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藉着基督耶穌

卷二 神的和好之道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

(弗二7)

讓我們再看一次從第四節開始的這一段饒富意義的話。這段話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

現在我要特別來思考其中的六個字:“在基督耶穌裡”(編按:原著改採用的英文聖經譯作“藉着基督耶穌”),因為這裡蘊含了整個福音,特別是基督徒信息的整個精髓。

使徒一直在解釋,神藉着祂向我們基督徒所行的,向我們顯明了祂的屬性和行事方式的榮耀。但是使徒在第七節繼續告訴我們,神不僅是藉着祂在我們裡面、透過我們所行的事來彰顯祂的榮耀,並且更進一步藉着“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更多彰顯出祂的榮耀和恩典。

保羅絶對不會遺漏掉這一點。我們中間很多人可能會遺漏,但保羅絶對不會忘記。耶穌基督的名!這名在保羅書信中比比皆是。你留意觀察,會發現他不斷重複這名——耶穌基督的名!若說有任何人能正確使用這首熟悉詩歌的詞句:“耶穌此名何等芬芳,在蒙恩人耳中!”那就非保羅莫屬了。請留意他如何在此重複這名:“在祂裡面”;“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在基督耶穌裡”。既然他已經說過這麼多次了,你一定會以為他最後會說:“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可是他不得不又重複一次——“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我們終於可以從此處開始估量神的恩典有多豐富。有人譯為“要將祂無可測量的豐富”;或者採用使徒在下一章第八節裡的詞句:“測不透的豐富”。

但是在我們探討這些詞彙之前,我要先強調一點:我們一切的益處都是藉着基督耶穌而來的。我們必須一再如此強調,說起來是不是叫人驚訝?可是確實還有無數的人以為一切祝福都是從神來的,與基督耶穌無關。今天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自認為在敬拜神,渴望蒙神賜福;他們也相信自己正在蒙受福氣。可是他們談到這一切的時候,卻對耶穌基督的名隻字未提。使徒意識到這個危險,所以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說“在基督耶穌裡”。基督徒信仰的整個精髓就是聲稱:神祇在基督耶穌裡,只藉着基督耶穌來與世人交往。每一件從神來的事物都是藉着耶穌基督臨到我們的。

我們可以輕易地引用許多經文來證明這一點,但此處我們只舉出主自己的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當然,僅引用這一節經文就綽綽有餘了。離了基督,我們無法禱告;我們必須奉祂的名禱告,也為祂名的緣故禱告。除了祂,我們一無憑藉向神祈求。我們怎麼可能不藉着祂而逕自到神面前?任何事物若不藉着祂,怎麼可能會臨到我們?記得嗎?使徒約翰在他的福音書序文部分,也用同樣的方式說到這一點。他提到主耶穌的時候這樣說:“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切都是在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裡面,並且藉着祂而成的。“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這是神與世人和好的方式,而從神來的一切福氣也都是藉着基督賜給我們的。“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教會是祂的身子。我們一切的生命,我們每一樣福分、能力、和幫助,都源自一個事實——我們是這身子的肢體。祂是頭,我們是這身子的肢體。一切都是從頭得來的,所以我們得以藉着基督耶穌,享受所擁有的一切福氣。我們是否都明白了?正如保羅在別處所說的,我們是完全“被看守在律法之下”。這個律法本身就好像是老師,把我們引向基督,使我們連于基督,叫我們看見,若不藉着基督,我們不可能認識神,也不可能從神蒙福。祂是惟一的管道,是神與人之間惟一的中保。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在基督耶穌裡。”

在此我要特彆強調一件事,就是神藉着基督耶穌成就這一切事的方法。此刻我們尤其要思想神豐富的恩典那無可測度、無可衡量的特質。我們已從自己這一面思想過了,現在我們要從神這一面來思考這件事。往往我們作一件事的方法比這一件事本身還有意義。神竟然願意賜福給我們,這本身是何等奇妙、令人驚訝!也顯示了神的恩典有說不盡的豐富。我們不妨想象,神直接從天上賜福給我們,祂觀看我們,祂已經為我們作了一些事,祂在一般的供應上就這樣作了。這本身是何等奇妙!因為我們原本不配。我們在頭三節裡已探討了人的本質。你可以用任何形容詞來描述陷在罪中的人。他不但壞到極處,而且不堪想象。可是儘管如此,神仍然垂目觀看我們,賜福給我們。“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

祂竟然還眷顧我,這個事實本身就顯明了這恩有說不盡的豐富。但是除了這一點,還有更多的意義。因為有的時候我們施惠于別人,而自己也不必作絲毫的犧牲。例如有一個百萬富翁,他看見一個貧窮的乞丐。他以前從未見過這人,對他也毫無興趣,甚至可能這乞丐一點禮貌都沒有。這個富翁若伸手施捨了一千塊錢,特別是這人對他多少有些冒犯的話,那麼他的這項舉動確實高貴而慷慨。可是這對他來說,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他一點不感覺自己拿出了什麼。這舉動本身是仁慈的,可是如果這個富翁必須作一些個人的犧牲來幫助他的話,那麼這個舉動就更有價值了。換句話說,我們的行動最終之價值,端賴我們必須為此付上多少代價。我無意減損慷慨這美德的價值,它有其卓越的地位,可是當它涉及到為了幫助人而必須作個人的犧牲和損失時,其價值就更難以衡量了。

此處我們就是在探討這一方面的問題。我願意帶著虔誠與謹慎的態度說,我們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能開始對神恩典的豐富,多少有所體認。這一類的敘述是似非而是的,但它具有真實的意義。我們永遠無法衡量它,因為它太奇妙了,遠超過人衡量的能力。然而聖經仍鼓勵我們努力去試,讓我們儘力而為。我認為這正是使徒在這裡勸勉我們的。他祈求神光照我們悟性的眼睛,好叫我們能試着去估量其高峰,雖然那是我們永遠無法攀達的。我們要試着揣測、衡量、評估神已經作成的。這就是神如何在未來的世代,藉着祂“向我們所施的恩慈”,將祂的恩典展示出來的方式。是的,但祂是“在基督耶穌裡”作成的。

那是什麼意思呢?我必須謹慎地說,顯然我們不只是在探討神大愛的奧秘,同時也在思想神本性的奧秘。就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放下悟性,而“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出三5)。讓我們來看看聖經說什麼。你若想衡量神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那測不透的、超越一切的豐富,不妨先從神的立場來看問題。這裡的問題是,神能受苦嗎?神會受苦嗎?神學家對這個重大的問題有過不少爭論:“神的易感性或神的不感性”;究竟神是易感的,或無動于衷的?這是一個費人深思的問題。我們永遠無法作出決定,這種事不可能追根究底。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心思開始猶豫,我們只能猜測。我們不明白,神也沒有意思要我們明白,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有限,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們的光景充滿了罪。可是我們仍然得謹慎,不要忽略了屬靈的陳述,或者將注意力轉到其他地方。聖經中說到的某些事情,我們確實需要非常謹慎地去研究、思考、默想。我們可以放膽地說,神藉着耶穌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並不是神未花任何代價就作成的。

從神是我們的父這個立場來看這件事。聖經的用語是:“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我特別對“差遣”一詞感興趣。也許你會說,神這樣介紹祂自己,簡直是低估了人的能力。是的,可是這種方法包含着真理,神確實作了一次“差遣”。祂差遣了子,就是主耶穌基督,這位子從永世起就在父懷裡,與父同等,同樣永恆。我無法完全明白這事對神的意義是什麼,可是我知道神要我們用這些屬於人的詞彙來思想,祂確實差遣了耶穌來。於是我們就要問了:這事對神而言,有何意義呢?答案是,祂要藉着基督耶穌,顯明祂恩典的豐富,藉着這個行動,使天上執政掌權的都驚嘆神那述說不盡的智慧;這智慧不只彰顯在教會裡,而且也彰顯在神藉着基督耶穌創立教會的方式上。

再看看別的詞彙。“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真是一個饒富深意的詞——祂賜下!祂賜下祂的獨生兒子!我們都很熟悉這些詞句。我們談到有人為國捐軀,有父母獻出兒女作宣教士,他們捐出兒女,差遣他們出去,讓他們離開自己。給——但是要付出代價!說到神時,所用到的也是這一類的詞。再來看另一個更驚人的詞:“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請看這段偉大陳述裡所用到的詞:祂不“愛惜”祂的兒子。神到底是充滿感情的,還是無動于衷的?“愛惜”一詞是什麼意思?父神早在訂下救恩的方法之前,就知道需要付上什麼;祂知道在“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6)之前,必須採取什麼步驟。祂明白這包括了叫祂的兒子受苦,但祂沒有愛惜自己的兒子,反而毅然將祂送往死亡的痛苦中。祂知道一切,但祂沒有愛惜自己的兒子,為了我們的緣故,祂舍了祂的兒子。這些詞是我們在思想神的“易感性”這重大問題時不能不把握住的。但是還有其他的詞:“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父神為了我們,使祂的兒子成為罪——而不是罪人,神使祂的兒子成為罪,因為祂要對付罪的問題——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當然,這與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裡那句醒目的話遙相輝映:“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神這樣作時,難道祂毫無感覺嗎?祂心裡沒有任何痛苦嗎?這是極大的奧秘。

但是我們若真正要弄明白耶穌降生在伯利恆的那一天所發生的事,就必須好好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把這些看成理所當然的。“神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約翰第三章第十六節,這個我們都清楚得很。”是嗎?我們真的都明白了嗎?我頗感懷疑。我們漫不經心地談論神的愛,可是我們究竟思想過這對神來說意味着什麼沒有?“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耶和華卻定意(或作喜悅)將祂壓傷。”再讀一次——“耶和華卻喜悅將祂壓傷。”不是說這樣作會使祂心裡高興,而是指祂樂意、願意壓傷祂的兒子。祂為了我們的緣故,壓傷祂自己的兒子。你可以憑此衡量祂恩典的豐富。“使祂受痛苦。”祂的確叫自己的獨生子受痛苦,好叫你我能成為祂的兒女,享受祂無限豐富的恩典。可是你若忽略了“藉着基督耶穌”這幾個字,就不要開始衡量這恩典。這是神所用的方法,我們只能從父的觀點略為一瞥這件事的本貌。祂那測不透的豐富!誰能衡量這一切呢?誰能明白呢?這是我們的福音!神已經差遣祂,把祂賜給我們,將我們眾人的罪都歸在祂身上。“藉着基督耶穌”!

讓我們再從子的觀點來看,這一切都是通過祂而發生的。現在我們再度涉及喀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英作家兼哲學家)所謂的“無限與無量”,這多少會使我們感到困惑,有所躊躇。我們如何衡量?使徒保羅對此有一些教導,特別是在腓立比書第二章第五至第十一節。他這樣形容子:祂本在永恆的榮耀裡,在父的懷中,與父同等,同是永生永存的,分享父一切的豐富——“神的形像”。你知道你的救恩對主而言有何含義嗎?那意味着下定決心不再堅持享有永世榮耀的一切特權和記號。“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祂並未把這特權當作一種獎品,緊緊抓着不放。祂並沒有對父說:“我才不會為了救那些悖逆你的人,而放棄這一切。我當然很樂意幫助他們,我也願意儘力而為,可是我不能暫時放下我的榮耀之徽章,和我的永恆神性之表徵。不!我作不到。”祂說的正好相反!“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祂並不把自己神性的表徵當作獎品,緊抱著不放。祂下定決心,暫時拋下這一切。祂不是放下祂的神性——這是不可能的——祂並未將神性擱置一旁,但祂將神性的表徵放在一旁。

祂作了第一個決定之後,第二個決定必然接踵而至。“反倒虛已。”欽定譯本的翻譯較佳:“祂使自己默默無聞。”祂不是倒空自己,祂乃是“使自己”——仍保持祂原先所有的 ——“默默無聞。”這裡沒有任何放棄祂神性的含義,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句話有更奇妙的意義。是祂自己決定“默默無聞”。祂仍然是永生神的兒子,祂來到世上,成為一個嬰孩,過着人類的生活。祂仍是神,但祂使自己默默無聞。我們有時在故事中讀到,某個國王微服出巡,甚至紆尊降貴,與老百姓一同工作,沒有人認出他來。這個國王使自己默默無聞,他裝扮成一個平民,放下一切足以代表他尊貴身份的記號,甘于隱姓埋名。這正是道成肉身時所發生的事。當神的兒子來到世上,住在人中間時也是如此。雖然祂仍保有原先的一切,但祂成了人類,就取了奴僕的樣式。

我們乃是從這裡開始衡量神恩典的豐富。這是神為了你我的救恩所付出的代價。我們對祂恩典的豐富極感興趣,也正試着去衡量它。我們很容易對伯利恆的嬰孩感情用事。但是你不妨觀察祂,回顧過往,回到永恆,思想一下祂來到世上的含義,以及那件事所牽涉到的一切。這對於我們有關神的看法不論在神學或教義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你是用自己的心智去思想,只有這樣你才能用你的心去感覺。你不是從心裡開始,乃是從你的頭腦、你的心思、你的悟性開始。使徒已經祈求,求神照明我們的悟性。他說,你們是基督徒,可是你們明白所發生的事,以及它的含義嗎?“祂使自己默默無聞。”在祂道成肉身以前,祂必須先作出這兩個決定,然後事情才發生。於是祂由童貞女而生,降生在伯利恆的馬槽裡。祂取了人的性情。我前面已說過,祂並未放下神性去穿上人性。祂仍然是神,只是又具有了人性。因此祂是一個真正的人,正如祂是真正的神一樣。然而我們看見祂躺在馬槽裡。

根據我對使徒這句話的體會,神在這一切事上顯示“祂極豐富的恩典”,即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和眾天使都為之訝異。我可以想象當天使從天上向下看時,他們會說出這樣的話:

小小柔弱嬰孩是誰?
生自卑微猶太女子。

他們忍不住發出問題:“這是誰?”記得嗎?我們前面提過,同樣的天使看見得了榮耀的教會,看見我們身穿白袍,手拿棕樹枝時也會問:“這些人是誰?”可是當他們看見伯利恆的情景時,他們就要問道:

小小柔弱嬰孩是誰?
生自卑微猶太女子。

有一個答案,而且只有一個答案:“這是救主,榮耀之王。”這是第一個聖誕節所發生的奇妙故事。或者讓衛斯理查理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觀察那個馬槽時,看到了什麼?根據衛斯理查理的話,我們看到:

神性穿上血肉體,
道成肉身何奧秘!

這是多麼似非而是的雋語!你去衡量;而神恩典的豐富卻是無可衡量的;這豐富是說不盡,測不透的。“穿上血肉體”(這是一方面),“神性”(這是另一方面)。你能衡量嗎?“成肉身”(是的,祂是一個孩子,也像別的嬰孩一樣會啼哭),可是祂是道,道成了肉身。神藉着耶穌基督,藉着差祂的兒子到世界上來,賜福給我們,向我們顯明了祂的慈愛。

再來觀看祂的一生,你可曾停下來,好好思想這一點?神的兒子住在這樣一個罪惡滿盈的世界中,是什麼感覺?有時侯你走在大都市的街道上,看見各種罪惡充斥,豈不是會感到噁心?這一切是如此醜陋、污穢!你覺得反胃,一種嫌惡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沒有什麼不對,它們本來就是不潔的、令人厭惡的。不妨把它放大到百萬倍,放大到無限,試着想象神兒子到這樣一個世界,與我們這墮落的族類同住,是什麼感覺?祂被形容作“稅吏和罪人的朋友”。這是你衡量神“藉着基督耶穌”所賜恩典的方法。你在這裡看到了極豐富的恩典。祂忍受罪人的頂撞有三十三年之久。祂在世上從未擁有過自己的家。祂自己說過:“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另外在約翰福音有一處說:“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祂從未有過自己的家,從未擁有過一棟房子。這一位人子,萬物都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然而祂卻沒有枕頭的地方,沒有屬於自己的家。“藉着基督耶穌”!再想想看那一切反對祂的陰謀、嘲笑、吐唾沫在祂臉上、爭論、欲陷害祂的詭計。

這一切都是事實,我們必須專注在事實上,回到事實上。我們不是被一種哲學,或一些美麗的想法,或一些奇怪的、幻夢似的、詩情畫意的觀念所拯救。不!前一段提到的都是實際的、確鑿的事實。祂來到世上,經歷這一切,是為了拯救我們。這些都是實際發生的事。看看祂在客西馬尼園裡的情景,祂極其傷痛,“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再想想看十字架的痛苦。我們也許不能體會祂所承擔的痛苦,但我們知道當時祂正經歷極大的折磨。祂喊道:“我渴了。”祂意識到神的棄絶,這超越了一切其他的痛苦——“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祂背負了世界的罪,承擔了聖父的震怒,祂為我們成了罪。這是衡量的方法。當祂在承受這一切時,祂仍然是神的兒子,正如祂是人子一樣。這種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祂一定受足了苦,使祂得以承擔一切罪的刑罰。這恩典是“藉着基督耶穌”臨到我們的。

祂死了,並且被埋葬在墳墓裡。彼得曾以完美的方式向一群不信的猶太人論到這事:“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意思是創造生命的主。此處你又有了一個絶對的衡量方法:“殺了”,“生命的主”。生命之主被置於死地。這是衡量神極大恩典的方法。祂被治死,被埋葬在墳墓裡,他們又滾了一塊大石頭在墓口。然而神使祂復活,正如保羅在這裡說的,神把祂從死人中帶出來,帶到天上,在那裡祂被高舉,得了榮耀。這是一個完整的行動,從永恆的榮耀中下到世界,進入墳墓,又再回到榮耀中。這是衡量祂“極豐富的恩典”之方法。

使徒的重點是,神作這一切是為了要向後來諸世代的人顯明祂自己的榮耀和偉大,特別是祂那極豐富的恩典。我再強調一次,祂不僅是向人顯明。當然,人是最主要的對象,但這些事也叫天使訝異。有一首詩詞描述得很透徹:

榮耀國度天使成群,
振翼齊飛遍地行;
當年高唱真神創造,
今傳救主已降生。

在神創造萬物的那個清晨高歌的天使,同樣也在救主降生的那個清晨高歌。天上從未見過這一類的事。這對諸天而言,是一件破天荒的事。那個嬰孩誕生了,他們一向知道祂是主,是父的獨生子,萬有都是藉着祂造的,如今祂卻成了一個無助的嬰孩,躺在馬槽裡。難怪他們要為彌賽亞的誕生高歌歡呼。他們還會繼續感到驚訝,因為使徒彼得告訴我們,不只是舊約時代那些曾預言基督受苦和得榮耀的先知對這一切感到訝異,甚至“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一12)。這句話何等驚人!“這些事”乃是指“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也就是整個道成肉身的過程,包括祂的生活、祂代贖的死、埋葬、復活、得榮耀。彼得說:“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他在這裡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詞——“願意”,是指一種強烈的企圖和願望。其實它包括了更進一步的意思,就是他們彎下身子,好看得清楚一點。“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神的兒子道成肉身,生命之主受死!造物主被埋葬!這些都是最驚人的事。天使也感到驚訝,他們看見神極豐富的恩典顯明出來時,就敬拜神,讚美祂。他們感到驚訝的並不只是你我這樣悖逆可惡的罪人竟然也能甦醒,得到新的屬靈生命,並且復活,向神活過來,將來永遠在祂面前得榮耀——這些固然驚人,也確實叫他們訝異——但是當他們想到神作這一切的方式時,他們的理解力就不夠用了。這事超越了一切,神愛世人到了一個地步,甚至叫祂的獨生子經歷那羞辱、殘酷的十字架,叫一切信祂的人,不需作任何事,不需積任何功德,就能得救,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將來祂要向我們顯明,“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