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預備迎接客人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9)

我們已討論過,根據聖經的教訓,以及那些對基督的愛有豐富經歷的人之印證,雖然我們不能據理宣稱擁有這偉大的祝福,但有些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把自己放在蒙福之路上。記住這一點之後,現在要來看我們實際上當作的事。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去尋求賜福的主,而不是祝福本身。但有一些事是我們必須作的。我越來越相信,很多人在世上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認識基督的愛,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從未自一般的領域進入到特殊的領域。你必須從一般的領域開始,但它應該將你領入特殊的領域。你若讀到一本書,描述某種動人的經歷,你大感羡慕,情願舍下整個世界來換取這經歷,可能你卻未採取任何行動,這樣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必須像那個稅吏長撒該一樣,把自己放在蒙福之路上。

第一個原則是,規律地讀神的話語。神賜下話語是為了將祂自己啟示給我們。從某方面說,聖經的中心目標就是啟示主耶穌基督。舊約和新約都是如此。記得主耶穌復活之後,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將自律法書、先知書和詩篇起,凡經上指着祂說的話,都向祂那兩個困惑的門徒講明白了(路二十四27、44)。聖經到處都可以看見有關主的話。有一首很熟悉的詩歌提醒我們,聖經是「屬天的基督畫像,是永活的道」。祂不只見于四福音書,那裡描述了祂在世卑微的生活,並且也在使徒書信裡屢被提及。它們都提到祂,都是有關祂的啟示。所以你每一次翻開聖經,都可以找到祂的蹤影。

我們也可能在讀經時一無所獲。你若只是獃板的讀經,或者只是虛應故事,為了交差而勉強去讀,就可能獲益甚微。你或者有些許的自滿和自義,認為今天已讀完該讀的份量了,但這不是真正的讀經。我們讀經時,每一分的智力都需派上用場,所有的能力習性都用得着。即使這樣還不夠;我們仍需要求聖靈的光照和啟示。每一次我們打開聖經,在尚未讀之前,應該先對自己說話,集中心思,否則我們可能一無收穫。不只是聖經,讀其它的書也一樣。我們可能把一本書攤在面前一兩個鐘頭,卻因心不在焉而一個字也沒讀進去。有時候你專心念五分鐘所得的遠超過你漫不經心一小時所念的。

沒有一本書像聖經這樣,需要我們運用所有的力量和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問自己這一類問題:我指望從聖經得到什麼?我為什麼讀經?我的目標何在?不要單單說,因為這是神的話語,讀了對我們有益。我們得超越此層次,對自己說:這是神的話語,祂透過它與我說話,這是活的道。事實上,歷世歷代以來,神不斷透過祂的話語對聖徒說話。你若讀其生平,會發現他們都可以作見證說,他們讀聖經時經歷到了基督的愛,突然之間祂透過一句特殊的話與他們相逢;祂從聖經中走了出來,他們知道祂在親自對他們說話。

我們若學會用一種默想、靜思的態度讀聖經,就會有同樣的經歷。然而沉思默想並非易事,要專心在所讀或所思想的事上,需要努力和操練。至于內在的省思更為困難。根據一般靈修手冊上所說的,聖潔生活最終的階段就是沉思。很少人作得到。所以我們若靠自己去明白基督的愛,會發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神介入我們的軟弱中,祂提供了我們祂的話語,指示,教導。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這資源,用來尋求神。

例如你讀到四福音書時,可以提醒自己那是祂的寫照,為的是叫我們看見,祂在世上時是什麼情形。然後提醒自己,如今祂仍是一樣。我們必須立下心志去尋求祂,尋求認識祂的愛。換句話說,要以期待的靈去讀聖經。我們應該帶著迫切的心問道,祂是否會親自對我說話,正如祂透過聖經間接對我說話一樣?看過了聖經對祂的描繪之後,提醒你自己,如今祂還是一樣,「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那是在祂復活之後見過主面的幾位使徒共有的驚奇發現。

啟示錄第一章對復活的主有一番描述。約翰在那裡告訴我們,基督在拔摩島上向他顯現,他大感戰兢,直到主將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證明如今祂雖然已在榮耀中,但祂仍和以前一樣。要不斷提醒自己這一點,不要滿足於只對主耶穌存着模糊的印象。我們必須明白,祂是「被殺的羔羊」,是曾受死如今卻「長遠活着」的那一位。因此我們要尋求祂。神賜下聖經好幫助我們,我們必須把從中讀到的運用出來。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真正的讀經包括思想,默想,預備自己,以迫切的心尋求祂,隨時隨地尋見祂的面。

接下去當作的是禱告。稍早我強調過同樣的原則。我們可能花許多時間在禱告的姿勢上,卻未真正在禱告。因此「時間表」對許多人而言雖然很重要,但也可能很危險。此處再度看到屬靈的指示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教導規律和操練的重要,一方面又指出其中的危險。事實上,我們需要認識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以及在某些階段得避免的事。此外我們也需要傳道人的輔助。讓我舉例說明。現代的農業日益發現這原則的重要。你若想田產豐收,就必須作土壤分析。你先取土壤樣本,送到化驗室,他們會告訴你,土質的酸度太高、或者鹼度太高。然後你就根據此分析耕作農田。你若在鹼度太高的土壤裡種檸檬,就會躇蹋了土地。如果你的土質是酸性的,就需要增加鹼度。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塊地的土質似乎有了改變。所以你不能說,由於第一次化驗結果是酸性的,你就一直需要增加鹼度。它可能會變得鹼性太強,最後你又得加強酸度了。這不表示你作事前後不一,自相矛盾,乃是表明你的聰明。你知道所對付的是生長的過程,而不只是一些統計數字和有機土壤,所以你要針對時機而採取不同的因應措施。對待人的身體也是一樣。你也可能過度糾正身體的酸性,以致于得了另一種叫作「鹼血症」的疾病,在這種情形下你得服用酸性的藥物,以平衡身體的酸鹼度。

同一個原則亦可用在屬靈生活的領域裡。一開始我們可能因為天生的氣質而懶散鬆懈。於是我們覺得有必要採用一個時間表。可是漸漸的,我們成了它的奴隷,最後別人不得不提醒我們忘掉時間表,好經歷更多靈裡的自由。由於人的罪性,我們就不斷從一個極端掉到另一個極端。所以我們必須認識自己,察驗自己,省察自己,確定自己沒有喪失大目標,就是認識祂和祂的愛。

我認為與禱告相關的事情中,有一件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你打算作什麼,也就是聖徒所謂的「靜思」,意思是你對自己說話,談論你所正在作的事。我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不對自己談論自己。我們若不瞭解自己的情況,就開始跟神講話、向祂禱告,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我們可能以完全不真實的態度來到神面前。我們可能覺得遭受到鹵莽、不友善、不仁慈的對待;我們心中充滿了自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神那裡,向祂求一些事。只要我們停下來分析一下自己,誠實的對自己說話,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在極不堪的光景中,真正的問題是在我們身上,我們需要屬靈上的管教。這時,我們的禱告就會頓然改觀。我們在禱告之前必須省察自己,然後提醒自己將要作什麼。要反覆思想,並且要思想祂,我們在天上的大祭司。讓我們與華滋一同說:

我們默想天上祭司,祂的恩典使我喜樂;
溫柔之情充滿祂心,夾着慈愛泉湧而出。

這樣作,並且明白了自己的真相之後,可以改變我們的禱告。我們應確切地尋求祂,並期待祂的回覆。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感恩。我們讀到正討論的這一類經文,或者讀到那些認識基督大愛的人之經歷,或許會有一種衝動;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要不惜代價去獲得它,我必須禱告,不斷祈求。但這種態度有錯誤之處。就像一個小孩,不斷向他父母求這求那,卻從不知感恩。我們得明白,神喜悅聽我們的感恩和讚美。所以使徒在勸勉腓立比人不要憂慮時曾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籍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在我們求神賜下新的福氣和益處之前,應該先為我們已經領受的獻上感謝。你若相信主耶穌為你死在十字架上,為此感謝祂。你常常這樣作嗎?這是對我們信心最好的考驗。如果有人給了我們一個恩惠,我們會謝他。可是我們既相信主耶穌為我們死,究竟我們有沒有常常為此感謝神?你越多感謝祂,越多表達你對祂的愛,就越容易像保羅提到的那樣明白基督的愛。我們的禱告生活裡包含越祂的讚美和感恩,我們就越明白基督那測不透的愛。

顯然我們需要在一切事上討神喜悅。用人的例子來說明就很容易明白。我們若愛一個人,本能地我們就會想討他的喜歡。我們越取悅他,他就會越多表達他對我們的愛。就是這麼簡單。主耶穌自己在約翰福音裡說得很透徹:「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十四21)。我們卻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很容易把生活分成幾部分。在閲讀聖經和一些好書,或聖徒傳記時,我看見自己的潛能,於是迫切的為此禱告。可是一旦我面臨困境和生活中的難題,我就把以前的期望忘得一乾二淨。我開始變得易怒,急躁、冷漠,不耐煩。我的思想又回到人的層次,並且開始作出一些不該作的事。結果是我的禱告一無價值。

聖經是一本很實際的書,它讓我們看見愛並不是一種模糊的情感。主耶穌告訴我們,要顯明對祂的愛最佳之方式乃是遵行祂的命令。我們若要認識祂和明白祂的愛,就必須竭力作祂所吩咐的事。若是在這方面失敗,我們就別無藉口了。登山寶訓,使徒書信,甚至整本新約都是這樣教導的。所以我們當勤奮地遵行祂的命令。從消極面說,我們要知道如何避免去作不討祂喜悅的事。有些事是與祂的本性格格不入的。有人說到「帶著基督同行」,我實在厭惡這一類的話。我們無法帶著基督同行。問題是我們若作了某些事,祂究竟願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有些事是祂肉身在世上時不曾作的,將來也不會作,因為那在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聖經清楚警告我們,不可「叫聖靈擔憂」。不但對聖靈如此,對基督耶穌也一樣。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祂,提醒自己:由於我們是基督徒,不論我們走到何處,或作什麼,基督都在我們裡面,聖靈也在我們裡面。你若切慕祂大愛的彰顯,就要避免作你明明知道祂不喜悅的事,祂所憎恨的事,祂不會住在它們裡面;這些事曾驅使祂上十字架。當避免它們!

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例子曾使我個人獲益匪淺。它只是一個簡單得近乎荒謬的故事,發生在我個人的生活領域裡,常常在我面臨這種問題時給我一些提醒。

我生長在一個偏僻的農村,村中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其中有一個農夫的兒子,他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女孩子,想與她結婚,對方也深愛着他。但是他們必須克服一項障礙:這個年輕人有酗酒的習慣,他每週一次進城時,一定喝得酩酊大醉而歸。他的女朋友非常痛恨他這個惡習,已經聲明過好幾次,只要他沾一滴酒精,她就與他絶交。年輕人每次信誓旦旦,答應再也不喝酒了,可是不久又屈服在試探之下。如此有數年之久,整個村子都在觀望,想知道事情最終如何收場。幸好最後是喜劇結束:那個年輕人因為太愛那個女孩子了,終於徹底戒了酒,兩人結了婚,婚後生活頗幸福。

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這件事的意義。那個年輕人面對的選擇是,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那個女孩子呢,還是到城裡與朋友喝酒作樂?他必須在兩者之間作一抉擇。他對那個女孩子的愛太深了,情願永遠放棄喝酒。所以他贏得了女孩子的芳心,她也願意以身相許。

有一些事情是主耶穌基督所憎恨所厭惡的,我們可以作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如果我們堅持作這些事,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我們就無權指望祂彰顯祂的愛。我再提醒你一次,你可以作一個對祂大愛毫無概念的基督徒,但是你若想成為保羅期望以弗所人成為的那種基督徒,就必須不計代價地放棄一切祂憎惡的事。這樣你就會發現,主在祂自己的時機來臨時會向你露出笑顏,並將祂自己和祂的愛向你顯露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橫阻在我們和祂之間的是什麼。捨棄它們吧!把它們三振出局!即使它們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你若心中知道那是你的攔阻,就必須予以剷除。「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太五29—30)。這是主自己的教訓。我們一方面要積極討主喜悅,一方面要避免作任何祂聖潔的眼所不喜悅的事。這並不僅限于某一段時期,而是要經常如此行。

第四個原則是堅持地求,也就是專心的,全心全意的求。耶利米書說,「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二十九13)。重點在「專心尋求」。此外我們也在詩篇中讀到,「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詩八十六11)。詩人意識到他處境的艱難,所以求神打開他的心,好叫他能專心尋求神。記得主耶穌曾教導說,「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太六22—23)。

在這個領域,沒有什麼比「瞭亮」的眼睛更重要的了,那是指專心望着一個方向,把視野以外的東西都拋諸腦後,几乎是一種偏執狂。這是許多屬神的聖徒共有的特色。或者採用主耶穌自己的教訓,記載在路加福音,那裡說到一位寡婦,懇切祈求那位「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的官替她伸冤。她一再前來喊冤,最後那個不義的官在不勝其擾之下,只好答應她。主耶穌基督說,我們也可以像那位不屈不撓的寡婦一樣,到神面前求。除了祂,還有誰敢這樣說?切切地求是必要的。我們都準備好上路了,不要對一些偶發的感覺或偶然狂熱的努力感到滿足。我們得堅持下去,絶不輕言放棄。

我們必須變得多少像雅博渡口的雅各那樣。想想看那個危機四伏的夜晚;再過幾個小時他就得面對以掃。想像當時他心中的恐懼和不祥的感覺。他已把家人和牲畜送過河,現在只剩下他一人,突然有一個人出現,開始與他摔跤。雅各知道是神在對付他。他一直撐到黎明,最後他道出了一句萬世不朽的話,「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必須培養的——那種專注、懇切的精神,能夠毅然說出,「我不容你去!」我們若如此作,祂就會為我們成就各樣的事。至于時間的因素則完全讓神來決定。套用清教徒古得門(Thomas Goodwin)的一句話——「向神上訴!」效法那位寡婦對不義之官所表現的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

這領我們來到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回應主的接近。我們所面對的是非常敏感、脆弱的事。就好像我們在神的高山上,空氣純淨清新,稍有變化即能立刻察知。回應祂的靠近,意思是你留心祂的腳步聲,豎著耳朵聽。我們往往太忙於讀經禱告,忙着作各種我們認為應該作的事,卻覺得什麼也沒發生。其實有很多事發生了,問題是我們太遲鈍,或者太忙碌,太疏忽,以致于對四周的變化渾然不覺。

主耶穌剛開始來時可能非常安靜、輕柔。聖靈曾被比喻作鴿子,那是所有鳥類裡最溫柔的一種。那也是我們可稱頌的主之寫照。祂並不是每一次都展現祂全部的愛。祂可能只顯露一點點。人類的愛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表達出來了。眼光可以凌厲嚴峻,也可以溫柔慈愛。眼睛短暫的一閃,可以述盡一切,帶來難以言喻的喜樂。主耶穌就是這樣對待我們。祂是我們屬天的愛人;有時候祂只是微微流露祂的愛。所以我們要尋找愛的蹤跡。祂的愛不是以一成不變的方式臨到的。祂有各式各樣展現愛的方法。不要輕看這些小事。

一旦你感覺到祂愛的指示,即使是極細微的動靜,也要立即回應。例如你在讀一本書,腦裡並未想什麼特別的事,突然你感到有一個感動想要禱告。這時最明智的作法就是立刻放下書本,不管它多麼吸引人,然後開始禱告。不要想讀完那一章再禱告。你若這樣,就會發現最奇妙最榮耀的一刻已經過了,再也無法輓回。你感覺祂愛的輕微跡象時,就要立刻回應祂,作祂要你作的事。這樣你會發現祂常常向你顯現,愛的表示會越來越清晰,明白。有一天,它將在能力和權能中發出榮光。正如寇佩爾(William Cowper)所說的:

有時信徒正吟唱, 忽然驚見大亮光;
是我救主從天降,乘着醫治的翅膀。

讓我們留意雅歌第五章第一至第六節的警告:

我妹子,我新婦,我進了我的園中,采了我的沒藥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我的朋友們,請吃,我所親愛的,請喝,且多多的喝。

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新郎,前來敲新婦的門,可是她的反應卻是:

我身睡臥,我心卻醒;這是我良人的聲音。他敲門說,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鴿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給我開門,因我的頭滿了露水,我的頭髮被夜露滴濕。我回答說,我脫了衣裳,怎能再穿上呢?我洗了腳,怎能再玷污呢?

她的良人在門外,甚至求她開門,但她太疲倦了,懶得起床,沾濕腳去開門。她當然想見他,可是在那一刻她覺得不方便開門接待他。「我身睡臥,我心卻醒。」她認出他的聲音,但她不願麻煩起身。這個故事繼續下去:

我的良人從門孔裡伸進手來,我便因他動了心。我起來,要給我良人開門;我的兩手滴下沒藥,我的指頭有沒藥汁滴在門閂上。

她以為一打開門就會看見他,享受他的愛情。誰知道結果卻是這樣:

我給我的良人開了門,我的良人卻已轉身走了。他說話的時候,我神不守舍;我尋找他,竟尋不見;我呼叫他,他卻不回答。

雅歌繼續描述她如何尋找他。她立刻出門,走遍了大街小巷。人們粗魯地對待她,打她,但她依舊到處尋找他。感謝神,祂並未永遠棄絶她。祂只是教了她一個重要的功課:每一次祂臨近時,要抓住機會,立即回應。不要遲延,不要耽擱。為每一個細微的指示感謝祂;跑向祂,接納祂,回應祂。我們若回應祂每一個訊號,祂會越來越頻繁地臨到;我們也會發現自己浸浴在祂的面光中,享受祂的擁抱,啜飲祂榮耀、永存的愛。

這裡我們發現自己正置身在一個非常敏感、精緻的氛圍中。願神以祂的靈,智慧,悟性充滿我們,好叫我們能儆醒,對祂的臨近保持敏鋭,絶不要因為認不出祂的臨近或拒絶祂而遭到祂的叱責。別忘了祂對你說的話,「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但願我們靈魂的屋子裡不致于嘈聲喧天,以致聽不見祂敲門的聲音。但願我們不叫世界的聲音遮蓋了祂的聲音,以致于讓祂在門外枯候。讓我們留心注意祂的臨近,隨時預備好,側耳聆聽祂的腳步聲,渴望祂的來臨。若是這樣,祂必然會來到,將祂自己向我們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