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裡新生命 4 順服聖靈

卷六 婚姻·家庭·工作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弗五21

在進一步討論這節經文之前,我必須聲明一點。有些版本的聖經,這一節是這麼說:「又當存敬畏神的心,彼此順服。」但是每個人都同意,這裡應該是「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這也是比較妥當的。問題不在翻譯,而在版本。雖然兩種說法最終是一樣意義,但我們繼續看下去的時候就會發現,「敬畏基督」的說法比較能強調保羅心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我們必須小心處理這節經文的背景和上下文。要確實明白使徒保羅說這句話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它與上下文的關係上。有人翻譯這段話時,把這節經文當作另一段的開頭,他們說,使徒從這裡開始另一系列新的勸勉。但這樣作是不對的。他用「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所以我們不可以將其當作一個獨立的陳述或勸誡。也有人說,這裡不過是一段引言,介紹下面所要說的話。似乎他是說,「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然後是兒女,僕人……等,為下文提出一段引介。但這種說法也不正確,甚至比頭一種說法更錯誤,顯然的,使徒保羅在這裡是繼續他前面所說的,同時也引介他下面的話。我認為這是解釋這節經文最佳之計。它好像是一個連環,有承先啟後的功用。換句話說,它進一步解釋了他在第十八節所奠定下的基礎,「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這句話仍迴蕩在他腦海裡,此刻他是對那些被聖靈充滿的人說話。他已經告訴他們有關聖靈充滿的事,所以我們要在第十八節的亮光下來看這處經文,他是在繼續勉勵我們當被聖靈充滿。

我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一個人若不被聖靈充滿,就不可能作到使徒交待的這些事。只是出去對世人說,「當存敬畏的心,彼此順服」是無濟於事的。世人不但不會作,也無法作到。對一個未被聖靈充滿的人而言,這是一句毫無意義的勸勉。因此我要說,使徒這裡是繼續他在第十八節裡的兩個觀念:「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一個醉酒的人是不可能順服任何人的。他只會袒護自己,這是醉酒之人的特性。他缺乏控制力,特別是對自己的控制。他只會吹噓,捧自己,以為自己不可一世。我們若要彼此順服,必須與那些被酒灌滿,行為放蕩的人有區別。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被聖靈充滿。

所以我認為這節經文是一個連環,它有一個基本的觀念。我們必須與過去有分別,與世界有差異,我們主要的性格必須與世人有區別。我們要被聖靈充滿。如何表現出來?到目前為止,使徒一直用我們與神的關係來說明。他談到我們的敬拜:「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他說,你被聖靈充滿,與眾信徒相聚,就必然有喜樂和讚美。你們藉着敬拜神,口唱心和讚美他。但他又說,不只這樣,你們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上,在純粹世界的層面與人交往時,也可以顯露同樣的靈。所以他向那些被聖靈充滿的人指出,被聖靈充滿的特色也可以表現在與人的交往上。

這是明白這節經文的方法。我們需要明白它確實的含義,因為使徒將從三方面來解釋這真理。他定下原則,然後將其一一運用在不同的事上:「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們作僕人的,要……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都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解釋這個基本的原則。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讓這原則來管理他們與人的關係。

「彼此順服。」請注意使徒保羅的表達方式正好印證了我們前面所說這節經文與上下文緊密的關係。「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你們這些被聖靈充滿的人,當彼此順服,在日常生活上活出下列的樣子。

然而「彼此順服」是什麼意思呢?保羅用這個詞的時候,可能心中想到一幅圖畫:一隊士兵排列整齊,站在他們的官長面前。士兵在那樣的場合中,從某一方面說,他個人已經不存在了;如今他是一隊士兵中的一分子,他們所有人一起聽命于長官。一個人加入軍隊,就似乎是簽名放棄了決定他自己生活和行動的權利,這是合約中極重要的一部份,他加入海軍,或空軍,或陸軍的那一刻,就不再管理、控制自己了;他必須聽命令行事。他不能隨意休假,也不能早上愛幾點鐘起床就幾點鐘起床。他位於權柄之下,讓法規管理着他;如果他隨意行動,不與別人一致,就違反了紀律,必然會依章則受懲罰。這是保羅使用「順服」一詞的意義。他說,我們被聖靈充滿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自然應該這樣。我們是同一個軍團裡的人,同屬於一支大軍隊。我們要自動地去作士兵被強迫作的事。

如何作呢?單單知道並沒有用,必須實際去行。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十三17)。這包括什麼?我們彼此順服是什麼意思?從消極的一面看,我們應該避免漫不經心。生活中許多的難處和麻煩是起因於人們不去思想。輕率的行動往往是生活領域裡各種衝突、煩惱的肇因。如果人們在說話、行動之前三思而再行,這個世界必須是另一番面貌。然而人類的本性卻不喜歡思想;他有了一個念頭,就立刻表達出來;他有一種感覺,就想立刻付諸實行;有了衝動,就馬上行動。從消極面來說,使徒保羅勉勵基督徒,不可輕舉妄動,率性而行,不可過那種完全憑直覺的生活。他前面已經說得很多,基督徒是一個受真理控制,被原則管理的人。他是有智慧的。稍早保羅也說過,「當像智慧人。」現在他又說,「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智慧人乃是肯思想的人;他跨出腳步以前必然先思考一番;他開口之前也經過考慮。他是一個受思想、悟性、沉思、熟慮的靈所管理的人。

一旦他開始思考,就會發現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也是屬於消極一面的,就是他不可以自私,以己為中心。一個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真正的問題出在他不思想,除非想有關他自己的事。實際上這樣等於沒有思想,與動物無異。禽獸總是為自己活,它不用腦子思想,只憑直覺行動。一般說來,這也是非基督徒的問題,一個不認識神的人是自私的,以己為中心的,因為他不思想。

記住了使徒保羅的話和例證之後,讓我們換一種方式說。一個基督徒,雖然他是獨立的個體,卻不可以主張個人主義。正如我前面說過,在軍隊裡不可能提倡個人主義。一個人加入軍隊之後,第一項要放棄的就是個人主義。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他必須明白,他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任己意行事了。或許他以前在家裡被父母慣壞了--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弄到手,他成了家裡的暴君。但這一切都已過去。在軍隊裡他必須服從別人。你不可能維持一個裡面成員都各自為政的軍隊。這些必須被制止。

用另一種方式說--我們必須不再自我主張。這是保羅所謂「彼此順服」的反義詞。一個追求「彼此順服」的人絶對不會自我主張。「己」是一切禍患之源。魔鬼一開始就明白這一點,他首先試探人:「神真的說過你不可吃這棵樹上的果子嗎?他當然會這麼說啦,因為他知道你吃了就會變成神。這對你真是一大侮辱,他只是想把你壓在下面。不要聽從他的警告,你應該有自己的見解。」這就是自我主張!由於這一點,為世界帶來了多可怕的後果!本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即由此而生。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許多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和難處都是因為人的自我主張而衍生出來的。

另一種說法是,基督徒不可以堅持己見。一個基督徒當然應該有意見,但他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個有見地、有好主意、有思想的人和一個一味堅持己見的人中間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可堅持己見,因為這是「己」的另一種表現。一個成見很深的人對於他所相信的事實抱極大的興趣,至於他到底相信什麼,倒是次要的事了。他炫耀自己的信念,總是注視着自己。他以自己的知識為榮,這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其實明白得很有限。他若知道,就會謙卑下來。但他實際上對真理本身缺乏興趣,他只對自己與真理的關係,自己有關真理的常識感興趣。一個堅持己見的人總是會不斷引起分爭。

這也引致另一個麻煩。這樣的人很容易傾向于轄管別人。套用使徒彼得的話,就是「轄制」別人。他在彼得前書第五章裡說,「我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他特別對長老說,因為一個人一旦成了長老,很容易面臨這方面的試探。他是一個有才幹的人,天生有領導能力,所以他得到這職位;由於他所擁有的領導權,他特別容易暴露在這一類危險中。「我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們;不要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在教會裡沒有人可以「轄制」別人,長老是要作群羊的榜樣。他們總是會面對這一類的試探。但使徒說,你不要落入這試探裡,你必須「彼此順服」

這類主題似乎可以無窮盡地討論下去。或許我們能把前面所說的作一個總結:基督徒不可以追尋「己」。我已經說明過追尋自己的表現是什麼;自我中心總是會引起追尋自我。使徒保羅用世上的人與基督徒作對比,前者基本上是自我中心,追尋自己的,他對別人漠不關心。他太過于關注自己,以致於無暇去顧及別人。他想得這得那,卻不知道別人也可能想得到那些東西。他不會想這些,因為他太過于以自己為中心,對別人的需要,福祉,他毫無興趣。甚至更過分的話,他會輕視別人,把別人看得一文不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有極精闢的解說。魔鬼是最大的禍患,所以保羅寫下了第十二章,說到教會是基督的身子。那些「俊美的肢體」瞧不起「不俊美的肢體」,後者則嫉妒前者,因為前者較體面,地位顯赫,舉足輕重。他們完全未明白這裡提到的「彼此順服」之原則。

關於消極的原則,我們要提出最後的一點是,一個如此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崇尚個人主義,對別人漠不關心,一心追尋自我的人,几乎難以避免的會成為一個無雅量接受批評,不能容忍別人意見的人。如果我以自己的意見十分自豪,那麼任何人膽敢對我的意見提出疑問或質詢,都會對我形成極大的侮辱--不是對真理,而是對我的侮辱。「我」相信的東西才重要。這樣的人忿恨批評對別人的觀點毫無聆聽、接納的雅量。他不想聽別人的意見,甚至持仇恨的態度。他變得極端敏感。這個「己」真是驚人!這個自我中心的疾病何等險惡!請留意它的多重病症,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整個觀點,影響他的每一部分--他的思想,情感,行動,意志,每一樣都包括在內。看看這人的寫照:自私,自我中心,堅持己見,好轄制人,過度敏感。接下去是什麼呢?他可能動不動就以辭職作威脅。他覺得受到質疑,別人都不信任他,不聽他所說的,不感激他所提供的意見。他覺得不公平,於是威脅說他不幹了,要提出辭呈。使徒保羅寫到教會生活時說,你們不可以這樣,若是這樣,只會使教會受損害。你們不能動不動就「出走」。以上是用消極的方法來解釋「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那麼這句話積極的意義何在?當然,這句話除了前面我所說的那些消極的意義之外,還有更多的含義。「乃要被聖靈充滿。」意思是「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這會產生什麼結果?這裡提供了最佳之計來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個人,婚姻,工作,事業,人際關係,種族,階級等。如果我們把原則弄對了,不但能解決一個問題,其它相關的問題也必然迎刃而解。

基督徒所用的方法是這樣的:我們心中的眼睛若被照明,我們所學會的第一件事是知道自己的真相。意思是說,我們體會到自己是沒有盼望的,失喪的,被定罪的,我們都是罪人--每一個人都是。「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一個明白此真相的人必然會立刻停止吹噓自己。他不再以自己的道德,良善,好行為,知識,學問或任何事物誇口。我們只要認識自己的本相,這一切關係上的難題很快會獲得解決。只有福音能作到這一點,其它的都一無辦法。福音把我們每一個人降到同一層面上,沒有一人例外。「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神的榮耀。」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樣,沒有哪一個種族特別優越,哪一個民族高人一等--在神面前都是一樣。不論我們個人有多大的差異,基本上我們都被降到同一層面上。

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上說得很透徹:「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這話豈不是很奇妙嗎?然而人們卻遲遲不明白。有些人以自己的腦子,智力,才幹誇口,而輕看別人。保羅說,且慢,你有什麼好誇口的?你的聰明才智是你自己造的嗎?「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是你使自己與人不同嗎?當然不是。你所有的一切都是領受來的,是神所賜的。你若有優越的頭腦,那很好,但別為此誇口,只要感謝神。這樣會使你謙卑。有些人為自己的面貌為傲,但這是他們自己造的嗎?有些人則以才幹誇口,包括在音樂,藝術,口才方面的天分,但他們是從何處得來的?你一旦明白這些都是領受的恩典,就不會再愚昧地誇口了。

只有聖靈能將人引到這地步。世界正好相反,它喜歡將人分等級。它有各種榮譽,和吸引人的獎賞,這些才算數。世人以此為榮,心中充滿驕傲。保羅說,不可這樣,「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你若被聖靈充滿,就必然知道你所有的都是神給的,你沒有什麼可誇口。聖靈會引領你看到,即使擁有這一切,你仍然非常貧窮,無知,軟弱,仍然常常失敗。保羅對哥林多人說:「你們這些自高自大的人,你們可知道自己在基督裡仍是嬰孩?我不能喂你們吃肉,我只能給你們吃奶,因為你們是嬰孩,然而你們卻仍以自己的知識誇口。」要解決人際關係上的難題,惟一之計是明白自己的本相。一旦我們開始認識這真相,我們就看見自己只是嬰孩,還在開端之處。一個自以為學識豐富的人,當他在聖靈的光照下面對這裡所揭示的事實時,他就會感覺自己一無所知,自己不過是一個新手,一個嬰孩,充滿了失敗和錯誤。

所以使徒能夠繼續說,「你是誰,竟論斷別人呢?」事實上主耶穌已經說過,「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主耶穌說,要明白你是在別人之下。那些自高自大,輕看其他人的,當觀看神,他在你上面俯視着你,你就會明白自己算不得什麼。問題是,我們誇大自己所有的;我們的一座小土堆,在我們眼中卻成為一座龐然矗立的山峰,只因為許多人還只有水平面的高度。把這土堆與埃弗勒斯峰(Everest)相比,把它放在屬天的亮光下,你就再也不會為自己這座小土堆自吹自擂了。這是聖靈作工的方式。他打開我們心中的眼睛。

不但如此,他也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同屬一個身子,互相為肢體。這也是以弗所書的主題之一。「彼此順服。」為什麼?因為你們都像身子裡面不同的肢體,使徒保羅在第一章結尾時提出這比喻,稍後他又在第四章第十一至十六節裡作進一步解說。這也是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的主旨,「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27節)。你若明白這一點,就必然明白最重要的不是你是一個肢體,而是你屬於一個整體,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樣的,這是解決我們所有問題的一種方法。換句話說,這使我們總是想到身子和其需要,而不將注意力只放在個人的利益上。今天大半的問題出於我們在救恩的事上太個人主義了。感謝神,救恩是個人的事,但我們不可只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待救恩。人們總是想到自己,他們到教會是為了替自己得一些好處。讓我們試着對教會建立正確的觀念。我們只是一小部份;讓我們想到整體,而不只是個人。一個在軍中當兵的人不是為他自己爭戰,他乃是為整個國家而戰。

一個人一旦開始明白這些事,他就準備好棄絶他個人的權利。他需要明白教會乃是基督的身子,作為其中的一個小肢體乃是莫大的榮幸。他不能優先顧及自己的權利,如今他應該關心整體的發展和進步,想到其他的肢體--他的鄰舍和四周的人。他們一起看到這種奇妙的合一。有這種看見的人就不再為自己的權利擔心,也不再整天談論它、費盡心血保護它--這些都不值得顧念了。更進一步,他願意聆聽,甘心去學習。他知道自己並未擁有真理的全貌,別人也有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他總是願意聆聽,願意學習。他不會立刻拒絶;他有耐心,也體貼別人的心意。如果有人說,「且慢,我認為……」他會停下來傾聽。他不會立刻插嘴,打斷別人的話;他給這人充份表達立場的機會。然後他會儘力處理這事。換句話說,他和我面前所描述的消極情形正好相反。

我們可以再深一層來看。這人也是隨時預備好受苦的;如果必要,他甘願為了真理,為了基督身子的緣故受苦。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裡將其敘述得淋漓透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也是保羅在這裡告訴我們去實行的:「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不要自誇,不要張狂,不要多疑。除去自我,被愛所充滿,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彼此容忍,忍耐。我願意將其歸納如下:惟一能彼此順服的人,乃是被聖靈充滿的人,因為被聖靈充滿的人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的果子乃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一個人若滿有這些品格,他就不會有問題。他可以心甘情願地為了別人、為了團體的利益而順服。只有顯出聖靈果子的人能作到這一點,因為他是被聖靈充滿的。

我再舉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第二十九節說,「至于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多麼完美的說明!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在:一個人站起來說話,他有一大堆話要說,並且認為只有他得了啟示,所以他就說個不停。但另一個人也自覺握有真理,於是他也站起來說話,可是先前那人不肯讓位給他發言。使徒說這是不對的。第一個人說,「我被聖靈充滿,我無法制止自己,我有許多話非說不可,我不能停下來。」但是保羅說,你能,「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要控制自己,你若看見別人也有話要說,而你已經說過了,就該坐下來,讓機會給那人。稍後,那人也當同樣對待別人。「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這是避免出問題的方法。「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這是使徒這句話的解釋,可是我若只停留在這裡,就是作了一件極危險的事。我一直在解釋使徒保羅的話,但請記住我一開頭說的,我們必須把它放在上下文裡思考。今天我們很容易誤用它。有人說,「你們這些福音派的人,口口聲聲說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但是你們卻不願意與羅馬天主教會聯合。你們不肯彼此順服,這實在是一切難題的起源。」他們又說,「看看共產主義,看看那些與基督教會敵對的人;現今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聯合普世教會,包括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自由派,保守派,把每一個人包容進來。」有人甚至說得更過份,「每一個相信神的人--回教,印度教,猶太教--都應包容並蓄,不要太武斷地堅持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統的。」他們說,「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的意思是,你不可以特異獨行,與別人有分別,你若那樣作,就違反了聖經的教訓。

今日這段經文仍然受到曲解。他們說,主耶穌在他的大祭司祈禱中豈不是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嗎?他們相信這個祈求就和我們正討論的這節經文一樣,是強有力的證據,足以用來支持普世教會運動,消弭一切分歧,差異,成立一個偉大的普世教會。所以你可以看出來,明白這節經文的上下文是多麼重要。難道你會認為使徒保羅是在這節經文中宣講不計代價的和平,認為一個人可以在真理上輕忽、隨便,以致于在有關聖經教訓的事上抱著妥協、模棱兩可的態度嗎?他認為對基督信仰的忠誠遠優先於其它事物,一個人必須放棄個人的意見,而接納一般人的看法嗎?保羅的教導有這種成份嗎?答案是,保羅寫下這節經文之前已經寫下了以弗所書第一,二,三章,他在其中奠下了基本的基督徒教訓。這卷書信是寫給同意這些教訓的人。他此處不是討論那些不同意此教訓的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他假設收信的對象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之人,他們「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異教徒是不被允許留在教會裡的,他必須被趕出去,信徒不能與他有任何交通。

如果把這節經文運用在今天所謂的各種「教會」上,就是完全誤解了新約的整個教訓。保羅此處是寫給同意這些教訓的人。他是在與這些同意的人討論主的教訓。如果你用另一種靈來解釋,就會發現聖經的教訓互相矛盾。聖經告訴我們,「要為……真道,竭力的爭辯」。使徒保羅為腓立比人感謝神,因為他們同心與他一起「辯明證實福音」。如果前面世俗的說法是對的,那麼他們這樣辯明福音就是錯誤的了。請不要忘記我們在加拉太書第二章裡所讀到保羅對彼得說的話。彼得在與未受割禮之人一同吃飯的事上認識不清。像彼得這樣舉足輕重的人在這事的教導上卻有了差錯。使徒保羅如何作?難道他存敬畏基督的心順服了彼得,說,「好吧!我算什麼?怎能和彼得爭論呢?他是與基督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基督在世上時我卻從未見過他,那時我還是一個法利賽人,是咒罵、褻瀆基督的。我有什麼資格站起來反對像彼得這樣的人?我應該保持沉默,安靜地聽,用友善、合作的態度與他同工」?不!正好相反!保羅說,「我就當面抵擋他。」他當眾糾正彼得,因為彼得犯了錯,並使基督教會的前途面臨危險。你看,把一處經文放在它的上下文中來思考是多麼重要,而將其單獨抽離出來看待又是何等危險!它可能導致對新約教訓的否定。讓我再舉最後一個例子,是出自約翰二書,那裡說得很清楚:「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意思是若與他聯合,就與他一樣有罪;我們絶對不可順服這樣的人。

「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並不是說,你對錯誤的教訓也一味容忍、妥協;當有人宣講虛假的教義時,你也噤不出聲。不!這樣作等於否定整本新約,不但如此,也等於否定了教會史上最榮耀的時期。教會史的高峰在哪裡?一處是在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時代,他獨自站在那裡,抵擋整個世界,反對他們有關基督的人性之論調。另一處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獨力與浸信教會和十五世紀來的傳統對抗。當然,人們對他說,「你算什麼?你為何不以敬畏基督的心順服下來?你沒有讀過嗎?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然而他卻仍然站在那裡說,「神哪!我作不了什麼,求你幫助我!」為什麼?因為聖靈光照了他。路德是對的,教會是錯的。

神禁止我們這樣曲解經文。這段話必須放在它的上下文中。保羅是寫信給一群同意、接受這真理的人,他說,你們這些與真理相合的人,應該照正確的方法去行,不要武斷,堅持己見,要耐心地聽另一面的說法;讓別人也有機會發言,表達他們的看法;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因一句話就責備人;要有願意聆聽的心;要心存寬厚,維護真理,但總是在聖靈中如此行。要以謙卑,仁愛,寬容,盼望的心去作。不要四處攻擊,態度惡劣,不要堅持己見。「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我想這就是保羅說這段話的含義。還有一個重點,「存敬畏基督的心,」稍後我們會再加詳細討論。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保羅說這句話的上下文。有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因素是不容忽略或懷疑的。基督徒的信仰中有一些是不容稍減的,我們必須堅持住。在這方面不能屈服,如果必要,我們必須奮力迎戰,甚至不惜一死。我們必需用正確的方式,在正確的靈裡去這樣作。但是當我們碰到一些不太確定,沒有把握的事情時,就必須記住使徒的這個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人大體說來都同意這些基本的、重要的事實,對於基督徒信仰的基本原則沒有歧見。使徒不需要再教他們這些原則,只需要提醒他們(見第五章1-4節)。他在哪些方面必須指引他們?就是他們互相批評的事,他們談到有些人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有些人則不吃等諸如此類的事。他們對於救恩的方法,基督的神性,他的救贖等都意見一致。他們必然同意這些教訓,不然他們也不會形成一個教會。但是即使大家都同意這些真理,仍可能在其它的事上起紛爭。就是在這裡,我們需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如果你毫無主見,就不是一個基督徒;如果你堅持己見,就是一個拙劣的基督徒。神給我們能力去區分這中間的差異。聖經並未告訴我們不可有自己的見解,或輕視這些見解。相反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可過于偏執。我們要「被聖靈充滿」,在我們的看法中彰顯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是聖靈的果子。「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不要誇口,不要誇大其辭,不要動用暴力。「乃要被聖靈充滿。」用愛心來持守、宣講、教導真理,這樣人際關係自然會甜美,充滿了愛,神的名也必然在舉世得到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