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本書的每一章,都是我于一九五六年在倫敦西敏寺教會服事時,每主日早晨傳講的信息之記錄。

書名本身就立刻指出了此處我們是在討論使徒保羅最深奧最崇高的教訓。同時這一章經文也可以說是他所有書信裡最實際的一章,這章經文真是將他一顆牧者的心懷錶達得淋漓盡致。他提到了他自己,他所蒙的召,以及他衷心為以弗所信徒擺上的代禱;這一切構成了使徒保羅作品中最流利最動人,也最崇高的一段篇章。

固然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應該留意其所含的價值,但它特別與現今的教會息息相關。放眼看看現今世代某些令人警惕的現象,我們尤其覺得迫切需要這一類實際的教訓。

現代有一種傾向,可以稱之為「信心論」(Fideism),或「輕易相信論」(easy believism)。它最粗淺的立論就是,根據羅馬書第十章第九節,只要我們說自己相信,我們就得救了。可是還有一種更危險的理論,是高等知識分子的態度,認為根據以弗所書第一章第三節,所有信徒都已經接受了作為基督徒所可能得到的一切,不必再尋求更進一步的福分了。這種錯誤的教訓對於強調經歷感到不悅,只不過是十八世紀蘇格蘭的格拉斯(Glassites)和英格蘭的聖德門(Sandemanians)兩個學派的現代版本。這兩個學派導致了許多屬靈枯幹,僵硬,荒蕪的現象。

要回答這一類的教訓,不妨翻開以弗所書第三章,保羅在那裡告訴我們,他不斷為以弗所人禱告,儘管他們已經相信,並且得着很多了,但他盼望他們得的更多——甚至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十七世紀的清教徒也同樣強調,相信基督徒所可能達到的光景和他實際達到的光景之間,有重要的區別。這種現今盛行的態度,害怕經歷神的愛,因為他們看到有些人太偏激,以致于把經歷放在真理之前,可是他們排斥經歷,實際上等於替老底嘉教會的那種態度辯護:「我……一樣都不缺。」

如果有人問我:今日在基督徒(包括那些福音派人士)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會回答說,就是缺乏靈命,缺乏對神真正的認識。我們對神固然有某種程度的認識,我們很擅長於對政治,社會事務,戲劇,藝術,文學等抱著「基督徒的態度」,可是我們是否能和保羅一同說,我們最深的渴望乃是「認識祂」?

沒有一個人在神學和智能方面的悟性比保羅更偉大,但同時也沒有一個人像保羅對基督那「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愛,有如此具體、實際的體認。把我們整個重點放在任何一方,或者過于強調某一方面,都是很危險的。我們應該兩者兼顧。我們要在[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對於我們信仰上的教義,當然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可是這種知識若不能使我們更深地經歷基督的愛,那麼它也不過是「叫人自高自大」的知識。

感謝神,我們可以得到兩者;我的祈禱是,許多人能因閲讀此書而得到幫助,在這兩方面都日益長進。

我也要再一次謝謝E.Burney夫人不辭勞苦的打字,以及S.M.Houghton先生和我的妻子多方的協助。

鐘馬田

一九七九年七月

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