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愛到底的主
約翰福音要義 | 黃共明壹 不可愛的門徒
踰越節晚餐之前的背景乃是,在他們動身上耶路撒冷之前,主耶穌先指示門徒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太十六21,十七22~23,二十18~19)。按常理來說,門徒們的關心,應該是集中在他們親愛的主即將受難,受苦的事上。不該集中在「誰為大」的問題上。
只因出發之前,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件事。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的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這個要求使那些聽見這話的其他十個門徒,心中不平,因而惱怒他們弟兄(太二十20~24;可十35~41)。所以他們整個注意力就從即將要受難受死的主身上,轉移到他們的利害關係上,主的左右若是被雅各,約翰二兄弟佔去了,那麼其餘的人,只好靠邊站了。誰也不甘心,自認是不重要的小人物。所以他們一路上爭論誰為大。
那時候的中東既沒有柏油路,也沒有環境衛生的措施。路是滿了垃圾灰塵,人腳上所穿的是簡陋的、只有底、上空的拖鞋,容易沾染污穢,幾乎是和赤腳差不多。
他們到了客店時,一定滿腳是灰塵,既骯髒又臭氣難聞。所以當時的客店都有豫備了裝滿水的石缸。通常在就餐桌之前,旅客都會先洗腳,弄乾淨之後,纔會就席。但是他們因心中不平,誰也不願意去作替人洗腳的事。若是作了等於承認別人比你大,而你是最小的。
連他們的主,就是他們素來所承認「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的夫子,正坐在他們面前,卻沒有一個人伺候祂,洗祂的腳。
你看,他們實在是不可愛,甚至達到可棄絕的地步。
貳 愛到底的主
「踰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就愛他們到底」說出,主那長闊高深的愛,永不改變的愛,遠超過了門徒們,雖然他們落到了醜惡底點的光景。主那愛到底的愛,完全遮蓋了不可愛的門徒們之缺點,綽綽有餘,絲毫不受他們的影響。
一 耶穌知道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裏去」(約十三3)。
一個人所以會灰心、軟弱、失敗,迷失了方向,是因為不知道神將要為我們成就的,是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因此就無法忍受這至暫至輕的苦楚;常發怨言,常軟弱,常失敗。
但是耶穌知道;祂知道祂所作的是甚麼,所以祂不氣餒,不灰心。我們該知道,耶穌雖然是「神的兒子」,但祂也是「人子」。照著祂的神性來說,祂是神的兒子,是太初的神;當然祂是無所不能,也是無所不知。可是按著祂的人性來說,既有血肉之體,就有人性的軟弱,會受試探(來二14,四15),會憂愁、憂傷、難過(太二十六37~38),甚至也會驚恐起來(可十四33)。祂若非看見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無法輕看羞辱,忍受苦難(來十二2)。所以這裏所說的知道,是在祂的人性裏知道父神在祂身上的旨意,祂將要成功的救恩,知道萬有,特別是知道誰是父所賜給祂的人(約十七6),這些人是永遠屬於祂的。祂知道祂是從神出來,把神性帶給人,又要歸到神那裏去,把祂所揀選的人帶到神性裏,帶到榮耀裏,叫他們與神合而為一(約十七23,參照十四20)。耶穌知道,所以愛他們到底;因為知道,所以替他們洗腳。
二 虛己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約十三4)。
神的兒子道成肉身,成為人子,本來就是虛己。祂為此離天庭,撇棄寶座和榮冕。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二6~7)。現在為著祂的門徒們爭奪誰為大,更是虛己,祂離席,放下了主人的地位;脫了衣服,脫棄了自己的體面、尊嚴、身分;用手巾束腰,以謙卑約束了自己。
三 用水洗門徒的腳(約:三5~12)
1、水所表徵的屬靈意義
經上用水錶徵神的話(約十五3;弗五26;來十22),或是表徵聖靈(約七38~39;林前六11),或是生命(約十九39;多三5;啟二十二1)。
2、對付罪的洗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的「洗」,不是對付罪的「洗」,贖罪是只有主自己能贖,其他的人,沒有一個人能有分於神的救贖,因此不能用「彼此洗腳」來解決罪的問題。我們所犯的罪行,需要認罪,取用主寶血的遮蓋,纔能蒙主赦免(太二十六28;弗一7;啟一5;約壹一7;啟七14),洗淨一切的不義。我們的良心是因著寶血的洗淨(來九14),纔得以活過來,恢復正常的功用。至於那住在我們肉體中的罪性,是因信和主同釘十字架,叫我們的舊人死了,纔從罪的轄制得著釋放(羅六6)。這一切全都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一次永遠成功的救贖果效。
3、除去污穢的洗
約翰福音所說的用水洗,所著重的是對付魂生命,除去污穢的洗;無論是洗腳的洗(約十三5),或是洗過澡的洗(約十三10),修理乾淨的洗(約十五2~3),都是生命的洗。生命的洗是開始於重生的洗(多三5),洗過澡的洗(約十三10),然後不斷的活在生命的交通中蒙洗滌(約十七17;弗五26),纔得以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一4,五27)。洗腳的洗也是屬於生命交通中,不斷洗滌污穢之洗。門徒們因著長期跟從主,也因著聽祂所講的話已經乾淨了(約十五3)。但是在主離開他們之後,他們還需要繼續留在這世上好一段時間。雖然他們不屬於世界(約十五19),是客旅(來十一9,13),但卻在世上(約十七11),生活行走在這寄居之地。腳乃是行走時和大地接觸的部分。它表徵當信徒還生活在這寄居的世上時,難免沾染這世上的污穢,所以需要在生命中時時洗滌,保持乾淨。主要信徒們藉著真理成聖;而神的話就是真理(約十七17),聖靈就是真理(約壹五7),主就是真理(約十四6),祂是我們的生命(西三4),我們要在生命的水中蒙洗滌,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參 榜樣(約十三12~17)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十七15)。
當門徒們爭論誰為大的時候,主耶穌曾再三的告誡他們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6~28;可十43~45)。但是那些被雅各和約翰兩兄弟冒犯,而惱怒的門徒們,根本聽聽不進這些話。
一、污穢的來源
撒但原是天使長之一。他因心中高傲,想要高舉自己與至上者同等(參照賽十四12~14;結二十八12~17),因著墮落被摔在地上(啟十二3~4),成為魔鬼,成為這世界的王(約十四30,十六11)。牠把驕傲、自高自大的毒素種在墮落的人類中,以此污穢人。踰越節晚餐之前,門徒們受了最大的污染,以致彼此爭論誰為大。他們忘記了尊主為大。
二、以謙卑的生命水,洗去自高自大的污穢
主本是門徒們的主,他們的夫子(約十三13~14),祂卻自己卑微,甘願作他們的用人,作他們的僕人;祂站在最小的地位上,以謙卑作生命水,洗去門徒們「願為大」的污穢。祂是以生命吞滅死亡,以謙卑勝過自高自大。
三、榜樣的真理
主替門徒洗腳乃是無聲之言,也是榜樣的真理。祂這個榜樣,勝過千言萬語,征服了門徒的心(賣主的猶大除外),祂用大能大力,洗淨了他們的污穢。
四、要門徒也要作榜樣
主不祇作了門徒的榜樣,更把那作榜樣的生命,賜給了所有因信接受祂作生命的信徒們。我們因信祂而活,讓祂在我們身上顯大,我們就能活出主那超乎萬人之上的美德。這就是主所說: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我們若是這樣去行,去操練敬虔,教會中就會有更多的作榜樣者出現。彼得是一個好榜樣,他不但自己作群羊的好榜樣,也勸與他同作長老的,也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1~4)。毫無疑問,保羅也是一個好榜樣(參照徒二十35)。他能對腓立比的信徒們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會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四9)。他也勸提摩太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在教會中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林前四15)。說教容易,身教難。甚麼時候好榜樣多,甚麼時候就有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肆 主給教會的命令
一、彼此洗腳(約十三14)
不錯,「當彼此洗腳」是主的吩咐;凡是主所吩咐的,不管有沒有「命令」這樣的字眼,就都是祂的命令,我們都要遵守。但是這是很容易被誤解的話。所以「洗腳」就成了宗教儀式之一。猶太教如何把飲食規條、節期、月朔、安息日、割禮,變成為宗教儀式,羅馬天主教也把它們變成另一套宗教儀式。教皇、大主教、神父們如何端起一盆水,施行洗腳儀式,基督教的牧師,長老們也不甘落後,依樣畫葫蘆,照作不誤。若是有必要,我並不反對用實際的水替人洗腳。特別是對那些生病的、行動不便的老弱殘障,作這樣的服事,也是很甜美的。但是千萬不要已宗教儀式,取代了屬靈的實際。
在主再來之前,也就是我們這必朽壞的身體尚未得贖,尚未改變成為不朽壞、榮耀的身體,尚未經歷完全的救恩之前,我們這些還留在這世上的信徒們,實際是生活、接觸在撒但作王的這個世界上。因有接觸,所以容易沾染到這世界的污穢。因此我們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但是我們都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是說,已經完全了,有時難免有疏忽;一不小心,沾染了污穢,未能及時發覺。但是旁邊的弟兄姊妹若是看見了,就當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參照25),只要隨時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我們若是這樣彼此教導,彼此勸戒(西三16),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五14),這就是彼此洗腳了。彼此洗腳並不是彼此論斷,也不是彼此定罪,乃是彼此相愛(約十三34;約壹三11,23,四12),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蒙光照(弗五14),蒙洗淨(弗五26),蒙聖靈更新(多三5),在光明中彼此相交(約壹一7)。惟有如此行,纔有正常的教會生活和彰顯。
二 彼此相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主在說你們要「彼此相愛」之前,已先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參照31~32)。在約翰福音裏,我們多次的看見,我們的主要得著榮耀,好叫祂能夠榮耀神(約七39;八50,54;十二28;十三31~32;十四13;十五8;十七1,4~5)。我們若仔細查看就會發現,這個榮耀是指著祂要經過死而復活,升天等的過程,成為賜生命的靈,產生教會說的。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祂的道成肉身,受苦,捨命流血,都是為要得著教會,可以獻給自己;又洗淨她,使她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7)。為這個榮耀,祂愛那些世間屬自己的人,愛他們到底。替他們洗腳,吩咐他們要彼此洗腳,要彼此相愛。教會從本質來看,她乃是從基督那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之後所結出的許多子粒之總合。基督如何是愛的主(約十三1,34),愛的神(約壹四8,16),照樣,教會有這一位愛的主是他們的生命(西三4);因為有愛的生命,主纔命令他們要彼此相愛。另一面,教會的見證及教會的彰顯,乃是從愛的生命之交通而有的。所以信徒們的生活,不是個別的,而是團體的。所有的信徒是神家裏的人,也是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的豐滿(弗一23)。千千萬萬的信徒,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參照羅十二;林前十二)。所以在教會生活中,甚麼都是彼此的。在經上一再地強調,彼此親熱,彼此推讓,彼此相顧,彼此聯絡,互相寬容,彼此相助,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彼此勸勉,彼此洗腳等等,不勝枚舉;而彼此相愛,就是這些彼此的總結。教會的見證與彰顯,若是不夠剛強,不夠正常,問題不是出於生命的本身,而是信徒缺少生命正常的交通。主是智慧的神,祂針對門徒們互相「爭論誰為大」的病症,對症下了最有效、最正確的藥,那就是彼此洗腳,彼此相愛。我深信,我們若是愛主,就會遵守祂的命令,活在彼此洗腳,彼此相愛的實際裏。在主愛中蒙生命的洗滌,保持交通,叫世人因此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叫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
伍 賣主的猶大──放棄救恩的人
「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約十三2)。
「我知道我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喫飯的人,用腳踢我』」(約十三18)。
「耶穌說了這話,心裏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他喫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約十三21~27)。
有人說,賣主的猶大是神為要成功祂的計劃,所豫定和利用的人。他是一個豫定該下火湖的人。但是我個人並不如此認同。以撒但為例,神本來所創造的,都是光明的天使,並沒有創造魔鬼。魔鬼原是神所造的一個完美,尊高的天使長。是他自己高傲,敗壞了自己,頂撞神,自甘墮落,纔變作一個邪惡的魔鬼(參照賽十四;結二十八)。照樣地,神也沒有豫定猶大要出賣主。是他貪愛瑪門,過於愛主,纔會被魔鬼趁機敗壞他的心。主曾經點明,十二個門徒中間有一個已是被魔鬼收買了,他後來要出賣祂(約六70~71)。這樣的點明,是給猶大一個悔改的機會。但他始終貪愛瑪門。他對主的估價還不如三十兩銀子(約十二4~6)。所以踰越節晚餐以前,他就已經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要如何把耶穌交給他們,並約定出賣主的銀子(路二十二3~6)。踰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當然也知道猶大將要出賣祂的事。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在這個愛到底的愛裏面,主仍然給猶大有悔改的機會,所以祂也洗了他的腳。猶大本來該受這樣愛到底的愛感動,拾回他的良心纔對。他若尚有殘留的一點良心,就會痛哭流涕的悔改。可是他仍然無動於衷,不只沒有說,不可洗我的腳,更是麻木地接受了主的服事。後來主又給他一次最後悔改的機會,他卻硬了心,面不改色的接了蘸醋的餅喫了。是他自己把他的良心完全賣給撒但,放棄了最後一次悔改的機會。人若喪盡了良心,即使一再聽到能洗滌他的生命的話(約十五3),洗滌他污穢的生命水,仍然無法改變這樣的人。
陸 三次不認主
彼得雖然蒙了生命水的洗滌,也受了主的服事,洗去污穢,但在主完成了救贖的工作,賜給他生命之靈作生命之前,他雖願意為主捨命(約十三37),但因缺少能力,有所不能行的,所以他失敗了。後來他軟弱到一個地步,三次不認主。
很多人因此責怪彼得,其實他所表現的軟弱是代表所有門徒的軟弱。他的失敗是在眾門徒失敗之後纔發生的。當「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可十四50)之後,彼得還遠遠的跟著耶穌(可十四54)。可是漫長寒冷的黑夜把彼得天然的勇氣和心願都耗盡了。彼得無法再逞下去了,他纔變得軟弱。但是這樣的彼得,在接受聖靈作生命及能力之後,所表現的是何等剛強有力的新人。所以主告訴他,「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十二32)。可見主悅納了彼得的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