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心與經歷

卷七 揭穿魔鬼的詭計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我們已探討過魔鬼針對信徒的心靈所發動的攻擊,以及他所用的方法:製造乏味、枯燥的理性主義,或是產生知識上的驕傲,特別是在異端方面。我們已看過一些異端,稍後還會討論其它的異端。此處我們暫時放下魔鬼詭計中針對人類心靈的那部分,而來探討他如何在經歷的領域裡攻擊我們。

我們很難在這些不同的範圍中間畫一個清楚的界限。心靈是在何處結束?經歷是從何處開始?顯然二者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我們必須划下某種界限,不然就會產生混亂的情形。所以我試着在魔鬼直接針對人心靈發出的攻擊,和他在人類經驗範圍中發動的較主觀之攻擊,這兩者中間畫一條界限。基督徒常常在經驗的範圍中產生難處,因為他們對真理有錯誤的認識。這一切都緊密相關。「濫交是敗壞善行」「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當然,如果一個人在真理的領悟和認知上有欠缺,無可避免的,他會在經歷的領域裡出問題。根據我牧會的經驗,往往很多人遭遇困難,向牧師傾吐的實際難處,都是由於對某一種真理認識錯誤,或者在經驗領域裡有了麻煩,而造成的後果。這是在兩個領域中間畫下清楚界限的困難之處。

第二個困難是,要分辨魔鬼在「經驗」這方面所施的詭計,要比偵測他在「心靈」方面所施的詭計困難。他在各方面都是詭詐的,可是我們若把兩者加以比較,很顯然的,他在經驗領域裡尤其狡猾,因為這些都是主觀的。當我們探討教義、異端的時候,我們是對付自己以外的東西,我們有聖經,信經,信仰告白,屬靈書籍可作參考、資助。這主題是在我們外面的,是客觀的。可是在經驗的範圍裡,我們所觸及的差不多都是主觀的,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感覺,情感,處境,情緒。因此要加以分析,必然困難重重。

比較起來,通常討論一些純粹神學、學術的問題要遠比討論我們自身的問題容易得多。以健康為例來說,田于生病、受苦、疼痛的是我們自己,這時由別人來診斷我,就遠比我自己下判斷要容易,因為別人比較能客觀地看出癥狀。我們是身處其境的一方,會把感情、感覺摻雜進去,這使得我們比診斷別人更困難。我們都會有一種傾向,想保護自己,把自己放在最適當的位置,結果就給了魔鬼可乘之機。我們不像對待客觀的真理那樣謹慎。由於和自己切身相干,我們會企圖護衛自己,保護自己,結果我們就很難發覺真相。這豈不是我們共有的經驗?每一次有問題,爭論,都是別人引起的,對不對?我們自己從不會犯錯,自己總是對的,錯總在別人。魔鬼用詭計使我們盲目。自我關心、自我保護,都會趁虛而入。結果是我們無法像判斷自己以外的事物那樣正確地判斷與己身相干的事。

不論是針對人的心靈或實際經歷所發的攻擊,魔鬼在主觀事物上的行動有一個特質,就是他常常製造困惑。他使我們陷入一種混亂不清的狀態。另一個特質是,他常常使我們離開一個極端,又陷入另一個極端。我們在糾正一件事時,往往矯枉過正,以致于墮入相對立的錯誤中,這和我們所要矯正的狀況同樣不好,因為結果都是產生困惑。

簡單而實際地說,我們是在討論基督徒經歷中那些情緒上上下下的情形,特別是普遍存在於許多基督徒生活中的「不喜樂」。確實,有很多人活得很愁苦;他們總是愁眉不展,似乎肩上有千斤重擔,他們為經驗範圍裡的問題煩惱。這一切都是「魔鬼的詭計」。沒有其它充分的解釋。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這偉大而榮耀的救恩中歡喜快樂,用整個人來讚美神?只有一個答案:「魔鬼的詭計。」他在人的經驗範圍裡引起困惑,我們不知道自己站在何處。結果我們的生活就失去了見證。

我們探討這主題時,首先來看「經歷」在基督徒生活裡所占的地位。我們面對兩個主要的難處和問題。第一,有些基督徒把整個重點放在經驗上;對他們而言,除了實際可行、可經歷的事,其它都無關緊要。他們對真理或定義不感興趣;他們認為除非一個人能夠說,「從前瞎眼,今得看見」,否則都沒有意義。他們認為除非一個人能見證他的生命有了大改變,否則他們就覺得這人一無所有。這是他們使用的試驗法。他們總是談論它。他們告訴人所臨到他們身上的事,並且強調同樣的事也可以臨到我們。他們並不關心去探究產生改變的原因,也不在乎一個事實——許多其它的因素也可以帶來改變。「經驗」才重要,其它都算不得什麼。

這種極端的觀念可以用不同形式表達;例如我們在約伯記第四章所看到的事實。提幔人以利法即代表這類只看重經歷的人。約伯當時陷于極大的患難裡,他身罹皮膚病,而且內心極痛苦。他的兒女在一場狂風中喪生,家畜也被示巴人和迦勒匠人擄去了。他正受苦難時,他的朋友以利法前來對他說,「我暗暗的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在思念夜中異象之間,世人沉睡的時候,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有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換句話說,他是對約伯說到:「請聽我的話,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是一個有經歷的人,我見過異象。」有一類人總是談論奇怪、驚人的經驗,異象,或神秘的事。經驗成了他們的權威,每一件事都建立在這基礎上。他們總是說,「聽著,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因此我是以非比尋常的權威說話。」當然,魔鬼也鼓勵他們這樣作,不但要他們繼續談論,而且鼓勵他們去追求進一步的經歷。對於有些人,魔鬼就是沿著這一條路線攻擊他們。他知道他們可能因為天生的性情,或者對心靈現象有興趣,或他們的背景中有一些混亂的教訓,或他們讀了一些困惑人的讀物,所以他們對經驗範圍裡的事特別感興趣。魔鬼就趁機慫恿他們,鼓勵他們,結果他們就不斷地尋求這一類非凡的、罕見的經驗。

當然,我們相信,對基督徒而言,經歷是絶對必要的。可是此處我們論及的這一類人是活在經驗裡,把每一件事都建立在經驗上,對別的事則一無興趣。他們中間有些人活在過去的經驗裡。我認識一些人,他們總是在散會以後來找我,告訴我許多年前韋爾斯大復興時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他們仍住在這些經歷裡,總是津津有味地談論那段往事,總是向後面看。似乎除了那件事,就沒有別的值得一提了。他們從未告訴我大復興以後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提大復興時期發生的事。那些事固然很奇妙,我們也可以談論,但不應該一直活在那裡面。

我認識一個傳道人,他的整個事奉就因這錯誤而遭損壞。那個人在大復興時期從神得到了特別的經歷;這是毫無疑問的。他確實被神所用。可是大復興結束了,正如所有的復興都有終止的一日,這個人卻未認識現況,他一邊繼續解釋聖經、傳講福音,一邊仍期望那種不尋常的經歷繼續下去。可是這些經歷沒有再復返。在大復興時期,這人從來不需要預備信息,他直接從神領受話語,滿有自由和能力。可是大復興過後,他依然不預備信息,他還指望那非凡的經歷臨到,誰知卻事與願違。於是他變得非常消沉,大概有四十年的時光沒有結果子,而且活得非常不快樂。每逢他談起複興的經歷,整個人就變成了另一個人,眼睛閃耀着興奮的光芒。可是平常他卻是一個悶悶不樂,憂愁,煩惱的人,他的事奉一點也沒有功效。這只是一個例子,用來說明前面我提到的事實。魔鬼藉鼓勵人活在經歷裡,來破壞他們的基督徒生活——他們尋求經歷,總是談論過去的經歷,總是回顧往日,倚賴舊有的經驗。他用這個法子廢除了一個基督徒為主作見證的價值。

許多基督徒能夠立即認出這項詭計,可是魔鬼立刻又將他們引到另一個極端。他們完全不注重經歷。對他們而言,經歷根本不值得一顧。他們看見有的基督徒總是談到經歷,就說,「這些人對真理懂得什麼?」於是他們開始詳述真理;他們認為除了真理,別的都不值得注意。請留心魔鬼從何處潛入。真理是絶對重要的,但是一個人若堅持只有真理才是重要的,他就和那些只強調經驗的人一樣犯了錯。魔鬼用「經驗在基督徒生活中所占的地位」這個大問題,引起難以描述的困惑。前述第二類的人所產生的麻煩是,他們談了很多關於真理的事,可是他們自己從未體會到真理的能力。使徒保羅說,「有敬虔的外貌,卻拒絶了敬虔的能力(中文和合本譯作『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他們從未感覺到真理的力量,也未受其支配。他們只是純粹從理智上對真理髮生興趣。他們如此頻繁談及的真理絲毫未改變他們的生命,也未在他們的生命中造成任何重要的差異。當然,這和「經驗至上」的論點同樣有偏差。一方說,「只有經驗算數。」另一方說,「惟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洞悉、明白、把握這真理?」前者太過主觀,後者又過于客觀。

這樣說或許夠明白了,但實際上我們是不是真的明白呢?我們從經驗裡對基督徒真理知道多少?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是不是因為我們相信這真理呢?這真理是否管理着我們?是否控制着我們?在這方面千萬不要弄錯了;神的真理是要人去經歷的。它不只是一套哲學系統,也不僅是倫理教訓。整個基督徒信仰的目標就是帶領我們認識神;神不是哲學上的一個「未知數」,也不是抽象的,或哲學裡的一個假設。神是神,是一個存在的神,是人可以知曉的。

最後一位使徒約翰,在他年老的時候寫道:「論到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他實際上說,這不是哲學,也不是神秘主義;這是一位具體的,有位格的神。神顯在肉身中!我們摸過祂,我們的手觸摸過那位生命之道。「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他向他們宣講,不是因為這真理是一套奇妙,偉大的系統,超越其它一切,乃是因為這是如此神奇的「神學實體」,值得人去領悟。「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什麼是「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他在另一處寫道:「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這裡並不是說「知道」祂。魔鬼也知道祂,並且戰兢(雅二19)。這裡指的是經歷的認識,是交通的認識,是從親密關係出發的認識。

我再說一次,魔鬼常在這最中心的一點引起無可言喻的困惑。基督徒立場的本質是經歷——經歷神。這不僅是知識上的領悟或對真理的瞭解。魔鬼也作得到。這領悟如果不能引導我認識神,和祂的獨生子,它對我就毫無價值。但另一方面,不要忘記,同樣重要的是,我的經歷應該是經歷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有些邪說也能改變你的生命,使你脫離那束縛你的事物,也能帶給你快樂。心理治療也能作到這一點。還有其它的方法和機構,甚至動個腦部手術也能幫助你。我們必須有一個測量的準繩。如果一種經歷不是叫我們去經歷神藉着祂兒子來到世上,受死,復活,而賜給我們的生命,那經歷就不是從聖靈來的,也不是真正基督徒的經歷。

魔鬼來,要用詭計迷惑我們。有人對我說,「我有一個經歷,我的生命改變了,一些奇妙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我告訴他,這很不錯,他比以前好多了,但我想要知道的是,他為什麼變得比以前好。我們必須從兩方面來測驗這經歷。若沒有經歷,就等於一無所有。只徒具滿頭腦的知識,卻沒有讓這知識管理你,領你認識神,這知識就毫無價值。一切知識最終的目的是領我們實際認識永生神,和祂兒子耶穌基督。我們是否知道真理的力量?我們活生生地經歷了神和祂的兒子嗎?神對我們是真實的嗎?

魔鬼正是在這一方面趁虛而入,我們必須弄清楚。經驗是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基督徒是新造的人;他和別人不一樣。他乃是靠着神在主耶穌基督裡的恩典成了新人,如果你有某一種經歷,卻仍不相信神,這經歷就不是真的。你若依賴某種經歷,卻不相信主耶穌完整的神性和祂的榮耀;祂救贖的大工,那就不是真正從聖父,聖子,聖靈而來的經歷。

接下去我們要思考「感覺」所占的地位。感覺是經歷的一部分,但並不等於經歷。經歷的範圍比感覺大。它包括了交通和聯合。感覺是經歷中一個特別的部分。同樣的,魔鬼也在這方面引起無窮盡的混亂,並且用同樣的方法,不是過分強調感覺的重要,就是過分抹殺、輕視它。

有些人活在自己的感覺裡,一再強調感覺的成份,除了感覺,沒有別的能使他們感覺到興趣。這也是他們用來評斷聚會的標準。如果他們在一場聚會中沒有流淚,什麼事也沒發生,他們就斷定這聚會沒有價值。當然,感覺可以用許多形式出現。不一定總是哭泣,有時是興奮,或近乎歇斯底里。如果他們沒有喜出望外,或几乎失去控制,他們就會覺得這次聚會什麼都沒得着。這是他們用來衡量聖靈動工的試金石。

有些人活在情緒本位論(Emotionalism)或濫情主義裡。由於他們相信只有這一類的感情衝擊和激動才重要,他們當然竭盡一切去鼓勵它,並且常常故意去攪動它。有些聚會裡人們拍手,狂叫,重複同樣的短歌,目的就是要激起興奮。他們越興奮,就越感情激動,他們以為這樣聖靈就越賜幅。這純粹是情緒本位。

然後魔鬼來,叫我們看見這種情緒本位論的荒謬,於是我們又落到另一個極端,認為這種感覺的表達不僅僅是一種缺點,而且根本是不對的。有些人害怕情緒本位到一個地步,以致于完全把感情逐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態度是,一個人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算數的是對真理的執着。他們從未有任何感覺,也不想要有感覺。確實,他們中間有些人甚至宣稱,你不需要對感覺投以任何注意力。

大約在公元一七六O年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桑德門(Sande-man)的人開始提倡一種頗不尋常的教訓,也吸收了不少跟從者。他的教訓是,「感覺」一點也算不得什麼。他說,很多基督徒沒有喜樂,愁容滿面,是因為他們只向裡面看,想尋找某些感覺或經歷。他說,這是不對的,保羅豈不是在羅馬書裡說,「他(摩西)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十8一l0)。桑德門從這幾節經文,衍生出他的教訓說,你有沒有感覺到什麼並不重要,問題是,你是否口裡承認主耶穌?你若肯承認,其它一切都無所謂了。

這一類教訓後來被稱作桑德門主義(Sandemanianism)。我有一種感覺,這教訓會在現今世代大行其道。那些人會說,「別管什麼感覺不感覺。你是否相信主?若是相信,就一切穩妥了。」結果是,有許多所謂的基督徒從未體驗過真理的能力。人家告訴他,「靠信心支取,」他也認為自己照着作了。他同意這個建議,可是卻從未感覺到什麼。他們不知道為罪憂愁,也不曉得為裡面的腐敗憂傷,他們從不知道融化在主耶穌榮耀的同在和奇妙的真理面前是什麼意思。人家告訴他們,不必耽心自己的感覺。他們從未被真理感動過。他們甚至未體驗過在真理中的喜樂。他們只是「相信」而已,以為這就已足夠使他們成為基督徒了。他們把一些操練加進生活裡,如此而已。這也是魔鬼的詭計滲入之處。

我們基督徒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其中之一是,我們整個人都應該包括在我們的信仰中。這是信心的榮耀。心靈,思想,意志都必須涉及,如果不是全部包括進去,就必然在某處出了差錯。我們不能只是從理智上觀看真理,如果一個人真正看見了,他必然會有所感覺;心思和意念必須同時包括進去。同樣的,信心必須帶來實際的行動。約翰寫道:「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約壹一4)。不只是經驗,而且是喜樂的經歷。保羅說,「你們要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理解了福音的真理之後,卻毫無感覺。我們聽到這奇妙的信息,說到神如何在亙古就擬定了救恩的計劃,差祂兒子在時候滿足時離棄天上榮華,來到塵世,謙卑地成為人的樣式,為我們死,我們怎能毫無所感?你說,「我相通道成肉身,但你怎麼解釋呢?看看祂在世上公開事奉的年日。聽聽祂那無與倫比的教訓,看看祂蹣跚走在各各他的路上,還有祂釘在十字架上的光景!」你又說,「是的,我相信十字架,我相信基督為我和我的罪受死,我相信代付贖價的事。」如果你說這番話時,心中一點不受感動,你就沒有真正看見,你根本不明白!

當我思量奇妙十架,榮耀之主在上懸掛;
前我所有盡看有損;昔日所誇今覺鄙下。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任何人若真相信這些榮耀的真理,必然也會與寫下這些詩句的華滋(1saac Watts)有同感。

更進一步,這個信息的一部分就是說,「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5)。聖經裡不斷有證據顯示這種最深刻的情感。以詩篇為例,「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讀讀以賽亞那華美的篇章,第四十,五十三,和六十一章,你也會看到同樣的感情。以賽亞顯然整個人被真理的榮耀華美深深感動了。他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等等。到了新約,你也可以找到感情的痕跡。以羅馬書第八章為例,那裡就充滿了感人的片段,和雷霆萬鈞的詞藻。使徒整個人都深受感動。他說,「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他繼續說,「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絶,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保羅是一個高等知識分子,但是他在情感激動時,也偶而會打破文法和寫作風格上的常規。現今有些翻譯保羅書信的人批評他缺乏文法和文采上的連貫性。我們的解釋是,使徒完全被真理所感動了。事實上,聖經說他向基督徒講論有關信心的事時眼中充滿淚水(見徒二十19)。不僅聖經如此,看看詩歌本!是什麼使那些作者寫下他們的詩歌?什麼導致他們創作?只有一個答案——他們被真理感動,他們感受到真理,被真理所攪動。歷世歷代以來,我們可以不斷在神的眾聖徒身上看見同樣的事。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承認你說的確有其價值,可是另一方面,我實在害怕這種情緒本位論。」這是很多人對經驗、感覺所存的疑問。他們看見一些極端的現象,心中很反感。另一方面他們也承認冷漠、毫無生氣是不好的。到底怎麼區別這些事呢?你怎能區分濫情和真實的情感?沒有人願意為情緒本位論和濫情主義辯護。讓我們考慮真與假之間的區別。第一,情緒本位通常是由人作出來的。它是人工用某種方式製造的。第二,它的特色是缺乏理性的認知。它總是直接訴諸情感,而避開真理。他們不在乎感覺從何而來,只要有某種感覺就行了。他們可能用拍手,鈴鼓,或其它方式去喚醒感情,使人喪失自己。搖擺身體,或某種韻律動作都可能派上用場。它總是在避開理智的方式下產生的。情緒本位的第三個特質是興奮,喧嚷,或過份極端。它總是伴隨着騷動、過度而來。

另一個有關情緒本位的重要事實是,它總是使你精疲力竭。它榨乾你的每一滴力氣。就好像人喝醉酒一樣,看起來似乎充滿精力,其實他的精力正被一點一點耗盡,最終變得疲憊不堪。最後一個事實是,它從來不會為人的生命或生活帶來好處。它當然不能,因為它不是建立在真理上的。有些人可能有很奇妙的經歷,或情感上曾大受激動,可是他們的生活所顯示的卻是另一回事。

感情主義(Sentimentalism)則更詭詐。主張它的人常常譴責情緒本位,其實感情主義只不過是比較溫和的情緒本位論而已,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只能說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通常感情主義比較溫和;如果你想知道它與真正情感之間的不同,我建議你讀伯瑞(J.M.Barrie)的作品,再將其與莎士此亞的作品作一番比較。伯瑞是一個地道的感情主義者,莎士比亞則產生、激發人真實的情感。感情主義不是放縱情感,因為它比較溫和,它只是激動情感。

感情主義強調陳現真理的方式,而不強調真理本身所引起的後果。例如有一個人講道時述說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你覺得深受感動。其實不是真理使你感動,而是他所引用的例證、故事。這是典型的感情主義,人們絶不是為真理所動,而是對用來表現真理的方式感興趣。換句話說,它是對機械的方法有興趣。某一類詩歌的調子往往也會導致感情主義。人們覺得受了感動,其實可能只是感情作用。很可能感動他們的只是調子,或詩歌中的美麗歌詞,而不是真理本身。我們必須提防這種虛假的成分。它的另一個特色是表面化;它很溫和、有禮。一個感情主義者往往把自己控制得很好,但他只讓某些事發生在他生活的表面部分,而不再進深一步,結果是他總對自己很滿意。他很高興地發現自己還有感覺;這給他某種成就感。他錯以為這種表面、優雅的感覺就是真正的情感。最後一點,感情主義從未在人的生命中產生影響。它可能引導人作出一些事,使他良心好過些,或者心裡感覺快樂些。他有這種膚淺的感覺,可是他並未真正把握真理,他也不知道被主的榮耀所管理是怎麼回事。他不過在滿足自己的良心,安撫自己而已。他在這種感性的情緒裡作一件好事或善行;很可能他這樣作的時候,是在規避真理本身,而在追逐別的東西。

那麼,與情緒本位和感情主義相反的真感情是什麼呢?它絶不是人工作出來,或輕率可以產生的。人無法創造情感,因為感情是非常深邃的,非人所能偽造。真正的情感總是從對真理的認知而產生的,所以具有極深邃的特質。這裡面也含有高貴、奇妙、驚異的成份。你絶不能在情緒本位者裡面找到這些,因為他們有的只是興奮,淺薄,滔滔不絶,表面化的情感。華次華斯(Wordsworth):

「對我而言,即使最微小的一朵野花,也能使我感動得流淚。」

情感是高貴,美麗的;它裡面總是有奇妙,驚訝的成份。這是一個人被真正感情所融化、感動時的情景。

另一個很有價值的試驗方法是,真正的感情是充滿活力的。那就像一個蓄電池,能給你能力,能刺激你,感動你。它不像情緒本位者那樣只玩弄感情,它乃是由聖靈的能力產生的。它意謂着一個人完全被神的生命所激勵。

真正的感情總是導致行動,總是會造成一些不同。如果你在一次聚會中一再感受到一些東西,你想知道這種感覺是不是真的,去發覺真相的時間不是在當天的聚會中,乃是第二天以後。你可以在聚會中經歷情緒本位和感情主義所標榜的感情,但那種感情若是因為看見真理,瞥見神,目睹真理的榮耀而產生的,它就是真的感情,是可以持續下去的。它可以感動你,驅使你採取行動。它能管理你,引導你,指示你,並且給你力量,使你能有所作為。它能產生保羅寫給加拉太人信上所提到的「聖靈的果子」,那是無比榮耀,存到永遠的果子。

但願神給我們智慧看見這些事,好叫我們明白魔鬼能用詭計轄制這一切,破壞我們的基督徒生活,損害我們在人面前的見證。感謝神,保羅提醒我們「要靠着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這樣我們就能「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