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內在生活

榮耀的光輝 - 羅炳森師母傳
在信心家庭的早期,主藉智慧言語的恩賜給羅炳森師母一段信息,定名為「內在生活」,本來是為著信心家庭的傳道人(通稱為器皿)預備的,後來又為平信徒印了一份內容略有更改的單張。

信息的目的,是要指出「住在基督裡」乃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指出如何過一種與主有不間斷之交通的生活,此外也包含了一段非常嚴肅且適切的警告——特別針對器皿的需要——不要專注于神的祝福,尤其是聖靈的恩賜和運行,以致忽略了賜下它們的那一位,不要以為神的能力比在生活中保持主的同在重要。主認為這些教導包含了過一種成功的基督徒生活與服事,所應具有的基本原則,所以指示羅炳森師母給每位器皿一份,使他能永遠保存,並不時地拿出來讀,也為此禱告:內在生活 當耶穌吸引器皿來愛他時,他盼望他們時刻注視他。如果他們慇勤追求,這種每時每刻的注視,就成為他們生活的方式。 在起初的經歷裡,他們多半的時間用來禱告、讚美、等候神並與神靈交;在工作時,也是如此。 如果他們在這方面的經歷有長進,並且成了神所用的器皿時,就能更多地尋求他,他也更多地向他們顯現,因為他留意那些專心尋求他的人。 不但如此,他也開始使他們的心思,每時每刻專注在他身上,使他們在裡面尋找他——這就是內在及更深生命的起點。 當他們進入這個階段時,他就想辦法藉著一些教師或亮光,教導他們如何「操練與神同在」亦即將心思定注在耶穌身上——每一個遊蕩的心思、動作、言語或感覺,都要在神的愛中,籍着器皿的意志把它召回。但這需要小心地操練,因為我們的心思往往逗留在一件事物上,而不是神自已,這時我們要把心思轉向神。當我們發現有一句話不是出於他的意思時,要立刻停止或改過來;要回到裡面注視耶穌,告訴他你要讓他掌管,你立志要照他所喜悅的去行動、思想、說話,這樣他就要看顧你並幫助你,使你能如此行。 同時你也需要為「住在神裡面」這件事警醒禱告。這樣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會有一種內在的轉變,深深地製作在一個願意謙卑地過這種生活的人裡面;而且如果你在神裡面,繼續保持這種謙卑、安息與信心,聖靈就主動使你住在神裡面、看見神、思念神並一直藏在裡面。這就是每位基督徒所蒙的召——過一種真實的內在生活。

底下這段警告,對於那些有聖靈恩賜的人特別重要:「所有的恩賜,都是很大的祝福,也是神隨已意分給各人的。但是如果把恩賜擺第一位,而把內在生活(神的同在或與主靈交)擺第二位,你就會失去一切。」關於這一點,羅炳森師母寫信給一對傳道人夫婦時提到,有些傳道人「對耶穌的認識得不夠深,以致無法過內在的生活;如果他們深深地認識他,就不能不過內在的生活。……過內在生活的人擁有這位全能的神,而在人裡面的這位全能的神,正是他們的需要、也是最大的需要。」

在「內在生活」一文裡所提到的「操練與神同在」特別用引號予以標明,顯示羅炳森師母對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的與神同在(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一書很熟悉,這本書是基督教偉大的傑作之一。羅炳森師母這樣教導別人:這本小書會帶給讀者特別的祝福;如果你是用禱告的心去讀它,它會把「操練與神同在」的能力,更多放在讀者的裡面。因此,她十分推崇此書,並使之廣為流傳。

另一本與此相媲美的書是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羅炳森師母不但留心讀,而且推薦給別人 她自己的那一本(The Altemus Edtion of The Imitation of Christ)是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甘五日得到的,其中僅少數幾頁沒有作記號,有一些則劃滿了各式各樣的符號。有一頁上面,用速記法寫着:「勿忘!」而此頁正是第三卷的第三十四章,標題是:「愛神的人以神為至寶,超乎萬物之上,住在萬物之中」。羅炳森師母用她自己獨特的記號,圈出了本章的第一段話:「看哪!我的神,也是我的一切。我還要什麼呢?我還能追求什麼更大的幸福呢?」

羅炳森師母從頭到末了所圈出的段落綜合起來,正是她自己所學習和教導的最好且相當完整的摘要。她相信此書裡至少有一部份,確實是出自聖靈的感動,而且是籍預言的恩賜寫成的,這就是為什麼絶大部份的內容使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彷彿基督自己在說話。

在這些年間,羅炳森師母會寫信給一個朋友,提到有關內在生活的事,頗值得深思:「我覺得除非我自己在禱告一方面,能夠更完全地讓神帶領,否則我特別忙碌的生活不會完滿。」

所謂「特別忙碌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我們一定記得信心家庭除了星期六以外,每天有三次聚會,當然羅炳森師母不是每會必到,但也實在參加了許多的聚會,又要講道,又要教導。除了這些公開的服事以外,還有一些行政工作,關乎信心家庭的事奉與作息。再者,有許多訪客的身體和靈性,都亟需幫助,常常需要很多個別的教導。這些連帶的擔子那麼重,以致在有需要時,主要她連續四十八個小時工作,不吃也不睡,惟仰賴神的生命、他自己。這一切使我們有一點明白她「特別忙碌的生活」裡,那不住地勞苦之範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