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神居住的所在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

(弗二20~22)

這幾節經文是繼續使徒前面那一節的思想:“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

我們已經看過使徒在說明基督教會肢體的特權時所用的第一個和第二個畫面,現在我們要來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畫面。這畫面就是教會是“主的聖殿”,“神的家”,神居住之所。

觀察使徒心思的運作是非常有趣的。你讀這段經文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保羅要加上這第三個畫面?我認為只有一個解釋。家人的念頭使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家。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聯想——從家人到家庭,到他們所住的房子。我說過觀察使徒心思的運作是非常有趣的,我這樣說是有用意的。我們在思想有關聖經作者是受聖靈默示這個教義時,必須記住這個教義並不是否定作者個人的特質;不然每一卷書都會風格劃一,毫無變化。可是所有不同的作者雖然被同一個聖靈充滿、管理、控制、引導,他們個人的特色還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讀或聽一段經文時,並不難區分這究竟是保羅寫的,還是彼得或約翰寫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此處我們也看到了使徒保羅的一個特色,就是他的心思隨着論理和邏輯的線路運轉的痕跡。家人,然後是家。

現在我們必須來看這個畫面。在討論有關教會肢體是神家裡的人那個觀念時,我不厭其煩地一再指出,那個畫面比第一個畫面更進了一步。我用了一連串比較和對比來說明這一點,以及使徒如何把我們帶入這更高的觀念裡。現在我們來到了第三個畫面,問題立刻來了;他還在往上提升嗎?第三個畫面是最高峰嗎?也許有人覺得,儘管第二個畫面比第一個是進了一步,但第三個畫面絶對是退一步的,因為從家人到家,顯然是下降了。似乎從個人降到了非個人的層面,從人到了物質的層面。使徒的想法是在進升嗎?他要帶我們到更高的地步嗎?或者他突然改變思想的線路,把我們帶到機械性的畫面中?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僅從釋經的觀點看,若從屬靈真理的觀點看更是如此。我認為使徒的想法仍然是在往前進的,他在這個畫面中把我們帶到了更高峰,是別的事物難以企及的。這種說法如何成立呢?是這樣的:從他對於教會肢體的關係所下的定義可見一斑。我們已經強調,使徒最主要的原則是合一,他在這三個畫面中企圖作的,就是帶出這個合一的偉大事實。我相信他在第三個畫面中用了比前兩個畫面更好的方式,向我們指出合一的精義。為了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我只須指出第三個畫面比第二個有關家的畫面更進一步,因為我前頭已指出第二個畫面比第一個有關國度的畫面更進一步。

我認為一個家中的成員,其聯繫固然比國民彼此之間的聯繫要緊密,但是從某方面看,它仍有一點鬆散。畢竟家人是個人的集合,但談到家這個建築物時就不一樣了,因為它是各部門真正的結合。使徒在第二十節說到“各房靠祂”;“各房”一詞提供了明白整段經文的鑰匙。有人把“各房”譯成“每一房”,即使這樣,重點仍不變。你若喜歡採用“每一房”,把每一個這種建築物視為聖殿的一部分,那麼不同的部分仍然組成了一個整體。所以我建議,當你想到一個建築物時,不妨想到其中每一塊不同的磚和石頭之間的聯繫甚至比家人之間的關係還緊密。一個家庭的各成員是分開的、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也不必為了作家中的一分子而埋沒個人的特質。個別性仍然存在,有時侯甚至明顯到一個地步,家中的一個成員與其他成員的差異甚至大過他與外人的差異。他們是家庭的一分子,然而個別性仍然保留着,其依附、連接的程度多少是松的。另一方面,一個建築物最重要的就是凝結力,使徒將它描述為“聯絡得合式”。

或許這麼說更恰當:家人畢竟早晚會分開。那不是說從此他們就不是一家人了,但他們以後無法再互相作伴。他們甚至會爭吵,不再見面,彼此不說話。我知道那個基本的聯合還在,沒有任何事物能使它消失;但他們之間的交通、溝通、相伴、在一起的關係不再了,因為他們分開了,彼此分隔,以致于几乎給人一種印象,以為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或聯繫。可是你若這樣對待一個建築物,早晚會弄得片瓦不留。你若把一個建築裡的大量石頭抽掉,牆就會倒塌,最後建築物本身也不存在了。所以我覺得這裡顯示的合一原則比前兩個畫面更接近、更密切。你若把牆裡的石塊分開,建築物就分崩離析;可是你若把家人分散,這個家仍可以存在。它的聯繫鬆了,但比起拆散的建築物,仍勝一籌。所以我認為使徒的思想路線是一直在前進的,此處他讓我們看見基督徒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座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一樣緊密。

我們若從權利的觀點看,可以更明顯地看出這種想法又進深了一步。市井小民固然可以向君王或元首申訴,但那與小孩子到父親面前的情形仍然不一樣。後者顯示了一種更親密、更崇高、更偉大的關係。但此處使徒又進一步。他對教會的觀念是,教會是神的聖殿,“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如今孩子到了父面前,但他還是在父以外。此處陳現的觀念是,神住在我們裡面,以我們為祂的居所。它與第二個觀念的差異就像第二個觀念與第一個觀念之間的差異那樣大。不只是我們與神有親近的關係,可以自由到祂面前,並且更進一步指出,教會最終的奧秘和榮耀乃是神住在她裡面。她是殿,是神的聖殿。正如祂從前住在以色列百姓的聖殿中,今天祂也住在祂子民的教會裡。在思想的領域中,沒有什麼能超越其上了。

這和主耶穌離世前留下的教訓類似,祂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祂來”(約十六7)。能站在神子面前,仰望祂,聽祂說話,向祂求問,得到祂的幫助,這實在是極大的特權。這固然非常奇妙、美好,但還有更好的事,就是祂來住在我們裡面,以我們為祂的居所。祂說,這正是我要作的。我來,向你彰顯我自己,父和我要住在你裡面,以你為居所(約十四21~23)。這比當面跟祂說話又進了一步。如今祂來住在我們裡面,“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這是使徒用第三個畫面所表達的觀念。他要說的是,以弗所人乃是神聖殿的一部分;他們從前遠離神,現今卻被建造成為聖殿的一部分。

這個有關教會是建築物的教訓在新約中非常顯著。今天基督徒的當務之急乃是把握新約有關教會的教訓,而我們最需要把握的就是這個奇妙的教訓。這也是主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提出的,當時彼得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主耶穌對他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是這個比喻第一次的出現,其他的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稍後我盼望能再提到這一節經文,好明白主耶穌說這句話的意思;這裡使徒間接地引用了它。

哥林多前書第三章開頭,從第九至第十七節有一段論述。使徒在那裡說,他是一個“工頭”,他心裡對於教會作為建築物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使徒說,有各種各樣的人在這根基上建造,但不是每一個人都照正確的方式建造,有一天審判來了,每個人的工程都要受審判。但他強調的是教會作為建築物這個觀念,“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哥林多人的問題出在他們忘記了這一點,結果他們自己裡面起了分爭——“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等等。他說,豈不知你們是永生神的殿麼?不要用這種方式拆毀神的殿,你們是在破壞合一的原則。使徒提醒了我們一個最重要的教義。教會一切的禍患都是因為我們未明白教會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新約書信一再討論有關教會的教義之原因。那些人已經得救了,毫無疑問的他們都是基督徒,可是他們在許多方面遭遇難處,因為他們忘記作為教會的肢體是什麼意思。他們彼此起分爭,因此麻煩和試煉接踵而至。這一切的答案是,回頭弄清楚教會就好像建築物一樣。

他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第十九節裡也提醒哥林多人同樣的事,他說聖靈住在他們裡面。雖然他想到的是個人而不是教會,其實那也是同一個觀念的一部分。“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重價買來的。”他告訴他們不可得罪自己的身子,為什麼?因為“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哥林多後書第六章第十六節也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話,使徒在那裡說:“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再一次我們看見了教會是永生神的聖殿。提摩太前書第三章第十五節也一樣。我引用這些經文,是為了要指出它在新約教訓裡的重要性。保羅對提摩太說:“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使徒彼得也用了同樣的例子,他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類似的經文不勝枚舉,我只是提出一些關鍵的經文。

我們一方面將這些經文記在心裡,一方面來看使徒在我們正研討的這節經文中真正要教導我們什麼。我們可以把他的話分成幾個重要的部分。第一,他對教會的觀唸作了一個概括的論述,特彆強調合一與權利。第二,他對結構作了詳細而實際的解釋。每一次你注視這個建築物時,就應該記住這兩點,這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概略地來看這個建築物,有一些特色你可以一眼即看出。但是研究一個建築物還可以從另一面着手:仔細檢查它的根基,看看它的牆是如何建造的,有什麼樣的支柱。這是比較機械化的一面。此處使徒用很奇妙的方式討論到這兩方面。

此刻我只打算討論第一個原則,也就是教會作為一個建築物的一般觀念。但願聖靈使我們看見自己也是這正在進行的奇妙過程之一部分。

保羅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是,教會這個建築物正在施工過程中。我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來形容現今的世代了。神正在這個世代作什麼?自從主完成祂的工作,回到天上之後一直到現在,神到底作了什麼?人類墮落以後,神究竟對這個世界作了什麼?答案是,神在豎立一個建築物,就是教會。這個過程仍持續着。使徒在此處說:“被建造在……根基上。”這是一種持續的觀念。此外還有另一個詞,“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在繼續着,一個建築物正在逐漸增高、擴展。我喜歡把這畫面當作今日世界的寫照。你若讀世界歷史,採取世俗之人那樣的歷史觀,就會覺得一無意義。可是你若從聖經的觀點來看,就會看出一個來龍去脈。神有一個偉大的計劃。祂是永恆的建築師,祂已畫好藍圖和細節,祂正在建造。在每一個世代中,祂都拿出一些石塊,雕琢、挑選,將其加在這個建築物上。某些世代有很大的復興,你可以看出建築物有明顯的增添和擴充。有些世代似乎平平淡淡,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發生,旁觀者或許會說,這時期真是一無進展,牆沒有加高一吋,一切都維持着原狀。然而這項工程仍然在繼續着,也許這里加一塊石頭,那裡添一塊。它們都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這不僅是神旨意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計劃。建造的過程已經進行好一陣時間了。保羅對以弗所人說:“你們也……同被建造。”從那時到現在,又不知有多少人被建造!你我都被加了進去,同被建造,成為它的一部分;我們都有分,而這個過程仍然在繼續。它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完成。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一章說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及“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相信我,“神的百姓必認識祂。”“神堅固的根基立定了。”讓這個世界任意而行吧!讓地獄逞強吧!但是神為這個建築物所揀選的人,都將在它裡面。我們被放入其中,加在其上,這實在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崇高、最大的特權。想想看,你自己是神正在建造的這榮耀的傑作、華美的聖殿之一部分。這是第一點。

我必須立刻指出這裡包含的第二點,就是這個過程的重要性。我再一次注意到,觀察使徒心思的運轉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一開始提出教會好像一個建築物這個觀念時,必然立刻體會到有些人可能用機械的方式來思想教會:把一塊石頭放在另一塊上面,加上一點灰泥,如此而已。我想使徒很擔心人們會這樣誤解,所以他帶入了“漸漸成長”(和合本作“漸漸成為”),“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等詞句。一個建築物怎麼可能成長?根據使徒的話,它確實能成長;為了說清楚這一點,使徒甚至不惜混淆他所使用的比喻。他把花草的生長、建築物的擴充都混在一起。有趣的是,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裡再度把這兩者並列。他在第九節說:“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使徒說神又是農夫,同時又是工頭。他說,你們好像田地,又好像房屋。他把這兩個觀念並列,似乎把二者混而為一。建築物也會成長——這是一種含生命的過程。

使徒彼得也作過同樣的事。至於他這個觀念是不是從保羅得來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們確知他讀過保羅的書信,因為他說過保羅的某些書信有點難懂(彼後三15、16)。你注意到我剛纔引用過的經文嗎?在彼得前書第二章第五節:“你們……就像活石。”石頭怎麼可能是活的呢?石頭有生命嗎?彼得說,是的,石頭有生命,因為這是他的比喻,“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

保羅在此處的第二十二節也帶出同樣的觀念:“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他在第四章說到身子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觀念,他說:“各房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在身子的例子中,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用在牆、房屋上,也如此明顯嗎?根據使徒的意思,要明白它惟一的方法就是把握一個觀念:這是一個活的建築物,是有生命的房屋。

這是現今世代亟需強調的觀念之一。教會會友的人數增加,並不等於主的聖殿有增長,這中間是有差異的。我們正活在一個志得意滿的世代,你讀到有報導說,在某些國家或地區,几乎大部分人都是教會會員。但這並不表示他們都被建造成為主聖殿的一部分。他們不一定都是活石,都參與聖殿的增長。教會的成長是有生命力的,是活的,而不是機械性的。教會的會員名單可以擴充,但只有神能藉着聖靈把人建造成為教會的一部分。這個過程是活的。當你聆聽今日有關教會合一、普世大教會、各宗派聯合等論調時,不妨將“成長”一詞記在心裡。他們談論的只是把各組織合併起來。那不是保羅教會合一與教會增長的觀念,但在今天卻廣為流行。那是機械性的,是統計數目而已。你只需坐下來,開會商量,然後決定增加某一個組織。這與使徒所提到之活的、有生命的、有活力的過程多麼不一樣啊!“漸漸成為主的聖殿”!活石!活的石頭!我這樣強調是因為我相信教會落到今天的地步,有一大半是因為教會忘記了這個原則。教會一直在力邀人加入。這正足以反映出她根本不明白教會的本質。我從未邀請過人加入教會,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我認為去請求人,甚至苦苦哀求別人加入教會,都是不對的。有些人真的是被賄賂加入教會的。這完全違反了使徒所說的這個活的、成長的過程。我們必須一直記住,這是一個活的過程。

於是我們來到第三點。請注意使徒說這是一個“聖殿”。你若在它四周走一圈,仔細觀察,你最主要的印象是什麼?使徒說,這個建築物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聖潔”。他對於它的大小、裝飾隻字未提。他只說它是聖潔的。這是最大的特色。“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我們多麼容易忘記這個特色!今日世代尤其忽略,這實在可悲。當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帝國與基督教會合併在一起時,就產生了這種錯誤。他們忘記教會是一個聖殿,教會最主要的特質就是她的聖潔,而不是她的龐大或影響力。記得有一個人說過一句話,雖然有點開玩笑的味道,卻十分真確。他在討論到教會裡的神蹟這問題時說,以前教會說了“金銀我都沒有”之後,可以接著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可是現今的教會這兩句話一句也說不出。教會現在有了金銀,有了權勢,卻忘了聖潔。但這正是聖殿的本質,她是一個“聖潔的民”、一個“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

但願我們在一切有關合一的言談、思想、辯論中,能把這原則放在中心位置。可是今天我們卻常常為一些芝麻小事爭執不休,好像這些事才重要。使徒接下去在第四章說,基督教會合一的惟一保障就是在聖靈裡合一、在聖潔上合一,以及聖潔子民的合一。聖潔若成為最主要的特質,合一自然相應而生。聖潔若被放在中心位置,在許多事物進來之前,必須先除去許多東西。在教會漫長的歷史中,每一次的復興或大增長都是根據這種形式產生的。兩百年前那次屬靈大復興之前,就先有衛斯理、懷特腓德等人的“聖潔團契”。你先從聖潔開始,然後才有人數的增加。但是你若只想人數增加卻不談聖潔,就不會有“主的聖殿”。你可能有一個龐大的組織,有高效率的行政機構,有卓越的制度,但那不是神居住的所在。它可能是一個娛樂、社交的場所,卻不是永生神的教會。聖潔是教會的首要特質。

最後一點是,不管從哪一方面去思想教會,都必須從三一真神的觀點出發。使徒也不斷回到這一點。他在第十八節說:“因為我們兩下藉着祂(指神子)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三一神!你注意到他的重點嗎?“有基督耶穌自己(此處是他第一次用這種方式說到基督)為房角石”——基督耶穌!還有呢?“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再度提到主耶穌基督。保羅無法忘記祂,無法把祂擱在一邊。他接下去又重複強調祂。我們讀以弗所書頭兩章時,可以一再看到這名字被反覆提及,耶穌基督,主,基督耶穌,在祂裡面,藉着祂;一而再,再而三,總是提到祂!離了耶穌基督,就沒有教會。離了耶穌基督,就沒有合一。所謂的世界信仰聯合會是完全否定了基督和教會。所以任何運動或組織若不把基督放在中心、開頭、根基、目標上,而自稱能使人與神建立正確關係,就不是出於神的。它可能有很多義行善舉,可能以助人為樂,甚至可能替一些人的生命帶來了改變;可是它若不以基督為中心,就不是屬基督的。請留意此處重複提及的那名——“基督耶穌”——藉着祂,靠祂。我們若與祂沒有關係,就一無所有了。然後是“神……居住的所在”——父!祂來住在教會裡。祂是藉着聖靈居住。子!父!聖靈!這個次序是不變的:子帶我們到父那裡,父和子差下聖靈。因此我們有了這個“主的聖殿”。

你看到這個教義的重要嗎?古時候人們進聖殿去見神,那是祂臨在和居住的地方。這個教義對我們的實際重要性是,如今神所居住的殿就是教會。人們是藉着我們、透過我們來尋找神,到祂那裡。我們是否給外面的人一個印象:教會就是永生神的殿?他們是否能在我們身上看見那住在我們裡面的神所彰顯的聖潔和尊榮?

以上只是從使徒概括的話裡歸納出的幾個一般原則。接下去我們要仔細探討他對教會的構造說了什麼。這是極重要的。在現今關於眾教會的合一理論正大為流行之際,我們首要之務乃是讓一切思想都受聖經管理。我們必須謹慎,免得人自己的觀念介入;在我們渴望“作”什麼的時候,不可浪費精力,免得有一天來臨,每一個人的工作都要被火試煉,到時我們的工作就成了草、木,盡被燒燬,而我們也將受虧損——雖然靠着神的恩典,我們仍能得救,只是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一樣(林前三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