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教會的增長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

(弗二20—22)

使徒用了三個畫面來描繪基督徒在教會中的光景,我們仍在探討第三個畫面,就是教會好像一個建築物,一座大殿,是神居住之所。我們已概括地看過了這個畫面。但是使徒不只給我們一個概括的描述,他還詳細地告訴了我們有關這座建築物的計劃和具體的細節,我們必須加以細察。

前面我們已經從根基開始討論。我們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然後我們直接地想到自己——正如房屋的每一塊石頭都與根基相連,我們也連于主耶穌基督,連于真理;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彼此相連。換句話說,此處最重要的就是被譯成“聯絡得合式”的這個字。這也是我們現在要再回頭來看的字。牆裡有許多這種個別的石頭,它們彼此都“聯絡得合式”。

這些事都好像畫面,顯然任何一個畫面都無法涵蓋整個真理。所以使徒才在此處用了三個畫面;若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夠充分。因此前一章論及石頭的裝備問題時,我指出事前某種程度的裝備是必要的,而且從某方面看,這種裝備的過程是持續一生之久。這也是你在新約中找到的有關教會的比喻。一方面我們得到一個印象,神已經住在教會裡——祂確實如此。但另一方面,教會仍在建造中——“居住的所在”,當它完成時,神要住在那裡。同樣的,從某方面說,我們已預備妥當,但我們仍然需要這個過程。其他的例證可以把這一點帶出來。

現在我們回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上:這些石頭如何被放進建築物裡的?保羅說:“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他說:你們這些以弗所人已被帶入這居所,成為聖殿的一部分,這殿是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

我們要思想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這預備的工作是何時進行的?它主要是在我們還未進入教會之前就發生的。我們若沒有被預備好,就不可能成為這殿的一部分,不可能成為牆裡的一塊石頭。所以讓我們回到舊約的一處經文——列王紀上第六章第七節:“建殿是用山中鑿成的石頭;建殿的時候,鎚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這裡是記載所羅門建聖殿的事,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確實,我們研讀這一段經文時,應該回到舊約,讀讀以色列人在曠野建造會幕,以及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的記錄。毫無疑問的,使徒保羅心中一定存着這些畫面,而且有關建造會幕和聖殿的教導顯然與此刻我們正探討的主題有密切的關係。

當神要摩西建造會幕時,祂領摩西到山上,給他詳細的指示。祂並不是隻對摩西說,現在我要你為我造一個會幕,我要住在其中,我的榮光要充滿在其中。不,神還給了他詳細的指示,例如尺寸、顏色等。每一個細節都有清楚的交代,每一部分都有周詳、具體的計劃;然後神對摩西說:“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顯然神也用類似的方式指示所羅門(見代下三3;編按:聖殿的樣式是神所指示大衛,再由大衛指示所羅門的,見代上二十八11~19)。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一切銘記於心,這是很重要的,有很深的意義。再聽聽這段話:“建殿是用山中鑿成的石頭;建殿的時候,鎚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這段敘述蘊含了非常重要的教義,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使徒這裡對於基督教會的本質所作的解釋。

我觀察到的第一個原則是,預備的工作是在私底下進行的。當然耶路撒冷一定有許多人看到聖殿被建造、被豎立起來的經過。可是他們沒有看到預備石頭的過程。那個工作早在石頭被帶到建聖殿的工地、被放在牆裡適當的位置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這裡有一個新約的重要原則——在我們真正屬於教會之前,必須經過神大能的預備工作。我們必須分辨名字只是列在教會的會員冊上,和真正成為教會肢體,這兩者的差異。這種分辨是非常重要的。聖靈在人心深處作預備的工作。那是一種隱密的、私底下的工作。世人對此一無所悉,正如耶路撒冷的人對石頭的預備過程一無所知一樣。很可能我們在同一個辦公室與人共事數年,或與家人住在同一個屋頂下多年,而我們心裡進行的這個龐大的預備工作卻從未被他們察覺。這不是一種表面的、對外的、膚淺的事;它是人靈魂深處不可或缺的工作。

使徒寫信給哥林多人的時候這樣說:“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三3)。這是一種內在的、隱密的工作,是在人靈魂中進行的。你可能聽過許多年前一位解剖學者駁斥靈魂存在之說的言論。他說他解剖過無數屍體,卻從未看過一個叫“靈魂”的器官。他當然沒看過!這是諸多奧秘事之一,是一個物質論的解剖家所無法明白的。這一類的人也不能明白聖靈在人靈魂裡的工作。這工作是暗中進行的,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神的靈常常是在我們尚未察覺之前,已經在我們裡面動工好一陣子了。我們只知道被激動去問一些從來不會去問的問題。我們只知道忽然之間我們對自己、對生活開始不滿足,卻不知道原因何在。別人也許會說我們大概身體不適,該去看看醫生;而我們也可能同意。我們也許以為自己太累了,或者企圖找一些別的解釋。這是一種奧秘的工作。似乎我們裡面有了新的興趣、新的渴望、新的啟示。我們說:“到底是什麼?我不懂自己。好像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些事。我跟從前不一樣了。怎麼回事啊?”我們一點頭緒也沒有。我們忽略了聖靈暗中的工作。但它確實存在,那是預備過程的一部分。在石頭被帶到耶路撒冷以前,預備工作已經完成。

記得尼哥底母完全不懂主耶穌的教訓時,主耶穌如何回答他嗎?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我一點也不懂!主耶穌說:“風隨着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你看得見結果,卻看不見那是如何發生的,你無法明白。“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那是隱形的、看不見的,但你會有果效,有結果,有完工後的成品。“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我把它當作一個基本的前提——今天特別需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很多人對它存着可悲的誤解——成為基督徒,就表示向一種超過我們理解的力量降服。請不要誤解我,這不是說基督徒的信仰是沒有理性的;它乃是超理性的。我願意一再重複說,一旦你進入其中,就沒有什麼比基督徒的信仰更合理、更合邏輯的了。可是你若在外面觀望,就不明白,這信仰看起來似乎又神秘又有些怪異。為什麼?因為這是神的工作,是永生神直接的行動。祂不在依自然律行事,乃是直接、立即地行動。我再讓使徒來解釋他自己的話。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二章說,當主耶穌在世上時,世界上有權有位的都不認識祂,“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凡人,一個從拿撒勒來的木匠。他們說:“這傢伙是誰?”他們對祂的知識和學問甚感訝異;可是他們不明白,不知道祂是神的兒子。但使徒說:“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他又接著說:“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他又說:“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換句話說,按照定義,對非基督徒而言,基督徒應該會成為他們的問題和謎題。這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好的試驗。如果一個非基督徒能明白你所說所作的一切,那麼顯然你沒有針對你身為基督徒的事實提出任何證據來。

神的兒子在世上時,對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惑。他們問:“這是誰?祂不過是一個平民百姓,祂沒有受過訓練作法利賽人,祂也不是祭司,祂從未學過這些知識和教訓。可是看看祂!聽聽祂說話。祂似乎無所不知;祂甚至還能行神蹟!這人究竟是誰?”他們大感困惑。記得嗎?使徒行傳頭幾章記載有關祂門徒的事也很類似。彼得和約翰在美門口醫治了一個人,官長大惑不解。他們不明白。他們審判彼得和約翰,可是惟一能提出的控詞只是“他們是跟過耶穌的”。他們只知道這些。這些沒有學問、沒有知識的小民,竟然充滿能力!他們究竟是誰?

這就是這種預備工作奧秘的一面。由於基督徒已經受了聖靈的塑造、雕琢,所以除了別的基督徒,其他人是無法瞭解他的。聖靈的工作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超理性的,這證實了巴斯噶(Blaise Pascal)那句不朽的名言:“理性最卓越的成就在於使我們看見理性是有限的。”此刻我們所在的領域,是神直接、立即工作的地方。所以基督徒並不是一個決定採取某些見解、觀點,或贊助某種哲學的人。按照定義,基督徒乃是一個經過塑造、定型的人,他成為適合的石塊,被放進這牆、這房屋裡,這建築物豎立起來,就是“主的聖殿”,是神的居所。基督徒是一個經過重生、改變、更新的人。這些都是新約的詞彙。他是一個“新造的人”。

這引我們到第二個原則:我們在成為教會的肢體以前,必須先接受這種預備工作。我們所根據的經文是列王紀上第六章第七節:“建殿是用山中鑿成的石頭;建殿的時候,鎚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我們並不是為了要作基督徒而成為教會的一分子。我們屬於教會是因為我們已經是基督徒了。你成為教會一分子的原因,不是為了早晚你可以成為基督徒;乃是因為你已經是基督徒了。教會絶對不是各式各樣的人之大組合——有一些基督徒,有一些希望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又有一些希望自己將來變成基督徒的人,還有一些習慣上教會、還找不出足夠理由停止這習慣的人,也就是所謂傳統的基督徒。我們有責任去明白前面所教導的有關教會的真義。在宗教改革時期,這件事是非常緊急、迫切的。馬丁路德教導說,教會是信徒的團體。加爾文強調教會是所有蒙揀選之人的組合。你注意到重點嗎?教會乃是信徒的團體,是蒙揀選之人的組合。從某方面說,清教徒是所謂“自由教會”(最早的獨立教會、最早的浸信會,及其他一些教會)的起始者、創辦者,他們強調“集合的教會”。他們的意思是,教會真正是由聖徒、信徒聚集而成的。他們對“國教”這種觀念越來越反感,因為根據國教的觀念,每一個出生在教區裡的人都屬於那個教會。非國教徒反對國教主義。他們說,一個人剛好出生在某一個教區,他不一定就是基督徒。他們聲稱,教會只是由那些受裝備、重生、更新的人所組成,這些人是聖徒、信徒,是神的子民,教會是由這樣的人組成的。這才是教會,是“聖徒的集合。”

這意義在現今尤其重要,因為現代人對基督徒的定義越來越鬆散,越來越含糊;他們說所有自稱基督徒的人都應該被算作基督徒,我們都應該合一。甚至有人建議,我們最好不要過分強調“基督徒”一詞。有一個組織叫“世界信仰議會”,把所有對神多少有一點信仰的人都包羅在內。這些人都被視為一個團體,以別于那些不信神的人。

我們不但應當在歷史的亮光下來看這一切,並且應當在聖經的亮光下來看——這包括了以弗所書和列王紀上第六章第七節。換句話說,聖經的教訓當然又簡明又清楚。聖經告訴我們,教會只是由那些相信真理的教訓、活出基督徒生命的人組成的。

“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9)。保羅對提摩太說:有些人拒絶信仰,他們否認復活,說那是已經過去的事了。不要煩惱;那些人看起來好像是基督徒,其實神知道他們的身份,祂知道萬事。祂的根基堅定不搖。即使我們否定祂,祂也不會否定自己。祂知道自己在作什麼。祂是教會的建築師。

我們可以繼續說:如果你想到教會就只想到它的大小、數目,那真是愚不可及。但這確實是今天極普遍的現象。普世教會!他們說要與那些反基督教的事物相對抗,惟一的方法就是團結一致;我們必須集合大隊人馬,起身迎敵。可是這種說法多麼不符合聖經啊!有一首聖詩說到“少數忠信者”,聖經也充滿有關余民的教義。神不是藉着一大群人工作,祂對人數多寡沒有興趣;祂只對純潔、聖潔、合乎主用的器皿有興趣。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數目上,而應該放在教訓、更新、聖潔上,明白教會是主的聖殿,是神的居所。

主耶穌自己對此有非常清楚的教導。你讀福音書的時候,難免會有一種印象,好像主耶穌花了許多時間在拒絶人。今日我們強求人決志,真是絞盡腦汁要吸引人來教會。可是這卻不是主的方法。曾有一個人追着耶穌喊:“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這豈不是教會增長的大好良機?可是主耶穌轉過身來對那人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我們的主說:回去好好想一下,我要的不是一腔熱忱而已,我要你明白跟從我所必須花的代價。祂又對那個要求先回去埋葬父親的人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耶穌又說:“手扶着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祂試驗、檢查要跟從祂的人,祂似乎在拒絶他們。祂說:你們要計算花費。如果一個人要蓋房屋,卻不先估計要花費多少錢,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財力去蓋,他豈不是很愚昧嗎?祂又說到有人出兵去攻打另一個國家,卻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和裝備的數目。祂說:這人真愚不可及。停下來,仔細思考!祂似乎在拒絶人,其實祂關心的是教會的純潔,而不是教會的大小或人數。當祂離開世界時,祂只留下一小群平凡、學識疏淺、沒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去繼續祂的工作。這是祂的方法。

在每一次大復興時期,情形都是如此。要加入清教徒的教會並非易事。讀一讀最早期獨立教會和浸信會的信經,你就知道要得到會員資格是多麼困難。你讀過衛斯理約翰所擬定的入會規章嗎?要加入他的團體之人,不論男女都必須在教義和生活上一再受檢驗。一旦採取這樣的過程,你就得了復興。神祇能住在潔淨的教會裡——不一定是大教會,但必須是潔淨的教會,在教義和生活上都潔淨。也許聽起來很驚人,但我毫無猶豫地指出,今天教會最大的麻煩是她太大了。她好像是一大群烏合之眾。只有當人成為合乎主用的器皿時,祂才會使用他們。只有當教會成為聖潔的殿時,永生神才會居住在其中。聖經的整個教訓都指向這一點。它也一再受到教會歷史的支持和印證。我們仍舊可以說:當一個人完全獻身給神時,神能在他身上成就什麼,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也不知道。所有偉大的復興和革新都是從這個饒富意義的起點開始的。例如路德馬丁,單槍匹馬一個人。例如十七世紀那些卓越的個人、十八世紀在牛津的聖潔會;一直都是這樣。當我們談到教會時,不要再想到龐大的企業。讓我們回到新約。主的聖殿!主一旦進來,祂就能用一個卑微的人使千人悔改。五旬節那天,透過使徒彼得的講道,就有三千人加添給教會。

在結束以前,我們要進一步來看一個原則。在建殿的過程應該沒有吵雜聲。回到列王紀上第六章第七節,那裡寫道:“建殿是用山中鑿成的石頭;建殿的時候,鎚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這是多麼重要的原則!若用現今的詞彙來解釋就是:教會對於重要的真理,不應當有爭論、辯論,或分歧的看法。教會中不可以有這些鎚子和斧子等雕刻、塑造、預備的聲音。在教會中這卻屢見不鮮。在基督教會裡,對於主耶穌基督這個人,對於人類在罪中的光景,對於代贖、更新、聖靈、救恩的教義,都不應該有爭論。對這些事不應該有爭吵的聲音。這一切應該早就解決了。

讓我們把這一點弄清楚,因為它很容易引起誤解。我說教會中不可以有爭論、辯論的吵雜聲,我不是指教會不可對教義產生興趣。我的意思是,這些教義應該從一開始就獲得大家的贊同,所以沒有必要再爭論。可是現今這觀點卻遭到誤解,有人說:“那我們就不要討論教義,免得引起分爭;乾脆我們什麼教義都不要,不管你相信什麼,都讓我們彼此以基督徒相稱呼。也許有一個人說:‘拿撒勒人耶穌不過是一個人;’也許另一個人說:‘祂也是神的兒子。’這有什麼關係?反正我們都贊成祂的教訓,承認其崇高性,只要我們實行出來,現今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禍患。”所以他們說:“別再爭論祂的位格。”那麼祂死在十字架上這件事呢?有人說:“那不過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罪行,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悲的事件。”不!這還不夠;是神差祂來受死,祂是“按着神的定旨先見”死的;祂死是為了擔當我們的罪,祂若不死,我們就仍在罪惡中。可是現在的趨勢是:“你信什麼並不要緊。主耶穌的死畢竟是一件非常奇妙、動人的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詮釋它。只要我們都相信祂,跟從祂,學像祂就行了。所以我們都是基督徒,讓我們同心努力。”

但是他們對教義隻字不提,此處經文的教導正好相反。教會裡不可有辯論爭吵的聲音——不是因為沒有教義,而是因為我們對教義意見一致,都服從教義。這正是初代教會所作的。聖靈什麼時候降臨在他們中間?乃是在他們一同聚集在樓上的時候。同心聚集!另外一處我們也讀到當他們同心合意時,聖靈就臨到他們。我們也讀到早代教會一直不斷地堅立在使徒的教訓中,彼此交通,一起擘餅、禱告。沒有討論、爭辯的聲音。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同意了。他們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祂的復活已經向他們證明了這一點。祂曾為他們解明聖經,闡釋祂受死的意義,他們也曾坐在祂的腳前,他們都相信教義。他們同心合意,沒有吵閙聲。他們同心贊成教義,而不是逃避教義。你難道看不出為什麼教會會落到今天的光景嗎?過去一百年究竟教會發生了什麼事?答案已經給我們了。教會一直在爭辯基本的教義。為什麼許多教會門可羅雀?為什麼人數一年不如一年?這是教會自己的責任。大約七、八十年前,英國教會對所謂“新神學”有激烈的爭辯。他們主要爭論的是基督的位格——祂真的是永生神的兒子嗎?或者祂只是一個“人”?這是他們提出的問題。他們爭論根基的問題,爭論使徒和先知的根基。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教會充滿了吵閙聲,是因為他們爭辯基本的真理。結果教會變得缺乏果效,無足輕重,不能領人得救,聖靈不作工,這一切又何足為怪呢?

教會裡不應該有鎚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人們在進入教會之前應該把這些事弄清楚。確實,除非你已經同意了這些事,否則你不能在教會裡。基督教會絶對不是一個戰場,讓人在裡面為有關基督和祂事工的真理辯論、爭吵、反駁。教會乃是由一群在這些事上已經永遠弄明白的人所組成的,他們知道自己相信的是誰、相信的是什麼,他們立在神的根基上;他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辯論這些事,乃是為了仰望祂、敬拜祂,好讓祂在他們中間,以祂自己的臨在和說不出的喜樂、榮耀充滿他們,又賜他們能力,可以對人傳講福音,領人脫離罪的捆綁和轄制。

請留意我的話。我不是說基督徒應該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意見一致。我強調的是基要的真理。有些事情可能不是所有基督徒都同意的,例如預言中的某些細節,浸禮的方式,以及許多其他的事。這些並不是基本的原則。基督徒不可以為這些事爭辯、吵架、起分爭。他們應該像弟兄一樣好好商量。至于基本的真理則不必辯論,因為這些是基礎。石頭被帶入教會之前預備的工作已經作好了。不要有吵雜聲。我們都知道祂是神的兒子,是救主。現今教會最大的需要乃是明白這些原則。今日世界性的大會一個接一個的開,可是他們在會議中作些什麼?不是禱告,不是等候聖靈,也沒有被聖靈充滿。他們花時間在尋找出一個可以認同的基礎。他們想找一個最起碼的、不會起爭議的論點。結果他們閉門研商的同時,外面的世界卻每況愈下。他們最要不得的一點是,認為教義是分爭的起源;事實上只有教義才能帶來合一。因為惟一值得談論的合一就是聖靈帶來的合一,祂能使人對一主、一信、一洗產生同樣的信心。那是同心合意的人之間的合一,他們不信賴自己,只依靠神的兒子和祂為他們所成就的完美工作。神怎樣對舊約時代的摩西說話,祂也怎樣對現今的教會說話:“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登山寶訓的山!主改變像貌的山!加略山!主升天的橄欖山!這些都是偉大的頂峰。讓我們在這個世代中,不論發生什麼,不論教會說我們什麼,不論世界如何議論我們,讓我們依照山上的樣式建造。讓我們對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二章的內容不存任何猶豫、懷疑,或發出辯論、爭吵的聲音,因為這裡說到的是根基——人死在罪惡過犯中,無能為力也無藥可救;人被神的恩典提拔;被基督的寶血救贖;藉着聖靈得到更新,得以與基督聯合,成為主聖殿裡的一塊石頭。

——全書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