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建立基督的身體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弗四12~16)

這段話多麼偉大,多麼有力啊!它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在教會中設立不同的職分,並指定人去擔任那些職分。祂的旨意是要成全教會,使她的每一部分都完全,以臻完美之境。

我們最好先對這段話作一個概括的分析。使徒在第十二、十三節概略而正面地指出了他的目標。他說,這一切成就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他的目標,但作為一個有智慧的教師,他在第十四節又提到消極的一面:“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然後他又在第十五節提出積極的一面:“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到了第十六節,他以教會作為基督身子的比喻更詳細地指出: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並使各部門聯絡得合式。

再一次我們看見一幅有關教會的美麗圖畫。只有當我們這些在教會裡面的人對教會有了正確的觀點時,教會才能開始真正發揮功用。例如我們傳福音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外面世界的情況,而是教會自己的光景。我們若對教會和教會的功能認識不清,就可能採取屬世和屬肉體的方法去傳福音。我們若像使徒所說的這樣去認識教會,整個情況就會頓然改觀。真正的問題還是我們對教會本質的認識。

我們談到主在教會中設立各職分的目的時,必須先來看第十二節、第十三節裡的概括論述。保羅在第十二節說到客觀、一般的部分;第十三節則比較主觀、專門;第十二節是論到目的本身,第十三節則是這個目的對我們的影響。教會中設立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其目的有三: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問題是這三者之間彼此的關係,而歷代以來許多學者花了無數心血來討論這個問題。這裡的問題是:此三件事是絶對平行、完全同等的嗎?

“為要”一詞提供了答案——“為要成全聖徒,為要各盡其職,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譯註:中文聖經和合本只譯出第一個“為要”)。欽定譯本將這個詞重複了三次,但回到希臘原文就會發現第一個“為要”和第二、第三個不是同一個詞。第一個“為要”比其他兩個較為一般性。我同意有些人的看法,他們認為區別在於第一個“為要”是指最終的目的,而第二、三個則是指眼前的目的。這兩個眼前的目的是引向一個更大的目的。我們可以這樣說:教會裡的分工、設立這一切職分,其最終的目的是成全聖徒;而聖徒是藉着各盡其職得以成全的,成全聖徒的功用則是建立基督的身體。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但眼前的目標則不只一個。

我要指出這裡是如何描述信徒的。每一個信徒都是聖徒——“為要成全聖徒。”基督教會的每一個肢體都是聖徒。新約使徒書信表達得很清楚:信徒都被稱作“在哥林多的聖徒”,或“在羅馬的聖徒”等等。可惜很多基督徒容許“聖徒”一詞被人誤用,特別是讓羅馬天主教對聖徒的觀念來影響我們。有人說:“哦,我算不上是聖徒,”或“我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聖徒。”這真是愚不可及。我們應該承認自己是聖徒。聖徒是什麼?聖徒乃是從世界分別出來的人。這個詞真正的意思是“聖潔的人”——“為要成全聖潔的人。”聖潔的人乃是被帶離他原先的地位,另外放在一邊的人。這詞在舊約中一再出現。一座山可以分別為聖,讓神來使用。祭司將血灑在聖殿裡的器皿上時,它們就成為聖的了。它們被分別為聖了。因此我們基督徒也當這樣看自己:我們已從世界分出來,不再是污穢的,不再屬於世界的領域。神已挪移我們,為了祂自己而將我們分別出來。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是特別屬於祂的百姓。我要再重複一次說,教會今天落到此光景,就是因為忘記了這一點。這種區分不再明顯了,我們跟世界已沒有分別。世界侵入教會裡面,你很難區分誰是基督徒誰是非基督徒。“聖徒”一詞提醒我們這整個過程——被召、分別、被放在神的那一邊。讓我們因為自己是聖徒而喜樂,並且以我們所蒙的召為榮。

現在來看“成全”一詞。基本上說這詞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被塑造,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這裡的畫面是,我們想要使用的東西並不完美,所以我們必須作一些事以達成目標。這是指補充某些缺失,或修理、調整有差錯的部分。這個詞原初的意思是“在一個身體中配搭得合適”。它是指使脫臼的骨頭恢復原位。當骨頭錯位時,它所連接的肢體就不對勁了。一旦骨頭複位,那個肢體就又完美如初了。因此使徒用這個詞的原意是,基督身體中每一個不同的肢體都應該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彼此連結得恰到好處,而且每一個肢體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徒也想到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合在一起是基督的身體,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各自是肢體;每一個肢體都必須被成全;若是每一個肢體都成全了,整個身體就成全了。所以成全的工作是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進行的,我們被成全,就可以恰當地被放在教會中那個屬於我們的特殊位置上,結果是整個身體可以在和諧、美好的情況下發揮功能。主耶穌為教會指定的每一件事都有這個目的,那就是叫基督身體的每一個肢體都被成全。

現在我們要來討論下一個問題:這一切是如何作成的?第二個論述說到“各盡其職”。這是附屬的目標之一。這個短句的意思同樣也引起不少的討論和爭辯。有人說它是指“作主的事工”,主耶穌在教會中設立這一切職分,是為了叫我們裝備好去服事祂,不論這事工是什麼。也有人說:“使徒是指這一切職分的設立是為了使我們這些肢體能彼此服事。”但我認為這種解釋很難使人心服。當然從某方面看,它也有道理,但問題在這是否真是使徒此處所強調的。我不認為如此,因為它與上下文格格不入,使徒在整段經文裡強調的是教會中的職分。所以他特別具體地劃分這些職分——“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他想到的不是教會裡一般的肢體;他特別挑出某些特殊的職分和呼召,以突顯他的主題。換句話說,他在強調主耶穌已經在基督教會裡指定了事工的形式和次序。這是整個上下文的內容。他只包括那些具有服事職分的人。事實上新約中的“職事”一詞通常都是這個意思。例如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第五節說:“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他所謂“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意思是“照主所指定給各人的職分”。他又繼續說:“我栽種了,”那是主給他的工作;“亞波羅澆灌了,”那是主給亞波羅的工作。但請留意,使徒描述他自己和亞波羅都是“執事”。他在下一章又重複了一次:“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林前四1)。他在那裡也是論到服事的職分。

復活的主在祂一切榮耀中把這些恩賜賜給教會。它們不是人設立的,乃是主親自任命、指定的。祂決定職分的性質,祂決定由誰來擔任這些職分。他們是教會裡的“執事”。使徒是執事。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都是基督的執事,是神奧秘事的管家。每一個主日傳道人所作的事並不是歷代以來人類設計、發展出來的;它是主自己設立的,而我們照着去作是因為職責在身,因為主呼召我們去作。若沒有“各盡其職”,就不可能達到“成全聖徒”的地步。

“各盡其職”為的是“建立基督的身體”。“建立”就是建造。使徒在第二章末了已用過“建造”一詞,他說我們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確實,主耶穌說到“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時,也是同樣的用意。所以我們在這裡關心的是建造的觀念。使徒似乎混淆了他的比喻。他在第二章似乎也有同樣的現象。他主要是以身體為譬喻,可是他又說到建造身體。其實他是把建造房屋的觀念和身體成長的觀念合併在一起,所以他寫到身體的建造。今天我們論及“增強體力”的食物時,也是用的同一個觀念。保羅教導我們,作主的職事就是“建造身體”。

使徒說:職事的工作乃是促進屬靈的生長和發展。不要以為這只是神學院和牧師的目標,與教會中那些未蒙召傳道的平信徒無關。這件事對教會所有的肢體都是攸關重大的,特別是現今講壇常常被會眾控制,教會蒙受損失匪淺。使徒警告提摩太,時候到了,“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這正是現今的寫照。因此教會每一個肢體都應該對教會和教會中的職分存正確的觀念。

今日有些教會表面上看來非常興旺。人們從各地湧入,每個人都顯得很火熱。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花大部分的時間在音樂、社團、社交活動上。有的教會早上十一點開始聚會,十二點就完了;你若不准時結束,麻煩可大了!真正講道時間只有十五分鐘,最多不超過二十分鐘。可憐的傳道人,如果他在這些事上也看不清楚,就不敢違反大多數人的意願。他的生活得仰仗會眾支持,結果每一件事都得順應大家的意思行。我聽說有一個教會,一年中某段時期總是會有一批達官顯要來參加聚會,他們居然會指示那個傳道人講道不得超過七分鐘。所以教會的每一個肢體都應當明白,教會事工的目的和功用是“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是極重要的。教會歷史清楚顯示,當會眾勢力龐大,影響講壇,而傳道人又缺乏勇氣加以匡正時,神的話語無法真正傳達出來,教會就必然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命。會眾不能控制傳道人當作什麼,說什麼。

但我要附加上一句:傳道人也不可獨斷獨行。事工是主自己決定的,祂如今坐在神的右邊,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了建立教會的肢體,祂賜下這些職分,所以這些人當放膽、坦然無懼地傳講主的信息。我們應當效法諾克斯(John Knox)的精神,他的講道曾使蘇格蘭的瑪麗皇后(Mary Queen)全身顫抖。

教會的事工就是建立基督的身體。傳道人的職責是建造教會,而不是建造自己。可惜他們常常忙着建造自己。我們從新聞得知,有的傳道人過着極奢侈豪華的生活,這真是與保羅的教訓背道而馳。我們也要注意,傳道人被呼召去建造,而不是去討好人,娛樂人。使徒行傳第二十章那段最感人的經文裡,將傳道人事奉的方式作了極精闢的歸納。當時保羅在海邊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辭別。他說:“如今我把你們交託神,和祂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32節)。“祂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使徒寫給哥羅西人的信上,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着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一28~29)。我們在提摩太后書也看到同樣的教訓:“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三16~17)。另外在同一卷書第四章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四2)。使徒在哥林多前書說:“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三2)。我們又在希伯來書讀到:“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五11~14)。

這些經文教導我們什麼是教會事工。它們指出了建立基督身體的方法。那就是“傳道”——“祂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教會事工並不包括評論時事,傳道人不必在報紙上尋找信息,他也不必用故事、笑話來娛樂會眾。他應該“傳道”。只有這道能建立教會,建立基督的身體。

現在我們要來看一個實際的問題:如何傳講這道呢?第一個原則是,必須守住教義的純正。使徒彼得寫道:“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彼前二2)。“純淨”是指沒有雜質,純潔,沒有任何摻雜,合乎標準,通過試驗——那純淨、沒有雜質的靈奶就是道。不是指人的道,而是指神的道。教會落到今天的光景中不足為奇,因為她一直被喂以哲學和娛樂。或許這種傳道方式會吸引人,暫時得到一大群人支持,但它無法“建立”;傳道人的職責是建立,而不是吸引大眾。只有神的道那純淨的靈奶能建立人。除此沒有別的權柄。我們不能為了順應現代科學時尚,或為了應付瞬息萬變的批評,而修改或刪減神的道。福音是垂之永恆的,是“永生神的道”,是保羅和其他使徒所傳講的同一個道,它與改教者、清教徒、兩百年前的偉大傳道人、上一世紀的司布真所傳講的是同一個道,沒有任何增修。由於過去一個世紀中,這個原則普遍被忽略了,今天世界才會是這個樣子。

我們必須傳講合適的道,供給合適的靈糧。保羅說:“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希伯來書作者也說了同樣的話。我們不會喂嬰孩吃飯,嬰孩只能吃奶。這是指傳道人必須在這些事上慎思明辨。嬰孩並不能決定什麼食物最有助於他的生長。當然到了幼兒階段他會想自己決定吃什麼,最好只吃自己愛吃的食物;但他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有益。決定吃什麼不是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在屬靈的供應上我們也有奶,有飯;傳道人的工作之一就是分辨二者的區別。他必鬚根據不同人的需要選擇不同的食物——不單是奶,也不單是飯——否則他的講道就無法使人受益。此外環境也有不同,而神的道是可以運用在各種環境裡的。有些人聽了道以後歡欣喜樂,有些人則黯然神傷;或許有些人正經歷患難和逼迫,有些人則在慶祝得勝。神對每個人都有話語;神話語的職事可以運用在每一種情況、每一個環境裡。

再進一步說,建立人的這種食物不單是純淨的、合適的,而且也必須是完整的、平衡的。自然的領域可以解釋這一點。我們都從報章上讀到,維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的均衡飲食是很重要的。二十世紀,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發現之一就是飲食均衡的重要性。人們常常生病,不單是因為他們吃的不夠,而且也因他們吃的不均衡。論到屬靈的糧食也一樣。正如前面引文告訴我們的,我們都需要均衡的食物,包括教訓和教義。這是最首要的。使徒吩咐提摩太:“你要以宣講、勸勉、教導為念,直等到我來”(提前四13)。同一章又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16節)。除非我們被建立在基督徒的教義上,否則我們不可能長大。

教會歷史清楚顯示,她最榮耀、興旺的時期,例如複原派改教運動時期,都是緊跟着亟力傳講教義而來的。你若不瞭解這一點,單單去仰慕那些信心的偉人,例如立約派(Covenanters)的人,是不智之舉。那些人之所以成為信心的偉人,是因為他們知道基督徒信仰的偉大教義。帶給人力量的是蛋白質、鐵質。基督徒的屬靈飲食必須以信仰的偉大教義為基礎。緊隨着教義而來的,必然是用來實行教義的教訓。使徒謹慎地說:他“勸戒你們各人”。我們不時得接受這一類的勸戒。教會裡面太多自滿的氣氛了。這種現象頗令人擔心,因為“審判要從神的家開始”。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對教會、國家的光景負有責任?我們要對它們負責。

接着勸戒後面的是督責和使人歸正。我們都不喜歡這些,只喜歡能使我們快樂的言談。但是聖經充滿了督責和使人歸正的話;我們都需要在生活和生活方式上受督責,被匡正;例如我們如何使用金錢、支配時間、穿著打扮等等。我們需要被教導去學義。我們需要受教,知道當如何過一個虔誠、聖潔、純淨的生活。在以弗所書裡我們看到,使徒從第四章中間一直到末了,都在教導人學義。他也告訴提摩太要“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意思是真理必須應用出來。任何事工若只陳述真理,卻不加以應用,就必然會失敗。真正教導人學義的老師一定會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換句話說,我們若關心一個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強調運動的重要,它可以幫助孩子長大、發展。

再一次我們看到,我們的教導必須平衡。最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和他的許多同伴都感到很灰心,因為他們不斷被鼓勵去作一些事,卻始終沒有人向他們解釋為什麼需要那樣作。任何事工若只是不斷勉勵人或呼籲人作決定,它至終必然落得一無所成。行動和活動必須是由教義產生的結果。一個均衡的事工不會將自己侷限在單單教義或單單勉勵上,而是合併兩者,把它們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總是要顧及心思、感情,和意志三方面。真理包括了理論和實際。一個傳道人在講解一處經文時,絶對不能像對待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劇本那樣來分析。聖經是神的話語,是神聖的真理,為的是要感動人心,影響人的意志。因此一個傳福音的人必須是在聖靈的大能引導下,以生動、熱忱的方式去傳講。從某方面說,沒有什麼比一個只注重知識,卻絲毫不能打動人心的事工更具破壞性了。在教會歷史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傳道人的講道完全合乎正統教義,教會卻依然死氣沉沉。原因是講台純粹偏重知性,卻不能感動人心。

許多年前有一個人對我說過一段話,迄今仍使我大得激勵。他已年過八旬,聽了我以“因信稱義”為題的講道之後,他噙着眼淚對我說:“我知道這個教義已經有一輩子了,但我從不知道它能這樣感動我的心。”他是從理智上認識這個教義,長久以來他所屬的教會也一直把這些事視為純粹客觀的、知識性的東西,所以他從未受感動。如果一個事工要有生命,它一定得蘊含著所謂的屬靈的維他命。

最後,它必須具有吸引力。當一個人生病、毫無胃口的時候,你給他的食物一定得色香味俱全,才能激起他的食慾。你不會隨便把一點吃的丟到他面前:你一定精心烹煮,用巧思加以排列得動人悅目。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傳道人對人的靈魂缺乏興趣,從不會為他們掛心,也不注意觀察他們是否在成長、發展,那麼他就未盡忠職守。我再強調一次,這不是說他應該取悅會眾。保羅特別在他的教牧書信中強調,必須以端莊、穩重的態度作主工。使徒這樣描述他自己和他的事工:“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林後五11)。他覺得對人的靈魂有責任,他知道他的事工有一天要在“基督的審判台前”被評估,而其中有一部分是要根據他所牧養的人之光景來定。陳現真理時必鬚生動,用屬靈的動人方式,而不是用世俗取悅人的方式。

進一步說,傳道人必須在他的生活和事工上有榜樣。他自己要在生活和行為上顯示出靈裡的長進、對教義的領悟和關切。保羅如此向帖撒羅尼迦人提出挑戰:“我們向你們信主的人,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有你們作見證,也有神作見證”(帖前二10)。他也勉勵提多,在一切事上要顯出善良、公義、聖潔的德行(多二7~8)。

我們已說過,這些職分是主親自設立的,“為要成全聖徒。”祂的心意是,藉着聖工使我們得造就,使基督的身體得以建立,使每一個肢體都變得強壯有力,使頭得榮耀,並且每一個肢體都遵行祂的旨意,討祂喜悅。這位永生的元首知道身體的需要,因此祂設立職分,並差派人去擔任這些職分,作祂的工。

我們蒙召傳道的人若在事奉上有軟弱失敗,神仍然對我們滿有憐憫。但我們沒有藉口去推諉責任,因為這裡很清楚告訴了我們當如何行。我們都需要記住:“神恩惠的道……能建立你們。”你是否被建立?你有沒有“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你是否剛強有力?你能不能抵擋得住現今世界的污染?你健康嗎?作為基督身體的一個肢體,你是否被成全,真正被建造?這是一件嚴肅的事。“人應當自己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