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聯絡得合式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

(弗二20—22)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第三個畫面。我們已經略為瀏覽了一下,但我們也要注意,即使大略的畫面也很重要,使徒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除了概括地為我們描述這個建築物,以及教會合一的本質和特色之外,他也詳細地討論了計劃和具體的細節。

我們已思考了這個最重要的根基。保羅首先告訴我們,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我不打算再重複這一部分,但我們必須明白,根基是絶對重要的。我們絶不可在根基上隨便馬虎。主耶穌在祂那個兩種根基的房子比喻裡已建立了這論點。比喻中說到,房子有建造在磐石上的,有建造在沙土上的。根基無比重要;我們已看過根基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主耶穌基督自己是房角石,將所有附屬的石塊聯絡在一起,將所有的牆銜接起來,以支撐、聯絡整個建築物。

使徒接下去提到的事,顯然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那就是——我們在其中具有什麼功能呢?我們被建造在根基上,是聖殿高聳豎立的牆垣之一部分;神為自己造了這殿,作祂的居所,也就是主的聖殿。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要來思考我們在神所建造的這殿中,是屬於哪一部分?具有什麼地位?使徒因着以弗所人也被建造在其中而感到喜樂。這工程早在他們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他們被加了上去,被放了進去,而這工程仍然在進行着。從他們之後,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也加了進去。你我這些基督徒都在裡面。我們必須謹慎觀察使徒所說有關誰被建造進去、如何建造的這一番話。這是極要緊的兩件事。誰在這偉大的建造裡有一席之地?他們如何被放在那裡的?使徒對這兩個問題都有清楚的討論。

有三件事我們必須銘記在心。顯然這建築物的每一部分都和根基有某種特殊的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但由於它攸關重大,我必須再加以強調。在聖殿或任何一個大建築物裡,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稱。你不能把劣質的材料東一點西一點地放進一個完美的建築物裡。如果你想豎立起一個非凡的建築物,或一個龐大的聖殿,它的每一部分都必須與其他部分配合、相稱。所以我們要記住,作為神殿中的一個個別的部分,我們必須與根基相配合,與根基有真實的、正確的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讓我提醒你保羅如何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裡闡釋這真理。此段話尤其是對我們這些有幸傳道、作牧師的人說的。我們是神手下的工人,是與祂同工的。使徒說:“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他說你可以用金、銀、寶石在上面建造,那是很有價值的;可是也有人用草、木、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那就差多了。草、木、禾秸與已奠好的根基不相稱。由於那根基是如此珍貴,房角石也價值不菲,除了金銀寶石之外,其他的都不配;草、木、禾秸一點也不相稱。他說:不但如此,草木禾秸也不能持久,經不起考驗。這工程將受試驗——“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一旦火來了,草木禾秸頃刻化為灰燼,無一存留。偷工減料的建築絶對通不過試驗。有些人只想早日完工,就匆匆着手建造,而不留心選材料——只要能把房子豎起來就行了,上面再加一層漆就大功告成。它看起來挺不錯,所有的疏忽馬虎都掩飾在亮麗的油漆底下。他們說:“你看!多華美呀!”有些人卻蓋得那麼慢,缺乏洞察力的人會說,他根本沒有什麼進展嘛!可是“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我們不是為眼前建造,而是為永恆建造,神這位大工程師監視着每一個過程,最後祂要加以試驗。使徒說,有些人似乎能行奇蹟,但是“那日子”來時,他們會發現他們的工作被毀壞一空,毫無遺蹟可尋。他們若是基督徒,他們本身會得救,可是他們的工作卻受虧損,而他們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使徒說,所以每個人都當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換句話說,建造的人不要只想匆匆把牆蓋起來,他必須確定牆裡的每一部分都與根基相稱。他不是把一些人數加到教會裡,而是把那些真正建立在信心根基上的人加給教會。那些只是為了圖謀利益而作基督徒的人不能進入。只有知道自己原是死在罪惡過犯中、一無盼望、只能靠着神在基督裡的恩典得救的人,他們單單安息在基督所成就的完美、犧牲、代贖大工和聖靈大能裡——只有這種人才能加進牆裡面。並不是那些只有小時候去教會作禮拜的人,也不是那些勉強算得上有道德操守的人。他們必須與這惟一的根基有特定的關係。

接着來看第二件事。我把它分開來提,是因為使徒也這樣分彆強調它。我們不但與根基相聯,也要與房角石有特定的關係。任何人若真是基督教會的一分子,就必然與主耶穌基督有特定的關係。記得嗎?我們是從使徒的信仰開始,然後是以弗所書第二章這段不可減縮的基督教教義。但我們並未停留在那裡,因為只是理智上的贊同還不夠。當然如果你連理智上都無法贊同,那麼你顯然根本不在牆內。但我們只在理智上持守這些教義還不夠,我們必須“在基督裡”。我們必須與基督聯合。我們必須認識這種與祂之間的活潑關係。房角石把每一樣東西聯合在一起——所以使徒才一再重複它:“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這整章都在強調它。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又與祂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這是無法規避、無法免去的。我們不是隻相信、接受在基督耶穌裡的真理,還必須併入祂裡面,與祂有活的連結。祂自己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也是出於同一個觀念。所以作為這宏大建築物的一部分,我們都與根基相聯,都與祂有活潑而奧秘的關係。

使徒用其他的例子把這一點說得更清楚。我們所探討過的身子之例證就是極佳的闡釋。身子不是由一堆肢體粘在一起而組成的。身子的和諧其整個精義就在於那是一種活潑的、有生命的聯合。身體不是將手指頭連在手掌上,手連在胳膊上就組成了。相反的,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極親密地連在一塊的。我們也是這樣與基督聯合,在基督裡,成為祂的一部分,屬於祂,被祂銜接起來。顯然這也是很基本、很重要的。

於是我們來到第三件事,就是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們現在要詳細討論的。不妨想象有一座建築物和它裡面用的石塊。它們都與根基相聯,都與房角石相聯,然而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種特別的關係。你不可能只有牆,而牆的每一部分卻互不相干。這就是使徒在這段重要而生動的經文中所說明的原則,並由第二十一節提綱挈領地表達了出來——“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其中最重要的詞語是“聯絡得合式”。

這種表達法非常有趣。此處有五個字,事實上使徒只用了一個希臘字。這個字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它在整本聖經裡只出現了兩次,一次在這裡,一次在以弗所書第四章。更有意思的是,它顯然是保羅自己發明的字。以前沒有人知道這個字。我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使徒顯然覺得這一點格外重要,所以他自己造了一個字,來帶出這個觀念。儘管使徒費了好大一番心血,但我們必須留意,有些現今廣為流行的譯本卻完全誤解了他的意思。例如修訂標準譯本就只譯成“聯絡在一起”,錯失了使徒造這個字的整個重點。使徒可以用很多字帶出這種聯結在一起的概念。摩法特(James Moffatt)的翻譯比較接近。他說到“銲接在一起”。即使這樣也仍然不對,因為你無法把石塊銲接起來,使徒的整個觀念和畫面乃是用石塊建築房屋。

其實使徒用這個字的意思是“和諧地聯絡在一起”。這是一個雙重複合字,三個字並在一起成為一個字。它的字根意思是“聯絡”或“聯結”,但他又放上一個字首,意思是“一起”。“聯絡”本身就有“在一起”的意思,可是他說“聯絡在一起”以確保我們明白其含義。然後他加上第三個字,那個字真正的意思是“收集”、“聚集”,或“挑出來”。這第三個字常常被用來把幾個字套在一塊以形成一個新的句子。當一個人說話或寫東西時,有些字出現在他的思考裡。他選一個,放棄另一個。下個字他也是這樣作,放棄一個,選上一個。然後他用所有選好的字造成一個句子。使徒使用的這個字就代表了這個過程。所以我們有了“一起——聯絡——揀選”的意思。他把這三個字放在一塊,造成了一個字,就是我們譯成“聯絡得合式”的這個字。

顯然這裡也有一些深奧的教義。使徒若不是想說清楚他的某一個觀念,他絶不會這樣不厭其煩地自己去發明一個字。我相信我們都能明白他所描繪的畫面。可惜現在的房子多是用磚塊而非石頭造成的,所以有些年輕人可能無法完全領會使徒提出的這個畫面。把磚造的房子暫時從你的腦海中挪去,想象有一個宏偉、龐大的石屋。看看正在興工建造這華屋的工人。你有沒有看過真正的師傅如何興建那種老式的華宅?他從一大堆石塊裡抽出一塊,仔細端詳,再觀察正在蓋的牆,如果發現不合式,他就扔掉手中那塊,另外再挑選一塊,加以琢磨,最後將它放入適當的位置。這就是使徒採用的畫面;“聯絡得合式”——個別的石頭被加進整片牆中,安放得恰恰好。他用這種語言、這種生動的表達方式,是要闡釋怎樣的一個觀念呢?

第一點,是整個有關揀選的觀念。我再重複說,任何人若觀察過真正的建築工人施工,就會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要記住,目前我們是在探討我們作為基督教會的肢體所具有的地位。我們是這整座牆的一部分,這大廈被豎立,是為了作聖殿,作神居住之所。正如古時神住在聖殿裡,在至聖所“舍吉拿”(Shekinah)的榮光中,以後祂也要永遠住在教會裡,在祂的子民當中。你我都在這個教會裡。我們是如何進入的?就是頭一件事:揀選。這是很個人化的。看看那座大廈,那個建築工。他已經把牆蓋到某一個高度;但是他還要繼續蓋,那時他發現他需要一塊大一點的石頭來嵌入某個部位。他身邊有一堆石塊,他反覆察看,最後決說:“這塊就是了。”於是他抽出那塊石頭,再三衡量,最後決定它還是不太適合,就扔了回去,另選一塊,或好幾塊。他可能選了又放棄,最後他終於選定了,就放入他指定的位置。這是一種個別的、特殊的揀選。每一塊石頭都是被挑出來、單獨被放進牆裡的。古時候蓋房子可沒有“大量生產”這回事。現在用磚蓋房子,每一塊磚都是一模一樣的。這並不是使徒所想到的大廈。他心中想到的是耶路撒冷的舊聖殿,那並不是用磚塊造的。每一塊石頭都經歷了個別、特殊、獨特的揀選過程。感謝神,每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時,也經歷同樣的過程。在基督教會裡,沒有大量生產這回事。有些人以為有,其實沒有,也不可能有。感謝神,在現今這個逐漸喪失了個別性的世界中,神還是這一切的中心。

讓我們換一個例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進入神的國只有一個法子,就是通過窄門。那不是一個寬敞的大門,而是一道小門,“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是一個一個進去的。不可能一大群人一湧而入天國,這是神與人之間個別的、私人的事。生命的更新是個別發生的。這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這也是關於這建築物的牆和神的聖殿一個重要的原則。你不可能以家為單位得救,當然更不可能以整個團體或階層,或國家為得救單位。一個一個來;有的被接納,有的被拒絶了。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有關草木禾秸的那個畫面裡,再度提到了這一點。主耶穌自己也在撒網的比喻中說得同樣清楚。祂說到撒網下海,撈上來時網裡滿是各種魚;接着就是檢驗的工作,好的留下來,壞的再扔回海裡。那些魚在網中停留了一會兒,但未能留下,又被扔回去。就像蓋房子的人,拿起一塊石頭。要不要把它放入牆中?它看起來還合用,但再觀察一下,不行,不適合,於是扔回去,把它丟棄。在我們看來適合的,在神眼中不一定適合。這種想法也許有些可怕,但這是聖經的教導。到了審判的那日,會有很多人自以為已經在這座建築物裡面了,可是基督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是一種個別的揀選,它包括選擇,也包括棄絶。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點是,這房屋的每一塊石頭並非一模一樣的。你觀察某些華麗的石屋。你會發現那些石頭的大小、形狀、色澤等都不一樣。它們雖然不同,卻聯絡得合式,共同組成一片壯觀的牆。有的石頭大,有的石頭小,有的中等。它們在尺寸、形狀各方面都有異。但我要為此感謝神。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今日卻常常被人忽視和遺忘。不久以前我有機會參加一個傳道人的討論會。會中有一人提出一個很切合時宜的問題。他說:“為什麼今日基督教會似乎只接觸某一類的人?”他又說:“顯然我們沒有觸及到所謂的工人階層。我們只觸及整個社會的某一層次。原因何在?”這真是一個饒富深意的問題。我的答覆是:我們對教會的觀念基本上有了一些差錯。階級劃分多少與人的心理有關,但它與基督教信仰的整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基督徒信仰最榮耀之處是,它能觸及每一種人、每一個光景下的人。這種多樣性、非劃一性是非常有趣的。石牆與磚牆最大的區別在於石頭的尺寸每一塊都不同,但它們卻聯絡得合式。這不是單調、沉悶、齊一。異端才是這樣,他們企圖使所有跟從者都像從一個模子裡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謹慎防範某些教導,他們企圖把人最後帶到一個模子裡。有些人你單單從他們說話的方式和所用的詞句,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在哪裡信主的。他們說同樣的事,用同樣的方法說,也作同樣的事。他們就像整聯的郵票一樣。這不是使徒此處列舉的原則。這不是我們被造成的樣子,神的計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相同。每一塊石頭都在同一座牆裡,不錯,但彼此互異,有的大,有的中等,有的小;有的這個形狀,有的那個形狀,然而都同在一座牆裡。這才是真正的合一,而不是我們今日在生活許多方面,甚至在教會中所看到那種單調乏味的齊一。讓我說得更簡單明白一點:作為基督徒,我們並不需要變成同一個樣子。我們個別的特色仍保留着。有些人生來個性激烈,那麼我們就應該是激烈的。另外有些人生來安靜、鎮定,那就讓他們這樣。沒有什麼比看見一個生性安靜的人一心想學作性情激烈的人那樣荒謬的了。但這種事屢見不鮮;每個人都想變成一個樣子。神沒有把我們都造成一個樣子。或許你說,可是我喜歡那種開朗快樂的基督徒。但我不作此想。那種強作的歡顏,不自然的笑容,反而使我厭倦。有時侯我會為一個嚴肅、有愁容的人感謝神,他使我相信他對人生抱著一種深邃的觀點,他知道使徒所說下面這話的含義:“我們在這帳棚裡,嘆息勞苦。”

神也沒有定意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去講道。可是有一種教訓卻几乎是這樣主張。一個人一旦得救,就得立刻開始作見證,然後講道。但神並沒有要每一個人都去講道,也沒有要每一個人都前往宣教工場。在神的計劃中,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作全時間的工人。有些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我們都得這樣作。他們在聚會中不斷對年輕人施壓力,讓他們覺得若是他們不去海外宣教就几乎成了罪人。這是相當錯誤的教訓。我們不必都成為同一個樣子。我們都有各自的角色去扮演,都有各自的功能去發揮;各人殊異。有的石頭大,能承擔極大的重量。有的石頭較小,但也一樣重要,它恰到好處地被放在一個部位,而那是其他石頭所不能勝任的。

讓我們摒除這種大家必須一致的觀念,而去發現神要怎麼用我們,要我們變成什麼樣子。教會歷史在在證明,有些時候一些名不經傳的基督徒,花許多時間用來禱告和代禱,他們所成就的往往比一些廣受歡迎的傳道人還大得多,因為後者只是用一大堆草木禾秸來建造,到了審判的日子就站立不住。讓我們學着用屬靈的眼光來看這些事。也許我們中間有些人就是被召去以仁愛待人,對人友善,富同情心,坐在那裡聆聽別人的苦悶。你單單聆聽別人說話,讓他們將心中重擔與你分擔,就可以對他們有驚人的助益。但是我們中間有許多人太活躍太忙碌了,只顧着自己說話,卻不給別人機會說話;我們從來就沒有時間聽,所以無法幫助別人。但願我們把握這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在同一個房屋,同一個聖殿,神的同一座建築物裡,有各式各樣的石頭。你也許不夠大,不夠重要,當然你不會以此自豪,但你得記住一個事實:你不夠大不夠重要,並不表示你就不在這建築物裡。神知道,祂細察一切。回到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看看使徒如何用身體的比喻,來詳細解釋這原則。他說,整個身體並不都是眼睛,或耳朵,或手,或腳。所以不同的肢體都屬於同一個身子,雖然其中有的比其他的肢體較不體面。但他強調不體面的和體面的都同樣重要。所以我們不要作愚昧人,想要把每一部分都弄得一模一樣。不要從大量生產的角度看。讓我們想到石頭作的牆,併為此感謝神。祂選上了我們,把我們放在牆中,祂知道我們,就像祂知道那些重要的、偉大的石頭一樣。我覺得極奇妙、美好的是,我們是一塊一塊被放上去的,神對最卑微的基督徒之認識就跟祂對最偉大、最有能力的聖徒之認識一樣深,祂看出我們在牆中準確的位置,就把我們放進去。祂放我們進去的方式就跟祂放其他所有人的方式一樣。

讓我們不要企圖干涉或違背神建築的計劃和方法。讓我們小心今日教會面臨的心理上的危險——大量生產的觀念,總想造出同樣的結果、類型。教會一旦只製造某一種類型的基督徒,只吸引某一階層或某一類型的人時,那就危險了。福音若真正傳講出來,應該是觸及社會每一個層面的。教會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現今的危險是,我們都要單單作一個和善、安靜、受人敬重的人,持守住自己的道德,教會也只由這類中產階級人士組成。不!神從未定意如此。讓我們重新檢討我們的講章、教訓,特別是我們的方法,免得我們不知不覺滑入心理學的方式中,以為自己正在蓋一座華美大廈,最後卻發現,我們還沒有被加到神的殿內,在“那日子”來臨時竟然乏善可陳,也沒有可資興奮的事。這是第二件事。

至于第三個原則,我只打算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個預備與雕塑的問題。由於這個題目太大,我只在此略提一下。稍後我們會再詳細討論。我已經說過,那位建築師、工匠蓋到了一個地步,發現他需要某一種形狀和大小的石塊,於是他將身邊一大堆石塊瀏覽了一遍,挑選出一塊來。他說:“嗯!這塊挺合適。”他已拒絶了好幾塊,現在這個應該很合用。可是它亦非完美無缺,因為它得配合已經蓋進去的石頭。它下面、兩邊都有石頭。大體說來這石塊還合適,但是它得與它下面和兩邊的石塊相配合,而且稍後別的石塊也能夠加在它上頭才行。你有沒有看過水泥匠工作?我小時候常常有機會觀察他們工作,而且百看不厭。水泥匠先拿起一塊石頭,然後用各種槌子把邊敲掉。他又修邊,又切磋,又雕琢,又敲擊,又試驗。發現有不妥的,他又拿回來再用槌子或鑿子敲打一番,然後把石頭放進去,再退後幾步仔細端詳,心滿意足了,他就塗上灰泥;接下去他又拿起另一塊石頭,重複同樣的過程。這就是使徒所謂“聯絡得合式”的意思。在我們能夠聯絡得合式之前,必須先作成一些事。工匠並不是把石頭隨隨便便地丟在一起。不,這中間有一種奇妙的勻稱。你注意蓋好的牆,就會看出這一點來。當然,有些石頭比別的需要較多的修理、敲擊、雕琢。但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趟手續,而且都會得到。除非我們被整修、雕琢,我們永遠無法成為牆垣的一部分。

對我而言,在教會漫長的歷史上最吸引人的事,莫過于看見這個原則正在運行、實踐出來。有些人需要較多的雕塑、琢磨,以後他們可能成為強有力的石塊。有些人似乎一開始就配合得恰到好處,他們所需要的加工就少得多了。你觀察各種不同的基督徒,就會從自己的經驗中印證這一點。雕塑的量大小並不重要,此處的原則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這個過程,不論它牽涉的多或寡。

我們如何被雕琢呢?乃是藉着講道和教導。這也是講道和教導的主要功用;為的是塑造我們、裝備我們。我們都有一些凸出來的棱稜角角,按着我們天然的樣子,是無法被嵌進這建築物裡的。稜角必須被鑿掉!教會裡有各種彆扭、頑固的人。從某方面說,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頑固、奇怪。剛從採石場掘出來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粗糙的。也許我們的形狀還合適,但我們都需要極多的雕琢,才能跟整座牆配合得天衣無縫。在我們被雕塑好之前,是不會被放進去的。可是我們多麼容易忘記這一點!我們讀新約聖經,聆聽講道和教導,就會明白這種裝備是絶對必要的。有些人說,我是這一類型的人,我是那一類型的人。我心裡有話就一定要直說。如果教會裡的人都是如此,會成什麼樣子?如果每塊石頭都如此頑梗固執,這座建築物會成什麼樣子?這是不可能的,你無法去建造;這一類的稜角必須先鑿去。這就牽涉到個人的自我規律了。我們必須柔軟,才能與別人配合——聯絡得合式。

我們應該忘掉自己,只想到牆,想到整座建築物,並且知道是由主來決定我們應該被放在何處,應該作什麼,具有什麼功能。請相信我,如果你屬於這建築,或將要被建造在其中,你就必須被雕琢塑造。不要忘了,這是神的房子,你我若不照着所當作的去運用聖經的教訓、指示、信息,神就會使用別的方法。希伯來書第十二章說得很清楚:“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如果新約的論證和呼籲不能使你約束自己,如果這些稜角不除掉,祂就要用一個鎚子或銼子把它們敲掉。我們都有此經驗。祂使我們謙卑,把我們從高處降低。祂有很多方法這樣作。祂可以透過疾病,或死亡,或悲痛、失敗、誤解等各種方式。感謝神,祂確實這樣作。因為祂若不這樣作,我們就沒有一個人能恰到好處地被放進牆裡。主愛我們,珍惜我們。祂若不愛你,就不會在乎你,祂可以隨手把你扔回去,你一輩子就帶著那些棱稜角角說:“我就是這一類的人!”好吧!你就作那一類的人吧!可是你不在神的殿中,你若堅持頑固下去,就永遠留在外面。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對我們有永久的重要性。我們若要在神的殿中,就必須除去稜角,與他人互相配搭。如果我們不明白此原則,看不見裝備的重要,不肯順服,我們就會遭摒棄。或許我們暫時無法完全領會,但在永恆裡我們就能明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