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督教信仰符合科學

遊子吟 | 里程

基督教信仰與科學研究是和諧一致的,它不僅符合科學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學。這是基督徒對科學與基督教的關係所持的觀點。筆者現在從幾個側面來闡述這一觀點。

《聖經》中的科學預見

《聖經》不是一本科學專著,乃是一本論述神的創造、神對人類的救贖和神的國度、神所默示的巨著。然而,《聖經》中確有許多關於科學的預見,遠遠地超前於人類的認知,日益為現代科學所證實,令人驚歎、折服。神並非刻意藉《聖經》向人們傳授科學知識。《聖經》中的科學預見乃是創物主在啟示人們時一種自然的流露。正如詩人所讚歎的那樣:「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詩十九1~2)。莫琴博士(Jean Sloat Morton)在《聖經中的科學》1、余國亮博士在《物理學家看聖經》2 等書中,對此都有集中的論述。我僅舉幾個例子以饗讀者。

地球的形狀、浮動和轉動

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球體,懸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轉和繞太陽公轉。但古代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古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四周被大水圍繞,只要一直往前走,一定會走到大地的邊緣;同時,當時認為地球是被支撐和固定不動的,太陽系的所有星辰都以地球為中心旋轉。地球是如何被支撐的呢?印度人認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無窮的四隻大象支撐著,大象則站在象徵力量的烏龜的背上,烏龜又臥在首尾相銜的眼鏡蛇上面。至於眼鏡蛇又被何物托住,就不得而知了。巴比倫人則把地球當作在海上浮著的一座空山,並相信地球內部十分黑暗,是人死後的住處。這些觀點現在看來十分幼稚、可笑,但古代能提出如此的假說已是相當傑出的了。

歷史學家通常認為第一個提出地球是圓的這個觀念是希臘人。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說地球是圓的,但他這種概念源於他認為圓球在所有幾何形體中最完美,並沒有任何客觀的事實根據。其後,亞裡士多德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依據:月蝕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的。公元前三世紀,希臘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htenes) 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長。一五二二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 (Magellan Ferdinand) 領導的環球航行,證明地球確為球形3。《聖經》〈以賽亞書〉第四十章二十二節明確寫道,「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張穹蒼為幔子,展開諸天為可住的帳棚。」「大圈」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指一個立體的球面而不是一個平面的弧形,《聖經》清楚地啟示了地球的形狀。〈以賽亞書〉寫成於公元前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先於畢達哥拉斯的假說二百年,早於麥哲倫的航行兩千多年。

地球靜止不動的「地心說」觀點,直到哥白尼於公元一五四九年提出「日心說」後才被動搖。十七世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方可解釋地球之所以能懸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陽之間引力相互平衡的緣故。哥白尼的「日心說」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然而,關於地球的懸浮和轉動,《聖經》早就指明了。〈約伯記〉是《聖經》中最古老的經卷之一,成書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書卷的主人翁約伯是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人物。不少學者認為〈約伯記〉的成書時間要早於摩西五經(成書於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也有學者認為此書寫於以色列民族被擄回歸之後(公元前六世紀)。不管怎樣,〈約伯記〉起碼比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早兩千年以上。〈約伯記〉早已指出地球是懸浮在太空的,「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將水包在密雲中,雲卻不破裂」(伯二十六7~8)。

由於地球的自轉,才有晝夜之分,這是幾百年前人們才懂得的事情。而成書於公元一世紀的《新約聖經》,對此早有暗示。主耶穌談到何時再來審判世界時就提示說:「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 ……我對你們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十七30~35)。兩個人在田裡幹活,是指白天;兩個人在一個床上是夜裡;女人推磨多在清晨和傍晚。為什麼耶穌再來的時刻既是白天又是夜裡,既是清晨又是傍晚呢?因為,主耶穌再來的時刻,在全球不同的地方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是中午,在美國卻是午夜,在其它地方可能是早上或傍晚。主耶穌這樣說,明確地啟示人們:地球是不斷轉動的,神的救恩是普世的,神的審判是全球性的。

地球的風向系統

太陽的照射和地球的旋轉是形成地球風向系統的兩個主要因素。喬治'哈德裡(George Hadley)於十七世紀第一次提出空氣在赤道與兩極迴流的理論。赤道的空氣受熱上升,兩極的冷空氣因此會向赤道移動;赤道上升的熱空氣流向兩極,受冷後下降。如此循環反覆不已。這種風向模式被稱之為「哈德裡窩」。到十九世紀,科裡奧利斯(G. G. Coriolis)發現,一個在旋轉體表面移動的物體的運動方向,會向右或向左偏斜,被稱之為「科裡奧利斯旋轉力」(The Coriolis Force)。其後費瑞爾(William Ferre)證實科裡奧利斯旋轉力也適用於地球的風向系統,即費瑞爾定律:由於地球的自轉,北半球的風向右偏斜,南半球的風向左偏斜。哈德裡窩是由太陽的直射和斜射引起,費瑞爾定律則因為地球的自轉。這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地球形成了東南、東北季風帶,南、北迴歸線無風帶,南、北西風帶等一套複雜的風向系統。

然而,早在公元前,《聖經》就指明這個風向系統了。傳道書一章六節寫到,「風往南刮,又往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風往南刮,又往北轉」是指哈德裡窩(赤道--兩極迴流);「不住地旋轉」即指費瑞爾定律;「而且返回轉行原道」說明這樣的風向是有規律的。這一節經文僅二十一個字,卻高度準確地概括出地球風向系統的主要特點。

水文學

水文學研究水的蒸發、凝結和化為雨、雪下降等現象,是關於水循環的科學。這種水循環的理論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才被接受。為水文學理論作出貢獻的伯羅(Pierre Perrault)和馬利奧特(Edme Mariotte)發現,法國塞納河的流量與雨量有密切關係。後來,天文學家哈萊(Edmund Halley)的資料也支持水循環的理論,認為雨、雪的下降和水的蒸發是彼此制衡的。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聖經》已明確地記載了水循環的理論:「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傳一7)。何等雋秀、優美的詩歌語言,多麼簡潔、準確的科學描述!

氣壓

壓力是物質所給予每個接觸面的重量。空氣是氣態物質,有重量,也必然產生壓力。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十七世紀,從觀察中已猜測到空氣有重量。他的學生托裡拆利(Torricelli)於公元一六四三年,用實驗證明空氣確實有重量。他把一支真空的唧筒插到井裡,井水可順唧筒上升,但不能超過三十三尺的高度。他想是井水上面的空氣的重量所產生的壓力把井水壓入唧筒的;因空氣的重量是一定的,所以產生的壓力也是一定的。他用比重比水約重十三倍的水銀做實驗。他取一支48寸的玻璃管,玻璃管一端封閉,一端開口。他將水銀注滿玻璃管,然後將開口一端倒插入水銀槽中。此時,玻璃管中的水銀下跌了18寸,留下18寸的真空,水銀柱的高度保持在30寸。這樣,他不單證明了空氣有重量,而且證明空氣的壓力所產生的重量相當30寸水銀的重量。第一支氣壓計就這樣誕生了。

早在托裡拆利數千年前,《聖經》就指出空氣有重量了。「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要為風定輕重,又度量諸水」(伯二十八23~25)。 「下流人真是虛空,上流人也是虛假,放在天平裡就必浮起;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詩六十二9)。顯然,《聖經》中啟示的空氣有重量,既有道德方面的喻意,又有真正的科學內涵。

洋流及海洋航道

從古至今,許多人都以為海洋是不流動的「一潭死水」。其實,海洋是一個循環流動系統。底層海水的流動被稱之為洋流。直到二十世紀,人們仍以為海洋深處沒有洋流存在。後經一系列研究,證實南大西洋海底有洋流存在。但因缺乏直接證據,仍被懷疑。六○年代中期,科學家們藉助於現代攝影技術,發現海洋深處有漣漪和被沖刷的現象;透過漣漪,觀察到洋流衝擊海底沉積物的現象,海底洋流的存在才被最終證實。

美國科學家毛瑞(Matthew Fontaine Maury)是海洋航道的發現者。他從航海志中詳細研究海上的風向和洋流情況,從中歸納出橫渡大西洋的理想航道,成為日後國際公認的航道的基礎。毛瑞所著的《海洋物理學》,仍是當今研究季風與洋流相互關係的基本教科書之一。是他第一個指出,由於季風和洋流的相互作用,使海洋成為循環不息的系統。

富有啟迪意義的是,毛瑞關於海洋航道的靈感是來自《聖經》的啟示。有關毛瑞生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毛瑞臥病在床,每天晚上由他兒子讀《聖經》給他聽。有天晚上當他兒子讀到〈詩篇〉第八篇第8節,「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時,他猛然聯想到海底航道問題。他說:「如果上帝說大海中有航道存在,那麼我病癒後,一定要把它們找出來。」毛瑞於一八七三年去世。毛瑞的故鄉維吉尼亞州於一九二三年在首府 Richmond為他建立紀念碑,碑文載明毛瑞的靈感源於《聖經》。

電磁波

一八二○年,哥本哈根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發現,如果讓電流從一支懸掛的磁針旁通過,磁針會發生轉動。他的發現傳到巴黎後,法國物理學家安培 (Andre Marie Ampere) 立刻想到電流與磁鐵應是同等的。他用實驗證實了他的想法:兩條通電的導線會因它們電流方向相反或相同而吸引或排斥。安培的實驗又啟發了英國科學家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他想,既然電流有磁性作用,磁鐵也應該產生電流。經過十載的努力,他的實驗成功,為日後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問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八六四年,數學家馬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用數學證明,任何電或磁的改變,都會向空間放出能量,此能量以波的形式傳遞,其中電的方向與磁的方向相互垂直,而它們又都與前進方向垂直,並證明它們在真空中傳遞的速度等於光速,此波被稱為電磁波。一八八七年,赫茲(Heinrich Hertz)用震盪電路放射出電磁波,支持了馬克斯韋的光電理論。一八九六年,意大利人馬可尼(Marchese Guglielmo Marconi)首次用人造電磁波傳遞信息,建立了第一座無線電發射和接收電台。

在古代,人們對電、磁的知識是相當貧乏的,直到一七四九年,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才提出閃電是電荷流動的假說,並於一七五三年做了他那著名的風箏實驗,藉連接風箏的銅線把雲層中的電荷引進實驗室。可是遠在三千多年以前,《聖經》就預言了無線電通訊的科學成果:「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伯三十八35)?那個時代的人描述電磁波,唯一的可能是閃電;事實上,閃電所放出的電光就是電磁波!〈約伯記〉的這句經文,也可解釋為用電和磁來傳遞信息。比馬可尼早數十年,摩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於一八四四年成功地藉有線電報傳遞了信息。人類首次用有線電報所傳遞的話是《聖經》中的一句經文,「誰不知道那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伯十二9)?

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人們發現〈約伯記〉三十八章第35節這句經文包含著更深的意義。電磁波可用電子加速的方法製造,也可由原子內部的電子發出。原子核所含的質子數,決定了核外電子軌道的半徑;在不同半徑的軌道上運行的電子所具有的勢能各不相同,激發電子由一個軌道跳到另一軌道時,所放出的電磁波的波長也不相同。分析其波長,就知道是什麼元素了。科學家們正是通過分析其他星球所放射的電磁波來瞭解該星球有何種元素的。

另外,紅移現象(Red Shift)告訴我們,當一個星球遠離地球而去的時候,它所放射到地球的可見光的波長會變長,即向紅光方向移動,反之亦然。這樣,測定其電磁波波長的變化,我們便可知道該星球是以何種速度離開或接近地球了。所以,物體所發射的電磁波,不僅可以告訴我們它們是誰,而且告訴我們它們正向什麼方向運動。

想想電磁波在宏觀和微觀上的這種「指示」功能,再來讀〈約伯記〉35節這句經文,「 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時,神的智慧是多麼令人讚歎啊!

割禮

割禮是《聖經》中記載的儀式,男嬰出生後第八天,要割去生殖器的包皮,作為以色列民族與神建立誓約的標記(創十七10~13)。《聖經》記載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為兒子以撒行割禮。「以撒生下來第八日,亞伯拉罕照著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創二十一4)。割禮不僅有屬靈的意義,要除掉以色列人及其後裔心中的污穢,而且在醫學上也是有益的。包皮垢菌與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有人統計過,非猶太婦女得子宮頸癌的機率比猶太婦女高近百分之十。

但是,割禮為何要在出生後第八日進行呢?《聖經》沒有解釋理由,只說是神的吩咐。直到近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本世紀五○年代初期,科學家在食品中發現一種物質,被稱為維生素K,可以防止嬰兒出血,因為維生素K可以促進血凝素在肝臟合成。維生素K可由人體小腸內的細菌合成。由於新生嬰兒小腸內的細菌不多,缺乏維生素K,血凝素含量相對減少,故易引起出血。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嬰兒在發育過程中維生素K的合成情況時,發現嬰兒出生第三天,血液中血凝素的濃度只有正常值的百分之三十,而第八天達到百分之一百一十,然後再降回到正常的濃度。考慮到三、四千年前那種缺醫少藥的遠古年代,嬰兒出生第八天是行割禮的最好時機。神對世人的愛是這樣地無微不至。

《聖經》中關於科學的預見,從天文到地理,從陸地到海洋,從動、植物到人類,涉及面廣,豐富多彩。以上我僅舉出幾項大家所熟知的事實作為例子。每當我讀到、想到、講到這些例子時,內心都一次又一次地深深被激動。像地球的浮動和轉動,地球的風向系統和水的循環都是極為宏觀的現象,非高踞於地球之上,不得窺其全貌。電磁波的特性、血凝素的功能也只有物理學、醫學發展到今日方能闡明。然而,幾千年前,人們既無飛機、雷達,也不能發射衛星、飛船,更不知細菌、維生素、電、磁為何物。在那個時代寫下的《聖經》,怎麼能如此清晰、準確地揭示這些自然現象的本來面目呢?這再次無可辯駁地說明《聖經》是神所啟示的話語,使我們清楚地知道,耶和華我們的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自然科學家的研究靈感的源頭。

基督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

十七世紀的英國是現代科學發展的溫床。英國為什麼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內,科學突飛猛進,遠遠超前於其他國家呢?人們從社會、經濟、政治、實驗方法等諸方面尋找原因。現在多數研究者認為,基督教信仰是促進英國現代科學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基督教一神觀是現代科學的思想基礎

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的一元論世界觀及由此產生的理性主義,中世紀在西方思想界占統治地位。一元論的世界觀在理智方面抹煞造物主與被造之物的差別,認為人的理智的實能部分與神的理智相同。因而高舉人的理性,認為人的理智和思想可以洞察宇宙萬物的奧秘,是衡量一切真理的標準。人可以通過自己的默想,在理智中設立大前題,然後以此前提推演出去,用以解釋各種事物,這叫演繹法(Deduction)。他們注重理智思維,忽視人對事物的觀察分析。

按此世界觀、方法論,亞裡斯多德認為宇宙由五十五個同心圓球組成,最中心是地球,向外分別為水、氣、火、天空星體等圓球。每個圓球都有靈性,神在所有的圓球之外,對各圓球產生吸引,因而帶動宇宙各圓球運轉。中世紀的教會及科學界,普遍接受亞裡斯多德的宇宙觀,認為神是終極因,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4。在理性主義的束縛下,以實驗、觀察為主要手段的現代科學不可能得到發展。

公元一五四三年,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地球繞太陽運轉的日心學,並得到天文學家伽利略和凱普勒從實際觀察中得到的數據的有力支持,推翻了地心說。從此,經驗主義的治學方法開始抬頭,強調觀察外界事物的重要性,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分析、發現規律,即所謂歸納法(Induction)。經驗主義哲學拉開了現代科學的序幕,伽利略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懷疑主義,只相信經驗過的東西,不承認因果關係確實存在,認為科學只是經驗的歸納,無法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情。休謨(David Hume)是代表人物。

此外,隨著亞裡斯多德宇宙觀的被推翻,神是終極因的觀點,也和地心學一起被許多人拋棄了。人們開始站在純自然的立場,不再追求自然定律的終極因(why),而只是描述和形容自然規律(how)。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人文主義)開始在知識界佔上風,認為一切事物皆由物質組成,提倡物質的永恆性,否定其被造性;強調真理的可經驗性,摒棄時、空之外的任何客觀實體;高舉人的理性,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認為宇宙乃機緣巧合的產物,否定超然的造物主的存在。自然主義否定神後,在宇宙和人類起源問題上留下的空缺,為日後進化論的崛起提供了適合土壤(詳見第六章)。

然而,基督教堅持一神的世界觀,相信神創造了宇宙萬物,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人可以憑藉由神所賦予的理性去認識神所創造的宇宙萬物,進而認識神、榮耀神。也就是說,人可以從觀察大自然開始(經驗),藉著歸納和演繹(理性)提出假設,然後再用實驗來證實、修正或推翻這種假設。有人稱此為經驗的理性主義。很明顯,當今實驗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正是源於基督教倡導的理性經驗主義5

科學研究有一個大前提,即相信宇宙萬物是按一定的規律運作的,這種規律不隨時間、地區和研究者而改變。這一前提被稱之為自然劃一原理。這一原理也是直接來自基督教的一神世界觀。無神論演繹不出這一原理,使宇宙此起彼伏的多神論也無法使自然規律在整個宇宙和諧統一。過去在歐美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信仰,為科學研究建立了大前提,提供了正確、有效的方法論,使現代科學孕育於西方成為歷史的必然。

基督徒是發展現代科學的中堅力量

按照《聖經》的教導,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護持者,人是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的。基督徒相信,因神賦予的理性,人有能力接受神的啟示去認識宇宙,進而認識神、榮耀神;同時,神要人治理環境、管理各種魚類、飛禽、走獸(見〈創世記〉第一章)。只有對所要管理的對象有深入的瞭解,才能當好神的管家。為了認識、榮耀神,為了不負神的重託,一大批虔誠的基督徒以極大的熱忱獻身於自然科學,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各現代學科的奠基人。現代科學發展初期,英國社會的基督徒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而在英國早期皇家學會中,基督徒的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九十!

牛頓是這一大批基督徒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這位英國科學家二十七歲即出任劍橋大學教授,發明微積分法,確定運動三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和天文學也有頗多建樹。後被推為皇家學會會長,並被加封為爵士。他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又是虔誠的基督徒。牛頓的父母是虔誠的清教徒。但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病逝。面對這個瀕於死亡的早產兒,他母親向上帝禱告:「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聽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 (撒上一11) 。所以牛頓從小敬畏神。牛頓成長過程中留下的最早記錄,就是他在課堂筆記的空白處記下的禱告。牛頓常常到花園禱告與默想;蘋果掉在地上,使他想到了萬有引力。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 (Manuel) 說:「近代科學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6。牛頓身為傑出的科學家,又常常公開表示自己的信仰,加上不擅交際,故遭到許多無端攻擊。「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現今還有人說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有同性戀」7。這些攻擊使牛頓幾乎發瘋,也造成了他漫長的信仰動搖期 (169 8-1707) 。直到英王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協會會長,攻擊才消失。牛頓於一七二七年謝世,他晚年寫道:「不管任何環境,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和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8

波蘭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哥白尼經二十幾年研究,發表《天體運行》(De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巨著,首先提出日心學,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基礎。哥白尼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早年學習神學和醫學,一生懸壺行醫,後又擔任牧職傳道。支持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的天文學家伽利略和凱普勒也都虔信神。伽利略雖遭到天主教教廷的迫害,他本人仍相信《聖經》,相信〈日心說〉與《聖經》並不矛盾。凱普勒是基督徒,曾在神學院進修兩年。當凱普勒經過長期努力、終於發現了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後,他將榮耀歸給神:「我感謝你,造物主和上帝,因為你已在你的創造中給了我這份喜樂,我在你手作成的工中喜樂。現在,我已完成我蒙召應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盡用了你賦予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狹窄的心智對你無限豐盛的理解,我將向那些將要讀到我的話語的人彰顯你的工作的偉大」 9

電解原理發明人法拉第虔信《聖經》,並是倫敦一教堂的兼職傳道人,每週講道多次,遺留至今的講章有一百五十篇之多。他臨終時,別人問他在想什麼,他說:「我心靈很平靜。」並引用《聖經》說:「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後一12)。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發現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卡爾文(William Thomas Kelvin),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一次,有個學生問他一生中最大的發現是什麼,他沒有說是第二定律,卻說:「在我生平的發現中,最有價值的,是認識了主耶穌基督」 10

化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在他的科學論文中再三強調,科學研究的整體目標,是要顯示《聖經》和自然規律的合理性及和諧性。他本人研讀原文《聖經》,對基督教護教學甚有研究。在美國發行的第一本印地安語《聖經》是由他資助出版的。波義耳二十八歲後前往牛津,他與有「清教徒之父」之稱的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建立了深厚友誼。針對當時有人以為對神虔誠就必須反對科學的謬誤,他們宣稱:「人得救的條件不是要反對什麼,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學裡愛上帝、敬拜上帝。」在波義耳的牛津科學陣營裡逐漸聚集了一批傑出的基督徒科學家,並由此形成了「英國皇家科學會」 11

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氏(Karl Von Linnaeus)對現代植物學的發展有極大貢獻,尤以植物分類法聞名。他將自然界分為動物、植物、礦物三大類,再細分為綱、目、科、屬、種,成為現代自然分類法的基礎。林奈氏一生敬畏上帝。據說某日他外出散步,偶見一艷麗奪目的花朵,深感上帝創造的奇妙、偉大,便立即跪下,感謝造物主的恩典。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世界公認的微生物學的創始者。他發明消毒法,對人類醫療衛生貢獻極大。又在防治瘟蠶病、促進法國蠶絲業的發展立下豐功。他對上帝和福音都有堅強的信心。他說過,「如果承認上帝的存在,這一個信心實比一切宗教的神跡更為超奇,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有了這種信心,這種悟性,那便不能不對上帝下跪,肅然敬拜了。」他常在實驗室裡,一面工作,一面禱告。在巴斯德的時代,有人認為生命可以由物質產生,即「自然發生論」。出於他對神的信仰,他不相信物質可以產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則的作者。經潛心研究,他發明了消毒法,證明了物質不能產生生命。年老時,他回母校講演時說,他一生面對極大反對、卻能節節勝利的兩個原因是:「信心,相信神的啟示……信心是一條繩子,維繫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與你內心的呼召,成為一個和諧的關係。熱心 (enthusiasm) ,這是最好的字,由En及Theo合成:En是裡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熱心是因為上帝住在我的心裡」 12

法國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英年早逝,離世時僅三十九歲。他十六歲時就完成了有關投影幾何的名著,並先後發明計算器、晴雨表和水壓機等,為曠世天才。然而,科學上的重大成就卻無法滿足他靈性的需求,他甚感痛苦,遂研讀《聖經》。一天晚上正讀到〈約翰福音〉第十七章時,神忽然向他顯現,當年領以色列出埃及的偉大先知摩西所見的荊棘中的火焰,充滿整個房間,同時上聞主聲:「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非哲人之上帝,非學者之上帝。」使之頓時開悟,單靠科學、哲學,不能通神。面對真神後,他大獲平安、喜樂。他將神的啟示筆錄、繕正,縫於襟內,終其一生,未告訴任何人。直到他去世時才被發現,現珍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巴斯噶悟道之後,盡棄驕淫之氣,謙卑自律,判若兩人。後著《沉思集》(Ponsees),為主證道,膾炙人口。他在《沉思集》中寫道:「有兩種人會認識上帝,一種是身處尊貴或卑微,內中常存謙卑的心;第二種是,只要真理,不管反對的人「13

到目前為止,在人類歷史上,能先用數學推導物理現象的存在、爾後由後人證明其正確性的,只有四位:牛頓、哈彌爾頓 (William Rowan Hamilton,曾推導出「光在雙軸晶體的折射會呈現圓錐狀」) 、馬克斯威爾和愛因斯坦。前三位是虔誠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 14

以上只是部分實例。在現代科學發展初期,建立了豐功偉跡的基督徒科學家還有很多。從現代科學的方法論的建立到基督徒的實際參與,基督教對現代科學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稱基督教是現代科學之母。現代科學發展史清楚表明,那種認為基督教與科學對立、阻礙了科學的發展的觀點,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筆者也為自己因無知而曾持這種本末倒置的觀點而暗自紅過臉。

註釋

1. Jean S. Morton 著。《聖經中的科學》。陳永成譯(台北:中國主日協會,1980)。

2. 余國亮著,《物理學家看聖經》。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

3. 崔振華主編,《天文博物館》,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38。

4. 周功和著,《基督教科學觀》,台北:中華福音神院出版社,1993,頁52。

5. 潘柏滔著,《進化論-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台北:更新傳道會,1987,頁234-235。

6. 張文亮著,《我聽見石頭在唱歌-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二)》,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頁79。

7. 同5,頁83。

8. 同5,頁87。

9. Kaiser, C. B. Cre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1, P.127.

10. 同1,頁179-180。

11. 張文亮著,《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6,頁134。

12. 同上,頁90-93。

13. 同上,頁39。

14. 張文亮著,《我聽見石頭在唱歌》,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頁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