的父。有些古抄本加上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这几个字,有些则没有。

第十五节的论述最有趣,「从祂」真正的意思是「根据祂」,或「来自祂」。钦定本译作「天上地上的全家都是从祂得名。」有些其它译本则作「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归根结底说来,这中间的差别并不大,可是两种翻译各有不同的解释。「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这种译法强调的是「家」这个字,指「属于同一个来源」。这是「家」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它也可以指一个支派,一个阶层,或一个国家。更进一步说,每一个家都有它自己的姓氏,那是从某一位先祖来的。以色列各支派也都是从某一位先祖得名。「祂本是大卫一族一家的人。」「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每一个团体名字都有一个来源。根据这个解释,使徒此处是说,各家各派各团体各国家之间的区别,显明了他们在世上有不同的领袖或先祖,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神是万有之父,是每一家的父。所有的父或先祖都是从祂而来。总而言之,祂是一切的父。

我们注意到,使徒不仅说「地上」而且也说到「天上」——「天上地上的各家」——我刚才提到的解释提供了以下的说明:保罗在第十节说,「为要……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他在第一章结尾说得更详细,他说基督是「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天上也有不同的团体;天使分成天使长和一般的天使,以及其它小类。他们像人一样分成各组,各家,各派。所以使徒此处是说,不单单世上的各家各派各国最终是从神来的,并且天上的各团体也都在宇宙的父管理之下。确实有些人说,旧约称天使为「神的众子」,所以从某方面说他们也是神的儿女,神是他们的父。

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只有在承认神是一切的创造者这个前提下才能成立。使徒保罗在雅典讲道时曾说,「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徒十七29)。从某方面看,整个世界是从神所生的。祂是父,这多少表明了祂是一切的创造者。将这一点铭记于心,我前面提到的解释就很合理而且正确了。可是我个人在此处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解释,因为它不符合这节经文的意义,似乎把一些原本不相干的东西扯了进来。

我们已看过,「因此」是指第二章的叙述,所以我们可以从那里找到解释此处这节经文的关键。第二章第十八节说,「我们两下籍着祂(基督)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请注意这里是指父而言。接下去保罗又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神家里!此处我们得到两个名词,「父」「家」。当然保罗在第三章第十五节里说的是,神是全家的父。什么样的家?乃是蒙救赎之人的家!这个家中有些人已经在天上,有些人仍在地上,可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家。换句话说,我认为使徒此处听说的和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第十二章所说的一样;后者说,「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使徒保罗在这里说,他是为以弗所人向众人的父祷告。如今神是他们的父了,因为他们到教会里,也同时到父面前。神是一切相信之人的父。如今不分外邦人和犹太人,化外人和西古提人,为奴的和自主的(西三11)。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每一个基督徒都能与祂亲近。

我相信使徒用这一类的词句是为了教导以弗所人,不要再认为自己是外邦人。他们应该看自己如今是神的儿女,是神大家庭里的人。这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所带来的奇妙结果,他们被算作「神家里的人」,与犹太人「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他们已被带入神的家中。

我们所能学到最宝贵的功课,莫过于明白这个真理。你可能在世上默默无闻,你可能无足轻重,你可能觉得被人遗忘了,没有人注意你,这些都可能是事实。可是你若「在基督里」,你若是一个基督徒,你属于神,你就是祂家里的人,你的父必垂目观看你。任何事情若未经祂允许就不会临到你;「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你们和最伟大的圣徒,最有能力的使徒一样,是神的儿女。只有一个家,一个「全家」,神是全家的父,祂是「战斗的教会」之父,也是「得胜的教会」之父。我们都能到祂面前去。此处这位大兄长使徒保罗,这位在知识上远远超前的有能力兄长,他告诉以弗所那些卑微年幼的弟兄,他将为了他们的缘故,向「我们的父」代求一些事。

我们都属于这个家,这个「全家」。我们千万别忘了这一点,特别是我们祷告的时候,或者在敬拜中亲近神的时候。此外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也不要忘了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以自己的家庭和「家声」为荣是什么意思。我们也知道以一个国家,一个班级,一个团体或学校为荣是什么意思——我们是以它的名为荣!所以我们基督徒要常常记住,我们所带的名乃是神的名,「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真正重要的不再是大卫的后裔,不再是这个支派那个支派,这个阶层那个阶层,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这个团体那个团体。不!我所宣告的家庭之名乃是神的名,我活在世上时就代表这个家,代表这位父。祂的名覆盖着我,所以不要叫它受污损!但愿别人不致于因为在我身上所看见的而蔑视祂和祂的名。

但愿神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透过覆盖着我们的名,我们得享有何等大的特权;也叫我们看见带着神的名意味着我们肩上有多么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