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放膽,篤信,來到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弗三12)

這句話顯然跟前面的敘述有關。「祂」是指第十一節所提到的那一位;保羅在那裡說,「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耶穌基督裡所定的旨意。」我們看這節經文的時候必須提醒自己,保羅在寫這章時他心中想到的是,以弗所人可能因為經歷保羅自己被召去忍受的那些患難而喪膽。我們陷入逆境時,最容易發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像我們這樣的人,怎麼也會碰到這種事?神怎麼會允許這一類事發生?魔鬼常常會把這種試探暗示給神的子民,使徒也在這裡向以弗所人提起。

在這一節經文中,保羅把他這一部分的信息帶入了一個高潮和結論。從某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如果使徒的信息不能使以弗所人得到這個特別的結論,那麼他前面所講的一切就毫無價值可言。換句話說,所有基督徒的教義,教訓,甚至救恩本身,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帶到這節經文所論及的地步。這點,我們需要受到提醒,因為現今世上的人往往用另外的方式來解釋救恩和它所帶來的好處,例如我們所渴望的某種福氣,或者想得到滿足的某種需要。感謝神,我們確實能得到這些,也應該不斷為此謝恩,可是救恩最主要的目的,遠超過這些,那就是要把我們帶到神面前,使我們能敬拜祂,向祂祈求。

使徒保羅告訴以弗所人,他們不必為他感到懼怕,困擾,憂慮。他說他自己並不喪膽,他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他滿有喜樂,因為他與永生神有聯絡,他享受着來到神面前的福氣。他衷心盼望以弗所人明白,他們也可以有同樣的經歷。因此他們如果受到攻擊,感到困惑憂傷,他們不需要花時間去研究所發生的事,他們只需要直接到神面前去。他們這樣作的時候,所有的問題就會改觀,他們會看見在每一個試煉,困境,和考驗中,都有一個目的,最後他們不禁讚美神,榮耀祂的名。為了這些原因,我們也必須來思想這一節特殊的經文。

此處有一個原則,是我們在苦難中很容易忽略或忘記的。所有的基督徒教訓,都有一個用意,就是要帶出實際的結果。這一點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真理不僅僅是為人的心思和智力預備的。當然它主要是針對心思和智力的,真理也必須靠這兩者去接受。可是你若以為真理或者教訓、神學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是你可以意識到,可以用心靈去理解,可以討論爭辯的,除此以外沒有別的,那就大錯了。如果教義只是停留在那裡,我可以毫無猶豫地說,它很可能成為一種咒詛。教義是用來把我們帶向神的,它應該是很實際的。

我們正在思考的這節經文對此真理有極佳的說明。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此處保羅在介紹給我們一些深刻的真理,但他要清楚說明,這真理可以將我們帶到一種經歷裡,使我們能說,[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這是使徒保羅最突出,最讓人感動之處,雖然他能翱翔在天堂,但他的腳總是穩穩地站在地上。就像華次華斯(Wordsworth)的詩「雲雀」(Skylark)裡描述的,保羅總是保持「與天堂的親密關係」。他不僅是一個神學家,他也不是一個只會咬文嚼字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傑出的神學家,但他的目標,他的意圖,目的,總是放在一個實際的結果上。換句話說,要是你教義方面的知識不能使你成為一個禱告的勇士,那麼你最好自我反省一番。你知道的越多,它就應該越多表現在你的禱告生活、聖潔生活、和其它每一方面上。這也是為什麼你在聖經中從不會看見教義或神學單獨出現。通常它們是出現在每一卷書信的開頭,可是使徒們並未停留在那裡,他們總是說,「所以,」用這個詞引導我們明白,一切教義應該如何反映在我們的生活裡。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以弗所書第三章第一至十一節是在預備我們,要將我們帶到第十二節這個攸關重大的敘述裡。

當然,我們也得同樣強調另一面,以取得平衡。我再說一次,教義是為了實際的目的,是要將人帶入豐盛的基督徒生活裡。同樣的我們也必須指出,除非你明白並運用這些教義,否則你的基督徒生活無法達到豐盛的地步。這兩方面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兩面。教會問題的主要起因之一是,我們喜歡把自己分成幾部分。有些人只對教義有興趣。我們很少聽見他們禱告,也很少被他們的聖潔生活所感動。他們的心思完全被教義所佔有。另外一種人則認為教義毫無價值。他們說前面那種人只會空談神學,只有我們這種人才實際,我們對教義一無所知。不過這樣說也是不對的。兩方面必須平衡;教義不可與實際分開,實際的行動也不能與教義脫節。我們必須學習並且儘力去維持經文的平衡。「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我們必須接受整本聖經,你無權說,「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所以我不讀以弗所書第一、二、三章和第四章的前半段,我只從第四章的中間開始讀。」你若這樣作,就侵犯了神的話語。可是從另一方面說,你若只讀到第四章中途就停下來,不繼續讀到結尾,也是一樣有罪。

保羅寫信給以弗所人有一個主要的目的。這些以弗所人本來是外邦人,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如今籍着他所傳給他們的榮耀福音,他們得以與眾聖徒同為後嗣,與猶太人同為肢體,同蒙應許。保羅的主要目的是要他們以此為喜樂,因為這福音使他們得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保羅急於要他們享受的喜樂是,他們原先與神是疏遠的,如今得以到神面前,與神親近,可以像猶太人那樣向神禱告。

我們也同樣應當如此提醒自己,因為從許多方面看,這點都是福音的極致。基督徒的救恩所給我們的最大福氣,就是我們能夠籍着禱告來到神面前。在我們進入更詳細的討論之前,讓我們注意一個詞「我們」——「我們……放膽無懼……來到。」保羅的意思是,我接下去要說的,不只是針對使徒,或者那些用全部心力來培育基督徒生命的人。它乃是針對每一個基督徒的。這是最榮耀之處。讓我們把天主教那種人工的、不合乎聖經的、甚至是有罪的教訓永遠從思想中摒棄,他們的教訓把人分成兩類:「宗教人員」「平信徒」。聖經里根本沒有這種區分。保羅說,「我們」——我這個使徒,和你們這些從前作外邦人的。「我們」一起放膽篤信的來到神面前。

讓我們從實際的一面,來思想我們籍着禱告親近神的方法。首先我要問,你如何禱告?你的禱告生活品質如何?你跪下來禱告的時候有何感覺?發生了什麼?你是否享受禱告?是否有把握?有確據?你是作那一類的禱告?根據保羅的話,我們應當是「放膽無懼」地前來禱告。真正的禱告應該具有「篤信不疑」的特色。這幾個詞值得我們分開來一一探討。

放膽的意思是沒有懼怕,免于一切恐懼,也不擔心自己被拒絶。它意味着免于一切會攔阻禱告的惡念。顯然的,放膽是指沒有任何一種形式的約束或畏懼。我們想到一個放膽的人,腦海裡浮起的畫面就是一個人,大步向前邁進,毫無任何懼色。即使強敵當前,他仍然抬頭挺胸,滿懷自信。他不會意識到任何壓抑,他也不會猶豫不決,或者疑惑不定。「放膽」和一切顯示軟弱的事正相反。

第二個詞是「來到」,它也可以譯成「入場權」。一個人可以說,他具有某個特殊俱樂部的入場權;很多人都不得進入,但他有特別的權利獲准入內。保羅使用這一個詞的意思是,我們和神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使我們知道祂接納我們,也確信祂喜悅親近我們。這是「來到」一詞的真義。我們知道神隨時垂顧着我們,祂等待着要接納我們。所以我們不必在門口徘徊,我們可以進去,因為我們擁有入場權。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詞,使徒在第二章第十八節裡已經用過了。

然後他又加入了另一個詞——篤信。使徒急欲建立一個論點,所以他用不同的方式重複說了三次。有些愛炫耀學問的人或許會認為,這是冗詞或無謂的重複。保羅這樣作是為了強調他的重點。當然這是因為他知道我們學起這些事來是多麼緩慢。他知道我們在禱告的事上常常失敗,所以他三番五次地耳提面命。篤信常常是一個過程的尾聲。當你有了信心,那表示你已經努力勤練,對這事感到自信了。

拿學騎腳踏車作例子。當扶着你的人第一次鬆開手時,你一定又猶豫又害怕。可是你獨自騎了幾次之後,開始培養了一點信心,你就敢騎上街,繞幾個圈,甚至敢騎上坡騎下坡。你已經有了信心。這往往是一個過程的結果。一個講員剛開始演講時可能很緊張,可是講了幾句話之後,他就會鬆弛下來,有了自信。這是保羅使用的詞,意思是我們可以因為我們已經經歷的過程而帶著信心到神面前,那是已經發生的事所產生的結果。

整本新約不斷教導我們,信心是真正禱告的要素:放膽,來到,篤信!希伯來書第十章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弟兄們!我們……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就當存着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19—22節)。

現在我們要來看第二個原則,思考是什麼使我們能到神面前來。我們憑什麼能如此放膽,篤信不疑地到神那裡?只有一個答案。由於這答案太重要了,使徒在同一節裡重複了兩次:「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耶穌!祂!信耶穌的意思是以祂為信心的對象。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籍着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我們可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顯然這是一個基本的真理。可惜很多人談到禱告時,卻忽略這一點。新約的一個中心信息是,若不籍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我們就不可能禱告,也不可能到神面前。祂自己說過,「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上說,[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二5)。基督是惟一的道路,除此別無它法。我們是否總是在祂裡面,因信靠祂,並籍着祂到神面前?每逢世局混亂時,人們對禱告的興趣就大增。人被逼到盡頭時,就會轉過來向神禱告。可是根據聖經的話——除了聖經,我不敢依據別的知識——若不籍着主耶穌基督,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到神面前。若有別的方法,祂就不必來到世上了。祂來,作成了這一切,是為了「引我們到神面前」

讓我們用一種實際的方式說。如果我們明白神是誰,祂是一位怎樣的神,我們就不可能想用其它的方法到祂那裡去。想想看祂如何描述自己,例如祂對以色列百姓描述祂的聖潔,永恆,威嚴,權能。神的兒子在世上也曾在禱告中稱呼祂「聖父」(約十七11)。使徒約翰說,「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我們的神乃是烈火」(十二29)。我擔心很多時候我們在向神禱告之前根本未曾停下來思想神。確實有一些教訓鼓勵我們,如果我們能輕易地就與神熟識,那代表我們的靈命很深。這可不是聖經的教導。

再來看看神在舊約裡指示以色列百姓當如何敬拜祂。為什麼他們必須建會幕以及後來的聖殿?為什麼這些建築要劃分成好幾部分?為什麼最裡面的一部分要稱為「至聖所」,而且只有大祭司能一年進去一次?為什麼神要設立各種儀式,包括許多種類的祭——燔祭、贖罪祭、贖愆祭?這一切有何意義?這些指示是神給的,不是人定的,不是從人的心思裡冒出來的。神召摩西上山,教導他應當如何敬拜神。祂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來八5)。這一切只有一個解釋:神在教導祂的百姓有關祂的聖潔、祂的永恆、祂的威嚴,祂要他們知道,這是到神面前來惟一的法子。他們必須帶祭物和供物前來。然而有些教訓卻說,我們可以輕易地、匆促地來到神面前而連基督的名都不必提。他們說,簡單得很,這根本涉及不到神學,禱告就跟呼吸一樣簡單。

這種教導完全否定了舊約,也否定了新約有關主基督耶穌必須來到世上、為人代付贖價的教訓。當然這一派的教導純粹是從心理學出發,是一種自我催眠,企圖說服人,讓他們相信他們正在跟神說話。也許他們會因此感覺好一點,或者得到一些滿足,但這並不是答案。心理學常常能使人感覺好一點。你可以說服自己相信許多事。異端在這一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在這件事上我們擁有的惟一權柄就是聖經。我如何接近神?「我們中間誰能與吞滅的火同住?」(賽三十三14)是舊約一位先知發出的問題。每次他們中間有人得以看見神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總是雙手掩面,因神的聖潔和威嚴而恐懼。

其次,我該如何回答我的良心?當我到神面前來的時候,我的良心會提醒我我所犯的罪,我的不配,以及我的罪行和邪惡的思想。我怎麼能帶著清潔的良心到神那裡去,確信祂會赦免我?更重要的是,我怎麼能與神溝通與交通?我知道面對一個重要人物時那種緊張的滋味,我也知道面對聖徒時心中那種自覺連一隻蟲都不如的感覺。既是這樣,我又怎能與神交談呢?我覺得自己是如此卑微、污穢、不配,我怎能禱告?這些是我心中的疑問:我怎能確知神會接納我?我怎能放膽前去?我怎能確知自己有入場權,不致被摒除在門外?我怎能有自信?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因信耶穌」

我們帶著確據來到神面前的惟一方法,就是知道神的兒子已經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的罪,為我們的過犯代受了刑罰。只有當我知道神已經除去了我的罪,用祂的公義覆庇我,我站在祂面前時祂看到的不再是我污穢的衣服,而是耶穌基督帶給我的義袍,這樣我才能放膽無懼地到神面前。神的兒子預備了這袍子,並且賜給了我,所以我知道自己被接納了。沒有別的方法。正如希伯來書第十章所說,「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4節)。他們可以暫時遮住罪,但不能使良心無愧。可是居然也有人教導說,你既不需要公牛山羊的血,也不需要母牛犢的灰,更不需要神兒子和祂所灑的血,你只需要以自己的本相到神那裡。

若沒有基督,我們無法真正禱告。正如希伯來書作者說的,「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遇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四14一16)。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可以隨時出入白金漢宮,覲見英國女王,很快他就會發現他若這樣作,一定會被逮住,甚至被下到監裡。很多人也這麼想,他們以為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保或中間人,就到神面前。只有一個人可以介紹你前去,只有一個人可以簽發你的通行證。那就是神的兒子,祂已經用自己的寶血簽了名。感謝神,祂不在乎你是誰,你是怎樣的人,你所陷溺的罪有多深;祂也不在乎你曾經陷于泥沼中,或在罪裡行走。只要你擁有寶血簽了名的通行證,天堂的大門就會為你而開,你可以坦然無懼的,因着信而得以到神面前。

再說得實際一點,讓我們來思想另一個問題。如果這是我能坦然無懼到神面前的惟一法子,那麼我應當作什麼好叫它成為我實際的經歷?我們前面思考的教訓必須運用出來。有些基督徒可能相信我所講的這一切,卻仍然不知道「坦然無懼」的禱告和「篤信不疑的來到」是什麼意思。那是因為他們從未把所知道的運用出來。他們從未憑信心把握這重要的真理,並且正確的使用它;因為我們若要坦然無懼的來到神面前,就必須作某一些事。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感覺或情緒。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當你跪下來禱告的時候,豈不是常常發現自己變得很剛硬,心思似乎四處遊蕩?你覺得一點也不想禱告,裡面充滿了疑惑和不定,你的罪似乎又回來了,你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几乎不可能禱告。如果你聽任這一類的感覺和念頭,你永遠無法開口禱告。我們首先當作的是,對付這一切感覺和情緒,以及內在與外在的情況。我們必須明白,它們不僅是從肉體來的,也是從魔鬼來的。魔鬼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攔阻我們與神相交。它們可以說都是從魔鬼來的。它們是魔鬼擲向你的「火箭」,特別是當你跪下來禱告的時候。要認出它們的來源,知道它們是從魔鬼來的,要堅定地抵擋它們。你必須這樣作。禱告是一件艱難的工作,你不能像異端所教導的那樣「放鬆」。你得打起精神,操練自己。你必須學習奮力的禱告。

對付了你自己的感覺和情緒之後,你必須開始對自己講道。我相信很多基督徒的問題出在他們從不對自己講道。我們應當每天花時間對自己講道,就跟我們每天需要禱告一樣。對自己講道的意思是,當你跪下來禱告的時候,所有的念頭、疑惑齊湧上來,你的罪也控訴你,你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權利禱告,你覺得這樣作似乎很卑鄙,這時你必須明白它們是從那裡來的,然後提醒自己去思想基督徒信仰的中心真理。你得提醒自己我們前面探討的那個重要教義。你說,「我當然是一個罪人,魔鬼這樣告訴我,他說的一點也不錯。他這樣說,是想叫我泄氣,但我要用它來幫助自己。我當然是一個罪人,神是聖潔的,我是邪惡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邪惡。那麼,我又怎能禱告呢?我怎能到神面前去呢?答案是,神自己已經為我開了一條路,祂提供了一個法子。祂差祂自己的兒子到世上來,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為我滿足了律法的要求。祂「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我可以進到神面前來」。你說服了自己這一點之後,就有了信心,可以開始禱告了。

這樣你可以鄭重地、具體地提醒自己你是誰,你正在作什麼,以及你所祈求的神是一位已經將自己啟示出來的神。你必須看見基督的必要,知道祂可以在每一方面代替我們。所以你帶著基督的公義和同在,可以到神面前去。約翰一書這樣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9)。他在前面也說過,「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7節)。他接下去又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祂為我們的罪作了輓回祭」(二l、2)。這是你需要對自己說的。你不需要等到情緒好的時候才禱告,你也不需要不顧自己的感覺和情緒而勉強開口。你必須對自己說,「雖然我是一個罪人,雖然我不想禱告,但我仍相信耶穌基督。雖然我知道我永遠不配到神面前,但我相信聖經的記載。所以我相信,不論我感覺如何,神的兒子已經為我的罪死了,所以我與眾聖徒一樣有權柄到神面前。」

於是你可以為這一切感謝神,「凡事籍着禱告祈求和感謝」(腓四6),這是保羅教腓立比人禱告時所說的。暫時忘掉你的需要和願望,甚至引起你禱告的原因。在那以前,先為神的愛感謝祂,為祂的慈悲憐憫感謝,為祂差祂的兒子到世上來而感謝,為祂釘十字架、代你受死、復活、差來聖靈而感謝。讓你的心湧出讚美和感謝。很快你就會得到自由,你的心會被感動,生平第一次你會覺得可以「坦然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神面前。然後你可以求神差聖靈到你心中,好叫你能經歷這一切。讓我們用親岑多夫(Zinzendorf)的話來到神面前:

我主耶穌是我的義,我的美麗,我的錦衣;
在寶座前服此盛裝,我能抬頭歡樂歌唱。
藉你寶血,我已脫去我罪與過,我恥與懼;
審判大日,我敢站立,誰能控告,主所稱義?

我們若作到上面所說的,然後坦然無懼地到神面前,你知道會發生什麼嗎?(保羅把以弗所人帶到這個實際的層面也並不足為奇。)讓我用雅各的話說明將會發生什麼:「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四8)。這是一個人在今生所能聽到最偉大的話。你因信耶穌,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神面前,你就能遇見神。你能體會到祂的臨在;你不單因感覺到他的榮耀,安慰,力量,權能而受到扶持,並且因為體會到祂的愛,善良,憐憫而得幫助。你會知道你是祂的兒女,祂是你的父。你會明白「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之真義。你會相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絶,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的。」你也可以像另一首詩歌的作者那樣說,

我常居住天愛中,不怕改變一點;
如此把握不落空,在此沒有改變。
也許狂風四面起,也許無多希望,
但神四面來護庇,我怎能夠徬徨?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