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在愛裡生根」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現在我們要來思考第十七節的最後一句話,那就是,「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也可以譯成「叫你們在愛裡生根立基」。使徒告訴我們這是必要的,好使我們能明白基督的愛。這也是使徒為以弗所信徒禱告的一部分。我們繼續研讀的時候,必須記住使徒對這些人最大的期望是,他們能認識主耶穌基督自己。他盼望他們首要尋求的不是祂所賜的福氣,甚至也不是聖潔,而是主自己。一切的聖潔,成聖,各樣的福氣,以及基督徒生活中的一切光景,都是我們親自認識主,與祂交通之後產生的結果。

這是「基督住在你們心裡」最主要的意義。我最大的雄心不是成為一個好人,甚至也不是成為聖人。別的宗教也有聖人,例如佛教,猶太教。基督徒信仰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的聖潔乃是因認識基督,從我們與祂的關係中產生的。所以從某方面看,我們甚至不應該說到「加深靈命」,而應當說到加深我們對祂的認識和對祂的愛。作到了這些,我們的靈命自然會進深。所以使徒這裡的意思是,基督若住在我們心裡,結果乃是我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請注意他提到這些事的次序。若任意加以更換是很危險的。

基督因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所產生的第一個結果是,我們的愛心得以「有根有基」。保羅並沒有說,我們應該在神的愛裡有根有基,那是後來的事。此處強調的是,我們自己的愛心有根有基。換句話說,愛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言行、經歷中主要的因素。顯然若離了祂的愛,我們裡面就沒有愛。「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基督徒生命從一開始就必然有愛。一個人若相信神兒子來到世上,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他就不可能不生出一絲對祂的感激之愛。使徒已經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裡討論到了這方面的真理。此處第三章裡,他關心的是一種更深邃、更恆久的愛,他特別說到我們對祂的愛,而不是祂對我們的愛。因此這裡的主題是我們對神的愛,對主耶穌基督的愛,對主內弟兄姊妹的愛,對基督徒事工和活動的愛,也就是對一切有關「耶穌裡的真理」之愛。

為了強調基督徒生命的特質是愛心,使徒採用了兩個畫面,「有根」「有基」。第一個畫面立刻使人聯想到一棵樹;第二個畫面則使人聯想到一座建築物。使徒採用這兩個比喻是有用意的,我相信他這樣作是因為這兩個畫面有某些類似之處,也有某些迥異之處。顯然兩者的中心思想都是它的恆久性。可是兩者之間也有很微妙的差異。這兩個畫面的類似之處就像一棵大樹與一座宏偉的建築物之間的類似處一樣,也就是它們都是堅固的,長遠的,耐久的。「有根」的意思是「深深紮根」。我們不要只想到一棵小樹苗,狂風一吹就被連根拔起。不妨想像一棵大橡樹,它的根牢牢植在地底下,盤根錯節,矗立不搖。我們想到的是一棵百年老樹,歷經風霜,看來似乎會永遠屹立在那兒。另一個畫面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座摩天大樓,聳立在堅固的根基上。你站在一旁仰首觀望,會因它的穩固而歎為觀止。

同時這中間也有一些差異,否則保羅也不會採用這兩個畫面。他如果只想強調穩固和持久性,那麼單單用建築物的比方就足夠了;可是使徒又用了樹的比喻。你觀察一棵樹的時候,不僅注意到它的堅固和持久,並且會意識到它的活力,生命力,和它的成長。不但如此,樹有一些特質會給予我們深刻的印象,是建築物所沒有的。它代表了生命,活力,和精力。它含有從活躍的本質所萌生的祝福。建築物卻沒有這種特質。一座房子可以代表力量,足以應付從四面八方來的壓力和影響力;可是那裡面沒有生命,沒有活力,也沒有成長的潛力。它是固定的,耐久的。所以我們要更詳細地來檢視這兩個畫面,以把握使徒的教訓。

這不是保羅頭一回將兩種觀念相提並論。其實他想到教會的時候,似乎常常腦裡會浮起這兩個畫面。讓我們翻到哥林多前書第三章第九節,使徒在那裡勉勵哥林多信徒,「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他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是神的農田,但也是神所建造的房屋。使徒也說他認為自己是農夫,也是建築工人。他要將有關教會和基督徒生活的真理向他們闡明時,若只採用一種觀念而舍掉另一種,則似乎有所不足。嚴格說來,他在告訴我們基督徒生命中的愛心本質時,也是用兩種觀念來說明。單單一個畫面是不夠的。

第一個畫面是在愛裡「生根」。再來思想一棵大橡樹和它的根。觀察它的樹身,它的力量,和糾纏盤繞的樹根。每一支根都飽含着泥土。你若想推倒這棵樹,非得連這一大片泥土一塊拔起不可。但由於它根扎的深,要連根拔起並非易事。根據使徒的說法,這也是基督徒的寫照。那是他對一個成熟基督徒生命中的愛心之描述。讓我們再提醒自己一次,使徒此處是在為已經成為基督徒的人代禱,他們已經相信了,已經受了聖靈的印記。可是他們必須離開道理的開端,經歷成熟的基督徒生命。這種生命應該引人羡慕,就像一棵大樹那樣令人矚目。如果你走在森林中,忽然看見一株枝葉茂密的大樹,你會忍不住駐足嘆道:「多麼壯觀阿!多美麗阿!」使徒祈求神,叫以弗所信徒也能這樣。

這個畫面傳達的觀念是,愛是我們基督徒生命成形、生長的沃土。所有幫助我們長成健壯基督徒的營養,都是從這片愛的沃土而來的。我們要在它裡面生根,樹也是這樣獲得大部分的營養。它從土壤裡吸取有機物質,營養,和各種其它東西。透過根的網狀組織,它的需要得以滿足;營養被輸送到樹幹,然後送到樹枝和葉子中。如此一棵樹的生命得以維續。使徒說,培養我們基督徒生命的沃土乃是愛。只有愛能建造基督徒的生命,並且使它變得好像基督自己的生命。基督徒的意思就是像基督的人,我們應該「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羅八29)。要不斷把這個真理放在面前。不要只是消極的以為自己不過比以前好一點,或者比別人好一點。我們要仰望祂,學像祂。籍着生命的更新,我們有了祂的樣式,並且一天比一天更像祂。要變得像祂,惟一的方式是紮根在愛心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茁壯,表現出勻稱和均衡,這也是一棵宏偉大樹最突出的特色。只有當我們紮根在愛心裡時,我們才能展現這些榮耀,並且成為別人的喜樂和福氣。

基督徒生活真正的力量是來自愛。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代常常把愛視為一種軟弱的、鬆軟的、感情用事的東西。其實愛是非常強韌的。「愛情如死之堅強」(歌八6)。確實,愛情比死亡還堅強。沒有什麼比真正的愛情更堅強的。在這裡我們看見了真正的愛和純粹的感情主義或情感本位之間的差異。後者往往是容易感傷的,脆弱的,軟弱的,缺乏能力去採取行動。然而愛情卻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有力的影響力。

我們可以用某些對比來強調此真理。根據新約的教訓,使我們成為強壯基督徒的,不是知識,而是愛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八章說了一句值得記念的話:「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八1)。這是最重要的區別。不要忘了,說這句話的是使徒保羅,他是教會歷史上最傑出的教師,他一向主張基督徒應該有知識,應該在知識上長進。這樣的一個人論到所有人時卻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式來強調這個區別。從某方面說,整卷哥林多書信是在區分知識與愛心的差異。使徒寫下這卷書信是因為當時哥林多教會裡有分爭,有異端,以及層出不窮的困擾。他一一對付這些問題。可是我們若仔細讀他針對個別問題所提供的答案,會得到一個結論——哥林多人用知識取代了愛心的地位。他們把知識當作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是一個很有恩賜的教會,聖靈賜給他們許多屬靈的恩賜,可是他們卻走偏了路,因為他們把愛心遺忘了。若離了愛,而把其它的東西放在首要地位上,或以其它東西為基礎,就必然會走偏路。我們若把理性的知識放在最前頭,它就可能膨脹起來,以致于摧毀了一切。我們若把屬靈的恩賜放在第一,它也會使我們自高自大,引起分爭,毀壞了一切。愛心是基礎,愛心是土壤。知識不能被當作基礎。當然,知識是絶對重要的,沒有知識就沒有成長。但從基督徒的觀點看,知識不僅限于智能的範疇,因為基督徒的知識是涉及到那位人子的。所有教義的目的,一切訓誨的價值,都在於把我們帶到救主耶穌基督這位人子面前。

我再度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歷來教會中有許多人墮入這個危險中。這個陷阱並不會困擾一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因為他們的立場本來就已經錯誤了。另外有些人清楚知道我們應該擁有知識,聖經也如此鼓勵,所以他們就開始追尋知識。這時魔鬼就會趁虛而入,把知識變成純粹智能上的東西。結果是他們的頭腦裡裝滿了知識和教義,他們的心卻像石頭一樣又冷又硬。他們非常幹枯,而不像一株枝葉茂盛的大樹。真正基督徒的知識乃是涉及那位人子的知識,因此它必然導出愛心,因為祂自己就是愛。「神就是愛。」基督是愛的具體表現。所以認識神就是認識基督,這種認識必然導向愛心。如果我們所宣稱的知識不能在我們的生命中帶來更大的愛,我們最好仔細反省一下。徒有知識而沒有愛心,就會成為聖經所謂的「任意妄為」「自高自大」的人。它使我們盲從權威,使我們變得吹毛求疵,固執不化;這是非常有害的。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重複了同樣的教訓。第二節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不論我們的知識有多淵博,若沒有愛,就什麼也不是。同一章第八節說,「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第九節則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只是一部分,即使我們窮盡一生精力,所能看到的極致,也不過像「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

因此我們要明白,知識的目的是將我們導向愛心。這也一直是基督徒生活最好的測驗。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裡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祂所說的完全就是指愛心。祂說神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神用這種方式彰顯祂的愛,好讓我們明白我們也必須去愛。主耶穌說,外邦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但是問題在,你能向恨你的人行善嗎?這是神愛人的方式,我們也當效法祂的愛。「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那是沃土,是惟一的養料,可以建立我們,使我們強壯,使我們看起來好像主耶穌基督的代表,複製了祂自己的生命。

更進一步說,只有愛能給我們真正的能力,去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去工作,去勞苦。這是聖經一貫強調的。以斯拉勉勵同胞重建被毀壞的耶路撒冷時,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lO)。在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愛更能激發我們的動力。我要再度強調愛與感性之間的不同。一個感性的人可以靠着椅背,享受轉瞬即逝的刺激。他可能一時覺得很快樂,然後再等待下一次的刺激;他本身什麼也不作。愛卻給人動力,激發人採取行動,鼓舞人出去作一些事。

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陳述了同一個真理,「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他几乎每一次提到信心時,都必然同時提到愛心。確實,信、望、愛三者是牢不可分的,好像一個榮耀的三元素連體。所以在以弗所書第三章裡,保羅說了基督因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之後,他立刻就提到愛。他這樣作,因為信心是靠愛工作,由愛得到動力,信心的生活乃是被愛所激發的生活。我們記得這是指我們對神的愛,對弟兄的愛,對事工本身的愛。

讓我舉例說明我的意思。一個人可能因為職責所在或者因輪到他而不得不講道。他可能只因這緣故而獲得力量。可是這是一份艱難的工作,是一個艱巨的責任。然而他若被愛所激勵——對神的愛,對基督的愛,對靈魂的愛,情形就不一樣了。「生發仁愛的信心」

讓我們用舊約裡一個美麗而動人的例子來闡釋這個主題。我要指出的重點是,只有愛能帶給基督徒生活能力和力量。知識能給人頭腦的常識,純知性的觀念,但我們需要的是愛所提供的活力。從雅各的故事可見一斑。他為了逃避哥哥以掃的忿怒而離家,投奔母親的娘家,而與舅舅拉班和他的家人同住。在那裡他愛上了表妹拉結,要求娶拉結為妻。可是他受了拉誆騙,強將拉結的姐姐利亞許配給他,並訂下條件:他若要娶拉結,就必須再替拉班工作七年。接下去創世記的記載非常有趣:「雅各就為拉結服事了七年,他因為深愛拉結,就看這七年如同幾天」(二十九20)。如果你在期待一件東西,七年一定看起來似乎漫無止境。一個學生若是必須花七年才能完成學業,他一定覺得這一天似乎永遠不會降臨。如果你有一筆錢,但必須等七年之後才能領出來,你一定會覺得七年真是長不可耐。但是雅各為了拉結,在他看來七年的勞苦工作彷彿只是幾天,原因是他深愛拉結。愛能改變一切。愛似乎有一股力量可以縮短對時間的感覺。它使秒,分,小時,日,月,年都變得無關緊要了。愛有它自己的時間表,因為它能產生力量,活力,能力,使人用新的眼光看每一件事。它不計較時間,不計較代價,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它使每一樣東西都有了嶄新的面貌。

此外,愛是基督徒生活中一切工作和活動惟一的動機。我們為什麼稱自己為基督徒?為什麼在守主的晚餐時一起擘餅飲杯?為什麼相信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知道「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愛是神自己的動機。為什麼這位永生的,絶對的,聖潔的神要顧念這個悖逆祂、把祂的樂園弄得一團糟的世界?祂為什麼不乾脆毀滅這個世界,把它投到地獄裡?因為祂有着永恆的、不滅的大愛。這是神心中的動機。你若讀耶穌的生平,在所有福音書中最突出的就是這一個事實。我們讀到祂看著眾人,覺得他們好像「羊沒有牧人一般」。聖經上用「憐憫」形容祂的地方真是不計其數。「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祂仁慈的舉動,祂行的神蹟,祂醫治患病的,解除人的痛苦,這一切都是因為祂心中的大愛。那愛給祂力量,提供祂動機,也是引祂前進的一股能力。在基督徒生活中,我們也要像祂,跟隨祂的腳蹤行,效法祂的樣式。世界上的人看見我們就看見了祂。所以這應該在我們基督徒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上成為主要的動力。

正如稍早提過的,愛也應該是我們過聖潔生活的動機。聖潔生活真正的動機乃是為了討神喜悅,因為祂恨惡罪。我們不可以自己訂下很低的聖潔標準和道德規章,然後吹噓說,我總是遵行神的話,符合祂的標準。這不是基督徒的樣子。世界常常用這種方式行動。過聖潔生活惟一的真正動機乃是,我若不聖潔,就會使神憂心,就冒犯了祂。我的心願應該是討神喜悅,不單單遵守祂神聖的律法,並且使神和主耶穌基督喜悅。這應該是我一切行動和活動的動機。可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事實卻常常不是這樣。那些在教會生活中非常忙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動機。大半時候是為了高舉自己的名,為了自己的名聲、重要性、成功而作。但這不符合我們崇高的呼召。我們的動機應該是愛。

使徒保羅是最好的例子。聖經描述他為一個不屈不撓的傳道人,周游各地,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教導和傳道,屢次遭人苦待、羞辱。為什麼他甘心情願忍受這一切?他在哥林多後書裡提出了答案:「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五14)。基督的愛在他裡面。他和基督一樣,看見了人在罪中的景況。他知道基督為他成就的事,這在他心裡產生了類似的愛。他紮根在基督的愛裡,這是他整個經歷的基礎。這是驅動他的力量,是他的動機,除此沒有別的。我們也應該以這種方式來代表祂,使祂的名得榮耀,並且在祂的眼中蒙悅納。

在愛裡生根還有進一步的含義。它是消極的,但是也很重要,而且已在前面暗示過了。我們一切的工作和活動若未在愛裡生根立基,就毫無價值。也許你覺得這樣說似乎太激烈或太極端了,但這並不是我的話,而是使徒保羅說的。他告訴我們,「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你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演說家,你可能雄辯滔滔,使人人聽了心悅誠服;可是若沒有愛來管理你的所言所行,你就好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他又進一步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這番話聽來驚人,卻是真理。這是因為基督徒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學像基督的生命,祂裡面的一切都是以愛為源頭。我們也應當如此。審判的那日將是啟示的一日,也是驚訝連連的一日。以前看來很偉大的,到時可能顯得一無價值;本來我們不屑一顧的事物在神大愛的光照下卻似乎珍貴無比。我們將會發現自己的判斷和觀念與事實有多麼大的出入!

這不只是使徒保羅一個人的教訓,主耶穌也教過同樣的真理。根據祂的話,我們判斷一個行動時,不是憑外表,而是憑產生它的動機和裡面愛的成份。這也是「寡婦的兩個小錢」這個故事的真義。若依數量看,那不過是兩個小錢,但它表達的是她心中的愛,在神眼中這比千萬金銀更寶貴。她把一切養生的都獻上了,她付出她的愛,顯露了她的心願(可十二41—44)。同樣的原則亦見于路加福音,那裡敘述主耶穌如何進到法利賽人西門的家裡。西門沒有給祂水洗腳,也沒有用油膏祂的頭。西門未用慣有的禮節接待祂。他是一個法利賽人,對主認識有限。他也許對主有一點興趣,但他不認識主,不相信祂,也不愛祂。然而他願意請耶穌到家裡來,與他一起吃飯。這時城裡一位婦人,也是一個罪人進來,俯在耶穌腳前。她用眼淚洗耶穌的腳,又用頭髮擦乾,並抹上香膏(路七36—50)。在主的眼中,她的淚水比昂貴的香膏更珍貴。祂的腳被她發自內心的淚水所膏抹,其價值遠勝頭被珍貴的香油膏抹。在祂的眼中,任何事物若不是由內心的愛出發,就一無價值。

基督徒並不是一個僅僅為了職責在身而不得不去執行一項事工的人。他乃是「在愛裡生根」的人。就像主一樣,他的動機是由愛發源。他也被愛所激動,受愛所管理。他無法抑制愛的催促,他不得不如此。耶穌因着信住在他心裡,他的信心就紮根在愛的沃土裡,從愛的源頭吸取寶貴的營養。於是主耶穌自己的樣式就成形在他裡頭。但願神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這一切。願神賜給我們這種愛,並將它照在我們心裡。讓我們迫切尋求這愛,勝過尋求一切,因為其它的東西若沒有了愛就一無所值,只會帶來虧損。求神把我們紮根在祂的大愛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