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四2~3)

使徒用這兩節和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節,描述神召我們去過的基督徒生活之概括特質。現在他來到實用的部分。這種生活的概括特色是,“與蒙召的恩相稱。”我們心中應該以此為念。神召我們去過一種特殊的生活。我們死在罪惡過犯中的時候,祂使我們活過來。正如使徒稍早說的:“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二10)。

基督徒生活被描述為“行”,實在饒富意義。“行”是指行動、動作、進展。我們行事當與蒙召的恩相稱。我們不是留在原地不動,說:“阿!我已經得救了,我的罪已得赦免,大功告成了!”然後終此一生談論信主的經過,總是回顧從前,在原地踏步。基督徒生活是一個過程,是往前推展的;總是有新的事待發現,新鮮的經驗待享受。

使徒提到的第一件特別的事是,我們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為什麼使徒首先提到這一點呢?答案見于以弗所書頭三章,保羅在那裡特彆強調合一的原則。他在第一章第十節清楚指出,這是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就定下的心意:“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這是神救贖計劃的主要目標。罪是一種毀滅的力量。罪不斷地引起分爭、分裂、不和。它在人裡面製造分裂,使人與自己為敵。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罪所導致的一連串爭鬥和掙扎。我們不停地面對善與惡、對與錯的問題;我們應該作嗎?不應該作嗎?罪也在人與人中間製造分爭,帶來敵意、戰爭、衝突。整個世界被罪弄得四分五裂。

從某一方面說,救恩的中心目標是重新聯合、帶回、恢復人在犯罪墮落之前所享有的合一。使徒在第一章第十一至十三節說:“我們(指猶太人)也在祂裡面得了基業,”然後又說:“你們(指外邦人)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接着他就在第二章作更詳細的解說,指出“中間隔斷的牆”已拆毀了,將兩下合而為一,“造成一個新人”,有一個新的身體。他在第三章又說,這是一個奧秘,如今已啟示出來了(5節)。所以當他說到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事時,無可避免地要先把合一的原則提出來。這是神偉大的設計,沒有什麼事比它更能彰顯出神的榮耀。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最明顯的特色是,“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是解釋第四章一開頭的“因此”一詞時,必須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我們若要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首先得記住這一點。

使徒繼續探討合一的問題,直到第四章第十六節,可見他對此問題的看重。從第十七節起,他才開始談論到信徒的品格和行為;在這之前,合一是首要之務。

讓我們來分析使徒的論述,看他如何探討這個問題。他先在第二、三節提出有關合一的概括呼籲,然後從第四節開始一直到第十六節為止,提供我們必須保持合一的理由和論證。他先提出呼籲;然後為了幫助那些心中有疑問、不明白為什麼需要在合一上努力的人,他就介紹有關教會本質的教義。

我們先來看一般的呼籲——“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熟悉近代教會狀況的人必然會同意,現代教會界最廣為人談論、探討的,就非合一的問題莫屬。現今是普世教會合一論盛行的世代,各處都在高談合一、聯盟、恢復團結。所以我們應該探討使徒對這個主題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各方相關的言論固然不少,但很多都流于鬆散,缺乏根據;我們必須合乎聖經,看看新約對這件事說了什麼。

首先我們要來看合一的本質。使徒不只是呼籲一種概括的友誼、手足之情,或同伴之愛;他也不是呼籲一種敵愾同仇、共禦外侮的聯盟。這些消極的聯盟固然也很重要,因為現代人談合一時,都是從這角度出發。其實這一類論調大多很含糊,在提出合一的呼籲時,他們往往強調世界的分化現象。一邊是無神論的勢力,如共產主義或人文主義,另一方面是相信神的人。所以他們呼籲,不論你是以何種方式相信神,都應該團結起來,對抗無神論者。他們說:“不必太在乎你信什麼,只要有一種友善的精神就行了,大家可以齊心協力,共禦仇敵。”

顯然的,我們必須審查這種態度,並且在研讀使徒這一章的教訓時,心中記住現代人的合一觀念。我們一定得強調一件重要的事:不論使徒講的是哪一種合一,都必然是直接從以弗所書頭三章的教訓產生的結果。你不能一下子跳到以弗所書第四章,從那裡開始讀。這樣作不但忽略了上下文,而且對“因此”一詞無法交代。換句話說,基督徒的合一必須建立在以弗所書頭三章的教義上。如果有人對你說:“你信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我們都多少相信神,就可以合作。”你不妨這樣回答“可是你怎麼解釋以弗所書頭三章的教訓呢?若不是以它們為基礎,就沒有合一可言。”任何一種合一都必須合乎聖經,合乎教義,並且建立在對真理的認識上。

接着請留意,保羅說的是“聖靈”裡的合一。他不是指人為的友愛精神,也不是指學校、球隊的團結精神。這裡的靈是指聖靈。他在第四節作了同樣的強調:“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它的上下文裡所有“靈”都是指聖靈。由於這個事實常被人遺忘,現代人談的合一常常不合乎聖經。在我看來,那種合一完全是屬人的,不是聖靈產生的合一。

此處使徒所談的合一是由聖靈產生的合一。只有聖靈能帶來合一,只有聖靈能製造合一。保羅說得很清楚,這種合一不是你我能製造的。他甚至不要求我們這樣作,也不如此鼓勵我們。他要求我們謹慎,避免破壞已有的合一,就是聖靈親自促成的合一。我們應該保守合一,而不是製造合一。這是聖靈裡的合一,是聖靈的工作,是祂在我們裡面作成的。

由於以上說的屬實,接下去的論述也是真實的。使徒關心的合一是一種活的、有生命的合一。那不是機械式的合一。混合或合併與真正的合一不同,彼此之間有天淵之別。混合與合併是許多不同的部分因着特定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然而聖靈的合一卻是從裡面出發,向外擴展的。可以把它拿來與花朵、樹木、動物的身體相比。那種合一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人工製造的。由於它特有的本質,所以它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結果。那不是外在的,而是內裡的合一。

更進一步說,這種合一只能用聖靈的工作來解釋。我們若對有關聖靈的教義缺乏正確的認識,就無法明白這種合一。我們若以“它”稱呼聖靈,或只把祂當作一種力量,未明白祂乃是三一真神的一位,就不可能明白合一的道理。除非聖靈在我們裡面動恩慈的大工,我們無法感覺、經歷、實踐這種合一。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有時侯很難跟某些人談到合一的問題。他們有不相同的聖靈、更新、重生的教義。他們認為基督徒的信仰就是行善,合乎道德標準,謹守宗教儀式,或者熱衷于某一宗派或活動。他們對聖靈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你與這種人討論合一是無濟於事的。他們與那些承認聖靈工作的人之間不可能有合一。我們裡面沒有聖靈,就不能經歷合一;只有那些有聖靈內住、被聖靈光照的人,才能經歷合一。聖靈若在另一個人裡面,也在我裡面,我們就能立刻意識到被連結起來了,我們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合一。這是基本的條件。

第二章對聖靈帶來的合一有生動的說明。那些以弗所的外邦人原是“遠處的人”,“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如今得與猶太人一起進入應許之約。聖靈在他們裡面動工,也在猶太人裡面動工,所以他們就歸為一體了。有人高談忘記差異、尋找共同點、團結一致,這種說法與使徒在這裡的教導真是大相逕庭。你可以在政治、商業,或其他領域裡提倡消彌差異,但論到聖靈和祂的行動時,你就不能這樣說了。祂若不在我裡面,我就不能與任何有聖靈內住的人有屬靈的交通。祂若在我裡面,卻不在那人裡面,我也無法與那人相交。必須祂同時在我們兩個裡面,才有真正的交通。這是基督徒相交惟一的基礎。只有在聖靈掌權的地方,才能體會到聖靈裡的交通,才有這種合一存在。所以哥林多後書末了的祝福說:“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十三14)。聖靈在哪裡掌權,哪裡就有合一。

我們思想第四至第六節時,可以看出使徒如何一一詳細解釋這一點。此刻我們可以歸納說,聖靈所產生的合一主要是屬靈方面的、看不見的、內在的。當然它也表現在外面,因為我們基督徒在一起敬拜,同屬於一個教會,彼此不斷接觸。我們不是從外表開始,期望達到內裡的合一。我們乃是從裡面開始,然後表現在外頭。我們要時時記住這一點,特別是在閲讀近代有關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書籍,或聆聽這方面的講道時;他們通常的呼籲是:“我們應該一齊行動,一齊努力,一齊禱告,這樣我們就會開始感覺到合一的精神。”這否定了使徒的教訓。在生命的每一種跡象中,都是先有內在的原則,才有外面的表現。造物是如此,生殖也是如此。兩個蘊含著生命的微小細胞結合,可以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身體。身體並不是由各肢體鬆散地聚在一起組成的,而是各肢體和諧地互相連結。每一個肢體都是由中樞生命發展出來的。屬靈的合一也是一樣。聖靈的合一是看不見的,甚至也很難下定義。但它出現時,我們認得出來;我們與有聖靈內住的人交往時,也可以感覺這種合一的存在。我們的靈魂是看不見的,它卻是人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進一步說,我們確實是透過身體去接觸靈和魂的層面;靈和魂乃是藉着身體彰顯出來的。這是合一的原則。

我們思考過了合一的本質,現在要來看我們的責任。使徒特別選用的字本身頗具啟發性。他用的第一個詞是“竭力”。我們很容易把它想成“企圖去作”;但這不是它的原意。它真正的意思是“慇勤”,是從一個與速度有關的詞衍生來的。我們要迅速去作,表現出極大的熱忱和渴望——“竭力保守”。使徒說:基督徒蒙召,就當急切地、刻不容緩地把合一當作生活中最主要的目標,對信徒之間的合一投以最深的關切。

下一個詞是“保守”——“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保守”的意思是護衛、持定、保留。使徒並未要求我們促成或創造合一。他說: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合一自然存在;我們的責任是護衛它。沒有聖靈的工作,聖靈的內住,我們就不能成為基督徒。祂住在每一個真基督徒裡面。合一已經在那裡,我們的責任乃是護衛它、持定它、保留它。我們最關切的應該是如何捍衛這種寶貴、奇妙的合一。以弗所書第三章第十節說,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看見神的這個偉大設計都要訝異,就是祂在被贖的人——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中間帶來了合一。我們若相信神,就一定會感到自己的首要職責乃是捍衛這合一,不計代價地保護它,拼盡全力去持守它。

我們如何去作呢?使徒說得很清楚。不妨分成兩組來看。頭兩個詞是描述我們內在的性情,接下來的詞則是描述我們與別人的關係。第一個詞“謙虛”就是謙卑,特別指人心靈的謙卑。所有的希臘文字典都強調這一點。它與自高自大、驕傲狂妄是相對立的。謙虛是基督徒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神兒女的標誌。謙虛的意思是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才幹看得很低。套用登山寶訓的話,就是“靈裡貧窮”(中文和合本譯為“虛心”)。它與世界所謂的“強人”正相反;這個世界的精神是鼓勵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它也與現代流行的重視自我宣傳、主動爭取、雄心萬丈的潮流相反。現今世代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缺乏謙虛的美德,即使在神的教會中也不例外。正如古時屈梭多模(Chrysostom)所說的:“貪嗜權力是教會分裂最主要的導因。”

使徒在提出“謙虛”之後,接着就說到“溫柔”,這是必然的次序。“溫柔”的意思是內裡的柔和。它也蘊含了極大的能力,正如摩西為人極其謙和,他同時又是一個大有能力的人。他在裡面是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主耶穌也是心裡柔和。“溫柔”真正的含義是凡事順服神,不惜受冤屈。保羅自己也是一個溫柔的人。他可以一方面說出份量很重的話,語氣堅定,滿有權威;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從他的書信中發現他也有溫柔的一面。他在以弗所書第三章已表現了這種溫柔,他說:“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雖然他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使徒,他仍這樣說。要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最先要作到的兩件事,就是謙虛和溫柔。這是主耶穌的美德。祂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馬太在他的福音書第十二章也引用以賽亞的話描述耶穌:“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19~20節)。這正是我們在福音書裡所看到的耶穌。我們是屬祂的,是祂身子的肢體。因此使徒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上說:“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着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十1)。他也在提摩太后書如此勸勉:“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絶;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二23~25)。保羅其實是對提摩太說:這就是你應該有的行為;可能會有人與你意見相左;不要因此惱怒、生氣。不要與他們爭論,只要試着讓他們看見真理,用吸引人的方法將真理陳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脫離錯誤,回到真理中。

使徒彼得也以令人矚目的方式,給我們類似的勸勉。他在彼得前書說:“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五5)。請留意這個有趣的句子——“以謙卑束腰”,意思是以謙卑為衣服穿上。彼得寫這段話時,心中一定浮現出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記載的情景。在那裡我們看見神的兒子在世上,祂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祂知道祂是從神來的,又要回到神面前。祂拿來一條手巾,束在腰上,然後蹲下來洗門徒的腳。祂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以謙卑束腰”——把謙卑當作一條手巾,束在腰上。繫上謙卑的腰帶,蹲下來,洗別人的腳。這是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之秘訣。

但是保羅又加上“凡事”一詞——“凡事謙虛、溫柔”。他為什麼要加上這詞?它的意思是,“以各種可能有的謙虛溫柔”,“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隨地”。我們不只是在主日以謙卑束腰,一周中其他的日子就拋諸腦後。不論你在哪裡,作什麼,與誰來往,在什麼時間,都要以謙卑束腰——“凡事謙虛、溫柔”,不可須臾忘記。

這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性情和品格。我們是否謙卑?使徒說:“不要看自己過于所當看的。”“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需要謹慎,免得跌到。”我們對自己認識不清,就容易起分爭。有人以家世、背景自誇;有人以財富、地位、事業自誇;有人以頭腦、智能,甚至教義上的知識自誇,他可能驕傲到一個地步而引起分爭,並否認教義。謙虛!靈裡謙卑!有一次克倫威爾(Oliver Gromwell)說:“我以基督的心腸勸你們,要記住自己也可能犯錯。”這就是謙卑。

這些是我們基本的品格,我們當表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上。“忍耐”——就是指長久受苦。持續地控制住自己一段時間,不屈服在情感下。你可能碰到一個人,他的言談舉止使你厭煩。使徒說:要忍耐,不要衝動地去責備他、羞辱他、輕視他。堅持下去,要忍耐,不要受情感轄制。在聖經中,忍耐是神的屬性之一。如果神不忍耐,我們中間就無一人能存活至今,能成為基督徒。如果神不忍耐,就根本沒有基督教。忍耐是神對我們的態度;讓它也成為我們彼此對待的態度。我們必須自己忍耐別人,別人也必須忍耐我們。

然後是“寬容”。這些詞都是互相關連的。寬容是指“堅持抵擋試探”。有人引誘你去採取一種錯誤的態度或行動,這時你就當持守住自己,以對抗試探。忍受它,忍耐它,堅守下去。這樣作並不容易,對不對?但神呼召我們去過的生活是榮耀的,雖然也是艱難的。我們要為此感謝神。也許別人對事情的看法,或作事情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不要立刻回嘴;例如有人對保守聖靈裡的合一有所保留,不妨容忍他們,試着去瞭解他們。一個人若惹你厭煩,他很可能正遭遇逆境,或身體不適。也許他沒有你那麼好的機會,聽見這許多真理的講解,也許他的聰明才智遠不及你。要儘可能寬容那人,為他的言行、教義,或其他事找理由。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就不遺餘力地去說服他。不要一味只是數落、批評、忽視他,也不要輕看他,或對他不耐煩。我們要互相寬容,彼此忍耐。

請看使徒接下去的勸勉:“……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你若愛一個人,就會忍耐、寬容他,因為你心裡對他有興趣。你不會急着指出他錯你對的地方。你不論作什麼都是為他的益處着想。你愛他,對他感興趣,關心他,所以你能忍耐他。你若愛一個小孩,就會對他有耐性。他可能同一個問題問上一千遍,你仍然耐着性子回答他。你作過的事,孩子可能要求你再作一次,於是你在他的央求下作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精疲力竭為止。你可能還心甘情願去作,雖然體力已經吃不消了。這是因為你愛孩子。他並不知道,也不明白;何況要求稚齡的孩子去明白,也未免太不合情理。你必須降到他的地步,以謙卑為手巾系在腰上,跪下來,與他一般高。你若愛他,就會很自然、很樂意地這樣作。

使徒的重點是,我們彰顯出這些特質的時候,就持守了合一。因為我們是喜愛和平的,我們就容易與人相處,並且帶來和平。靈裡的合一是由和平產生的,“用和平彼此聯絡。”我們若是和平的,並且喜愛和平,使人和睦,我們就帶來和平與合一。

使徒其實是在重複基督耶穌在登山寶訓一開頭所說的話:“虛心的人有福了”,“哀慟的人有福了”,“溫柔的人有福了”,“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這些是基督徒的特質,我們是為此蒙召。我們若在這方面失敗了,那麼其他方面的成功都無濟於事。我在判斷事情時若破壞了和平,就是未在真理上保持平衡,不然就是我在性格上有所缺欠。一切教義的最終目標是保守住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一切行為的目的亦同。這是登山寶訓和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教訓。事實上這些也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使徒實際上是說,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使聖靈擔憂,讓聖靈在你裡面、在你們中間,結出榮耀的果子。你這樣作的時候,聖靈所賜的合一就因着你們以和平彼此聯絡而得以保守。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