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安慰哀慟的人

榮耀的光輝 - 羅炳森師母傳
當一九一O年的夏天快到時,主指示錫安城當有帳棚聚會,羅炳森師母于六月一日抵達該城服事。在她抵達前,從伊萊沙街的家庭起,半塊區域的空地上豎起了一座帳棚。

當時還是個小女孩的波亭吉貝西(Bessie Bolund Pottinger),給了這些帳棚聚會最生動的描述:「我的媽媽饑渴地要神,她去印第安納州參加為期兩周的帳棚聚會,第一次留下我一人為爸爸理家。」波亭吉貝西寫道:「一個星期天,一位同學來問我是否願意和她一起去伊萊沙街正進行中的帳棚聚會『尋樂趣』。『聚會很奇特,』她說道:『有一些傳道人,男女都有,他們只坐在講台上讚美主,隨聖靈感動唱歌、說方言、說預言。』為了打發時間,我『極其贊成』,而且如果她願意幫我洗盤子的話,我答應和她一道去。

「在這溫暖的周日下午,我們走了一段好長的路。抵達聚會前,我的朋友一路述說它的獨特故事來引發我的興緻。終於,我們抵達了,坐在最後一排凳子的末端,準備要看點有趣的玩意兒。

「如她所描述的,這些傳道人坐在那裡,穿著白衣服讚美主。我們很快就忘記要取笑或『尋樂趣』,因為神在這些 『古怪的人』中間。聚會的未了,我們發現自己在講壇旁的木屑堆裡啜泣着。…

「我們變得很嚴肅,心也融化了,以致回家途中的談話換了另一副語調。我們互相交換對執事們的第一印象,既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就藉著他們的衣服、特點和職事來描述他們。羅炳森師母是那個『小小的,穿白衣服,頸上有一個黑絨布的蝴蝶結,戴着白色的帽子,講論着耶穌,彷彿她真認識他似的!』很快地我就發現她真認識他。

「那個時候我和陌生人在一起時膽怯而寡言,無論在私底下或公開場合都很不容易表達自己,但在我十三歲的小小心靈裡卻知道她的那班人就是我的同類,她的神就是我的神,我願意與他們的這項工作有份。

「當媽媽從她的帳棚聚會回來時,發現我也參加了一個帳棚聚會,每一有機會我就去坐在耶穌的腳前,暢飲自器皿的嘴所流出來的神的話。由於她是個好母親,就在她回家的第一個主日陪我一道去聚會,要看看究竟吸引我的是什麼? 結果她很滿意,與我一同稱它為『家』。」

並非所有參加帳棚聚會的人都是小孩、好奇者或譏嘲者。許多經常出席的人是該區很有名望的傑出人士和有修養、有學識的人,以及成功的商業界人士。其中有一對翟先生和翟夫人。

翟先生是發現錫安城正確坐落位置的人,他擔任錫安城建地和投資組織的秘書和總經理,他和他的助手們經辦所有定居或投資于該城之數千人的財產事宜。當這個城開放時,他成為該城公共行政委員和錫安飾邊工廠的管理人,羅炳森師母曾在該廠任經理秘書。此外,他是著名的錫安城五百人白袍詩班的指揮,而羅炳森師母經常在該詩班唱詩。總之,他被公認為是一個有修養、有非凡的音樂與商業才能的人。

一個如此投身于該城的宗教、經濟生活和行政管理的人,當屬靈和財物破產的悲劇臨到教會和該城時,他自然深受打擊。但是他忠於神,儘管眼前發生這一切,他卻定意尋求靈性上的滿足。在這樣的心境裡,他來到帳棚聚會,那饑渴的心靈遂得着生命活水的喂養。

很自然地,他希望愛妻也能分享他所得到的祝福,所以他邀請她來聚會。起初她拒絶,因為她不感興趣,而且她還沒有重生,對屬靈的事情沒什麼特別興趣,尤其是許多人視為宗教狂的事。她本身是一個能幹的教師和成功的女商人,有好幾年主持一間「翟夫人速記學校」。

最後,翟先生終於說服她來參加一次帳棚聚會。在第一次聚會裡,她感覺到神的能力,接着她很願意和她先生一道去參加主日上午的崇拜。在這個聚會裡,有一段相當長的安靜敬拜的時間,羅炳森師母和其它同工們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沉浸于愛和敬拜裡;其時神的靈大大澆灌,使整個聚會進入安靜裡,很像古時貴格會的人等候禱告的時間。但對於許多年來利用醒着的每一時刻從事有益之商業活動的翟夫人,這樣不活動的安靜時刻簡直是可恥的浪費、無益且愚蠢!

當聚會結束,羅炳森師母問候離去之會眾時,翟夫人禁不住提及這些同工們怎麼會具有這樣的能耐與興趣,竟能安靜如此長的時間,對此羅炳森師母回答道:「噢,如果神不感動我們說什麼或做什麼的話,我們坐在講台上的同工會一動也不動地坐上一個小時呢!」

翟夫人不時地出席聚會,但她仍不太感興趣,主要是為了取悅丈夫。然而神的靈卻吸引她歸向基督。幾個月以後她榮耀地重生了,現在她大多數時候都能享受聚會,也很欣賞這樣的職事,然而有些事情深深困擾她,尤其是經常有的那段安靜的敬拜。那時她稱呼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商人」,「對聚會那段安靜時間感到困惑和懷疑」。後來她見證道:「我極其讚賞這群人,也知道他們多麼屬靈,但是我很奇怪為什麼他們不懂得我多年來即明白的一件事,那就是我們不應該浪費一分鐘。

「有一個晚上,當我從聚會走出來要取我的大衣時,我聽見一個經常出席聚會的女人對羅炳森師母說:『伏太太說她會來聚會,但是她受不了那些安靜的時間。』這些話給了我一個好機會,我立刻脫口而出對她們說:『事實上我們大家都受不了那些時間。』

「主藉著羅炳森師母用極嚴肅且響亮的語調說道.『翟夫人,你怎麼敢這樣子說到在我們聚會當中所成就的最偉大的事?』由於我野心勃勃,我覺得應該對主在聚會中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探個究竟,很顯然那並不是在浪費時間。當我探出一個究竟時,神大大地祝福了我。」

二、三年以後,聖靈呼召翟夫人成為這項事工的執事(器皿)之一。翟先生繼續從事他原來的房地產和保險事業,一面成為這項事工的音樂同工。

在帳棚聚會裡的另一個熱切的追求者是一個優雅的黑種婦人——鳥西內勒(Ursie Naylor)。畢業于魏勃佛斯大學(Wilberforce University)。當神用聖靈充滿她時,她說出自己所不懂的外語,而會眾中有一個人完全聽得懂。

後來主賦予這位使女各樣的屬靈恩賜,她遂成為羅炳森師母在主的事工上很得力的助手之一。由於她舉止高貴莊嚴,使她具有神的權柄並用來幫助許多人。「我們接納她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羅炳森師母的第一位同工說道。「她優於我們所有的其它人。神在她身上所做的超過我們其餘的人。」這位同工又回想起羅炳森師母有一次說到,神在末後的世代做在有色人種身上的工作要超過白種人,因為他們是被藐視的種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應當確信神要使萬國源出於一個血統,故羅炳森師母沒有種族偏見。

許多因着錫安城發生財物和屬靈慘敗而遭難的人也參加了帳棚聚會,但仍無法從靈裡的沮喪和苦痛中恢復過來。他們愈思想所經過的憂患與困境,就愈陷入絶望的泥沼裡,但好牧人仍尾隨于這群分散而受傷的羊之後。羅炳森師母因着她親身的經驗,所以能幫助他們迴轉過來,聖靈藉著她教導他們不要看他們的困難和試煉,只要定睛在耶穌身上。而與此有關且深入具價值的教導乃是出聲且持續不斷地讚美主,並遵行聖經上的命令:「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你可以衝破任何一塊黑雲,你可以鑿通任何一塊岩石,你可以驅散任何一種魔鬼所散佈的黑暗,只要你願意讚美主。………

「假若你天天讚美主,時刻讚美主,你將不知道會發生多大的事,那會使你以前所閲歷的一切都失去顏色的。你必常常看見主。

「將有一個極其驚人的大改變要臨到你這個人,你要以他自已的道為樂,以他的願望來代替你那天然人的願望,你也要在他面前狂喜,你就要稱頌、讚美、誇耀他的聖名了。向神所能有的最高事奉乃是繼續不斷地敬拜、讚美他。」

那些聽見這些教訓的人照着去做時,他們的陰暗和沮喪都消散了;他們被帶離黑暗進入他愛的陽光下以及與他同在的晴空裡。幾年以後,許多錫安城的人懷着永誌不忘的感激之情,回憶到主怎樣藉神的僕人教導他們關於讚美的事,使他們得以脫離恐怖之坑,而開創前面的道路。

帳棚聚會到九月已近尾聲,主指示羅炳森師母要在兩個同工的陪伴之下于九月廿六日星期一返回多倫多。預定離開的日子來到,但車費卻不夠。離開房子去趕火車的時刻已到,羅炳森師母和她的朋友們卻沒有車費!行李已經收拾好了,放在走廊上準備被送往火車站,除了最後一分鐘必須做的事情外,所有的人都已預備好赴這趟旅程。神已經太多次向羅炳森師母證實他自己的話,以致她無法懷疑他不能及時供應款項,所以她照着所得到的指示,安靜地準備離開。

突然有人敲門——亞歷山大泰勒(Alexander Taylor)直接從好幾條街之外的煤礦工地過來。羅炳森師母和其它人根本不認識他;他可能只參加過兩次帳棚聚會。他偶然聽說有二、三位同工要回加拿大,由於不關他的事,他就沒有留意,也不知道他們就是這一天要離開。然而當他去工作前禱告時,主要這個節儉的英國人帶著他小心儲存的一些錢。上午的時間漸漸過去時,他深深覺得應當把這些錢交給羅炳森師母,所以他放下工作,逕自到伊萊沙街的房子來。

「我要見羅炳森師母。」泰勒先生告訴應門的人。

「噢!她正忙着收拾行李。」

泰勒先生一直等到羅炳森師母下來,和她的訪客握手,並問他有何貴幹?

「你們這班人怎麼生活?」

「我們憑信心生活。」

泰勒先生不明白這句話,所以他覺得最好直接且清楚地問她。

「你們有沒有車費到你們要去的地方?」他唐突地單刀直入地問道。

「沒有,我們僅有幾塊錢而已。」

於是他抓出一把鈔票給她——車費綽綽有餘!幾分鐘之內房子裡的人都聚在一起禱告,然後前往車站。

泰勒先生回工地的路既與他們同方向,就陪伴着這一群人。當火車進站時,他有感動給羅炳森師母更多的錢,正當羅炳森師母上車子的台階時,他塞了一張大鈔在她手裡。

所以主不但預備了車費,而且超過所需用的——一刻也沒有耽誤。

羅炳森師母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六月才再回到錫安城。那時錫安城裡的工作已發生一些顯著的改變,他們租下一個更大、更寬敞的地方,以供居住和聚會之用。由於工作增長,又需要另一間房子,於是在一九一一年的春天租下了全城最好的房子,且在聖靈的引導下佈置一切。

羅炳森夫婦于六月抵達時即下榻于這屋子。夏天時,在第二個家正對面的空地上再度支起了帳棚。聚會又開始了,一直到一場劇烈、向前直衝的暴風,橫掃一切,把帳棚吹倒在地為止——此乃仇敵最稱快之事。聚會立刻移轉陣地,在過街的第二家舉行,樓下的一些大房間可供一大群會眾住宿。

工作一直進行着,有更多的訪客蒙教導之益。除了這些訪客以外,還有遷往錫安城的多倫多家庭成員,所以需要另外的住處。於是在靠近其它兩間房子的地方,又找了一棟房子。隨着一九一一年羅炳森師母的到來和第三個家的開放,工作就一直持續下去。終其餘年沒有多大變化。每一個家在一對夫婦的輔佐與督管下,維持其各自的家庭生活,而三個家庭在同一管理之下——後來被稱為「信心家庭」。

這項工作從來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雖然通稱為信心家庭,卻沒有正式的組織,因為沒有經理或秘書等職位。家庭的事工由全部的執事們等候主的指示而處理,關乎它的每一樣事也等候主來決定。完全是「屬靈的作業」,由主自己來操作,他是真正的元首,而不是任何一個男人或女人。這樣的方式所帶來的彼此間的聯繫與作業之根基,強過于任何藉著法律、選舉或任命所形成的人為組織之機構,因此,信心家庭的治理是很獨特的。

既然信心家庭的治理是獨特的,他們被人宣傳與得着支助的方法也同樣獨特。記得一九0九年多倫多要開始經常性的聚會時,主指示同工們不要自我宣傳,只讓主把他所要的人送來——看來似乎是暫時的命令,卻演成永久的政策。

唯一的例外是在錫安城第一次帳棚聚會時,曾印刷並散髮傳單,此外沒有再印刷或發散任何卡片及公告。羅炳森師母在世的年日,沒有為信心家庭的緣故寫信,也沒有藉報紙或報導,將其工作公諸于世,甚至連門鈴上的招牌也沒有,更不用說有什麼指示地點的路標或其工作存在的跡象。(既然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當然不會做這些事。)

儘管連最簡單的廣告也沒有,從世界各地來的人還是可以找到這些位於中西部的小城裡既不顯著且又簡陋的家庭。年復一年,信心家庭實際上已接待了數以千計的客人,不論是平信徒或是傳道人,几乎文明世界裡的每一種國籍的人都有,包括不同的種族與宗派。一個訪客會去告訴另一個人信心家庭「所釀製的奶與蜜以及酒」,工作因其果效而流傳,其它人就親自來品嚐並探看。結果就是一批世界性的群眾出現——白種的和黑種的,富有的和貧窮的,受過教育的和未受教育的——所有的人因着要更認識耶穌而結合在一起。

除了星期六以外,每天都有三次聚會。有的訪客只參加了其中一次聚會就回家了;有的則留下來用餐並過夜,也許待個兩、三天或渡周末;當然也有人留在這裡一周或更久。這兒歡迎任何客人停留兩星期,如果有人想留下來超過兩周,同工需要求問主是否是他的旨意;如果主說是,他就被接納,並分擔這三個家中任何一個家的家務事——只有少數例外。

常常有許多人留在這兒——或長或短 都是照着主的引導,其中有些像學生一般受訓作主工。平均說來,這三個家的成員和客人總共約有五十人,三餐則由一位採辦自共同存放錢財之處取款採購。

但是支持信心家庭之執事和居住者的錢從那裡來呢?

羅炳森師母和其它執事都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可以倚靠。也沒有誰會答應負責所需的費用。平常的聚會不收奉獻,只有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才收奉獻——那是為了海外宣教事工使用的,但沒有一個家人或客人為自己的膳宿被索要一分錢的奉獻,也沒有一個執事或同工私下或公開地向任何人暗示這個工作的需要。

那麼這個家的伙食費、燃料費、水電費和房租如何得到供應呢?由天父負責。這三個家就是他的家,住在裡面的都是他的兒女,他知道一切所需用的,也保證會照着羅炳森師母和其它同工的信心供給每一項需要。錢財和供應經常來自最意想不到的來源,而他從不失誤。

神不僅用奇妙的方法供應着這個大家庭的物質需要,他也同樣有系統地管理訪客的來去。有好些人事先沒有通知就來了,然而几乎所有來的人都可以有地方住,很少有例外。常常有客人剛空出他們的房間,一小時左右便有不速之客住進去了!只有神自己能如此伸手管理這一班人的來去,若是處于別種情況底下,像這樣的一個組織很容易會發生紊亂的現象,這是可想而知的。

要領會信心家庭的宗旨,一定要先明白它的誕生是源於羅炳森師母一九O七年的一個經歷,她呼求神讓她達到絶對不憑己意行事的地步,好讓基督在她裡面活出他自己的生命。由於這個呼求和她對基督的誡命完全的順服,他遂照着約翰福音十四:21、23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的應許豐滿地向她顯現。現在神也要把做在她個人身上的工作,做在信心家庭這個團體裡——每一件事都完全照他的意思做,包括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小節——菜單的設計、房間和家事的分配等等。

欲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有一群人熱切地要在每一件事上討耶穌的喜悅,並奉獻自己讓他完全掌權——不管他的道路與自己原有的方法或天然的慾望是何等地相違背。繼續學習這樣的功課會導致肉體全釘在十字架上,單單地將基督彰顯出來,這就是神所要的。神也使用信心家庭來教導那些他所帶來的人:「神對每一個人的呼召——不輸是議員、教師或平信徒都一樣,就是要每天藉著遵行他的話更認識耶穌」,一個人不能單懂得字句,乃是要禱告,並使之化為生活。一定要活出神的話來,耶穌的命令可以也必須遵行。

神的道明明說仇敵惱怒那些「守神誡命,為耶穌作見證的」,因此仇敵會大大反對一個立意遵行神旨的個人或團體是可以料想得到的。此外,凡是真心願意過這種生活的人,必然與他們的天然本性鬥爭,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這二個是彼此為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

在這種過程中有許多功課要學。我們何等容易倚靠自己的理解力,我們很難明白即使一個人好的宗教思想也不就是神的思想,一個人的好方法並不就是神的方法。我們常常不容易等候,直到神顯明他的旨意,我們這個天然人是如此地着急。說實在地,要過一種完全交託的生活,不但需要很深的奉獻、謙卑和否認自己,而且還需要忍耐和信心。

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是如此,何況在一個團體裡面呢!有那麼多強烈的性格、極端的個別性,以及眾多不同的性情、意見和方法。除了這些特性外,還有不同的屬靈經驗、亮光和對神旨意不同的領會。處于此種情況下,只有神的恩典和智慧能帶來武器與勝利。

同工們從來沒有宣稱過神的計劃執行于信心家庭已達到完全;他們謙卑地承認在努力之後仍易有不完全和失敗之點。為此,沒有一個人比羅炳森師母更感到痛心疾首,只有她最知道什麼是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然而,不管有多少的反對與失敗,他們已相當接近神的願望,遠超大多數人所能想象在這地球上會有的情景。

此外,神為了完成他的目標,答應給他們特別的幫助。無論是對個人或整個家庭,他教導他們「每天花一點時間為以下的事禱告並讚美:耶穌基督今天正被彰顯,在你裡面彰顯,也要向你顯現;就在今天,你要更認識耶穌,與耶穌有一個更親密的關係」。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宣告:耶穌自己——即榮耀的基督,要顯現並展示他自己,使得諸事合宜、禁止唇舌、供應所需、得着果效。「求神給你亮光、信心,並且知道凡所行的一切都是藉著主耶穌基督做的。」 當人們如此行時,他就向他們守約,並豐豐富富地成就一切遠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神聖的恩膏繼續膏抹在這項事工和同工們的身上,因為受膏者基督在其中被尊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