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教会的增长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籍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弗二20—22)

使徒用了三个画面来描绘基督徒在教会中的光景,我们仍在探讨第三个画面,就是教会好像一个建筑物,一座大殿,是神居住之所。我们已概括地看过了这个画面。但是使徒不只给我们一个概括的描述,他还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有关这座建筑物的计划和具体的细节,我们必须加以细察。

前面我们已经从根基开始讨论。我们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然后我们直接地想到自己——正如房屋的每一块石头都与根基相连,我们也连于主耶稣基督,连于真理;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彼此相连。换句话说,此处最重要的就是被译成“联络得合式”的这个字。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再回头来看的字。墙里有许多这种个别的石头,它们彼此都“联络得合式”。

这些事都好像画面,显然任何一个画面都无法涵盖整个真理。所以使徒才在此处用了三个画面;若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够充分。因此前一章论及石头的装备问题时,我指出事前某种程度的装备是必要的,而且从某方面看,这种装备的过程是持续一生之久。这也是你在新约中找到的有关教会的比喻。一方面我们得到一个印象,神已经住在教会里——祂确实如此。但另一方面,教会仍在建造中——“居住的所在”,当它完成时,神要住在那里。同样的,从某方面说,我们已预备妥当,但我们仍然需要这个过程。其他的例证可以把这一点带出来。

现在我们回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上:这些石头如何被放进建筑物里的?保罗说:“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他说:你们这些以弗所人已被带入这居所,成为圣殿的一部分,这殿是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我们要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这预备的工作是何时进行的?它主要是在我们还未进入教会之前就发生的。我们若没有被预备好,就不可能成为这殿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墙里的一块石头。所以让我们回到旧约的一处经文——列王纪上第六章第七节:“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这里是记载所罗门建圣殿的事,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确实,我们研读这一段经文时,应该回到旧约,读读以色列人在旷野建造会幕,以及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的记录。毫无疑问的,使徒保罗心中一定存着这些画面,而且有关建造会幕和圣殿的教导显然与此刻我们正探讨的主题有密切的关系。

当神要摩西建造会幕时,祂领摩西到山上,给他详细的指示。祂并不是只对摩西说,现在我要你为我造一个会幕,我要住在其中,我的荣光要充满在其中。不,神还给了他详细的指示,例如尺寸、颜色等。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楚的交代,每一部分都有周详、具体的计划;然后神对摩西说:“要谨慎作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显然神也用类似的方式指示所罗门(见代下三3;编按:圣殿的样式是神所指示大卫,再由大卫指示所罗门的,见代上二十八11~19)。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一切铭记于心,这是很重要的,有很深的意义。再听听这段话:“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这段叙述蕴含了非常重要的教义,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使徒这里对于基督教会的本质所作的解释。

我观察到的第一个原则是,预备的工作是在私底下进行的。当然耶路撒冷一定有许多人看到圣殿被建造、被竖立起来的经过。可是他们没有看到预备石头的过程。那个工作早在石头被带到建圣殿的工地、被放在墙里适当的位置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这里有一个新约的重要原则——在我们真正属于教会之前,必须经过神大能的预备工作。我们必须分辨名字只是列在教会的会员册上,和真正成为教会肢体,这两者的差异。这种分辨是非常重要的。圣灵在人心深处作预备的工作。那是一种隐密的、私底下的工作。世人对此一无所悉,正如耶路撒冷的人对石头的预备过程一无所知一样。很可能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与人共事数年,或与家人住在同一个屋顶下多年,而我们心里进行的这个庞大的预备工作却从未被他们察觉。这不是一种表面的、对外的、肤浅的事;它是人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工作。

使徒写信给哥林多人的时候这样说:“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林后三3)。这是一种内在的、隐密的工作,是在人灵魂中进行的。你可能听过许多年前一位解剖学者驳斥灵魂存在之说的言论。他说他解剖过无数尸体,却从未看过一个叫“灵魂”的器官。他当然没看过!这是诸多奥秘事之一,是一个物质论的解剖家所无法明白的。这一类的人也不能明白圣灵在人灵魂里的工作。这工作是暗中进行的,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神的灵常常是在我们尚未察觉之前,已经在我们里面动工好一阵子了。我们只知道被激动去问一些从来不会去问的问题。我们只知道忽然之间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开始不满足,却不知道原因何在。别人也许会说我们大概身体不适,该去看看医生;而我们也可能同意。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太累了,或者企图找一些别的解释。这是一种奥秘的工作。似乎我们里面有了新的兴趣、新的渴望、新的启示。我们说:“到底是什么?我不懂自己。好像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我跟从前不一样了。怎么回事啊?”我们一点头绪也没有。我们忽略了圣灵暗中的工作。但它确实存在,那是预备过程的一部分。在石头被带到耶路撒冷以前,预备工作已经完成。

记得尼哥底母完全不懂主耶稣的教训时,主耶稣如何回答他吗?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我一点也不懂!主耶稣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你看得见结果,却看不见那是如何发生的,你无法明白。“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那是隐形的、看不见的,但你会有果效,有结果,有完工后的成品。“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我把它当作一个基本的前提——今天特别需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对它存着可悲的误解——成为基督徒,就表示向一种超过我们理解的力量降服。请不要误解我,这不是说基督徒的信仰是没有理性的;它乃是超理性的。我愿意一再重复说,一旦你进入其中,就没有什么比基督徒的信仰更合理、更合逻辑的了。可是你若在外面观望,就不明白,这信仰看起来似乎又神秘又有些怪异。为什么?因为这是神的工作,是永生神直接的行动。祂不在依自然律行事,乃是直接、立即地行动。我再让使徒来解释他自己的话。他在哥林多前书第二章说,当主耶稣在世上时,世界上有权有位的都不认识祂,“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凡人,一个从拿撒勒来的木匠。他们说:“这家伙是谁?”他们对祂的知识和学问甚感讶异;可是他们不明白,不知道祂是神的儿子。但使徒说:“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他又接着说:“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他又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换句话说,按照定义,对非基督徒而言,基督徒应该会成为他们的问题和谜题。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试验。如果一个非基督徒能明白你所说所作的一切,那么显然你没有针对你身为基督徒的事实提出任何证据来。

神的儿子在世上时,对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他们问:“这是谁?祂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祂没有受过训练作法利赛人,祂也不是祭司,祂从未学过这些知识和教训。可是看看祂!听听祂说话。祂似乎无所不知;祂甚至还能行神迹!这人究竟是谁?”他们大感困惑。记得吗?使徒行传头几章记载有关祂门徒的事也很类似。彼得和约翰在美门口医治了一个人,官长大惑不解。他们不明白。他们审判彼得和约翰,可是惟一能提出的控词只是“他们是跟过耶稣的”。他们只知道这些。这些没有学问、没有知识的小民,竟然充满能力!他们究竟是谁?

这就是这种预备工作奥秘的一面。由于基督徒已经受了圣灵的塑造、雕琢,所以除了别的基督徒,其他人是无法了解他的。圣灵的工作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超理性的,这证实了巴斯噶(Blaise Pascal)那句不朽的名言:“理性最卓越的成就在于使我们看见理性是有限的。”此刻我们所在的领域,是神直接、立即工作的地方。所以基督徒并不是一个决定采取某些见解、观点,或赞助某种哲学的人。按照定义,基督徒乃是一个经过塑造、定型的人,他成为适合的石块,被放进这墙、这房屋里,这建筑物竖立起来,就是“主的圣殿”,是神的居所。基督徒是一个经过重生、改变、更新的人。这些都是新约的词汇。他是一个“新造的人”。

这引我们到第二个原则:我们在成为教会的肢体以前,必须先接受这种预备工作。我们所根据的经文是列王纪上第六章第七节:“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我们并不是为了要作基督徒而成为教会的一分子。我们属于教会是因为我们已经是基督徒了。你成为教会一分子的原因,不是为了早晚你可以成为基督徒;乃是因为你已经是基督徒了。教会绝对不是各式各样的人之大组合——有一些基督徒,有一些希望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又有一些希望自己将来变成基督徒的人,还有一些习惯上教会、还找不出足够理由停止这习惯的人,也就是所谓传统的基督徒。我们有责任去明白前面所教导的有关教会的真义。在宗教改革时期,这件事是非常紧急、迫切的。马丁路德教导说,教会是信徒的团体。加尔文强调教会是所有蒙拣选之人的组合。你注意到重点吗?教会乃是信徒的团体,是蒙拣选之人的组合。从某方面说,清教徒是所谓“自由教会”(最早的独立教会、最早的浸信会,及其他一些教会)的起始者、创办者,他们强调“集合的教会”。他们的意思是,教会真正是由圣徒、信徒聚集而成的。他们对“国教”这种观念越来越反感,因为根据国教的观念,每一个出生在教区里的人都属于那个教会。非国教徒反对国教主义。他们说,一个人刚好出生在某一个教区,他不一定就是基督徒。他们声称,教会只是由那些受装备、重生、更新的人所组成,这些人是圣徒、信徒,是神的子民,教会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这才是教会,是“圣徒的集合。”

这意义在现今尤其重要,因为现代人对基督徒的定义越来越松散,越来越含糊;他们说所有自称基督徒的人都应该被算作基督徒,我们都应该合一。甚至有人建议,我们最好不要过分强调“基督徒”一词。有一个组织叫“世界信仰议会”,把所有对神多少有一点信仰的人都包罗在内。这些人都被视为一个团体,以别于那些不信神的人。

我们不但应当在历史的亮光下来看这一切,并且应当在圣经的亮光下来看——这包括了以弗所书和列王纪上第六章第七节。换句话说,圣经的教训当然又简明又清楚。圣经告诉我们,教会只是由那些相信真理的教训、活出基督徒生命的人组成的。

“然而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这印记说:‘主认识谁是祂的人;’又说:‘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提后二19)。保罗对提摩太说:有些人拒绝信仰,他们否认复活,说那是已经过去的事了。不要烦恼;那些人看起来好像是基督徒,其实神知道他们的身份,祂知道万事。祂的根基坚定不摇。即使我们否定祂,祂也不会否定自己。祂知道自己在作什么。祂是教会的建筑师。

我们可以继续说:如果你想到教会就只想到它的大小、数目,那真是愚不可及。但这确实是今天极普遍的现象。普世教会!他们说要与那些反基督教的事物相对抗,惟一的方法就是团结一致;我们必须集合大队人马,起身迎敌。可是这种说法多么不符合圣经啊!有一首圣诗说到“少数忠信者”,圣经也充满有关余民的教义。神不是藉着一大群人工作,祂对人数多寡没有兴趣;祂只对纯洁、圣洁、合乎主用的器皿有兴趣。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数目上,而应该放在教训、更新、圣洁上,明白教会是主的圣殿,是神的居所。

主耶稣自己对此有非常清楚的教导。你读福音书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种印象,好像主耶稣花了许多时间在拒绝人。今日我们强求人决志,真是绞尽脑汁要吸引人来教会。可是这却不是主的方法。曾有一个人追着耶稣喊:“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这岂不是教会增长的大好良机?可是主耶稣转过身来对那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们的主说:回去好好想一下,我要的不是一腔热忱而已,我要你明白跟从我所必须花的代价。祂又对那个要求先回去埋葬父亲的人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耶稣又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祂试验、检查要跟从祂的人,祂似乎在拒绝他们。祂说:你们要计算花费。如果一个人要盖房屋,却不先估计要花费多少钱,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财力去盖,他岂不是很愚昧吗?祂又说到有人出兵去攻打另一个国家,却不知道自己的军队和装备的数目。祂说:这人真愚不可及。停下来,仔细思考!祂似乎在拒绝人,其实祂关心的是教会的纯洁,而不是教会的大小或人数。当祂离开世界时,祂只留下一小群平凡、学识疏浅、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去继续祂的工作。这是祂的方法。

在每一次大复兴时期,情形都是如此。要加入清教徒的教会并非易事。读一读最早期独立教会和浸信会的信经,你就知道要得到会员资格是多么困难。你读过卫斯理约翰所拟定的入会规章吗?要加入他的团体之人,不论男女都必须在教义和生活上一再受检验。一旦采取这样的过程,你就得了复兴。神只能住在洁净的教会里——不一定是大教会,但必须是洁净的教会,在教义和生活上都洁净。也许听起来很惊人,但我毫无犹豫地指出,今天教会最大的麻烦是她太大了。她好像是一大群乌合之众。只有当人成为合乎主用的器皿时,祂才会使用他们。只有当教会成为圣洁的殿时,永生神才会居住在其中。圣经的整个教训都指向这一点。它也一再受到教会历史的支持和印证。我们仍旧可以说:当一个人完全献身给神时,神能在他身上成就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也不知道。所有伟大的复兴和革新都是从这个饶富意义的起点开始的。例如路德马丁,单枪匹马一个人。例如十七世纪那些卓越的个人、十八世纪在牛津的圣洁会;一直都是这样。当我们谈到教会时,不要再想到庞大的企业。让我们回到新约。主的圣殿!主一旦进来,祂就能用一个卑微的人使千人悔改。五旬节那天,透过使徒彼得的讲道,就有三千人加添给教会。

在结束以前,我们要进一步来看一个原则。在建殿的过程应该没有吵杂声。回到列王纪上第六章第七节,那里写道:“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这是多么重要的原则!若用现今的词汇来解释就是:教会对于重要的真理,不应当有争论、辩论,或分歧的看法。教会中不可以有这些锤子和斧子等雕刻、塑造、预备的声音。在教会中这却屡见不鲜。在基督教会里,对于主耶稣基督这个人,对于人类在罪中的光景,对于代赎、更新、圣灵、救恩的教义,都不应该有争论。对这些事不应该有争吵的声音。这一切应该早就解决了。

让我们把这一点弄清楚,因为它很容易引起误解。我说教会中不可以有争论、辩论的吵杂声,我不是指教会不可对教义产生兴趣。我的意思是,这些教义应该从一开始就获得大家的赞同,所以没有必要再争论。可是现今这观点却遭到误解,有人说:“那我们就不要讨论教义,免得引起分争;干脆我们什么教义都不要,不管你相信什么,都让我们彼此以基督徒相称呼。也许有一个人说:‘拿撒勒人耶稣不过是一个人;’也许另一个人说:‘祂也是神的儿子。’这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们都赞成祂的教训,承认其崇高性,只要我们实行出来,现今世界就不会有这么多祸患。”所以他们说:“别再争论祂的位格。”那么祂死在十字架上这件事呢?有人说:“那不过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罪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可悲的事件。”不!这还不够;是神差祂来受死,祂是“按着神的定旨先见”死的;祂死是为了担当我们的罪,祂若不死,我们就仍在罪恶中。可是现在的趋势是:“你信什么并不要紧。主耶稣的死毕竟是一件非常奇妙、动人的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诠释它。只要我们都相信祂,跟从祂,学像祂就行了。所以我们都是基督徒,让我们同心努力。”

但是他们对教义只字不提,此处经文的教导正好相反。教会里不可有辩论争吵的声音——不是因为没有教义,而是因为我们对教义意见一致,都服从教义。这正是初代教会所作的。圣灵什么时候降临在他们中间?乃是在他们一同聚集在楼上的时候。同心聚集!另外一处我们也读到当他们同心合意时,圣灵就临到他们。我们也读到早代教会一直不断地坚立在使徒的教训中,彼此交通,一起擘饼、祷告。没有讨论、争辩的声音。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同意了。他们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祂的复活已经向他们证明了这一点。祂曾为他们解明圣经,阐释祂受死的意义,他们也曾坐在祂的脚前,他们都相信教义。他们同心合意,没有吵闹声。他们同心赞成教义,而不是逃避教义。你难道看不出为什么教会会落到今天的光景吗?过去一百年究竟教会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已经给我们了。教会一直在争辩基本的教义。为什么许多教会门可罗雀?为什么人数一年不如一年?这是教会自己的责任。大约七、八十年前,英国教会对所谓“新神学”有激烈的争辩。他们主要争论的是基督的位格——祂真的是永生神的儿子吗?或者祂只是一个“人”?这是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争论根基的问题,争论使徒和先知的根基。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教会充满了吵闹声,是因为他们争辩基本的真理。结果教会变得缺乏果效,无足轻重,不能领人得救,圣灵不作工,这一切又何足为怪呢?

教会里不应该有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人们在进入教会之前应该把这些事弄清楚。确实,除非你已经同意了这些事,否则你不能在教会里。基督教会绝对不是一个战场,让人在里面为有关基督和祂事工的真理辩论、争吵、反驳。教会乃是由一群在这些事上已经永远弄明白的人所组成的,他们知道自己相信的是谁、相信的是什么,他们立在神的根基上;他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辩论这些事,乃是为了仰望祂、敬拜祂,好让祂在他们中间,以祂自己的临在和说不出的喜乐、荣耀充满他们,又赐他们能力,可以对人传讲福音,领人脱离罪的捆绑和辖制。

请留意我的话。我不是说基督徒应该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意见一致。我强调的是基要的真理。有些事情可能不是所有基督徒都同意的,例如预言中的某些细节,浸礼的方式,以及许多其他的事。这些并不是基本的原则。基督徒不可以为这些事争辩、吵架、起分争。他们应该像弟兄一样好好商量。至于基本的真理则不必辩论,因为这些是基础。石头被带入教会之前预备的工作已经作好了。不要有吵杂声。我们都知道祂是神的儿子,是救主。现今教会最大的需要乃是明白这些原则。今日世界性的大会一个接一个的开,可是他们在会议中作些什么?不是祷告,不是等候圣灵,也没有被圣灵充满。他们花时间在寻找出一个可以认同的基础。他们想找一个最起码的、不会起争议的论点。结果他们闭门研商的同时,外面的世界却每况愈下。他们最要不得的一点是,认为教义是分争的起源;事实上只有教义才能带来合一。因为惟一值得谈论的合一就是圣灵带来的合一,祂能使人对一主、一信、一洗产生同样的信心。那是同心合意的人之间的合一,他们不信赖自己,只依靠神的儿子和祂为他们所成就的完美工作。神怎样对旧约时代的摩西说话,祂也怎样对现今的教会说话:“要谨慎作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登山宝训的山!主改变像貌的山!加略山!主升天的橄榄山!这些都是伟大的顶峰。让我们在这个世代中,不论发生什么,不论教会说我们什么,不论世界如何议论我们,让我们依照山上的样式建造。让我们对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的内容不存任何犹豫、怀疑,或发出辩论、争吵的声音,因为这里说到的是根基——人死在罪恶过犯中,无能为力也无药可救;人被神的恩典提拔;被基督的宝血救赎;藉着圣灵得到更新,得以与基督联合,成为主圣殿里的一块石头。

——全书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