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不再作小孩子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弗四14)

我們已經看過職事的功能——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這一切都是主所設立的,為要使基督身體的肢體“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也看見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乃是“在信心上同歸於一”,並且“認識神的兒子”。那正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但是在我們達到那個目標之前,還有許多待作的事。這節經文一開始的“然而”(譯註:中文和合本沒有“然而”一詞)顯示了我們現在的光景和將來的光景中間的對比。我們必須時常把眼光放在最終的目標上,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得知道我們現今的光景,然後從那一點出發。

我們必須再一次提到,使徒這位教師的深邃智慧。他不是單單陳述目標,也沒有假定我們已經達到了那個目標;他總是切合實際的,充滿了牧者的關懷。任何偉大的教訓,不論其目標是什麼,它的第一個原則都是:對付人現今的光景,而不是對付他將來的光景。一個好老師總是留意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然後儘量使他的課程配合學生的情形。使徒用“然而”一詞也是同樣的意思。我前面已經說過,他甚至打自己的岔,以達到此目的。

使徒提醒我們,我們必須瞭解某些關於自己的事。它們基本上是負面的,但也是絶對必要的。我們若不認識負面的部分,就永遠達不到正面的部分。我要強調一點:基督教會落到今天的光景,主要是因為不明白這些負面的部分:此處是一個絶佳的寫照,描繪出教會的光景和問題。

我們必須明白的頭一件事是,我們開始基督徒生命的時候,都像小孩子。這是很明顯的,可是我們總是忘記。使徒說:“然而我們不再作小孩子,”暗示我們都是從小孩子開始的。那也是另外一種方式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乃是新的生命。它不是繼續某一個生命,也不是在一個生命上加添什麼,它乃是一個新的生命。“小孩”一詞將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截然劃分開來。從屬世界到屬教會,這中間的改變過程不是漸進的。那是一種誕生,是嶄新的開始。我們誕生在一個完全新的領域中,與舊的領域成鮮明的對比。由於這個新生命是從出生開始,所以我們都是從小孩起頭。新約不斷地強調這個重要的原則。主耶穌對尼哥底母說:“你們必須重生”(參約三1~8)。這立刻指出了長大成熟的整個原則。我們一開始是小孩,從那裡我們必須長大成熟。這是新約從頭到尾所教導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原則。

約翰在他的第一卷書信中如此稱呼他們:“小子們”,“少年人”,“父老”(約壹二12~13)。我們都得經過這些階段。彼得也說到同樣的真理:“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彼前二2)。雖然新約一再強調這個基本的真理,我們還是很容易忘記,以為一旦我們成了基督徒,就萬事具備了。悔改相信主並不是終點,而是開端,我們千萬不可以認為作了基督徒就大功告成,可以安度餘生了。這樣我們會因此喪失許多使徒書信中的教訓,產生混亂;這正是現今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之一。要解說這一點,我們只需讀教牧書信,就是提多書和提摩太前後書,觀察使徒對新信徒的教誨,說到他們不該作什麼,不必作什麼。把這些運用到一般的教會,就會發現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類的教訓。我們一信主,還是一個嬰孩的時候,所聽到的口號就是:“給這些新信徒一點事作!”可是教牧書信的教導是,新信徒的首要工作乃是長大、學習,以合乎主用,能服事祂。

為了強調起見,我們可以敘述這個重要的原則:每一個成為基督徒的人都是以嬰孩的身分進入基督徒的生命中。不論他是一個卓越的學者或專業人才,或者他有很強的個性,這些都無關緊要。當進入基督徒的生活裡時,不論他原先如何,現在他都是嬰孩了,是屬靈的嬰孩。他必須如此看自己。不幸的是,很多人以為,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出色,他在屬靈方面也一定鶴立鷄群。事實上卻非如此。忘記了這一點往往會導致不符合聖經的舉措,例如只是因為某些人在世俗或天然的領域裡表現傑出,就急促地給他領導的地位。

我們必須明白,在教會的領域裡,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情形。使徒一再重複這個原則,我們居然還時常忘記。“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林前二14)。“按着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林前一26)。在這個領域裡,我們面對的是屬靈的真理,這些真理只有屬靈的人能“看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開始都是嬰孩,然後變成幼童。教會領域中的第一個試驗不是天然的能力,更不是屬世的地位或身分、權力;這裡要求的是屬靈的悟性、屬靈的領悟力,和對真理的認識。我們應該為此感謝神,認出這是基督教會的特殊標誌。在教會中,所有的分別和界限都消失了。“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西三11)。不但如此,也沒有大小之分。這一切分野都無關緊要了。我們其實都是以同樣的身分進入神的國,一開始都是“才生的嬰孩”。

使徒接着指出,小孩子有某些特別的特徵和傾向。他用以下的話來表達:“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這番話顯示保羅知悉現代所謂的“兒童心理學”。他精確地描述了小孩子的外觀和心理,我們每一個人開始作基督徒的時候也都是如此。哥林多前書第三章也有一段平行的經文,他再一次分析這個陳述,只是從另一個略為不同的角度出發。我們要長大,就必須明白這些有關我們自己的事,因為若忽略了這些事,我們就永遠學不會,就一直停留在小孩子的階段。我覺得最可悲的一件事,莫過于看見有些基督徒一直在原地踏步,毫無長進。他們到了最後仍然跟起頭時一樣,是一個小孩子。他們一開始就自認為具備一切了,他們在屬靈上始終未長大,終其一生都作小孩子。他們似乎不明白我們必須把握神給每一個人的應許,好叫我們能在“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根據使徒的話,小孩子有兩個主要的傾向。第一個是不穩定。他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描述:“飄來飄去。”那不是說,我們被浪推來推去,而是說我們好像風浪一樣飄來飄去。其實我們可以譯成“拋來拋去”。使徒所用的這個字只在新約出現過一次,它含有暴力的意思——“海浪凶暴地拋擲”。雅各在他的書信第一章也有同樣的觀念,他說到“被風吹動翻騰”。海浪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安定,一直在動個不停。使徒的用字含有海浪持續變動的意思,暗示一種暴力或震動。使徒說,那是孩子的特質。

我們必須作進一步的分析,這也是使徒希望我們作的。這種情況提醒我們小孩子最大的特徵就是變化多端。一個孩子能夠很快就破涕為笑。他情緒的變化清清楚楚寫在臉上。當然他即使想藏也藏不住,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聖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例子,比方說使徒行傳最後一章,那裡記載保羅沉船以後,登上一個島,那島名叫米利大。由於天寒,他們就生火取暖。忽然從火中出來一條蛇,咬住保羅的手。土人立刻下結論說:“他一定是個壞人,難逃報應;”以為他馬上就會腫起來,或仆倒而死。可是他們發現他竟然還好端端的,手也沒有腫起來,他們立刻改變口風,說他是神。他們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几乎不費吹灰之力。這是小孩子典型的行為,“飄來飄去。”可悲的是我們常在基督徒中間看見這種行為,但我們都是從小孩子起步的。

小孩子的另一個特徵是缺乏自製,因此成年人必須控制他們。小孩子很容易衝動,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箴言告訴我們:“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自製是最難的工作。小孩子不會控制自己,他有什麼就立刻發泄出來。他想要什麼,就立刻要得到,若遭拒絶他就大發脾氣,或面露不悅。小孩子表現出他對事物的反應缺乏控制。

小孩子的另一個特徵是,他總是對發生的事情反應過度,這與前面那個特徵有密切的關係。小孩子的行動是整體的,而且常常反應過于激烈。他不是喜歡某樣東西,就是憎惡它,沒有介於中間的反應。他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所有小孩的反應都包含着暴力、激烈、缺乏控制力的成分。當聖經把這面鏡子放在我們面前時,是多麼叫人惴惴不安啊!真正成熟的基督徒是不會反應過度的;他展現出節制和控制力,以及克己的素質。使徒對年輕的提摩太說:“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7)。“謹守的心”是指紀律和節制。對於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不可反應過度。

小孩子的另一個特徵是,他的觀點很偏激,容易流于極端。我們都很熟悉小孩子的武斷。此外你也永遠無法預測他什麼時候會改變心意。結果他就處在一種持續的騷動和心理的激動狀況下。一個成年人在剛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特徵。個人如此,團體也如此。你觀察一群小孩,他們或許被某件事困擾,他們就聚在一起,不斷談論它。他們反應很激烈,好像世界的末日到了,其實可能只是因為一個玩具破了,或者類似的芝麻小事。他們好像海中的浪,飄來飄去。情緒的上下起伏往往是童稚的指標。

這一切使我們不得不問自己:我們是否也表現出這些孩童的特徵呢?包括不穩定,情緒上下起伏,在許多方面過于偏激,缺乏自製力,尤其是不能控制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換句話說,小孩子的生命是很表面的,膚淺的。他們不知如何保留。我並不是在批評小孩;這只是一種描述。這些是孩子的特徵。孩子就是孩子,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可是你若發現一個人作了基督徒多年之後仍然具有這些特徵,你就當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他不能一直留在那種光景中。

有關孩子的第二個事實是,他很容易被騙。“被異教之風搖動”有一種較好的翻譯是,“被各種教訓之風帶著到處轉。”這陣風從某一個方向來,但突然之間它似乎又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氣象指針若不斷旋轉,就顯示風向在改變。小孩子也是這樣,被各種教訓牽着鼻子走。這只是一種生動的方式來說明小孩子很容易受人指使,因為他輕易就相信別人的話。由於他是孩子,他隨時都會陷入別人的圈套。保羅特別關心這一點,所以他殷殷囑咐以弗所教會的長老;那番話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二十章,是整本聖經最感人的一段經文。他可以預見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所以他深感關切。他知道他們很容易被欺騙,因為他們在信心上還是小孩子。有趣的是,他已經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說過這話,後來卻又在這封寫給他們的信中舊事重提。

我們若是要脫離這種光景,必須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小孩子這麼容易受騙?我們如何從心理學來解釋?有幾個答案可供參考。小孩子容易受騙,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很天真。另外他們也欠缺知識。小孩子會有問題產生,是因為他沒有標準;而他沒有標準是因為他欠缺知識。一個人若沒有標準,就無法試驗或評估任何事。不能試驗,就無法下判斷。當你面對一連串教訓時,你如何判斷哪一個是對的呢?只有一個答案:只有知識可以使我們試驗教訓的正確性。我們若缺乏知識,就不能試驗、過濾、辨明所聽到的教訓。這是小孩子的問題;你如果在早該長大卻仍然停留在兒童階段的人身上看見這種現象,那就更可悲了。孩子是無法避免這種問題的,因為他缺乏知識,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需要受教。然而成年人就難辭其咎了,他應該已經有足夠的知識了。

小孩子不只是無知,而且天生有一種傾向,不喜歡受教,不肯服管教。我們從自己的經驗,加上教養現今小孩子的經驗,就知道此言不虛。小孩子特別不耐煩慢慢地受教導。他總是想快步前進。譬如一個小孩開始學音樂,他最討厭作的就是音階練習,他恨不得立刻就彈奏華麗的古典曲子,對於每天例行的練習極感不耐。他學數學時也一樣,不喜歡記九九乘法表,只想解決問題。至于按部就班的學習觀念在小孩子來說是不受歡迎的。使徒知道屬靈上的幼童也一樣不喜歡受教和受訓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

小孩子最明顯的特徵莫過于喜歡刺激、新鮮、變化。他對事物本身的價值沒有多大興趣,只要新奇就好。一個孩子正在玩他心愛的玩具時,你若給他一個新的玩具,他可能立刻丟掉手裡的舊玩具。幼稚的心態總是喜新厭舊。使徒行傳第十七章告訴我們,雅典人喜歡“將新聞說說聽聽”。那是典型的孩子心態,總是對最新的事有興趣。今天許多基督徒豈不也是如此?他們為了求新求變而不知不覺背棄了自己的原則。

此外小孩子也喜歡好玩、興奮的事物。我們小時候也都是如此。小孩子常常會暗中懷着某種敵意,甚至對他的父母也如此,因為父母會管教他。父母總是在那裡,設定某些限制,執行某種規範。如果有一天叔叔忽然來訪,對我們有求必應,那該有多好!我們受管教的時候,叔叔會安慰我們,隨時跟我們玩耍,加入我們的各種活動。他似乎比我們的父母要仁慈、親切多了。我還記得小時候一位老師因為腰痛請假一陣子,我和同學都竊喜不已。我們可以自修,而那位代課老師也頗為享受短暫的輕鬆時刻。

可惜我們很多基督徒都是這樣。我有時侯會想,一個年輕的傳道人最先面臨的問題和試驗之一,就是他必須接受一個事實:許多基督徒都會表現出小孩子的特徵。他們喜歡變化、新奇、新鮮,尤其渴望有趣、興奮的事物。有趣的東西豈不比沉悶的課程更吸引人?你翻開基督教雜誌,看看上面的廣告,再運用使徒的教訓,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最受人歡迎的往往都是那些新奇、具有娛樂性質的東西。這清楚顯示了小孩子的觀點和心態。使徒要以弗所人記住這一點,因為他們若不明白,就永遠長不大。

小孩子還有一個特徵,會導致他陷入被異教之風飄來飄去的危險,那就是孩子特別容易被吸引人的東西所影響。越引人入勝的東西,小孩子越喜歡。孩子沒有鑒別力,也無法分辨這些事。表面越華麗,或者從某方面說越詭詐的東西,小孩子越容易相信。由於他欠缺分辨、理解事物的知識和能力,他輕易就受到那些華麗、特殊事物的影響。孩子常常面臨這種五光十色的吸引,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需要受到保護,並且需要受教導、受鍛鍊。

這些都是在為使徒下面要說的話作引言。我們必須瞭解孩子的心態,因為我們四周環繞着這一切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我們若不自我省察,不明白孩子心態的特徵,就沒有必要繼續探討下面的事。有兩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必須知道他是一個孩子;他也必須明白由於他是孩子,他的處境就有危險性。使徒把這些事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求神原諒我們的不穩定、多變、隨波逐流、反應衝動。由於我們缺乏紀律和知識,以致于常常對榮耀神、榮耀主耶穌、榮耀祂的身體之事漠不關心;求神赦免我們。我們都是以孩子的身分進入這生命中,我們都是“從靈生的”,“從上頭生的”, “重生”的。也許有些人已經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基督徒。我們是否仍然是小孩子,“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但願神憐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