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信心與知識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弗四13另譯)

在這一節經文中,使徒解釋了各種職分和事工如何帶來成全和建立基督身體的結果。因此對我們以及以弗所的信徒而言,最重要的事莫過于明白使徒放在我們面前的有關基督教會的畫面和觀念。基督徒當中許多問題的產生,都是起因於我們不明白作為教會肢體的意義——其尊嚴、特權、責任何在。因此我們亟需把握新約有關教會的教導。我們若能在新約的亮光下看自己,就會知道原來我們是世界上最蒙福的人,沒有什麼堪與作一個基督徒、作基督身體的肢體相比。

主設立了教會中的職分,又呼召人去發揮各職分的功用,以建立基督的身體。可是第十三節指出了一些難處,第十五、十六兩節也繼續論及。使徒又回到了他最喜歡用的教會是基督身體的比喻。他對此非常關切,所以他在第十四節用一個消極的敘述來打斷自己的思路,然後他又回頭,這樣作几乎混淆了他所用的比喻。然而主要的畫面還是十分清晰的。這些職分以及教會事工最終的目標是成全聖徒。首先他用合一來表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心上同歸於一”;然後第二個短句是“認識神的兒子”。我們靠着這些,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可以這樣描述最終的目標:“長大成人”,或“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長大成人”的意思是“純潔”,“充分長成”,“充分發展”,或“大工告成”。我們使用“人”(man)這個字詞可能會帶來一個危險,就是視其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好像使徒是說“直等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長大”。當然從某方面看,這樣說也是事實,但這不是使徒此幅畫面真正涵蓋的意思。因為他指的是如果是“人” (man),在英文裡只包括男人,那麼就會引起應該把女人放在何處的問題。早代的教父確實為此大傷腦筋。其實這裡的“成人”指的是教會,基督是教會的頭,而我們這些男女是教會的肢體。所以“長大成人”的是基督和祂的教會,祂是頭,各肢體構成身子其他的部分。“長大成人”可以指在完全狀態下的教會,身體與頭配合得完美無缺。

我們可以用一個事實來支持這種解釋,使徒在哥林多前書說到我們的主時也是用同一個詞:“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十二12)。這裡的“基督”顯然代表着教會。人天然的身體如何,“基督”也如何;他所謂的“基督”是指基督和祂的教會,基督和教會組成了一個身體。所以使徒說:我們必須總是從這角度來看自己,知道神偉大的旨意和計劃乃是使教會成為完全——基督是頭,我們都是這身體的肢體。這是教會最終的狀況;為了達此目的,神設立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有一天教會這身體將完全、成熟、長大、充分發展。但現在還未完全,那是將來的事。然後使徒又用別的詞來敘述這件事:“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一些博學的解經家花了許多時間來辯論這裡的“身量”是否應該譯成“年齡”。其實兩者在意義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年齡和身量是齊頭併進的。我們可以從高度也可以從年齡來論成長,因為一個孩子到了某一個年齡,就會達到他長成的高度和身材。重要的是,使徒要我們明白如何獲致這長成的身量。一個完全的身體不僅是只有頭——耶穌基督,並且還包括了我們這些作肢體的。保羅真正的意思是,只有當身體的每一個肢體都完全長成、發展出神指定我們的樣子,這個身體才真正完全了。肢體若不完全,那個“人”——身體,教會——就不完全。任何一個部分若有缺陷或發育不全,你就無法說整個身體是完全的。

例如一個蘋果,即使它表面看來新鮮悅目,但只要它有一點瑕疵,或有一小塊潰爛,就不可能在農產品競賽中奪魁。即使它在大小、形狀、顏色上都出類拔萃,它已經不是優良品種。因此除非身體的每一部分都發展完全,它還稱不上是“長大成人”。

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應該絶對平等,一模一樣。身體的比喻最能說明這一點。腳趾和手指就不一樣,手指和手掌也不一樣;每一部位都不一樣,能力和功用也各不相同;然而每一部分都可以長到完全的、應有的樣子。

我們也可以據此來反駁那些主張教會在各方面應該劃一的人。任何人在傳講基督徒真理的時候,若企圖在人中間製造一致性,根據前面所述的那個試驗,都是謬誤的,有問題的。我們已說過,異端總是製造出一個樣板,他們的成員都是一模一樣的,都遵照一個模式。他們用同樣的表達法,說同樣的話。新約從未如此指示我們,這也不是聖靈工作的特色。身體的比喻應該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犯此錯誤。假教義總是獃板的,他們要求人几乎在每一方面都一個樣子。教會的榮耀有很多種,不但包括合一,也包括每一部分的成長完全。換句話說,身體無法成為完全,除非每一個趾頭,每一個指甲,每一根頭髮都長好了,每一個細節都絶對完美了。

因此教會裡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個人的呼召或職分,不是基督賞給各人的恩賜,而是我們每一個人是否在那個地位上長大成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滿有祂的生命。每一個肢體的度量不一,但都是充滿的。如果你拿一個杯子到海邊,把它浸在海水裡,你可以說:“我的杯子滿了。”如果你拿一個大桶子,盛滿海水之後,你也可以說桶子是滿的。杯子和桶子的盛水量有很大的差異,但兩者都能裝滿水,都能滿溢出來。因此這裡教導的不是數量上的一致,而是每一個肢體都能享受他應有的完美。

一旦教會完全了,臻于“長大成人”的境界,每一個聖徒就完全了,沒有缺乏了,可以安全地聚在一起。“外邦人的數目”滿足了,以色列人也要得救。神知道完成的時間和數目。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只有神“認識屬祂的人”;當那完美的時刻臨到時,身體上就沒有一個肢體是欠缺不全的,沒有一個部位在恩典上有絲毫的缺乏。全身都將充分發展,臻于完美。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從某一方面說,你我是組成基督的豐滿之一分子。從另一方面說,若沒有我們,祂就不完全。祂甘願接受這一點,這也是祂犧牲自己、甘願降卑的地方,祂加入這個身體,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作它的頭。從這個角度看,祂若沒有我們,祂就不完全,因為除非我們分享祂的豐富,變得完全了,否則祂作為頭所擁有的豐富就無法完全。在我們達到完全之前,祂的完全在我們每一個人裡面。

在此我們看見身體的比喻頗有價值。身體的整個結構,它的本質,它合一的特性,使這個比喻身價倍增。生命存在於血液中,血液流經身體的每一部位,即使最偏遠的部位也不例外。流經每一部位的血都帶著同樣的生命。頭的完全也在手指和腳趾中。祂的完全在我們裡面。同樣的,我們的完全也構成祂的完全。我們基督徒應該從這個角度看自己。

現今由於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不知道它所包含的特權和榮耀,結果許多牧師和傳道人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勸信徒主日上教會敬拜,呼籲他們參與事奉。這些人從未視自己為基督身體的肢體。他們以為只鬆鬆地連着教會,按時候去聚會,就算給教會面子了。殊不知他們有責任努力使教會完全,他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浪費了,他們必須遠離罪,尋求聖潔,在恩典中長進,以達到長大成熟的地步。我們應該常常思想“長大成人”的意思,好叫我們“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讓我們集中注意力於自己在教會裡的地位上,因為教會裡沒有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我們若過分強調“傳道人”和“平信徒”的區別,就很容易走偏了路。我們已看過,強調某些特殊的職分是應該的,是不容忽略的;但是我們也不能據此而斷言,自己在教會中只是無名小卒,可有可無,是毫不重要的肢體。只要我們不完全,身體就不會完全。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應該是“長大成人”,並且“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所以,讓我們趕緊往前,“榮上加榮”。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因為正如使徒約翰所說的:“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壹三3)。

再來看如何達成此目標。使徒的教導是,整個基督徒事工就是為了把我們帶到這地步。我們必須達成兩件事。第一件是“在信心上同歸於一”。他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在信心上同歸於一”的“信心”,就是指相信“神的兒子”。文法學家都同意這一點。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讀:“直等到我們眾人在對神的兒子之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我們必須在對神的兒子之信心上合一,這是達到完全的方式。我們看出使徒是多麼注重實際。他不留下任何模棱兩可之處。他所寫到的“長大成人”並不是一種神秘的經驗;達到它的方式首先是在對神兒子的信心上保守合一。

這裡的“同歸於一”是什麼意思?它和保羅第五節所說的“一主、一信、一洗”有何關係?他說我們已經有“一主、一信、一洗”了,但是此處又說我們要去獲致信心上的合一。這看起來似乎有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我們在研讀第五節時已說過,那裡是指在使人得救的信心上,有一些最基本、不能或缺的要素,一個人若缺乏了它,就不能成為基督徒。我甚至可以斷言,那裡是指因信稱義說的。這個教義是信仰的中心,若再添上個人的行為或功德,就不是基督徒信仰了。“信”是開端,是第一步;“一信”是指我們因信稱義。但那只是開頭,不是全部。第一步非常重要,它最終會引致信心的完全、充足、均衡,一無所缺。然而現今我們必須把第一個真理弄清楚,沒有它就沒有基督徒的信仰;對神兒子的信心有很多方面,有些我們還不太明白,每一個基督徒對它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一旦我們達到信心完全的地步,我們就能說同樣的事,相信同樣的事;那時我們就得以認識祂,知道祂的本質。那就是完全的信心。

我們談到“一信”的時候,也可以同時談到“在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這種信範圍極大,包羅甚廣,我們竭盡思慮也無法一一觸及;但是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在有關對主耶穌這個人的信心上必須一致。使徒的話強調了這一點;“在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稍後保羅提到祂是“基督”。關於祂的位格,我們不可有任何疑惑或遲疑。祂是神的兒子;但祂也是人。合一的信心能接受這兩面。有些人只強調祂的人性,他們未看到別的部分。那不是“信”。也有人只強調祂的神性,他們似乎不明白道成肉身的實際性,祂並不是化身為人,祂實際上取了人的樣式,為童貞女所生。祂是神子,也是人子。“信”將這些事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並且給予它們相關連的價值。我們都當謹慎,以避免重彼輕此。也許有些人過分強調祂永恆、獨特的神性,而忘了強調祂也是人,祂的人性和祂的神性一樣真實。另外有些人過分強調相反的一端,雖然他們同意祂具有神人二性。當我們 “在信心上同歸於一”時,我們就會看得清楚,看得合乎中道。但願我們都朝此目標努力。

這涉及了道成肉身的整個奇蹟。那是“認識神的兒子”之一部分,知道神在萬世以前就計劃了這一切,指定祂兒子承繼萬有,又將教會賜給祂,作祂的子民。於是神兒子來到世間,自願接受祂在這計劃中的職責。我們要獲得最終的完全,就必須留意這些事,把握、瞭解、默想這些事。我們必須相信救贖的計劃,救恩的策略,正如先知所預言的。那都是認識神兒子耶穌基督的一部分。舊約的例子和預言對我們一樣重要。我們認識得越多,就越長大,越成熟。

我們也必須思想耶穌的職分——先知、祭司、君王。我們要注意祂的教訓,並且銘記在心。我們要相信“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我們也得讀四福音,並註釋神所彰顯、啟示的榮耀。若忽略這些事,我們就落在危險中;我們必須活在其中。我們也當聆聽登山寶訓中的先知耶穌,和祂一切的教訓,因為那都是“認識神的兒子” 之一部分。我們看到祂也是祭司,祂以自己為祭物獻上。祂為了人的罪,獻上自己的靈魂。祂捨棄生命,甘願代人受死。祂存心順服,讓神“將我們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神擊打苦待祂,而這些本來是我們所當受的。作為我們的大祭司,祂獻上了自己,又在天上的至聖所以自己的血呈獻給神。這位大祭司“遠升諸天之上”,就坐在神的右手邊。默想這些事,可以使我們成熟長大。這是“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的方法。

再來思想主耶穌作為君王的身分。祂已經是教會的王。祂來要建立一個國度。教會是這國度現今的代表。但是祂還要再來,建立一個看得見的國度。祂建立了永久的國度之後,我們就要在榮耀中與祂同在,我們的身體也將得榮耀,並且我們將審判世界和天使。我們也要想到祂賜聖靈給教會,又設立這些職分,而聖靈的工作乃是成全我們、潔淨我們,使我們成聖。這些都是“認識神的兒子” 之一部分,這種認識最終將我們帶到完全的地步。

使徒保羅不只說到信神的兒子,他也說到認識神的兒子。關於這一點,各方面的討論頗多。有人說我們應該把這段經文讀成:“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心上同歸於一,那就是說認識神的兒子”——指引向知識的信心。我無法接受這種解釋,因為使徒在兩個短句中間用的是連接詞“並且”(譯註:中文聖經和合本未譯出此連接詞),而不是“那就是”。他指的是另一件事。我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它比什麼都寶貴。信心當然會帶來知識,信心裡面總是會蘊含知識的成分。要區分這些事並非易事,但我們要儘力試着去認清其差異。你可以對使徒所說的缺乏特別的認識,而仍然有對神兒子的信心。你可以對他所說的認識有限,而仍然成為一個基督徒。我再說一次,你若沒有任何認識,就不可能有信心。對於我所提到的那些事,你若毫無所知,你就不會去相信。信心確實包括了這種知識的成分。但此處我們討論的信心是實用性的。使徒用了一個很強烈的字——“epignosis”,意思是“完整的知識”,超越了前述那種智識上的認知。此處是指一種更深、更有意義,並且具實用性的認識。

基督徒事工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帶領我們進入這種更豐富的知識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它,未給予它應有的重視;但願神赦免我們這方面的疏忽。要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必須先認識神的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認識”就是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所說的。他已經清楚自己是因信而稱義的,他對自己那“因律法而得的義”毫無興趣;他看出那種義不過是“有損的”,是糞土,一無價值。他所要的是在基督裡“因信神而來的義”。然而他還有一個更大的渴望,就是“使我認識基督”——不但認識有關祂的教義——“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10~12節)。他尚未得着所盼望的。雖然比起其他人他已算領受得極豐富了,他也為此感謝神,但他仍然“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他盼望認識主自己,他無法滿足於只相信祂、相信有關祂的真理。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對神兒子有更深的認識,親身經歷祂的愛,對主自己有真正的體驗。

使徒已經在以弗所書第三章論到這種更深的認識,他表達他是如何希望以弗所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18~19節)。使徒說到的“明白”同樣是指認識祂對我個人的愛,以及我對祂的信心和委身。它是指直接認識主,與祂有個別的交通。這是所有基督徒都能經歷的,是我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它是指我們明白領受祂一切的豐盛之含義。正如約翰福音所說的:“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14、16)。它也是指領受祂的能力、力量、恩典;並且確實知道我們正在領受,知道我們在祂裡面就像枝子在葡萄樹上,能夠源源不斷地從祂那裡支取生命。

主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的話也具有同樣的含義:“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意思是永遠不再饑餓,不再口渴,並且認識、領受祂的豐富。換句話說,就是活在祂裡面,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所說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約六56~57)。我們知道在屬靈上因主而活是什麼意思嗎?我們是否在屬靈上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我們因祂活着嗎?我們靠祂而活嗎?我們是否能和保羅一起說:“我活着就是基督”?這些都是“認識”神兒子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被祂充滿。我們應該經歷自己所唱詩歌的內容:

主阿我神!充滿我生命,

使每一部分都是讚美。

那就是指領受頭所有的一切豐富,我們全人的每一部分都被祂充滿。

我們不只是“信神的兒子”,並且“認識神的兒子”。你認識祂嗎?祂對你是真實的嗎?祂說過祂要向遵行祂命令的人顯現。當祂顯現時我們會知道;這已經不是初步的信心了。這是一種個人的認識,是對祂的一種親密認識,是賜給祂兒女的,是屬祂之人生命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建造我們的方法。教會的工作不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得到喜樂,如何找到那位良友,如何克服罪。我們太主觀、太自我中心了。成長的法子乃是仰望祂,相信祂,認識祂。

我要強調信心和知識彼此之間的關係。單有信心沒有知識會使我們自高自大;知識可以建立我們。保羅說有一種知識會叫人“自高自大”;但是“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我們必須花時間研讀教義,我們必須“在信心上同歸於一”。神的啟示已寫明在祂的話語裡了,祂又賜下聖靈幫助我們明白祂的話語。我必須立志勤讀聖經;每一個牧師和教師都有責任提醒會眾這些事,以建立他們。但我們並不是就停留在此,因為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完全認識神的兒子——“使我認識基督”——就是個人、主觀、實際地認識祂,享受祂,接受祂作生命的主,領受祂的豐富,被祂的豐盛所充滿。

我們要繼續追求,“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心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哦!那將是何等的一日!何等的福氣!屆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臻于完美,在祂裡面得以完全,有分于祂永恆的福氣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