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與神和好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弗二17)

使徒在這一節特別的經文裡,把有關救恩的陳述又推進了一步。他的主題是,神藉着基督已經把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起聚在教會中,使他們成為一體;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使他們與自己和好。他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如何藉着死在十字架上,拆除了隔在中間的牆。在加略山上,中間隔斷的牆一次被拆除就永遠消除了。之前,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聖殿的幔子一直到了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才裂為兩半。這是十字架作成的。主耶穌並未在祂的教訓或神蹟中作成這些。在祂死的那一刻,幔子才從中間斷裂。律法的規條被廢去了。不但如此,祂也“將兩下……造成一個新人”;使一個新的、偉大的合一實現了。最後他也告訴我們,神如何藉着基督耶穌的死在十字架上,使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能與祂和好。

但顯然這樣的陳述還不夠充分。神差祂兒子來,為救恩鋪路。神兒子作成了祂所當作的一切。祂在每一件事上都順服了祂的父;祂積極地遵守了律法;祂用自己的身體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律法對罪所定的刑罰。這些我們都已強調過了——我又重複一次的原因是,這一點顯然需要一再重複,因為現今還是有人在傳講十字架的時候,隻字不提罪的刑罰,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地一再重複。

現在問題來了,這一切為我們作成、為我們預備的事,如何臨到我們呢?我們要討論的這一節經文提供了答案:“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換句話說。主耶穌作成了救恩之後,還來告訴我們祂已完成了救恩,報導這好消息,宣告人和神中間迫切需要的和平如今已達成了。

這節經文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各方意見紛紜。它是指着主耶穌基督說的。祂是完成前面提及諸事的那一位。“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主耶穌基督就是保羅所說的那一位;這是祂採取的行動。人們對這節經文可能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有些人說:“這節經文是指可稱頌的主在世界上所作的事。”我們正討論的這節經文說到:“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較好的翻譯是,“既來了,就傳和平的福音。”這裡的“既來了”是什麼意思?有一批人要我們相信,這是指道成肉身,指主耶穌第一次到世上來,以及四福音書裡所描述祂在世界上的事工。第二種看法認為,此處是指主耶穌透過門徒講道。不是祂本人親自講道,乃是透過教會、使徒——這是在祂死亡、復活、升天、五旬節降下聖靈之後發生的。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但幸虧它不是主要的含意。既然有意思,我們不妨概略地看一下。我發現有一些論據似乎強烈反對第一種看法。你讀四福音,會看見主耶穌服事的對象侷限于猶太人。祂說過祂來“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祂特別對祂的門徒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祂的事工是針對猶太人的。有一次一位迦南婦人來為她的女兒求祝福,祂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這是祂一貫的態度。可是事情並不這麼簡單,因為我們發現祂偶爾會在祂的教訓指出,祂來是為全世界的人,為猶太人也為外邦人。我相信甚至在路加福音第四章第十八節那段引用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的偉大經文裡,都多少暗示了祂傳福音是給所有的人。祂也在另一個場合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顯然指的是外邦人。另外你記得嗎?祂雖然拒絶安得烈和腓力的建議去會見那幾個要求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的希利尼人,但祂卻繼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顯然那裡清楚預言了祂的死所成就的事將為希利尼人、外邦人,和那些“遠處的人”打開了一條通路。我認為仔細研讀四福音書,會領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雖然主耶穌刻意將祂和門徒在世上的服事對象侷限于猶太人,但祂也不時指出,祂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神差祂的工作之後,還有更大更廣的事要成就。

所以我認為,整體看來第二種說法較佳;使徒此處真正說的是,基督透過使徒,透過祂的僕人,傳講與神和好的福音,宣告祂已藉着十字架上完美的大工,使這件事成為可能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祂在世上生活時,不可能自己傳講這些,因為世人不明白十字架的含義;甚至使徒也不明白,他們不時被它絆倒。必須先完成十字架的工作,祂從死裡復活,聖靈賜下來,傳講的工作才能開始。事實上也確是照此次序發生了。請注意使徒行傳第一節就告訴我們,作者路加提醒提阿非羅,他在前一本書——路加福音——中已“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現在他要告訴提阿非羅有關耶穌繼續作的事。這就是使徒行傳的意義——記錄復活的基督藉着教會所行之事。記得彼得和約翰在聖殿美門口醫治了那個瘸腿的人之後說:“為什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祂是那位成事者,但祂是透過使徒作成的。我們對這一類事應該都很熟悉。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人時說:“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當然,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例子,就是彼得在五旬節那天曾說:“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這是第一個重大、堅定無誤的宣告,指出福音確是要傳給所有人的。我要聲明,我們所討論的這段經文接下去的一節,就是第十八節,使徒在那裡立即提到了聖靈,足以印證前述的宣告。他在第十七節所作的論述使他立刻想到聖靈,也引出他下一個論證。但就我看來,最確定、最清楚的證據見于提摩太前書第三章第十六節,使徒在那裡提出一個醒目的論述。他說:“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請注意其中的次序。“被傳于外邦”不但列在“被聖靈稱義”後頭,而且還列在“被天使看見”後頭,我認為這兩句都無疑是指祂在十字架上的死。所以從某方面看,顯然這是使徒心目中的次序。

因此這多多少少是本段經文的技巧,有趣而重要,值得進一步研究。但重要的是,使徒是在指明一個事實。不論這事工是不是主耶穌在世上服事時就開始的,事實上基督徒的信息就是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宣告;與神和好的道路已經因着耶穌和祂釘十字架而打通了。這是信息。這是使徒急切要以弗所人明白的。這也是他要他們感到訝異的:這是可能的,已經發生了,基督自己在傳講它,提供給他們,放在他們面前,邀請他們去親身體驗。這也是基督教會應該傳講的,是現今教會給世界的信息。因此我們的職責是去發現這段奇妙經文所含的教訓和教義。它是整本聖經裡最榮耀的部分之一:“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這裡的教訓是什麼?容我歸納如下:第一個偉大的論述顯然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與神和好。這是我們的主所傳講的和平:與神和好。你可以看出來,那是繼續前一節的敘述:“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然後他又在下一節說:“因為我們兩下藉着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所以這就是和好。此處不是指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和睦;祂已經成就這和睦了,現在指的是外邦人以及猶太人與神之間的和好。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樣,都需要與神和好。

我再重複一次說,基本的前提是,人最高、最大的需要,就是與神和好。當人與神無關,陷在罪中時,人的情況是不安、可憐、愁煩的。以賽亞書第五十七章對此有極佳的描述。我毫無疑問地相信,使徒保羅寫下這節經文時,心中必然浮起了以賽亞書的那段話:“原平安康泰歸與遠處的人,也歸與近處的人”(19節)。可是先知以賽亞又接著說:“惟獨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這個畫面是最好的解釋——“好像翻騰的海。”我們都很熟悉怒海翻騰的畫面。為什麼海洋總是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為什麼會有海浪?會有潮起潮落?科學家告訴我們,答案是海洋受兩個相對力量的影響。第一個力量來自月球。月亮多少控制着海流的方向和起落。另一方面又有地心引力的作用,那是一股龐大的拉力。所以一方面有月球的拉力和影響,另一方面有地心引力的相對力量。結果造成海洋不斷的翻動;你會看到海浪,潮汐;偶爾會有狂風,掀起滔天巨浪,形成駭人的風暴。“惟獨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你可曾有過在狂風暴雨後到海邊散步的經歷?你會看見污泥、沙石、木屑,以及各種雜物都被海浪衝刷上岸。它們都是暴風雨過後留下的殘骸、棄物、渣漬、泥漿。這是多麼貼切的描繪!以賽亞說(毫無疑問的,使徒此刻心中也必然這樣想),惡人就像那些污穢的淤泥。

這個畫面是在描寫遠離神的人,他們就像海洋一樣翻騰不定。是什麼引起的呢?從屬靈意義上來解釋,就跟解釋海浪的形成相類似。這一切都是從伊甸園開始的。神創造了人,把人放在樂園裡。在那兒沒有波動,沒有不安,因為只有一種力量在人身上作工——神的力量。神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可以回應神,與神交通,享受神,他的生活交織着平安和福氣。那時世上沒有憂慮,沒有問題,沒有麻煩,沒有愁苦。人處在一種無罪、完全和平、安寧、自由的狀態。可是人墮落了。人開始聽命于另一種勢力、另一種力量,結果就屈服在那種勢力之下。魔鬼的力量,邪惡的勢力,地獄的權勢開始控制他,從那一刻起,人的生活就開始有不安、有衝突。人一旦脫離神,就好像海洋一般。他裡面對他原初的義仍存留着一些記憶和回想。他自己並不知道,他也行不出義來;他不相信聖經,也不相信神學;然而這是一個事實。在人裡面有一個因素叫作良心。多少人巴不得自己沒有良心,可是良心就是存在着,它會不斷說話、催逼,形成他生活裡的一股影響力。那是什麼?乃是記憶力,是對他原初的義所存的部分記憶。人在內心深處知道他應該在更佳的地位上。他能意識到什麼是公義,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更進一步說,他能意識到神。他並不喜歡自己的良心,可是良心已經存在了,而且不時困擾他。這是一方面——從上面來的力量。可是還有另一股力量把他往相反的方向拉,那就是人墮落的本性,人的情慾、慾望、嫉妒、貪婪等這些可怕的東西。使徒在羅馬書第七章說得再透徹不過了:“因為按着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這兩個律是相對立的,結果人就煩擾不安,好像上下翻騰的海浪,沒有寧靜的一日。偶爾暴風雨會來襲。我這是指魔鬼激烈的攻擊而言。空中總是會有一些輕微的騷動,但你不會一直稱它為暴風雨。一旦它變得劇烈,就成了暴風雨。魔鬼常常在一旁窺伺,找我們的麻煩,可是有時侯他會發動攻擊,我們就被拋來拋去,好像海上起了暴風。魔鬼和他的黨羽肆無忌憚地打擊我們,我們的生命好像劇烈暴風下澎湃的浪濤。除了魔鬼以外還有外在的環境:戰爭爆發,疾病來襲,親人病重,事情不順利,我們整個生活被弄得七零八落。我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我們說,生活的根基已開始動搖。它好像海洋一樣,上下起伏不定。這是遠離神的人之光景,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他沒有平安,不得安息。

當然這一切的結果是,人永遠不滿足。一個有罪的生命最大的特色,就是煩擾不安。你豈不是能在現今世代中看到它的蹤影?有哪一個世代比現今更紛擾不安呢?看看現代人多麼熱衷于享樂!是什麼引起的?不安!人們說,讓我們出去尋找樂子,待在家裡太無聊了,會叫人發瘋;讓我們出去,忘掉一切,逃避一切。享樂!企圖逃避不安。找一點新鮮、刺激的事作。“逃避現實”是今日常用到的一個詞,這個詞也確實形容得很貼切。這世界非常亢奮,它還試着要變得更亢奮!這就得借助于酒精或娛樂的刺激,它必須靠着外物才能將興奮持續下去。這一切都表達了人裡面基本的不安,缺乏平安,缺乏心中的寧靜。在罪惡中的人不知平安為何物。他被弄得心神不寧——這邊扯,那邊拽;他覺得應該表現得更好,可是他卻喜愛不好的事物;於是他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的生活和道路就像動盪不安的海,沒有滿足!

這比喻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對不對?它掀起的是一大片污穢和淤泥!成千上萬的人禮拜天就花在閲讀這些污穢和淤泥上。這些都在報紙裡面,可以說無處不在;它也存在於人的對話中,而且越來越明顯。禮義已逐漸式微,罪越來越明目張膽。暴風已刮了一陣子,污穢和淤泥日漸明顯。這是人在罪中的光景;沒有平安,沒有安息,沒有寧靜;就像澎湃洶湧的海浪,他的生活湧出的儘是泥垢和渣滓。多麼可怕啊!最可悲的是,人因無知和盲目,對此竟渾然不覺。他不知道,也不明白;他覺得自己的麻煩是環境引起的。他一直在尋找平安和安息,卻徒勞無功。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事實:人最大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要得着平安、安息,和平靜的心靈,安寧的內心。

讓我們進到第二點:平安不只是某些人的需要,而是所有人的需要。“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猶太人就和遠處的外邦人一樣需要平安。使徒的重點即在此。他必須建立一個論點: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迫切需要平安。可是猶太人看不見這一點。“這是他們的問題。外邦人當然需要平安!但我們可不需要!”雖然猶太人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因為他們覺得神祇對猶太人感興趣。可是他們實在需要平安!所以法利賽人才會那麼恨主耶穌。主耶穌所傳講的信息使法利賽人感覺自己也是罪人,他們可不喜歡這種感覺。他們說,我們是敬虔、熱心、善良的人,我們已遵守了一切律法。所以使徒保羅不得不寫下羅馬書第二、三章,向他們指出,他們和外邦人一樣需要平安的信息。猶太人以為,由於他們擁有律法,就多少表示他們已遵守了律法;由於他們知道有律法的存在,就使他們見容于律法了。所以保羅不得不說:“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律法不能救你免于犯罪,它頂多只能使你知罪。可是猶太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所享有的特權能夠自動救他們。他們擁有神的誡命、舊約聖經;律法已賜給他們了,他們的祖先都隷屬在律法之下。這是事實。然而由於他們仗着這些特權,以致被摒除在國度之外。但他們看不清,因此福音的信息必須臨到他們,如同臨到外邦人一樣。這對許多人而言仍然是一個難題。很多人以為,福音的信息只需要向某些人傳講,而不必傳給每一個人。他們以為那些從小在基督徒家庭長大,年少時常去主日學或參加主日崇拜的人,就不需要向他們傳講。他們說:“這些人已經在那裡了,已經很接近了,你不需要向他們傳講福音了。”可是他們不明白,這些在近處的人跟在遠處的人都需要同樣的信息。保羅說:“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請進一步留意,遠處和近處只是一種相對的比較,而不是絶對的。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拿新約的兩個人物來說,一個是使徒保羅,一個是腓立比的獄卒。想想看這兩個人。先來看大數的掃羅,他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是便雅憫支派的,受訓練成為法利賽人,曾在迦瑪列門下受教,精通律法,並身體力行。他以為自己用良知服事神。他是一個虔誠、善良、道德高尚、行為端正的人。另一方面是腓立比的獄卒,他是外邦人,一個暴躁的人,一旦事情不順利就可以隨時自殺。你注視這兩個人的時候,會有怎樣的評論?有人會立刻回答說:“保羅非常接近神的國度,那個腓立比的獄卒離得較遠。”但是使徒自己告訴我們,事實上這兩個人的需要是一樣的,他和腓立比獄卒一樣需要和平的信息。他說“耶穌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這裡的罪人包括像腓立比獄卒那樣的人,以及哥林多教會中那些通姦、亂倫、墮落、被社會拒絶的人嗎?豈只是他們!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聽起來是不是很怪異、荒謬?這位虔誠的年輕人,善良的法利賽人,竟然把自己放在和那個腓立比獄卒同樣的地位上?可是使徒保羅確是如此說。他們彼此之間沒有區別,因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我們都在同樣的地位上。今日情形也依舊。

讓我們把這一點弄清楚。某些人的情形是很明顯的,他們距離神的國度真是再遠不過了。正如我剛纔提到的那些人,他們認為快樂就是喝醉,變得比禽獸還不如,生活在邪惡罪孽當中,從來不思想有關神和道德的事,只是依着他們的獸性而活,你會說這種人離開神的國真是再遠也沒有了。可是這裡有另一類人,他們為人端正,安靜,受人尊敬,滿有善行義舉,通達明理,留意有關心智的事,參加教會敬拜,也加入作會友。從表面看來,這兩種人是鮮明的對比,彼此之間毫無共通性。可是整個福音的目的即是指出:他們在神面前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需要的也是同樣的信息。第二種人跟第一種人同樣需要和平的信息。傳和平的信息給遠方的人,也給近處的人。這些人似乎在國度的門口,但他們並不在國度裡面。你若加以分析,就會發現此言不虛。那些知識分子、道德家、理想主義者也和其他人一樣沒有平安,不喜樂。他們不見得比別人有較多的平安。當然,他們也許不會激起那麼多的淤泥和污穢。他們的污穢並不明顯,可是他們的墮落是一樣的。住在貧民窟裡的人,他們的污穢可能是明顯的、外在的、有目共睹的。一個酗酒的人或衣衫襤褸者,其光景很明顯,眾人皆知。可是你在某些人的生活表面看不見什麼波動,這並不表示就沒有波動。我可以斷言外表的下面正波濤洶湧,暗潮起伏。在平靜的外表下頭,正有一場暴亂在進行,有極大的憤怒埋藏着。我怎麼知道?原因如下:現代人,特別是文化昌盛的人,最普遍的疾病即是精神官能症。據我所知,精神官能症是由壓抑引起的。什麼是壓抑?就是你企圖把一些東西壓下來,不讓其浮出表面,你並沒有出去酗酒或放蕩。然而在你裡面卻有爭戰、忿怒,有暴風雨,有各種情慾,你拚命壓抑,它們卻仍在那裡。你裡面沒有安息,沒有平安。這就是壓抑與精神官能症!它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胃潰瘍、失眠、依賴鎮靜劑。這是現代文明人的疾病。我前面描述的第一類人並不需要服鎮靜劑;他們的不安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的;可是第二種人卻是加以壓抑,而他們的本性卻提出了抗議。由於掙扎是如此激烈,最後精神受不了,只好依賴藥物。這兩種人的立場是同樣的。重要的不是疾病的癥狀,而是疾病本身;所以你會發現這些人似乎很靠近國度,非常仁慈善良,總是談到提高道德,改進人類福祉,提倡文化建設,其實他們和那些暴力、眾所周知的罪人一樣沒有平安,一樣心中起伏不定。他們對平安的需要都一樣殷切。

如果我要求你用實證的方式來看這兩種類型,或許更容易證明我的觀點。正如我論第一個原則時所說的,要測驗我們的立場,端看我們是否認識神,而不是看你是否相信有關神的事。人若不認識神,就沒有平安。一個學問淵博、智能卓越、道德高尚、秉性善良的人,他可能博覽神學書籍和聖經,卻根本不認識神。因此他沒有平安,沒有喜樂,他找不到神;他一直在尋覓、追求,參加聚會,希望能有什麼事發生,可是他卻一無所獲。他並沒有比別人多得到什麼。這就是試金石。他們為以前的過犯擔憂,害怕死亡。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也不知道自己的罪可以蒙赦免。他們不知道等在前頭的是什麼。他們缺乏能看透事物的信心,也沒有天堂的確據,他們不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結果他們變得不安、煩憂、不快樂。我有沒有把這個原則說得清楚?這豈不是他們的煩惱嗎?他們看起來很近,其實卻很遙遠。正如我說過的,遠近只是相對的詞。重要的是,你在這國度裡嗎?你若明白這是問題所在,你就會知道靠得近的人並不見得比離得遠的人占優勢。

請容許我舉一個聽起來近乎荒謬的例子。譬如說你出去旅行。你在一個公共巴士站等車。有許多人排隊。車子來了,你在隊伍中是第十位。大家魚貫上車。你告訴自己:“沒問題,我一定上得去。”可是第九位乘客剛上車,司機就說:“客滿了,請坐下班車。”你正好是下一個,如果有空位,你一定會上去。這個事實是否有助于當時的情況呢?可是事實是你沒上車,不管你是不是下一個乘客都無濟於事。或者說有一個人去趕火車,他到了圍柵前,正要把票拿出來的時候,忽然聽見一陣汽笛聲,火車就開走了。他說,啊!我差點趕上了!但這有什麼用呢?這些例子聽來可笑,但我希望你嚴肅地問自己:“我在神的國度裡嗎?還是隻在國度附近?”你可能已站在門口數年之久了。豈不知這一無助益?我要問的是,你在裡面嗎?你認識神嗎?你知道罪已蒙赦免了嗎?當你有麻煩,到神那裡禱告時,你知道你已找着祂,你正在向祂說話嗎?你是否坦然無懼地前去?你是否靠着基督的血進入至聖所?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其他都是次要的。即使近在咫尺,也跟離得老遠一樣。在國度外頭一寸的人,並沒有比距離國度千里之遙的人占優勢。“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所有人都需要。“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或者如奧古斯丁發自經驗的話:“你為自己造了我們,我們的心若不安息在你裡面,就永無安息的一日。”講究道德的知識分子啊!你得了安息嗎?你靈魂裡面有平安嗎?你和神是否已和好?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

現在來到最後一個原則:基督,也只有基督,能把這和睦賜給一切看到自己有此需要的人。這也是使徒所稱頌的。基督已打通了這條道路。沒有人能靠着自己的追尋而找到神。沒有人能自己與神和好。可是正如我們前頭說的,基督已用祂十字架上的寶血,成就了人與神之間的和睦。祂在十字架上廢了冤仇,祂自己承擔了這冤仇。不僅是邪惡、虛假、公開、窮凶極惡的罪,而且也包括了自以為義、自滿、自高自大、徒具形式的道德主義諸類的罪。祂全擔在自己身上了。“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的鞭傷,我們便得了醫治。”所以祂可以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你領受了祂的平安嗎?祂已使你與神和好,只要你到神面前來,祂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就能保守你的心懷意念。“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把它帶到神面前。基督已打開一條道路,不論你有什麼憂慮和問題,你都可以把它們帶到神那裡。

多少平安屢屢喪失,
多少痛苦無須受;
無非我們未將萬事,
到主面前去祈求。

這條道路已經暢通了,因為耶穌已打開此路。罪已除去,冤仇也廢了,你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面前。

你把問題和難處帶到祂那裡以後,就留下它們。“堅心依靠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藉着耶穌基督的寶血,你已經有了一個豐富、敞開、自由的入口。進去吧!仰望祂,將你的心向祂敞開,享受祂可稱頌的平安。基督賜下了平安,使我們得與人、與神和好。“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也許讀者中有人正經歷死蔭的幽谷。朋友啊!我們現今就可擁有這平安。如果你一直對此有興趣,而且一直靠得很近,你現今也能馬上擁有。它是神藉着主耶穌基督白白賜下的。你已得到了嗎?它現在就可以成為你的,而且永遠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