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饒恕與被饒恕

卷五 光明與黑暗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閙、譭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1~32)

使徒在第四章最後兩節裡,繼續對以弗所人提出他的特別勉勵,教導他們如何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這個教義足以涵蓋每一件事。使徒對行為本身並沒有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行為能夠表達和反映一個人重生之後所領受的新生命。第三十一節的勉勵提醒我們他在第二十五節到第二十九節所給我們的勉勵。他那裡提到言語和生氣等問題,有許多人會想:“使徒在這裡是否又舊調重彈?”不!並不是如此。在某些方面他的用詞或許類似,但其中還是有基本的差別。差別主要在第三十節,那裡告訴我們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從第二十五節到第二十九節,保羅是從一般的角度看待行為,對行為提出了非常廣泛的描述;但第三十節之後,他變得比較注重個人,較關心我們靈裡的光景。我們不妨認為這兩節經文是一種實際的解釋,讓我們看到若要避免叫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擔憂,我們就應該留意些什麼事。

首先請注意,使徒以前也採用過相同的方式。先是消極的部分,然後是積極的部分,最後提供我們一個理由,或動機、或論證。我們已經看過他在這些勉勵中都是這樣作的,所以我們最好也跟隨使徒自己的分類法。他在第三十一節首先提出消極部分,“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閙、譭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這些觸目驚心的字句好像一幅畫面,描述出一個非基督徒的心態、觀點,和內在生命。使徒在這卷書信中已經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不信的世界之光景;當然他的目的是讓這些人看清舊生命的本相,使他們對此種生命生出厭惡,併進而摒棄它,永遠離棄它。保羅說:脫下舊人,不要再與它的惡行有任何牽連,徹底將它革除。但是顯然他又覺得有必要提到特殊的部分。我們也必須這樣作。單單承認一般的罪還不夠,我們也要承認特定的罪。只承認一般的罪,是有其危險性的。我們承認特定的罪時,就徹底解決了這些事。使徒藉着提供給我們這些清單來教導我們。

他先從“苦毒”一詞開始。“一切苦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苦毒是靈裡的一種狀態。它表示一種持續的尖酸刻薄和缺乏友善。這是一種沒有愛心的狀況。他在任何事物裡都看不到其優點,他總是吹毛求疵,凡觸目所及的東西都認為是不對、有缺欠、有瑕疵的。俗語說:“黃膽病人看什麼都是黃色的;”苦毒的靈就是如此。它總是把一些不堪的要素放入每一樣事物裡。由於這個人戴上了有色眼鏡,萬物都變成那個顏色了。使徒在很多地方提到這一點,例如提多書第三章說:“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常存惡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我們不必留在這種光景中。我要提醒你,我們已經有夠多的機會目睹這個世界所戴上的偽裝、虛假、文飾。它看起來是如此融洽和善,事實上在那一切粉飾後頭,除了苦毒就再也沒有別的了。那是一再心懷不平地想到別人的錯處而造成的,不管這個錯處是真的,還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未重生的時候,本性裡都是苦毒的;因此我們作了基督徒以後,就應該將其徹底拋棄。我承認有時候確實是有一些委屈的事,但我們若反覆思想,久久不肯釋懷,就會生出苦毒來。換句話說,我們豢養自己的冤屈,一頭栽進去,對它投以極大的注意力,明明想要忘掉它,卻又不時有意無意地把它帶回來,容許它再一次將我們推向苦毒的境地。當然這不必僅限于真實的委屈,很多時候委屈只是我們想像的,沒有實際的憑據,可是由於我們的心已經變得苦毒了,我們的判斷就有了偏差,我們繼續培養它,結果心裡就越來越苦毒。

苦毒表達了裡面那種變酸了的生命;它拒絶相信任何人或事物中美好的成分;它總是相信壞的成分,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把每一件事裡面榮耀的部分過濾掉,企圖破壞每一件事。它面對一個美麗的東西時,不會去稱讚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反而立刻指出那百分之一的缺陷。我們都遇見過這種吹毛求疵、難以取悅的人。這種人為數還不少呢!我相信每一個傳道人都能提出一分很長的名單。有些人從來不寫信或當面謝謝你的講道,而一旦你一不小心說錯一句話,他就寫信告訴你。苦毒的靈總是挑三揀四,卻從未看到好的部分。我不打算將討論就停留在此。

當然有很多人感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作一個苦毒的人;例如在戰爭中有無數的人喪失了他們的丈夫或兒子。我們很容易瞭解他們心中的苦毒;但這並不能用來作藉口;苦毒本身是不對的,他們不應該容許自己變得苦毒。他們固然受到生活的沉重打擊,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變得苦毒、怨恨、尖酸。對他們而言,即使生活偶而也有明朗愉悅的時刻,但他們的表情就足以讓你知道,他們並未真正享受其中的樂趣。在這個世界上,我所認識最不快樂的人就是那些心中苦毒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痛苦不堪,同時也把別人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容許冤屈在心裡滋生是一件可怕的事,不管那是實際存在的,或憑想像來的。保羅說:將這一切擯除淨盡,因為這是屬於舊人的、異教的,屬於未重生的世界,不應該在基督徒裡面出現。

再來看第二個詞。苦毒總是表現在言語和行動上。所以保羅接着立刻提到惱恨和忿怒,這常常是行為後頭的兩股力量。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兩個詞了,我只要提醒你,惱恨是心裡一種強烈的激動或震撼;而忿怒是內心較常態性的狀況,它不像惱恨那樣激烈,它比較穩定和規律。

惱恨和忿怒都會表達在言語上。保羅此處用了兩個詞,第一個是嚷閙。

嚷閙的意思是爭吵;它包括了咆哮和暴力。我們都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人們在烈怒的狀態下,往往不是彼此交談,而是彼此吼叫,把嗓門提高八度。罪是何等可怕阿!這章經文對罪作了一個多麼詳盡的分析!但這是事實!這是人生!這種吵閙、吼叫、失去控制的情況,我們恐怕都屢見不鮮了。但這在基督徒生活中,不論個人或團體,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還有一件事比嚷閙更糟糕的,就是譭謗。譭謗的意思是故意說一些殘酷的話,以傷害其他的人。它包括造謡中傷,重複別人的閒話,以傷害某人。譭謗!這正是現代人生活的寫照,也是今日世界的寫照。其實歷代以來一直是如此。我們從提倡進化論的人那裡聽到的無稽之談,就是何等愚昧而邪惡!這個不信的世界兩千年前是那樣,現今也如出一轍。一點沒有改變!想想充斥着這個世界的譭謗之言,以及它對人、對生命所造成的傷害!

使徒說:這一切的惡毒都當從我們中間除掉。其實譭謗一詞就等於褻瀆。因此這個教訓是說:不僅我們論到神時出言不恭是褻瀆,論到別人時出言不恭也一樣是褻瀆。畢竟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說別人的壞話就是某種形式的褻瀆,因為你譭謗的是一個照神形像造的人。所以使徒說:這一類的事是與新人的身分完全不符的。

我必須再度提醒你,使徒在這裡勉勵以弗所人除掉這一切的惡毒。他並未說由於他們成了基督徒,這一切就自動消失了。因此任何一種教導若給你一個印象,以為你一旦成了基督徒,你所有的問題都會煙消雲散,那麼這種教導必然有誤。使徒知道以弗所人仍然受到這種教訓的影響。此外我們也注意到,他不是僅僅告訴我們他們為這些事禱告,求神自己挪去。你固然應該禱告,但別忘了保羅告訴以弗所人當脫下這些惡行,將其拋置一旁,我們也當如此作。這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甚至以此為講道的題目也不是件愉悅的事;去面對這些事,省察自己裡面有沒有苦毒、惱恨、譭謗的靈,這本身並不好受;但使徒說:我們必須這樣作!他說:除掉它們!斬草務必除根!這表示你願意完全棄絶這一切,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的人,讓神的聖靈住在你裡面。這些惡毒若仍然在我們裡頭,就會叫聖靈擔憂,因為聖靈的果子乃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保羅說:所有與聖靈的果子相違背的東西都必須除掉。但是感謝神,他並未停留在此,他接下去就提出積極的勸勉: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感謝神,使徒沒有停在消極的部分,他進一步把我們帶到積極的部分。正如我說過的,除非我們作到積極的部分,否則我們無法單單解決消極的部分。消除缺點的最佳方法乃是去培養優點。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證。一棵樹的葉子因枯幹而脫落,這不是因為有人去用力搖撼它,而是因為新的生命出現了,新發芽的葉子促使枯葉子脫落,好為它自己找一個空間。基督徒也是用同樣的方法除掉諸如苦毒、惱恨、忿怒、嚷閙、譭謗、惡毒等一類的事。新的品質發展出來之後,其它的就再也沒有生存的空間,它們只有被擠壓、被排除了。

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使徒教導的方式。我們讀到“要以恩慈相待”。其實他是說:要“變得”恩慈。換句話說,他這裡是暗示一種培養的過程。我們必須特意去培養這一類性情和對生活的態度,我們這樣作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這些積極的品質,而再也沒有空間容納那些相反的品質了。請留意主耶穌基督自己對這一點所舉的例子。單單把屋子裡的惡魔趕出去,然後打掃清潔,這還不夠。如果聖靈不進來,那麼你趕走的邪靈又會回來,而且帶回許多更凶惡的邪靈來。這是此處要強調的原則。這也是為什麼道德最終不能成功的原因。我們活在現今世代的人,可以親眼目睹道德的日益淪喪。過去一百年,許許多多的人背棄基督徒的信仰,他們說神蹟、重生等等超自然的事都是沒有必要的。他們說:“當然啦!聖經裡確實有一些好的道德和倫理教訓,所以我們可以保留諸如登山寶訓一類的東西,而去除其它的部分;我們要道德,而且我們只教導道德。”結果呢?今日社會落到了不講道德,甚至沒有道德的境地。不!你不可能沒有積極的東西而只去對付消極的部分。使徒說:要去培養它,爭取它,花時間去注意它。換句話說,這個詞讓我們看到這不是自動就能產生的。你不是藉着一次驚天動地的經驗就得到的。你是漸漸變成那個樣子。你不可能突然之間除掉了苦毒,變成一個恩慈的人。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將我們所看見、所相信的真理運用出來的結果。

使徒在這裡介紹了積極的教訓。我們除掉了那一切可怕的事物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他以偉大而榮耀的基督徒名詞向我們陳述出來。這些詞句是多麼奇妙,跟我們前面看到的真是有天淵之別。恩慈,溫柔,饒恕!你再也找不到更偉大的詞句了。讓我們來一一思考。“以恩慈相待”這句話裡的“恩慈”是什麼意思?它當然是與苦毒相反的,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對他人有用處,有益處。所以它不僅是一種光景或狀態,而是導致某種慾望的光景或狀態。當然一個苦毒的人必然是袖手旁觀,吝于施援手,對人一無用處的人。我們已經看過,苦毒總是在攫取、削減,但恩慈卻是給予、付出,有益於人,樂於助人,它總是可貴的、有價值的。它的含義是對別人慈悲為懷。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要以恩慈相待!要培養這種慈善的靈和態度;不要總是挑剔別人,應該留意有什麼事是你能加以稱讚的。彼此相助!人生有時候是非常艱難、困苦、充滿試煉的,結果一些人就會變得苦毒尖酸。不要再加添他們的苦毒,試着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分擔他們的重擔,解決他們的問題,瞭解他們的難處。這是恩慈的意思。總是要留心,看有什麼機會能表達你的善心,助人一臂之力。

其次,使徒又介紹了一個名詞——憐憫的心——這個詞几乎不需要任何解釋。記得他告訴我們,這些人在未信主之前是“心裡剛硬”的;意思是他們的心變得剛硬,陷入麻木不仁的狀況。本來應該是柔軟平滑的心,變得像皮革那樣硬;沒有什麼能感動和改變它;它使一個人拒絶對外面的刺激作任何回應或產生感動。使徒告訴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情形應該正好相反;我們應該變得柔軟,或者採用一個較佳的翻譯:“有強烈的憐憫心腸。”它要求我們變得善解人意,滿有憐憫,充滿愛心。古人認為腸子、或某一個器官是感情的中樞。例如耶利米就曾發生呼喊:“我的肺腑阿!我的肺腑阿!”他的意思是,他在靈裡和感情上感到極大的痛苦。

我們如果要明白新約的用詞,就必須將此銘記於心。例如保羅對腓立比人說:“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的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一8)。他的意思是,我以耶穌基督自己那種感情、感覺、知覺來想念你們。稍後他又說:“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二1)。他再一次論到同情、憐憫、愛心,和諒解。彼得也使用過同樣的詞句,“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三8)。“慈憐”的意思是心地溫柔;你不能說:“生活已經夠辛苦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着想,為自己活。再也無暇顧及他人了。”你必須將這種態度除掉。相反的,你應該有一個溫柔的心,就是關心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同情人,對人存着憐憫和同情,你看到別人有這麼多的痛苦,就不知不覺忘掉了自己的問題。

在現今世代,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呢?對我而言,現代生活最可怕之處莫過於人心的剛硬。我常常聽到人們對今日醫療制度的抱怨。真正有愛心的基督徒醫護人員似乎寥寥無幾。病人往往被視為一個號碼而已。實在很難想像,有人竟會這樣對待有病的人:不向他們解釋病況,或以後可能的病情發展,也不對他們說任何安慰和打氣的話。他並不是一個實驗用的試管阿!可悲的是醫學領域的知識日新月異,對病人的溫柔照顧和同情卻日漸式微。我們很難明白為什麼病人的情況對他們無關痛癢。這實在很可悲!人的生活變得硬梆梆的。專業變成了賺錢的方法,目的在使人能用各種方式享受人生;從前那種個人的關懷和同情都消失無蹤了。這是今天社會的寫照。我們真的因此避免了許多問題嗎?我知道現今在社會上謀生太不易,社會形態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但我仍舊無法明白為什麼有人能夠善其身,完全逃避對其他人的責任,對別人的需要視若無睹;那是不信神的人所具有的態度,他們不關心別人,只顧自己享受。我們要警惕、留意保羅的話——“並要以恩慈相待。”

然後保羅又說到饒恕——這是與惡毒對立的。他說:“彼此饒恕。”意思是我們必須明白:人成了今天的樣子是因為罪的緣故。保羅並不像很多誤解基督徒信仰的愚昧人那樣說:“人類本身根本沒有什麼問題。”這不是基督徒的信仰,這是一廂情願的說法。基督徒的信仰總是實際的。保羅說:“有人虧待人,就饒恕他!”他並沒有說:“你應該假裝他們什麼也沒作;”那不是饒恕。饒恕乃是充分知道別人對你的虧欠,然後原諒他。那也是指忘記,我們要隨時、自由地饒恕和忘記。只有基督徒能作到這一點,因為他現在能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冒犯他的人。從前他看到的是一個傷害他的人,如今他看這人則是一個罪的受害者,是魔鬼的犧牲品和魔鬼欺騙的對象。所以基督徒能夠說:“他和我從前的光景一樣,即使現在我裡面仍舊有一些遺蹟存在;我怎麼有資格說我不能饒恕他呢?”基督徒透過教義和神學認識到這些,所以他就能對那個冒犯他的人生出憐憫。結果他就能饒恕那人。事實是,他的心已經對那人變得柔軟了,他的觀點已經變得仁慈了,所以他無可避免地饒恕了那人。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段,那裡提出了我們這樣作的原因和主要的動機。使徒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請注意“正如”一詞。它的意思是,如果你肯饒恕,有恩慈,對人存憐憫的心,你就變得像神了。主耶穌也有過同樣的教訓:“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六35)。保羅說:要以恩慈相待,你若恩慈,就有神的樣式,因為神“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我們豈不渴望像神嗎?那是聖經的勉勵。詩篇第一百零三篇也有同樣的教導:“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我們甚至不必回到那麼古老的時代,使徒在這卷以弗所書中就說得很詳細。我們在第二章讀到,“然而神”——他與天然的人和在罪中的人是如此不一樣——“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所以保羅一方面勉勵我們要以恩慈相待,一方面勉勵我們要像天父的兒女,成為至高者的兒女,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

使徒又用了第二個論證。他告訴我們要饒恕人。正如神饒恕了我們一樣。請注意,他不是說:“你們要彼此饒恕,因為這樣神才會饒恕你們。”不!他是說:“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這是已經成就的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那些明白神已經饒恕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實踐使徒的勉勵。其他人作不到!因此這裡的問題是,你知道自己的罪已經蒙赦免了嗎?有人說:“我怎麼知道我的罪已經得赦免?”如果你想知道,讓我給你作一個測驗。你是否饒恕別人?你是否能饒恕那些傷害你、得罪你的人?或者從另一方面看:使徒的這個論證是否吸引你?你讀到這些字句——“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的時候,你的感覺是否柔軟下來?你是否覺得被融化了,願意去饒恕別人?若是這樣,我可以毫無猶豫地說,你是一個基督徒。可是如果你裡面還有殘餘的苦毒存在,儘管聽了這些榮耀的話語,你仍然說:“畢竟我是無辜的,這個人無權這樣待我;”那麼你最好檢查一下你的信仰根基。我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會是基督徒。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的比喻裡也有同樣的論證。前幾章中我也曾提到它。有一個僕人欠他的主人一萬兩銀子,他無力償還,苦苦哀求主人寬限他一些時間。他的主人說:“好吧!你可以回去,以後再慢慢想辦法還。”但是他一出主人的大門,遇見一個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就掐住那人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那人央求他說:“可憐我吧!再寬容我一些時日,以後我一定會還清的。”他不答應,堅持要那人立刻還錢。主耶穌對這種行為下了什麼斷語?他說:“你若是那樣,就別指望神赦免你。”那個比喻的教訓不是說:神赦免我們是因為我們先饒恕別人。但那個教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明白饒恕真義的人,必然肯饒恕人。一個人若明白免去他一切罪債的神是何等憐憫、恩慈,他就不得不說:“我無法拒絶。”他的心被融化了,他也感到一種憐憫。“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他豈不是為你作了這一切嗎?神為你所作的,你也不能拒絶為別人作。

最後,讓我們來看神成就這一切的方式。他是在基督裡作成的!這是神饒恕人惟一的方法。沒有人能說,他是單單靠神的愛而得赦免。神在基督裡,為基督的緣故赦免人的罪。他不是為我們的緣故赦免罪;不是因為我們裡面有什麼良善,或我們作了什麼好事。“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基督是為罪人死,“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着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我們得赦免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因我們的功勞或裡面的良善。神這樣作完全是出於他白白的恩典;全是從神來;都是恩典,純粹的恩典;我們本是仇敵,是軟弱的,是不敬虔的、邪惡的,是罪人。然而神白白地赦免了我們。你和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待那些邪惡、軟弱。不敬虔、與我們為敵的人。

最重要的是,記住他所用的方法。“正如神在基督裡”——在基督裡——“赦免了你們一樣。”神不欠我們任何東西,因為他的恩慈,他的憐憫,他的愛,他的恩典,他的恩惠,他的慈悲,他不但差下他的獨生子來到這個罪惡羞恥的世界,甚至死在加略山上,好叫我們得蒙赦免。“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把我們的罪都歸在基督身上,併為此而刑罰他,使我們能因此得赦免。如果他為我們作了這一切,我們怎能拒絶去饒恕別人呢?這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基督徒,有一個很好的測驗方法。我再一次提醒你,神如何在基督裡,藉着基督的死,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他被埋葬在墳墓裡,而使你得赦免,你的心是否因此而柔軟?此刻你仍然對某一個人懷怨嗎?你能饒恕一個深深傷害了你的人嗎?如果你能,你就一定是基督徒。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讓我奉主的名告訴你:你的罪已蒙赦免,你已經脫離了罪的捆綁。但是如果你仍然硬着心腸不肯饒恕,我只能對你說:只要你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況下,你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你已經得赦免了。一個知道自己蒙了赦免的人必然會有一顆破碎的心,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大罪魁,神不欠他任何東西,然而神卻為了他差下自己的獨生子,來承擔他所有的罪和不義;救恩是白白賜給他,而且完全是在基督裡賜下的。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