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復興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弗四4~6)

我們繼續研讀第四節:“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我們特別要從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載有關五旬節那天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來看這節經文。那件事基本上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有關聖靈的教義,並且也有助于解釋有關基督教會合一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強調合一的教會往往也慶祝五旬節。只要我們以屬靈而非感情用事的方式去作,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討論所謂聖靈一般的工作。在找不到更妥當的詞句之前,我們只好這樣稱呼。聖靈的工作可以分為一般的和特殊的。這種區分很重要。聖靈除了在所有基督徒中間作一般性的工作之外,祂也把特殊的恩賜給教會中的某些人。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教導說,聖靈所賜的有使徒、先知、教師;此外某些基督徒也有行神蹟的恩賜,有些人能醫病,有些人有信心等等。他是要提醒我們一個真理:我們惟有明白恩賜是從聖靈來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合一。一旦我們開始以為恩賜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可以拿來誇口的時候,分爭就出現了。這是哥林多教會起分爭的主因;因為他們中間有些人有特別的恩賜,有些人只有一般的恩賜。問題出在那些有特別恩賜的人輕看只有一般恩賜的人;而有一般恩賜的人則嫉妒有特殊恩賜的人;於是教會中間有了分爭。此外他們也為教師起分爭;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有人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還有人自稱是追隨磯法的。換句話說,他們未明白每一樣恩賜——包括作使徒和教師的恩賜——都是從聖靈來的;他們把這些恩賜歸功于個人,以致引起分爭。解決之道乃是明白聖靈只一個,一切恩賜都是聖靈所賜的;祂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旨意和智慧分配這些恩賜的。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到他自己和他的事工時,很清楚地提到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四7)。他其實是說,這句話足以解釋他身體上的軟弱,他的被打倒,肉身常帶著主耶穌的死。顯然使徒保羅一直在與身體上的疾病、軟弱、眼疾,以及許多其他的難處掙扎。他說: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人能將他事工的特點和果效歸功於他。他在這些事上受苦,是為了要顯明那在他裡面作工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乃是神藉着主耶穌基督、透過聖靈而來的。

聖靈另一個更特殊的工作是,祂不斷在教會進行所謂一般的運作。祂使人知罪,使信徒看見自己的不夠和不配,而受激勵去禱告。聖靈不斷在教會中作成聖的工;但聖經和歷史也清楚教導我們,聖靈偶爾會有一些非凡的、格外的、特別的工作。這又可以分為一般的和特殊的兩種。聖靈一般性的格外工作見諸于整體的教會生活中;特殊的格外工作則見諸于教會中的個人身上。我們稱一般性的格外工作為復興。今日基督教會中沒有什麼比思想復興更重要的議題了。如果說我對時局有所瞭解,對聖經的教導和聖靈的工作有所認識,那麼我會毫無猶豫地說,現今教會惟一的盼望乃在於復興。其他一切出於人的努力所推行的運動和組織都不能帶來盼望。教會最大的需要乃是復興。

我替復興下的定義是,在某種程度下或多或少重複五旬節那天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那一天聖靈同時傾倒、澆灌在一群人身上。有時侯復興是臨到一個教會,或一個區域,或一個社區;有時侯則是整個國家。復興最常見的果效是,教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經歷和悟性的層次上;在此同時許多教會外面的人和教會裡掛名的基督徒都悔改相信,認識主耶穌。我們需要弄清楚這個定義,因為很不幸的現今有一種錯誤的教導,視福音聚會為一種復興,並宣告它是教會的復興。稍後我們會看見這根本不可能是復興的定義。你不可能宣告復興的來臨,或預告復興會哪一天開始。那些人甚至貼出海報,宣佈將舉行復興聚會。這不可能是復興的定義;他們指的其實是福音聚會,這與復興完全是兩回事。一次福音聚會可能帶來複興,但復興並不等於福音聚會本身。

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題目。今日有許多基督徒甚至從未想過復興的問題。事實上有人還反感,認為不該在講台上傳講,更不該去追求復興。他們害怕任何會產生熱忱和激烈情感的事。這種態度有許多原因。例如有一種強調聖禮的教訓,是絶對沒有任何空間容許復興存在的。它教導說:“聖靈只藉着聖禮發揮祂的影響力,聖禮本身具有奇妙的能力。你可以透過洗禮接受恩典。”結果恩典被商品化了,與物質的東西聯在一起。根據這種觀念,教會就憑着聖禮,領受神的恩典和影響力,而且只能透過聖靈來領受。他們把聖靈的工作商業化了,把它與聖禮連在一起,而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他們視五旬節發生的事為狂野的熱情。當然他們的嘴裡未這樣說,但實際上等於這樣說了。對他們而言,每一件事都必須由神父控制;教會生活應該不斷維持在這種安靜的狀況下;祝福必須總是由這種方式臨到。

福音派信徒中間也可以找到另一種想法。它教導說:“聖靈在五旬節那天一次賜下就永遠賜下了。從那時候起,聖靈就一直在教會中。”他們辯稱:“禱告求聖靈降臨是不對的。聖靈澆灌只有一次,不可能再出現一次,因此祈求聖靈的再度澆灌是不正確的。”他們說:“聖靈已經在教會裡面,你只需要把自己降服在祂的影響力和大能之下,祂就會充滿你和一切這樣作的人。”然而他們又教導說:“你不可要求這種澆灌,不可求主像五旬節那天一樣再度差下聖靈來。”這顯然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為如果這種教導是正確的,就沒有任何空間容納復興了,我們當然也不必復興了。但這種教導肯定是不符合聖經的。

使徒行傳本身有一個教訓,顯示這種教導是謬誤的,因為聖靈並不是隻在五旬節降臨充滿教會,這事以後仍相繼發生。我們在使徒行傳第四章讀到:“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四31)。顯然那是重複五旬節那天發生的事。那些使徒、門徒、跟從者在五旬節時已受了聖靈的浸。其中有兩位使徒剛從獄中出來,他們是因傳講福音而下監的。他們開釋之後,就間不容緩地來到聚會的地方,與眾人一齊禱告,求神賜憐憫、堅固他們。這時聖靈降在他們中間,牆壁開始震動,他們再一次被聖靈充滿,就放膽講論神的道,見證主耶穌的復活。使徒行傳第八章記載在撒瑪利亞發生了類似的事;同樣的事也發生在該撒利亞的哥尼流家中。聖經告訴我們:聖靈降在哥尼流和聚集在那裡的人身上,正如祂五旬節在耶路撒冷所作的。彼得雖然對允許外邦人加入教會的事頗感猶豫,但他看見聖靈降臨在那些人身上時,他也不得不承認:“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見徒十至十一章)。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記載保羅在以弗所也有同樣的發現。

此外,除了新約正典記載的歷史,基督教本身也有驚人的歷史。我們縱覽一下教會史,會發現教會並不是一直處于興旺、昌盛、成功的情況下。相反的,我們發現那是一部記載了歷代以來教會上下浮沉的歷史。確實,從某方面看,教會史可以說是一連串復興、死沉、復興、死沉的記錄。我們看見使徒行傳中教會初成立的興旺光景,讀到各樣奇妙、彰顯神大能的事。可惜好景不常,那些事逐漸淡褪,取而代之的是黑暗時期,就是中古時期;從福音的角度看,那是教會歷史上一段了無生氣的時期。雖然如此,這中間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靈恩運動,而它們往往被一般教會視為異端,例如孟他怒派(Montanists),迦他利派(Cathari),瓦勒度派(Waldenses)等。然後就是光芒四射的複原派改教運動,那是一次名符其實的復興,教會又回到了使徒行傳的光景,舊日的能力又恢復了。但不久之後改教運動也煙消雲散,一直到清教徒時代,那被視為另一次的復興。然後就是十八世紀發生在幾個國家中的大復興。十九世紀又有進一步的復興,主要是從一八五七年到一八五九年發生的。這是教會史。所以任何基督徒若教導說我們不應該期待、渴望、祈求聖靈的澆灌,在我看來,這種教導不僅違反了聖經,而且也否定了教會史上最榮耀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知道,復興乃是神用來使祂的工作生生不息的方式。這在舊約中亦隨處可見。我們看見以色列百姓陷入罪中,忘記神,變得懶惰鬆懈;然後神突然在他們當中興起一位先知或君王,復興祂的工作。這種情形出現在約西亞王、希西家王,以及其他世代中。神在那些復興裡彰顯祂自己和祂的榮耀。這在漫長的教會史上已得到了證實。有許多時候,基督教信仰几乎要消失了,一些自以為聰明的懷疑論者或異教徒就斷言,基督教已走上了窮途末路。就在這種時刻,神總是賜下復興,奄奄一息的教會遂被提升到一個活潑、成功、榮耀的新領域。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沒有什麼事比復興更能清楚證明教會那超自然的、神聖的本質,更能顯示聖靈的工作。在復興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教會裡最重要的就是聖靈的工作;此外也沒有什麼比屬靈的復興和更新更能促進教會的合一。正如我一再強調的,現今世代的一個悲劇是,人總是從組織而不是從聖靈的能力這角度看教會的合一。只有聖靈能產生合一。合一始終是有生命、有活力、有結構的;而只有神的聖靈能在教會中產生合一。

我們把這一點記在心裡,然後來看教會復興史能教我們什麼功課。首先我們發現,復興史將這一點解釋得淋漓透徹。所有關於大復興的歷史都是大同小異的。這實在很叫人驚訝,因為人類一般的歷史多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的。人類對生活的反應、一般的行為,都因年代、區域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每個地方、國家各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每個世紀也有其獨具的特質,是別處或別的世代所沒有的。可是奇妙的是,每一次復興都與其他的復興相類似。不論是第一世紀,或第十六世紀,或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世紀,每一次復興都是一樣的。復興史一再提醒我們使徒行傳第二章的情景,每一次都是又回到聖靈初度澆灌的一幕。這種現象只有一個解釋:基本上復興是聖靈的工作。聖靈只有一個,祂總是用同一個方式帶來複興。這原則不但可以用在各世代,也可以用在各地區。

這個細節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什麼比這個事實更能堅固人的信心。以十六世紀的復興為例,那次大復興几乎是同時在德國、瑞士、法國、英國爆發的。那是湊巧嗎?我們能用人的詞彙來解釋嗎?我們可以從人的層面來解釋嗎?復興是超越國界、泯除分野的。這在使徒行傳第二章尤其明顯。那時,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從各地趕來赴五旬節,而他們同時被聖靈充滿,合而為一。這一向是復興的特色。

另一個令人矚目的事實是,復興同時在不同地方發生的方式。我前面已提到第十六世紀的情形。十八世紀也有同樣的現象。一七三四年在美國新英格蘭區一個叫諾漢頓(Northampton)的小城,開始了一次復興。當地的傳道人名叫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不要忘了那是兩百多年前的事,當時不但交通工具不發達,而且也沒有無線電報。但一七三五年在威爾斯也同時發生了一次大復興。更有趣的是,它是藉着兩個素昧平生、從未謀面的人——羅蘭(Daniel Rowland)和哈理士(Howel Harris)——而臨到的。兩年以後他們才碰面,都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復興事件之雷同感到驚訝不已。羅蘭是一個小村莊裡按立的牧師,哈理士則是老師,從未被按立。同一個時間內,在他們兩人身上發生了同樣的事,並且導致同樣的結果。一七三六年到一七三七年,同樣的事發生在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的生命中。一七三八年在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和衛斯理查理身上發生的情形也一樣。稍後在蘇格蘭的虔誠傳道人,和坎伯斯蘭(Cambuslang)及凱爾斯(Kilsyth)的教會中,都有同樣聖靈的工作。在同一時間內,聖靈在這些互不相識的人當中,成就同樣的事,這是何等奇妙啊!

到了十九世紀這種情形再度出現。一八五七年美國爆發一次大復興,然後是一八五八年的威爾斯大復興,和一八五九年英國其他地區的大復興。我要強調的重點是,這一切是無法用人的、自然界的觀點來解釋的。那是同一個聖靈在祂的教會中工作,祂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地方作工。近代情形也頗類似。一九零四和一九零五年威爾斯有一次大復興;韓國大復興則是在一九零五年和一九零六年,兩者時間上近乎重疊。所以這是歷代以來一貫的現象。這些無可置疑的事實應該喚醒我們看見,這乃是神行事的方法,這也是教會惟一的盼望,我們必須迫切為此代禱。

回到復興的特徵和特質上,我們會發現一般都有使徒行傳第二章開頭記載的現象。“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復興總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發生的。使徒和其他人正在等候,因為主耶穌告訴他們:“不多幾日”會有事發生。他們知道即將有不尋常的事臨到,但不知是何時。他們“都聚集在一處”禱告時,“忽然……”。在後來的教會史上,我們可以在“忽然”之外添上“意想不到的”一詞。我們要為此感謝神,因為它可以在現今這枯幹的世代,帶給我們許多安慰。

我們無法預知聖靈會在何時臨到我們,復興祂的工作。我所強調的是,聖靈的確會來。“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復興不是人作工的結果,因為復興不是人能促成的。這一點也不斷出現在復興史上。我們發現神在大復興期間往往會特別重用某一個人,而且祂揀選的人常常是一般人不會選上的。祂不一定揀選有恩賜、有才幹的人。有時祂看中的是一些非常卑微、毫不顯眼的人,這正足以顯示是出於聖靈的工作。我們不能用人和人的才幹、個性來解釋。因此一切榮耀尊榮都當歸給聖靈。“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研讀復興史能帶給我們無窮的益處。你會發現有時侯復興是從一小群人開始的,他們對當地的屬靈狀況深感痛心,為教會的死沉、荒涼而焦急,於是他們聚在一起向神祈求。也許他們有好多次都想放棄,可是他們仍堅持下去,定期聚集禱告。有一天他們又聚在一起,多少有些灰心喪志,忽然之間他們意識到有不尋常的事發生了;神的靈臨到他們,他們有了轉變。禱告會變得欲罷不能,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甚至數月之久,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要看看是怎麼回事。這是神在復興中行動的方式——忽然之間,在意料不到的時候,復興就來臨了。

事實是那些基督徒忽然意識到一種臨在,一種能力,一種榮耀;片刻之間他們心中就充滿了一種奇妙的感覺。“都驚訝希奇說……”。使徒和其他人都被驚奇所淹沒。在那樣的時刻,神的靈使人感覺到祂的臨在,這種感覺強烈到一個地步,那些已相信福音多年的人,也突然對神的榮耀、尊嚴、偉大有了新的體認。這不再是信心的事,而是直接的體會。他們知道神在那裡,神似乎充滿了整個建築物。當然這種經歷完全超越了人理解的範圍,甚至難以描述和表達。教會對此不明白,世界更是所知有限。

復興的經歷對信徒的影響是,使他們對從前所相信的真理有了嶄新而清晰的認識。聖經記載,使徒開始“講說神的大作為”。有些經歷復興的基督徒常常說,他們在一瞬間所看見的事物,比他們在過去一生中所看的還清楚。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經歷是由清教徒傅萊維(John Flavel)提出的,他說他在一次復興的經歷中學的功課,遠遠比他一生從讀聖經、屬靈書籍和禱告所學到的還多。這是一種新的感覺——一切事物都變得澄澈、光明起來。這是聖靈產生合一的方式。原先互相爭吵,充滿疑惑、不安、猶豫的人,忽然被聖靈充滿,擁有一種新的悟性。他們覺得好像親自看見了主耶穌基督,對於祂是神的兒子和他們的救主有了新的把握。所有經歷過復興的人都是如此,在他們中間有一種真正的合一。

可悲的是,有些人想要自己製造合一。他們說:“我們信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我們聚在一起,同心協力,不要為教義起爭辯,我們就能合一。”然而聖靈的合一是從悟性來的,不是從抹殺悟性、棄絶教義知識而來的。復興的一個卓越特質是,人們開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明白教義。不但如此,他們也嘗到前所未有的喜樂,並且充滿了把握,知道自己與神的關係是穩固的。他們有時侯在幾近狂喜的狀態,以致于別人看見不禁要說:“這些人是被新酒灌滿了。”但那其實是從聖靈來的喜樂;他們因為意識到與神、與父、子、聖靈有了新的關係而大感驚喜。這導致他們迫切地想要告訴他人,於是他們開始向別人“講說神的大作為”。使徒的大膽和勇氣是聞所未聞的。幾個星期以前,彼得才否認主,因為他怕別人也置他于死地;五旬節那天他卻放膽以無比的權柄傳講信息。他責備猶太人,提醒他們正視前面的審判。今日教會最大的需要就是這一類的勇氣、權柄和能力。我們處身在現今這個以知識自誇自大的世代,當如何回應它的嘲笑和狂傲?乃是藉着那能使人震撼、知罪、更新的聖靈。人無法作到這些,只有聖靈能;祂在五旬節那天作了,也在後來世代的每一次大復興如此作了。

我們讀使徒行傳的記載時,必定會發現那些信徒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合一。他們都聚在一處。有一陣子甚至各人變賣自己所有的,凡物公用,過集體生活。這是因為他們感覺彼此相屬,不是表面的合一,因為除了這種新生活,其他事都無關緊要了。他們被聯合在一起;他們都感覺聖靈淹沒了他們,管理着他們。當聖靈大有能力地臨到時,就無可避免地會使人產生合一的感覺。

再來看這幅圖畫的另一面。我們看到復興對其他人產生的影響。人們跑過來問:“怎麼回事?”於是彼得開始講道,他們聽了覺得扎心,紛紛悔改相信主。那些不久前才高喊“釘祂十字架”,而把耶穌釘死的人,聽了彼得一番話後居然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這是復興期間常見的現象。有些頑梗不化、一向拒絶福音的人,忽然被聖靈感動而悔改相信了。歷代教會史上的復興都是如此。

沒有什麼比復興更容易吸引人加入教會。今日很多教會在大作廣告,設立公共關係部,企圖吸引外面的人。但是任何地方若有復興,就根本不需要為教會作廣告。人們會從各地各方湧入,正如五旬節那天的情形,他們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呢?”當聖靈的大能出現時,人們又驚訝,又好奇,原先在一旁冷嘲熱諷的人,也變成一起禱告的夥伴。

對此我們當作什麼?復興之道是什麼?答案是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有限,曉得靠着自己我們什麼都不能作。能力是屬乎神的,成事的是聖靈。我們的責任是,“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教訓必須放在前頭,聖靈的主要工作就是榮耀主耶穌基督。我們若不相信耶穌、和祂獨有的神性、祂的道成肉身、由童女而生、祂所行的神蹟、代贖之死、復活、升天,那麼我們的禱告就一無價值。聖靈榮耀祂,因此我們也必須相信祂,“恆心遵守”教訓。

此外我們也需要禱告。正如五旬節以後信徒所作的,我們也應該花時間禱告求聖靈降臨。從歷代以來的教會歷史上看,你會發現神的子民若恆切禱告,神就讓他們看見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他們開始求告救主和中保耶穌基督,並且求神再度將祂的靈澆灌下來。往往在他們覺得走投無路、似乎毫無盼望時,忽然之間神應允了他們的禱告,用祂的靈澆灌他們。如果你真的對現今世代有沉重的負擔,如果你因目睹世人如何悖逆神而心憂如焚,如果你對那些被罪和撒但捆綁的人心存憐憫,那麼你的首要職責就是祈求復興。一旦復興臨到,它在一天之內所成就的,可以遠遠超過教會一百年中作工的結果。當聖靈動工時,鐵石心腸也會融化,最自信的知識分子會痛哭流涕,人們發出呼喊,祈求拯救,尋找救恩的法子。今日基督徒的第一個責任乃是“同心合意”,求五旬節的經歷再重現,求聖靈帶來複興,神在祂的權柄和大能中臨到祂子民中間。聖靈仍擁有一切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求神差下祂的聖靈。當聖靈來到時,不但是我們,連外面世界譏笑我們的非信徒,都要因所看見的事而大感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