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以弗所書三1-21)

1、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替你們祈禱[此句是對照十四節所加]。

2、諒必你們曾聽見神賜恩給我,將關切你們的職份託付我,

3、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

4、你們念了,就能曉得我深知基督的奧秘。

5、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籍着聖靈啟示祂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

6、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籍着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7、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祂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

8、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

9、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

10、為要籍着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

11、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

12、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神面前。

13、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14、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

15、(天上地上的各[或譯:全]家,都是從祂得名),

16、求祂按着祂豐盛的榮耀,籍着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17、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18、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19、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20、神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21、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着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1、[基督耶穌被囚的]

[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弗三1)

我們開始研討以弗所書第三章時,務必要提醒自己注意這章經文的上下文和當時的環境。大使徒保羅的心思總是井井有條理的。他不是一個單憑直覺的思考者,他乃是一個合乎邏輯的思想家。他不是隻一味地把理念傾倒出來,他總是有細密的計劃。雖然他偶而會岔開主題談到別的事,大體上他總會再回到原先的話題。這一章開頭的[因此],提醒我們它與前一章的關聯。為了方便讀的人,新約的使徒書信被分成一章一章的形式,但我們絶對不可忘記,原先並不是這樣劃分的。我懷疑到底這節經文是不是新的一段之開頭,可是聖經學者既然在這裡分章,當然有他們自己的看法,而且整本聖經的分章分節是有其價值的。可是有時候這種分法卻可能造成一些阻礙,因為它會給人一種印象,好像新的一章是在介紹一個新的主題。

顯然此處不是這樣。使徒保羅說,「因此,」他指的到底是什麼?當然是指前面他說過的那番話,也就是在基督耶穌的福音光照下顯明的一個驚人事實:凡相信這福音的外邦人也在基督耶穌裡與猶太人成為一個身子了。這是第二章的信息。那些以弗所的外邦人原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他們「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他們「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可是他們「已經得親近」了。不但如此,兩下已「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了。這引領我們來到了有關基督教會本質的教義上,指出外邦人中的信徒如今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成為「聖殿」,就是主的居所。這是外邦人和猶太人的情形;中間隔斷的牆已經拆毀了,一切冤仇都廢掉了。這種奇妙的合一與和睦乃是靠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寶血而達成的(二13)。

使徒向以弗所人解釋了這些真理之後,他又說,如今由於這個原因,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然後他似乎突然就停在那裡了。顯然他想作進一步的說明,可是他停了下來,略為猶豫,一直等到第十四節,在那裡我們又找到同樣的形式——「因此,我……」。他繼續告訴他們,他在為他們祈求,以及他代求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從第二節到第十三節末了,是岔出主題的一段話,所以在第一節末了和第十三節末了應該有一個括弧來標明這個事實。

在這一段岔出去的話(第二節至第十三節)裡,使徒對以弗所人介紹了他自己的事工——他的呼召,他的職份,以及這事工的偉大目標和目的。然後他又回到先前的主題,繼續說出他在第一節想說的話。

記住這一點之後,我們還必須來探討為什麼使徒突然之間中斷了他自己的思維,岔出主題說出那段話來。他為什麼暫時打斷自己的論述,以致于留下口實,被那些迂腐的學究批評為風格上的瑕疵?他們批評保羅的行文風格,說他「缺乏文法上的層次和連貫性」,也就是說,作者突然從他正在講的話題中岔出去,論及別的事,也許從此就再也不回到他先前打算講的話題上頭了。換句話說,作者沒有講究風格的一貫,流暢,輕快,而忽然中途進來了一段干擾、打岔、無關宏旨的話。那些學究說,這種風格很低劣,不值一顧。使徒保羅確實在這裡犯了這毛病,所以我們必須問自己,他為什麼這樣作?到底是什麼忽然攫住了他,使他岔出主題?要回答這問題並不困難。他自己在第十三節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若真正要明白這件事,就必須把它和第一、二節放在一起看,因為他說,「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這與他在第一節中對自己的描述不謀而合——「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他勉勵以弗所信徒,不要因他為他們所受的患難而喪膽,反而要引以為榮耀。換句話說,保羅在這裡岔出去講別的事,正是他最令人感動之處,足以顯示他有一個偉大的牧者心懷。他對別人的關懷是他最傑出的特質之一。

我們必須明白,保羅並不打算在這裡寫一篇神學論文或文學作品。保羅所有的書信中,恐怕沒有一本比以弗所書涵蓋更多的神學和教訓,然而他卻是帶著純粹的牧者心懷去寫以弗所書的。他寫這卷書信,是為了幫助以弗所信徒,勉勵他們在信心上長進,建立他們,引領他們進入救恩更高、更深的層次。由於他抱著這樣的目標和動機,相形之下,文章的風格和形式對他就變得微不足道了。若與他急欲要這些人明白救恩真理的心願相比,風格又算得了什麼?如果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行不出來,教他們一大堆神學又有何用?所以這些事必須一併提起;使徒從頭到尾一直將這些事銘記於心。

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討論這一點,但我不打算這樣作。我只想對傳道人,或者有心作傳道人的,或正在受訓練預備傳道的人說幾句話。我常常想,今天基督教會落到這光景,有一大半的原因是我們這些蒙召傳道的人或多或少忘記了使徒的方法,離開了使徒的方式。大約在十九世紀末了,我們的講台突然起了很大的變化。講道變得越來越具學術性。傳道人開始注重講章的形式和風格。當然,集講章成冊出版的風氣也是肇因之一,因為它使傳道人越來越注意如何遣詞用句,引經據典。

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很有興趣的現象。漫長的教會史顯示,每一次新的復興和改革都會打破這種咬文嚼字的傾向。例如基督教改教運動。由於羅馬天主教會講道的方式充滿了哲學的論證,以及精緻的佈局,以致于徹底妨礙了屬靈的精意。或許那種講道法可以刺激人的智能,可是卻沒有涵蓋屬靈的真理,對人的生命也無任何啟迪。因此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加爾文(Calvin)及其他人不得不引進煥然一新的講道方式,這種講道根據的是解經的方法。

到了十七世紀初期,英國國教的講道又變得過分形式化,從安德路主教(Launcelot Andrewes)和泰勒(Jeremy Taylor)等人的作品即可見一般。他們的詞藻極華美,風格高雅,佈局精緻。有人聲稱泰勒是英國有史以來『講壇的榮耀』。從形式、措詞、均衡各方面來看,他們的講章確實卓越出眾,絶對不會有任何文法不連貫、岔出主題、或中途插進一段題外話的情形出現。當他們引用古典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時候,總是引用的恰到好處。但是這一類的講章卻不能產生任何屬靈的活力。清教徒看見他們真正需要的乃是活生生地將真理陳明出來,即使因此犧牲了風格和華麗的詞藻也在所不惜。十八世紀顯示教會又重複了同樣的缺點,不論是英國和美國都如此,可是主耶穌也再度興起了一批人與他們抗衡。有些學者批評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的文體很糟。我同意他的風格不夠講究,可是卻充滿了真理,生命,和能力。他的講道滿有聖靈的恩膏和引領,所以能帶來榮耀的復興。

同樣的,保羅的心中也滿載着愛和牧者的關懷,他關心那些信徒是否能在信心上得建立。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岔出主題去,可是他總是會記得回來,重拾前面的主題。

我要再問一次,他為什麼這樣作?答案是,他知道這些以弗所人會因為他在羅馬被囚而感到困擾。他知道他們會擔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不但如此,他知道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他的患難和受苦很可能變成他們的絆腳石。他知道他們之間的爭辯可能帶來的危險;有人會說,保羅從前在我們這裡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基督徒生活的豐富,以及作為神的兒女是多麼有保障,沒有什麼能傷害他;確實,基督說過,「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他強調基督徒生活榮耀的一面;可是如今他成了囚徒。這豈不是互相矛盾嗎?難道神允許祂的兒女如此受苦嗎?保羅知道他們可能會這樣想,因為基督徒常常會這樣作,他們的信心可能因此被絆倒。所以他決定指出基督徒生活中許多榮耀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從第十四節到本章末了讀到這方面的勸勉。保羅是一個有智慧的教師,他明白如果他們因為他在羅馬受的苦難而開始疑惑福音,那麼即使他一再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豐盛,也是徒勞無功的。

沒有什麼比受苦的問題更容易使神的子民困惑了。神為什麼容許祂自己的百姓經歷試煉和苦難?為什麼像保羅這樣卓越的神仆也會被下在監裡?這是聖經常常討論的題目,特別是保羅的書信。他寫給腓立比人的書信裡,頭兩章即用相當不尋常的方式論到這主題。他寫給提摩太的書信裡也特別提及,這似乎是提摩太常遇見的問題。他因為使徒保羅的受苦,甚至即將被處死,而心中起疑惑。提摩太不能明白這事,他因而沮喪灰心,所以保羅必須寫信給他。此處保羅在寫給以弗所人書信中第三章的開頭,又提到了這個主題。這段岔出去的話用意即在此。它論到虔誠、熱心之人受苦的問題,也論及為什麼基督徒必須在這世界上忍受苦難。

現在我們來看保羅如何幫助以弗所人。他並不是寫給他們一封純粹的慰問信,道出安慰的話。他也沒有對他們說,這真不幸!我本來有自己的計劃和盤算,可是世事難測,誰會想到發生這些事?但不要太難過,我相信到頭來一切都會轉危為安的。這不是保羅的方法。請注意他怎麼做,他告訴他們他如何看待這些事,他向他們指出他自己對待這些事的態度和反應,然後勉勵他們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這個問題。他教導他們,使他們能夠像他一樣找出應對之計。我特別提出這一點,不單因為這是解釋以弗所書時必要的步驟,更是因為這是攸關重大的原則;當我們面對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應該總是用這些原則來管理我們的思想。任何人若經歷試煉,苦難,忍不住問道:神為何容許這事發生;那麼這個信息就是給他預備的。這個人可能是你親密的好友,也可能是你自己;可能教會裡發生的事動搖了你的信心。這裡有一個偉大的論述。不論你遭遇怎樣的逼迫,不論你經歷怎樣的疾病或痛苦,不論你多麼失望,這裡有一個應對的方法。

我們觀察使徒對這問題的看法時會發現,他從未吐出半句怨言。他一點也沒有埋怨。他的心中從未須臾浮現這樣的疑問:這對我公平嗎?我事奉神這麼多年,為祂四處奔波,不辭勞苦,一生最精華的時光都投入神的事工,如今不覺已年老體衰——為什麼這些苦難還會臨到我?不!保羅從未有過疑問!他一句怨言也沒有!

其次我們注意到,保羅從未用一種逆來順受、苦撐到底的態度去承受苦難。很多人這樣做!可是此處卻絲毫沒有這種語調。他沒有說,好吧!反正在世界上,有順境就必然有逆境,有玫瑰就必然有刺;你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生活本身就揉合了順遂與挫折,享樂與痛苦,所以不要抱怨。你也許一直很幸運,生活一帆風順,因此事情一旦有了差錯,也不要哭泣。要冷靜,平衡,打起精神,作大丈夫,要硬起頭皮,咬緊牙關。不!這不是保羅的教訓!那是斯多亞主義(Stoicism,又稱禁慾主義)或異教徒的態度,是世界所謂的「勇氣」。它與基督徒的信仰毫不相干,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事實上你若好好讀這一章經文,必然會得到一個結論:保羅似乎在試煉當中仍滿有喜樂。這裡有一種歡喜、勝利的語調。末了他在第十三節說,「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他要以弗所信徒「得勝有餘」,像他自己「得勝有餘」一樣。他不僅僅是忍受環境,而且更進一步,他在苦難中有喜樂。他是得勝者,滿有喜樂。他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能看清楚,就會發現這中間有極奧秘的成份。這是新約教訓的特質。我已經說過,使徒在腓立比書第一章第十二節裡說到了同樣的教訓。他在那裡也是以囚徒的身份執筆,他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使徒說,不要浪費眼淚在我身上。我要你們用我的方式來看所發生的事,它們其實是在「叫福音興旺」。他實際上是說,要為這些事感謝神。他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說,「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7)。他又在同一卷書第二章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3節),「我們若能受苦(中文和合本譯作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12節)。他在第三章更進一步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12節)。那是主要的教義。

不只是保羅如此教導,我們在彼得前書裡也看見了同樣的教訓:「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四12一14)。這個教訓精髓即在此。使徒要以弗所人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看待他的被囚和受苦,以致於他們能從這一切遭遇中看見有榮光照耀,並且能將榮耀歸給神。

可是基督徒如何到達這地步呢?使徒如何把他自己和以弗所人帶到這地步呢?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保羅能作到這一點,不是因為他天生具有這一類的性格。他的性格其實正好相反。按着本性說,保羅是一個很容易灰心的人。他生性敏感,勤於自省。他在遭遇患難的末了,內心仍有平安,這不是出於天性,而是他採用的方法所導致的結果。他發出問題,然後指出答案,再說明論據。這是他一貫的方法。他在這段又岔出去的話中也是採用這方法。我們過基督徒生活時,首先要作的,就是學會這個秘訣。不要讓事情淹沒我們,使我們灰心失望,以致于坐在那裡自怨自憐;我們得停止這樣作,好好觀察一下環境,只對事情而不是對神發出疑問。這樣我們就能找到答案,然後再找出一個論據。我們必須把整件事放在它的環境和前後事件中,把它與整個基督徒信仰和生活連在一起。這樣作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論據浮現出來了。讓我們來思考一下。

保羅在此處是一個階下囚。他知道這個事實,以弗所人也知道。現在的問題是,他怎麼成了囚徒?為什麼被囚?他下監的原因是什麼?他在牢裡,手被銬在一個兵丁手上;他並沒有坐在那裡自憐,他卻說:我必須好好思考這件事,我為什麼被下在監裡,成為囚徒?這件事怎麼發生的?如何解釋呢?原因何在?然後他開始為他自己以及以弗所人提出答案。我們必須先來看他在第一節裡提供的答案。

他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是,他不是一個尋常的囚徒。他是這麼陳述的:「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從某一方面看,他這樣說已經等於回答了這問題。他不是羅馬人的囚徒。他被下在監裡,不是因為羅馬帝國的緣故。他也不是尼祿(Nero)王的囚徒。當時在位的剛好是尼祿,可是保羅不是他的階下囚。保羅也不是因為羅馬的法律而下監。他不像其他的囚犯,是因為犯了某種罪行而被囚禁起來。既然不是,那麼他為什麼會在牢裡呢?

他的答案是,我是基督耶穌的囚徒,我作了基督被囚的。這聲明多麼驚人阿!你有沒有注意到,使徒每次論到自己時,他總是用與基督有關的詞來表達?例如「作基督耶穌使徒的」「基督耶穌的僕人」「基督耶穌的執事」「基督耶穌的仆役」。請注意他總是在書信開頭使用這些詞彙。每一件事都與基督有關,都是因基督而起的。此處他毫無猶豫地說,他被下在監牢裡,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他是基督的囚徒。

他可能對自己說,如果我還是以前的那個我,如果我還是大數的掃羅,仍然是那個法利賽人,那個褻瀆、侮慢的人,如果我還是猶太律法的教師,是教導各樣誡命律令的人,如果我仍是從前的掃羅,那麼我就不會在監裡了。這是明顯的事實。我現在一定仍是自由身,這一點問題也沒有。那麼,我為什麼會在這裡呢?我在這裡是因為我在往大馬色路上遭遇的一件事,那次事件最後把我帶到羅馬,使我身繫囹圄。

一旦你這樣想,你就忘記了牢房,鐵條,以及獄中種種的不適。保羅提醒他自己,他生命中曾發生的那一次驚人事件,當時他看見基督的臉俯視着他,又聽到主的聲音。坐牢使他有機會回憶自己重生的經過,以及神奇異的恩典和主的大愛。他回想起自己以前是如何褻瀆神、逼迫人、侮慢人,然而基督仍然愛他,為他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他的罪,使他得與神和好,讓他作神的兒女。這一切齊湧上心頭。他是基督耶穌的囚徒,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都是從這裡起頭的。

然後他又想起基督給他的使命,他稍後會再作解釋——基督如何籍着啟示,將這使命向他陳述得明白。基督對他說話:我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人」「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好叫你能向他們作見證。大使命!這一切都一一回到他的記憶中。如果你在獄中,心思被這些念頭盤踞,那麼牢房也可以成為樂園。你彷彿坐在天上,雖然肉身仍在受苦。那是使徒的方法,他是基督的囚徒。

但並不限于此!保羅也是指,他是為基督的緣故受苦,他不是為自己受苦。他不是因為個人作錯了什麼而被下監。他身陷牢獄是因為他傳講福音,因他為了基督的名和榮耀而大發熱心。他是因作基督徒而受苦,他是為基督的緣故受苦。這對保羅而言,是一件最美妙的事。他寫給腓立比人的信上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一29)。不要埋怨,如果你為基督的緣故受苦,就要把它當作極大的榮耀。早代的基督徒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看待他們所受的苦。他們感謝神,因為他們終於被算作配為主受苦的人。即使他們被丟到競技場中,眼看將被獅子吞噬時,他們仍這樣想。那最高的榮譽,最終的榮耀,乃是為主殉道。這是他們的看法,這也是得勝、得榮耀的途徑。

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保羅的受苦對他來說,是再一次證明了他的呼召和門徒的身份。這一點在我已經引用的一處經文中闡明了:「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12)。那是一句洞察鋭利的論證。它的意思是,我們如果從未受過某種形式的苦,就不是基督徒。你相信聖經是神的話嗎?你相信保羅是一個受了默示的使徒嗎?那麼你就必須接受這個明確的斷言,「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所以我因作為一個基督徒而受到某種形式的苦難,這證明我是祂的門徒。使徒雅各在他的書信中也肯定地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一2)。為什麼?他說,因為那是證據,證明你們的呼召和門徒身份。使徒雅各在他的書信第一章說得很清楚。保羅作為基督耶穌為囚的,也有這方面的意義。

可是還有另一層意義。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裡說到一件最令人驚訝的事,「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一24)。換句話說,他因着自己肉身上的苦,而進入了基督的苦難中。腓立比書第三章裡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10節)。他需要復活的能力才能作到。「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他說,在這些苦難中,我就填滿了從前基督留下來的、未受完的苦;我是為了基督的身子,就是教會的緣故,在肉身上受苦。他說,我雖然人在獄中,但你們不要把眼淚浪費在我身上,也不要因我的遭遇而灰心。這是一件最榮耀的事;我正在享有一生中最大的特權,就是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保羅如今有的是最偉大、最崇高的權利——跟隨基督的腳蹤行。彼得也在他的第一卷書信中帶出同一個真理:「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祂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祂……受害不說威嚇的話」(二21—23)。這是特別的權利:我們得以跟隨基督的腳蹤行。

最後保羅指出,他忠於基督交給他的信息,這個事實是他的被囚的直接肇因。請留意他說,「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為」「你們外邦人」「作了」。這是什麼意思?簡單的說,他為何下獄?「因此」——指他前面提到的事。真正導致保羅被囚的原因是,他周游各地,向猶太人,也向外邦人,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這是他激怒猶太人的主因。使徒行傳第二十一、二十二章記載保羅的被捕和下獄,那段文字很清楚載明了這是導致他被捕,被拘留,被送到羅馬的原因。他堅持傳講外邦信徒是與猶太人「同為後嗣」的。要是他不強調這個教訓,猶太人一定會容許他繼續傳道;可是對猶太人來說,保羅一直傳講的這個教訓是無法容忍的,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他們反對他,几乎謀害了他。由於羅馬當局的介入,使他逃過了他們的毒手。「因此。」保羅告訴以弗所這些外邦信徒,他實際上是為了他們而受苦,因為他始終堅持說,外邦人因信就成了亞伯拉罕的子孫,正如猶太人一樣。他告訴以弗所人,你們可能正在享受福音帶來的自由,而我卻是在捆綁中,身陷牢獄。如果當初我保留一部分的真理不說,現在我可能仍是自由之身;可是我要你們知道,我樂意為你們的緣故受苦——我引以為喜樂。我在獄中,可是你們卻能享受神兒女榮耀的自由。

何等高貴的人!何等可敬的基督徒!我們中間有些人如果保留一些話不說,可能我們在教會裡也會和在世界中一樣廣受歡迎。一個傳道人要想廣結人緣,他一定不能得罪人。可是保羅並不在乎是否受大家歡迎。他領受了真理,就要把完整的真理傳講出來;他一無保留。只要他略過這一個特別的部分,就會平安無事了。可是他說,不,我受命去傳講這福音,我的主差我往外邦人那裡去,就如同祂差我去到猶太人中間一樣。所以保羅甘心樂意為外邦人的緣故受苦。

但是保羅又更進一步。請留意他在第十三節裡說的話,「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他所受的苦,竟然是他們的榮耀。這怎麼可能?我們要找出答案,不妨先問一個問題:殉道者的死究竟對我們有何價值?我們為什麼應該閲讀福克斯(John Fox)所著的《血證士》(The Book of Martyrs)?為什麼要讀有關蘇格蘭保守福音派(Covenan-ter)的事蹟?為什麼要讀那些為了基督徒信仰而放下自己生命的男女的傳記?使徒告訴那些以弗所人,他所受的苦可以再一次印證有關他們的真理。保羅為什麼被下在監裡?答案是,因為他確知一個信息,就是基督為猶太人死,也為外邦人死。雖然他知道傳此信息可能意味着牢獄之災,甚至可能因此送命,但是他仍堅持傳講,因為這是真理。以弗所人的信心必因此而大得堅立!他們對自己說,保羅對這個信息必然堅信不移,如果他心中有任何疑惑,他就不會這樣看待他的受苦。他告訴我們,他堅持相信這信息,他不但不收回,反而甘願為它受苦。那麼,這一定是對的,有關我們的這信息必然是真理,在基督耶穌裡,我們和猶太人成為一個身子。所以我們看見,從他們的立場說,保羅特別將他的受苦集中在福音最榮耀的一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接下去幾節要詳細地告訴他們這信息是基督用特別方式個別、私下地啟示給他的。

他提醒以弗所信徒,基督已為他們死,如今輪到祂的僕人保羅為他們受苦,甚至為他們受死,而他視此為極大的特權。他們中間許多人可能只是奴隷,或者極尋常的老百姓,可是保羅告訴他們,神兒子既為他們死,作為使徒的他,能夠為他們被囚,也自然是一種光榮。一個像保羅這樣的人,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真叫人想起立歡呼!你或許感覺自己很渺小,但你可以意識到這一切所隱含的特權,奇妙,和榮耀。此外,保羅以這樣的方式受苦,更替基督徒奠下了美好的典範,教我們如何面對苦難。還有什麼比閲讀殉道者的受難記載更能堅固我們的信心?如果你感覺對基督徒的信仰有任何疑惑或躊躇,如果你覺得這世界正在吸引着你,你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繼續以學生、商人、專業人士的身份忍受苦難,那麼不妨讀讀殉道者的傳記和故事。詩篇作者說,[你要細察那完全人,觀看那正直人,因為和平人有好結局](三十七37)。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看看他們死亡的方式。「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十三7—8)。沒有什麼更能堅立我們的信心了!那些人面對暴君,獅子,刀劍,卻能制服仇敵,「打退外邦的全軍。」因為他們知道基督,也知道這真理的實際。

使徒告訴以弗所人,只要他們看清他下監的真正意義,只要他們用正確的方法看待這些事,他們就會認識到基督徒生活的榮耀,那是他們前所未體會到的。保羅的意思是,對他而言,基督徒生活是他的一切;基督是他的「一切,又在一切之內」(編按:西三11另譯)。基督徒的生活是如此榮耀,如此奇妙,此起他個人的自由要珍貴得多,甚至比他個人的性命還寶貴。保羅此處的意思就像他對腓立比人說的那段話一樣:「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他又說,「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一2l、23)。

  這是使徒論證的開頭,其中包含一些因素,還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你在患難中仍有喜樂嗎?你是否因發生在你身上,或者發生在教會中的事感到灰心失望?你如果因為作基督徒而受苦,不妨再來看看保羅的這段論述。看清楚這番話,相信它,把它應用出來,最後你可以站起身來,感謝神,因為你也得以參與這個事實:「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一29),這是何等的光榮!「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你現在明白了他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