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各人”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弗四7~10)

雖然這段敘述是由一個反義詞“但”開頭(譯註:中文和合本沒有譯“但”字),它與前面我們討論的那個論述的密切關係卻是很明顯的。換句話說,“但”這個字成了連接詞。它暗示這中間有一個對比,但同時它又將我們引回前面所提到的那個論述。顯然使徒還是在繼續教會合一的話題;他仍然在討論“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個勉勵。不過現在他要採用稍微不同的方式,他打算探討這個題目的另一層面。這就是為什麼他用“但”這個字的原因。他這樣作非常重要,因為他若不這樣作,我們很可能會對合一產生錯誤的概念。

我們總是會面臨一個危險:誤以為合一就是齊一。我們很容易認為,合一是包含一連串東西,都是一模一樣、彼此相同的,就如一大版郵票,沒有任何區別。可是保羅極力向我們指出,那不是真正的合一,那只是枯燥、單調的劃一。他指出,合一比齊一更寬闊,意義更深刻。若把合一與齊一混為一談,無疑是削奪了合一的榮耀和偉大。換句話說,合一不是機械式的,不是指整齊劃一。活在現今世代的我們,尤其難以把握這一點。我們已經習慣大量生產:物品一個接一個從機器出來,每個都一模一樣。不但物品如此,現代人也傾向于把這個方法用在人身上。這種趨勢不是突然產生的,乃是某種教育理念造成的特色,它強調大量製造,把每個人的行為、語言都塑造成同樣的模式。每一個人身上都蓋了一個圖章,除了特殊的少數人,大多數人都重視模式多過個人。這並不足為奇,因為我們每個人裡面天生都有很強的群體意識。使徒並不支持這種特性,他指出合一本身是活的,有生命的,它具有驚人的多樣性。這是屬靈的合一最特別、最榮耀之處。讓我們逐步來看保羅如何鋪陳這個原則。

在研讀第四、五、六節的時候,我們看到使徒使用“一”這個字有七次之多——“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他據此建立了合一的原則。但是由於使徒對合一的概念,和新約對合一的教導,使他在七次強調合一之後,能立刻說:“我們各人。”他似乎突然用“我們各人”一詞震撼了合一。其實他並未如此,因為我們並沒有併入一個固定、一致的整體中,我們並未喪失個別性。我們仍然是許多個體。我們仍然有自己的個性,必須視自己為整體的一部分。叫人驚訝的一個事實是,我們雖然都是“一”,但我們仍然能被稱為“我們各人”。

這其中的解釋是,我們在基督裡是一體。在救恩的事上,在作為神兒女的事上,我們合而為一。我們都是基督身體的肢體。這一直是使徒所強調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是根據同一個方法得救的。使徒保羅的救恩與其他基督徒的救恩沒有分別。至于個別的環境和特殊的細節並不重要,所以我們不應該過于強調它。重生是神的工作,只有聖靈能帶來重生。在每一個例子中,都是一個神蹟,而且是同樣的神蹟。更進一步說,神的每一個兒女,神家中的每一員,彼此是沒有區分的。例如一個大家庭,有很多孩子,有男有女,他們都是這家的孩子。男孩子並不比女孩子更有資格作這家的孩子,反過來說也一樣。他們可能在許多方面都有差異,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關係,和他們作為子女的事實,也不影響他們與父親的關係。身體的比喻也清楚傳達了同樣的觀念。

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是一樣,都合而為一。然而使徒這裡將要討論的是,合一並不表示我們在每一方面都是一樣的。絶對不是!“我們各人”!這表明了多樣性和差異性。合一最榮耀之處在於,它是多樣性中的合一,是包含了不同個體的合一。基本上我們是合一的,但在許多方面我們又不一樣。我們必須時時記住這兩個原則。個別性並不會破壞合一,合一也不會消滅個別性。這是救贖恩典奇妙之處,這是救贖的神蹟。基督教會應當向世界彰顯這個特點,也只有她能這樣作。

現在使徒接着強調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也就是教會的肢體——彼此之間明顯的不同。“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我們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的亮光下,保羅所一再強調的合一,如何能站立得住呢?他自己立刻提出了答案。從第七節開始,一直到第十六節,他替教會描繪出一個畫面,顯示教會如何同時具有合一與多樣兩個特質。這兩個特質以奇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我們被帶到這一切的奧秘中,看見它如何貫穿在教會的經歷和活動裡。

使徒用以下字句奠定了這個偉大的原則:“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7節)。最主要的原則是,主耶穌基督自己是教會的頭,祂將各樣恩賜分別賜給整個教會和個人,這個原則可以止息分爭,帶來合一。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也曾仔細解釋這個原則。那裡他是從聖靈的角度來探討。兩處講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因為他在這裡告訴我們,是主耶穌賜下聖靈,祂藉着聖靈將祂的恩賜賞給我們。他對哥林多人說:“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林前十二4~5)。我們在那裡見到同樣的中心和首要原則。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不得不留意。這是使徒的特點,稍後他會作較詳細的鋪述:“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我們以為他會立刻說:“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但他並未這樣作。稍後他確實這樣說了,但是他先加上第八、九、十節。這幾節是插進去的,這也是保羅行文的特色之一。他為什麼採用這個方法?答案只有一個。他已經提到基督的名字,“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一提到這可稱頌的名,他就心裡火熱起來。他不由自主一股腦兒地將有關救贖主的這些美妙陳述傾倒而出。我強調這一點的原因是,它說明了使徒保羅是多麼愛主耶穌基督,他每逢提到耶穌的名,整個人都會受到深深的震動。他可以和克勒窩的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一起說:

耶穌,只要一想到你,
我心就滿甘甜。

他每次一提到這名,就忍不住打斷他的思想,而開始稱頌祂的榮耀。因此有人批評他文句不連貫。這是保羅寫作風格的一個特色,他常常用一個陳述打斷另一個陳述,過一會兒又回來繼續剛纔的思想。中文聖經和合譯本將第九節和第十節放在括弧裡,有它的道理。其實第八節也應該包括在括弧中,因為保羅在第七節說到,耶穌是教會的頭,一切的恩賜都是祂所賜的。這個思想不僅促使他開始描述主的榮耀,並且也向我們指出主耶穌基督如何來到這地位,以成就這一切。為什麼基督是教會的頭?為什麼祂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神的兒子如何來到這地位以成就這一切?第八、九、十節提供了答案。

我們可以用下列方式分析這句話。首先使徒說:他剛纔的論述不應該使我們訝異,因為古時已有預言。“所以祂說”(中文聖經和合本作“經上說”),意思是聖靈說,或神說,或聖經說。然後他立刻引用以詩篇第六十八篇的話:“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8節)。他的目的是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基督將各樣的恩賜賞給我們是出於神臨時起的心意。正好相反,其實那一直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是祂對教會所存的旨意。神在十個世紀以前已經向詩篇作者顯明了。

我強調這件事是因為有一種稱為時代主義(Dispensationalism)的教訓告訴我們,神差主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設立祂的國度,當祂發現猶太人拒絶神兒子和祂的教訓,不肯接受祂的國度時,神就決定透過十字架作為救恩的方式,並且設立教會。時代主義認為,教會是後來想到的方法,不是原初的計劃,而是暫時的因應之策,直到神國再度傳講、介紹給猶太人為止。可是第八、九、十節完全推翻了時代主義的說法,而且這種說法也牴觸了詩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節有關教會的預言,以及有關主耶穌基督是教會元首的預言。

使徒接着在第九、十節對他引述的經文提出意見。第八、九、十這三節經文非常有趣,也極重要。任何人若熟悉教會歷史,特別是教義和神學歷史,都知道這三節經文常常在討論和辯論中具重要的地位,也最常被人誤解。因此我們需要仔細思考,花時間去瞭解這三節經文,不但瞭解它一般的意義,也包括特殊的教訓,甚至從專門的角度來看。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第八節所引用詩篇第六十八篇的話是指神自己,主,耶和華。那整篇詩都是如此。例如第四、五節說:“你們當向神唱詩,歌頌祂的名;為那坐車行過曠野的修平大路。祂的名是耶和華,要在祂面前歡樂!神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還有第十七節:“神的車輦累萬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乃聖山一樣。”至于保羅引用的第十八節則說:“你已經升上高天,擄掠仇敵;你在人間,就是在悖逆的人間,受了供獻,叫耶和華神可以與他們同住。”大衛在這篇詩裡稱頌神的名,因為神剛剛使他打了一場勝仗

他自己的得勝提醒他,這不是神給祂百姓的第一個勝利。這引他回想到以色列百姓的歷史,他們如何出埃及、過紅海,法老的軍隊如何被毀滅,以及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最後進入迦南。詩篇作者說,這一切都是神的勝利,神的子民遇見患難,神降下來拯救他們,然後祂又回到天上。這是大衛所要表述的。但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八節則把一切歸給主耶穌基督。他提到基督的恩賜。“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保羅講到基督和教會,詩篇作者講到耶和華。我們怎麼解釋這事呢?

這難題提醒我們在讀聖經時必須銘記於心的一件事。若忘記了,那麼我們的讀經就可能產生困惑。這件事就是,舊約的詞句常常會有雙重意義。這在詩篇中比比皆是。許多先知書也可以看見。詩篇第六十八篇一開始,大衛心中想到的是當時的一個歷史事件,他打算寫關於當地發生的一件事。可是由於他是在聖靈的影響下,受聖靈的默示,他被引導看見了一些超越時代的事。大衛也許不明白他自己所寫的,但他被聖靈引領到一個更高的真理上。聖靈默示他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描述當地的情況,結果他所寫的也變成了一個極佳的預言,預表將來要發生的事。那是一個有關基督的預言,準確地描述了將要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事。同樣的,先知們為當代人寫下的是一些切合當地的信息;可是它們並未停留在那裡。伴隨而來的是一些更大的信息,是有關彌賽亞來臨的預言。那些針對當時當地所寫的話,同時也含括了遙遠、偉大的信息。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原則是,詩篇作者在聖靈的默示下,從當地的事件裡看見了一幅畫面,預表神兒子的來臨和祂將要作的事。這是聖靈默示極佳的證據。

第二點,使徒這裡的教導(其實他所有的作品都如此)是,主耶穌基督就是耶和華,就是大衛所寫的耶和華。舊約提到“立約的天使”,以及祂要來到世界上幫助人。毫無疑問的,那是指主耶穌基督。記得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說,基督是隨着以色列百姓的靈磐石,這磐石能賜給他們水。殉道者司提反在受審時說,基督曾在“曠野會中”與以色列百姓同在。換句話說這裡教導我們,基督就是耶合華。

你不能說父神受了人的供獻。你不能說父神降下來,因為祂總是在天上,將來也會一直在天上。只有一位我們說祂升到高天的,那就是主耶穌基督。所以我們可以推論說,這個偉大的真理是基督徒信息的中心。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的兒子。祂不是受造的,祂乃是與父神同等,同在永恆中,與父享有同等的威嚴與權能。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有關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理。子為了救恩大工而甘願順服,但祂本身並不是次要的。早代曾經威脅教會生活的亞流主義(Arianism)異端即是在這一點上走偏了。它的教導是:“基督也是被造的,祂的受造雖然是早在時間開始之前,但祂仍然是受造物。”另外的神體一位論(Unitarianism)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基督就是耶和華,基督是主。舊約聖經裡說到神時使用的“主”一字,與新約稱呼主耶穌基督的“主”是同一個字。因此我們的第二個推論是,耶穌基督是主,耶穌基督是耶和華。

還有一件事值得思考。詩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節和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八節的引文略有出入。後者是:“所以經上說:‘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但我們發現詩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節說:祂“受了供獻”。祂不是賜給他們,而是從他們受供獻。這一點很重要。在希伯來文舊約裡,這個詞確實是“受”,七十士譯本也是正確地譯作“受”。可是保羅這裡卻寫成“給”。這似乎違反了聖靈是神默示的教義。使徒若誤引用舊約,我們怎能說他下筆時有聖靈的默示呢?批評者會說,這使我們所聲稱的聖經無誤論站不住腳。然而我們的答案很清楚,此處並沒有矛盾。我們可以說主耶穌同時給與受。使徒彼得五旬節那天在耶路撒冷說:“祂既被神的右手高舉(或譯:祂既高舉在神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徒二33)。祂接受,祂也給;這是一個行動。同一個人又給又受;給以前必須先有受。也許有人會說:“那麼你如何解釋聖靈的默示和權柄的問題呢?”答案是,默示大衛寫詩篇的同一個聖靈也啟示保羅寫下以弗所書第四章;聖靈在這兩種情況下所作的是,顯明教會所得的一切恩賜都是從主耶穌基督來的。在詩篇那裡,祂強調是父把子賜給他們;祂在以弗所書則強調是子把他們賜給教會,作為教會的肢體。兩者並無矛盾,都有道理。其實這正讓我們清楚看見聖靈的主權。新約還有其他的例子,作者在引用舊約時所用的字與原出處並非絶對一致。重要的是意思。聖靈關心的是意思,祂在新舊約兩處帶出的是同一個意思:教會所得的恩賜是在主耶穌裡面,也藉着祂來的。保羅對詩篇第六十八篇的文字,不管是希伯來文或七十士譯本的翻譯都耳熟能詳;然而他在聖靈的默示下仍然說:“賞給”。他要強調一個行動,包括受與給。子始終是偉大的中保。

在我們標出這裡教導的偉大教義之前,最後讓我們來看這個重要論述中所謂的細節部分。最後一句話是,“擄掠了仇敵。”有人說,這裡所“擄掠”的是指舊約的聖徒。這一派教導說,聖徒是神的兒女,他們雖然得救,卻在某種捆綁中。他們辯稱,主耶穌基督受死之後,就下到陰間,釋放那些被捆綁的人,把他們帶到更高的領域。這是羅馬天主教的教訓。談到所謂的“古聖所”(limbus patrum),列祖等候在那裡,直到基督將他們釋放出來。我完全反對這種錯誤的解釋,因為這原是一幅勝過仇敵的畫面,在勝利中率領仇敵遊行。古時候如果一個國王或王子或大將軍凱旋歸來,必定會舉行一次盛大的遊行。被征服的國王、王子、將軍、官長則被迫帶著鎖鏈走在行列中示眾。得勝者“擄掠了仇敵”。他公開展示所俘虜的敵人,同時把禮物擲向圍觀的群眾。他乘坐戰車,一邊賞賜喝彩的民眾,一邊炫耀俘獲的戰利品和仇敵。毫無疑問的,那正是此處的畫面。所以我們不可以認為這裡的釋放是針對舊約被贖的聖徒而說的。這裡的畫面是主耶穌基督在得勝中領着魔鬼、地獄、死亡、罪惡凱旋——這些仇敵長久以來一直與人作對,捆綁人。使徒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要對付、征服我們的敵人,祂已經完成使命,率領所有擄來的仇敵回到天上,並且將祂的恩賜賞給我們這些喝彩的人。稍後我們會看到,使徒並未停留在此處,但我們現在必須記住一件事:基督是供應者,祂賞賜一切的恩賜,這個事實強調了合一的原則。祂是大元帥,我們是祂的子民。祂擄掠了仇敵,就把祂的恩賜賞給我們。從始至終,所有的恩賜都是由祂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