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卷四 在基督里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2~3)

使徒用这两节和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一节,描述神召我们去过的基督徒生活之概括特质。现在他来到实用的部分。这种生活的概括特色是,“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心中应该以此为念。神召我们去过一种特殊的生活。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中的时候,祂使我们活过来。正如使徒稍早说的:“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二10)。

基督徒生活被描述为“行”,实在饶富意义。“行”是指行动、动作、进展。我们行事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不是留在原地不动,说:“阿!我已经得救了,我的罪已得赦免,大功告成了!”然后终此一生谈论信主的经过,总是回顾从前,在原地踏步。基督徒生活是一个过程,是往前推展的;总是有新的事待发现,新鲜的经验待享受。

使徒提到的第一件特别的事是,我们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为什么使徒首先提到这一点呢?答案见于以弗所书头三章,保罗在那里特别强调合一的原则。他在第一章第十节清楚指出,这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就定下的心意:“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主要目标。罪是一种毁灭的力量。罪不断地引起分争、分裂、不和。它在人里面制造分裂,使人与自己为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罪所导致的一连串争斗和挣扎。我们不停地面对善与恶、对与错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吗?不应该作吗?罪也在人与人中间制造分争,带来敌意、战争、冲突。整个世界被罪弄得四分五裂。

从某一方面说,救恩的中心目标是重新联合、带回、恢复人在犯罪堕落之前所享有的合一。使徒在第一章第十一至十三节说:“我们(指犹太人)也在祂里面得了基业,”然后又说:“你们(指外邦人)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接着他就在第二章作更详细的解说,指出“中间隔断的墙”已拆毁了,将两下合而为一,“造成一个新人”,有一个新的身体。他在第三章又说,这是一个奥秘,如今已启示出来了(5节)。所以当他说到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事时,无可避免地要先把合一的原则提出来。这是神伟大的设计,没有什么事比它更能彰显出神的荣耀。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最明显的特色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是解释第四章一开头的“因此”一词时,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我们若要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首先得记住这一点。

使徒继续探讨合一的问题,直到第四章第十六节,可见他对此问题的看重。从第十七节起,他才开始谈论到信徒的品格和行为;在这之前,合一是首要之务。

让我们来分析使徒的论述,看他如何探讨这个问题。他先在第二、三节提出有关合一的概括呼吁,然后从第四节开始一直到第十六节为止,提供我们必须保持合一的理由和论证。他先提出呼吁;然后为了帮助那些心中有疑问、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在合一上努力的人,他就介绍有关教会本质的教义。

我们先来看一般的呼吁——“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熟悉近代教会状况的人必然会同意,现代教会界最广为人谈论、探讨的,就非合一的问题莫属。现今是普世教会合一论盛行的世代,各处都在高谈合一、联盟、恢复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探讨使徒对这个主题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各方相关的言论固然不少,但很多都流于松散,缺乏根据;我们必须合乎圣经,看看新约对这件事说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来看合一的本质。使徒不只是呼吁一种概括的友谊、手足之情,或同伴之爱;他也不是呼吁一种敌忾同仇、共御外侮的联盟。这些消极的联盟固然也很重要,因为现代人谈合一时,都是从这角度出发。其实这一类论调大多很含糊,在提出合一的呼吁时,他们往往强调世界的分化现象。一边是无神论的势力,如共产主义或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是相信神的人。所以他们呼吁,不论你是以何种方式相信神,都应该团结起来,对抗无神论者。他们说:“不必太在乎你信什么,只要有一种友善的精神就行了,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共御仇敌。”

显然的,我们必须审查这种态度,并且在研读使徒这一章的教训时,心中记住现代人的合一观念。我们一定得强调一件重要的事:不论使徒讲的是哪一种合一,都必然是直接从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产生的结果。你不能一下子跳到以弗所书第四章,从那里开始读。这样作不但忽略了上下文,而且对“因此”一词无法交代。换句话说,基督徒的合一必须建立在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义上。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信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都多少相信神,就可以合作。”你不妨这样回答“可是你怎么解释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呢?若不是以它们为基础,就没有合一可言。”任何一种合一都必须合乎圣经,合乎教义,并且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

接着请留意,保罗说的是“圣灵”里的合一。他不是指人为的友爱精神,也不是指学校、球队的团结精神。这里的灵是指圣灵。他在第四节作了同样的强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它的上下文里所有“灵”都是指圣灵。由于这个事实常被人遗忘,现代人谈的合一常常不合乎圣经。在我看来,那种合一完全是属人的,不是圣灵产生的合一。

此处使徒所谈的合一是由圣灵产生的合一。只有圣灵能带来合一,只有圣灵能制造合一。保罗说得很清楚,这种合一不是你我能制造的。他甚至不要求我们这样作,也不如此鼓励我们。他要求我们谨慎,避免破坏已有的合一,就是圣灵亲自促成的合一。我们应该保守合一,而不是制造合一。这是圣灵里的合一,是圣灵的工作,是祂在我们里面作成的。

由于以上说的属实,接下去的论述也是真实的。使徒关心的合一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合一。那不是机械式的合一。混合或合并与真正的合一不同,彼此之间有天渊之别。混合与合并是许多不同的部分因着特定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然而圣灵的合一却是从里面出发,向外扩展的。可以把它拿来与花朵、树木、动物的身体相比。那种合一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人工制造的。由于它特有的本质,所以它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那不是外在的,而是内里的合一。

更进一步说,这种合一只能用圣灵的工作来解释。我们若对有关圣灵的教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无法明白这种合一。我们若以“它”称呼圣灵,或只把祂当作一种力量,未明白祂乃是三一真神的一位,就不可能明白合一的道理。除非圣灵在我们里面动恩慈的大工,我们无法感觉、经历、实践这种合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有时侯很难跟某些人谈到合一的问题。他们有不相同的圣灵、更新、重生的教义。他们认为基督徒的信仰就是行善,合乎道德标准,谨守宗教仪式,或者热衷于某一宗派或活动。他们对圣灵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你与这种人讨论合一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与那些承认圣灵工作的人之间不可能有合一。我们里面没有圣灵,就不能经历合一;只有那些有圣灵内住、被圣灵光照的人,才能经历合一。圣灵若在另一个人里面,也在我里面,我们就能立刻意识到被连结起来了,我们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合一。这是基本的条件。

第二章对圣灵带来的合一有生动的说明。那些以弗所的外邦人原是“远处的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如今得与犹太人一起进入应许之约。圣灵在他们里面动工,也在犹太人里面动工,所以他们就归为一体了。有人高谈忘记差异、寻找共同点、团结一致,这种说法与使徒在这里的教导真是大相径庭。你可以在政治、商业,或其他领域里提倡消弥差异,但论到圣灵和祂的行动时,你就不能这样说了。祂若不在我里面,我就不能与任何有圣灵内住的人有属灵的交通。祂若在我里面,却不在那人里面,我也无法与那人相交。必须祂同时在我们两个里面,才有真正的交通。这是基督徒相交惟一的基础。只有在圣灵掌权的地方,才能体会到圣灵里的交通,才有这种合一存在。所以哥林多后书末了的祝福说:“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十三14)。圣灵在哪里掌权,哪里就有合一。

我们思想第四至第六节时,可以看出使徒如何一一详细解释这一点。此刻我们可以归纳说,圣灵所产生的合一主要是属灵方面的、看不见的、内在的。当然它也表现在外面,因为我们基督徒在一起敬拜,同属于一个教会,彼此不断接触。我们不是从外表开始,期望达到内里的合一。我们乃是从里面开始,然后表现在外头。我们要时时记住这一点,特别是在阅读近代有关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书籍,或聆听这方面的讲道时;他们通常的呼吁是:“我们应该一齐行动,一齐努力,一齐祷告,这样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合一的精神。”这否定了使徒的教训。在生命的每一种迹象中,都是先有内在的原则,才有外面的表现。造物是如此,生殖也是如此。两个蕴含着生命的微小细胞结合,可以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身体。身体并不是由各肢体松散地聚在一起组成的,而是各肢体和谐地互相连结。每一个肢体都是由中枢生命发展出来的。属灵的合一也是一样。圣灵的合一是看不见的,甚至也很难下定义。但它出现时,我们认得出来;我们与有圣灵内住的人交往时,也可以感觉这种合一的存在。我们的灵魂是看不见的,它却是人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进一步说,我们确实是透过身体去接触灵和魂的层面;灵和魂乃是藉着身体彰显出来的。这是合一的原则。

我们思考过了合一的本质,现在要来看我们的责任。使徒特别选用的字本身颇具启发性。他用的第一个词是“竭力”。我们很容易把它想成“企图去作”;但这不是它的原意。它真正的意思是“殷勤”,是从一个与速度有关的词衍生来的。我们要迅速去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渴望——“竭力保守”。使徒说:基督徒蒙召,就当急切地、刻不容缓地把合一当作生活中最主要的目标,对信徒之间的合一投以最深的关切。

下一个词是“保守”——“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保守”的意思是护卫、持定、保留。使徒并未要求我们促成或创造合一。他说: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合一自然存在;我们的责任是护卫它。没有圣灵的工作,圣灵的内住,我们就不能成为基督徒。祂住在每一个真基督徒里面。合一已经在那里,我们的责任乃是护卫它、持定它、保留它。我们最关切的应该是如何捍卫这种宝贵、奇妙的合一。以弗所书第三章第十节说,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看见神的这个伟大设计都要讶异,就是祂在被赎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中间带来了合一。我们若相信神,就一定会感到自己的首要职责乃是捍卫这合一,不计代价地保护它,拼尽全力去持守它。

我们如何去作呢?使徒说得很清楚。不妨分成两组来看。头两个词是描述我们内在的性情,接下来的词则是描述我们与别人的关系。第一个词“谦虚”就是谦卑,特别指人心灵的谦卑。所有的希腊文字典都强调这一点。它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是相对立的。谦虚是基督徒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神儿女的标志。谦虚的意思是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才干看得很低。套用登山宝训的话,就是“灵里贫穷”(中文和合本译为“虚心”)。它与世界所谓的“强人”正相反;这个世界的精神是鼓励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它也与现代流行的重视自我宣传、主动争取、雄心万丈的潮流相反。现今世代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缺乏谦虚的美德,即使在神的教会中也不例外。正如古时屈梭多模(Chrysostom)所说的:“贪嗜权力是教会分裂最主要的导因。”

使徒在提出“谦虚”之后,接着就说到“温柔”,这是必然的次序。“温柔”的意思是内里的柔和。它也蕴含了极大的能力,正如摩西为人极其谦和,他同时又是一个大有能力的人。他在里面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主耶稣也是心里柔和。“温柔”真正的含义是凡事顺服神,不惜受冤屈。保罗自己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可以一方面说出分量很重的话,语气坚定,满有权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他的书信中发现他也有温柔的一面。他在以弗所书第三章已表现了这种温柔,他说:“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祂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虽然他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使徒,他仍这样说。要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最先要作到的两件事,就是谦虚和温柔。这是主耶稣的美德。祂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马太在他的福音书第十二章也引用以赛亚的话描述耶稣:“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19~20节)。这正是我们在福音书里所看到的耶稣。我们是属祂的,是祂身子的肢体。因此使徒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说:“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林后十1)。他也在提摩太后书如此劝勉:“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二23~25)。保罗其实是对提摩太说:这就是你应该有的行为;可能会有人与你意见相左;不要因此恼怒、生气。不要与他们争论,只要试着让他们看见真理,用吸引人的方法将真理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脱离错误,回到真理中。

使徒彼得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给我们类似的劝勉。他在彼得前书说:“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五5)。请留意这个有趣的句子——“以谦卑束腰”,意思是以谦卑为衣服穿上。彼得写这段话时,心中一定浮现出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记载的情景。在那里我们看见神的儿子在世上,祂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祂知道祂是从神来的,又要回到神面前。祂拿来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然后蹲下来洗门徒的脚。祂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以谦卑束腰”——把谦卑当作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系上谦卑的腰带,蹲下来,洗别人的脚。这是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之秘诀。

但是保罗又加上“凡事”一词——“凡事谦虚、温柔”。他为什么要加上这词?它的意思是,“以各种可能有的谦虚温柔”,“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随地”。我们不只是在主日以谦卑束腰,一周中其他的日子就抛诸脑后。不论你在哪里,作什么,与谁来往,在什么时间,都要以谦卑束腰——“凡事谦虚、温柔”,不可须臾忘记。

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性情和品格。我们是否谦卑?使徒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到。”我们对自己认识不清,就容易起分争。有人以家世、背景自夸;有人以财富、地位、事业自夸;有人以头脑、智能,甚至教义上的知识自夸,他可能骄傲到一个地步而引起分争,并否认教义。谦虚!灵里谦卑!有一次克伦威尔(Oliver Gromwell)说:“我以基督的心肠劝你们,要记住自己也可能犯错。”这就是谦卑。

这些是我们基本的品格,我们当表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上。“忍耐”——就是指长久受苦。持续地控制住自己一段时间,不屈服在情感下。你可能碰到一个人,他的言谈举止使你厌烦。使徒说:要忍耐,不要冲动地去责备他、羞辱他、轻视他。坚持下去,要忍耐,不要受情感辖制。在圣经中,忍耐是神的属性之一。如果神不忍耐,我们中间就无一人能存活至今,能成为基督徒。如果神不忍耐,就根本没有基督教。忍耐是神对我们的态度;让它也成为我们彼此对待的态度。我们必须自己忍耐别人,别人也必须忍耐我们。

然后是“宽容”。这些词都是互相关连的。宽容是指“坚持抵挡试探”。有人引诱你去采取一种错误的态度或行动,这时你就当持守住自己,以对抗试探。忍受它,忍耐它,坚守下去。这样作并不容易,对不对?但神呼召我们去过的生活是荣耀的,虽然也是艰难的。我们要为此感谢神。也许别人对事情的看法,或作事情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不要立刻回嘴;例如有人对保守圣灵里的合一有所保留,不妨容忍他们,试着去了解他们。一个人若惹你厌烦,他很可能正遭遇逆境,或身体不适。也许他没有你那么好的机会,听见这许多真理的讲解,也许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你。要尽可能宽容那人,为他的言行、教义,或其他事找理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就不遗余力地去说服他。不要一味只是数落、批评、忽视他,也不要轻看他,或对他不耐烦。我们要互相宽容,彼此忍耐。

请看使徒接下去的劝勉:“……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你若爱一个人,就会忍耐、宽容他,因为你心里对他有兴趣。你不会急着指出他错你对的地方。你不论作什么都是为他的益处着想。你爱他,对他感兴趣,关心他,所以你能忍耐他。你若爱一个小孩,就会对他有耐性。他可能同一个问题问上一千遍,你仍然耐着性子回答他。你作过的事,孩子可能要求你再作一次,于是你在他的央求下作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你可能还心甘情愿去作,虽然体力已经吃不消了。这是因为你爱孩子。他并不知道,也不明白;何况要求稚龄的孩子去明白,也未免太不合情理。你必须降到他的地步,以谦卑为手巾系在腰上,跪下来,与他一般高。你若爱他,就会很自然、很乐意地这样作。

使徒的重点是,我们彰显出这些特质的时候,就持守了合一。因为我们是喜爱和平的,我们就容易与人相处,并且带来和平。灵里的合一是由和平产生的,“用和平彼此联络。”我们若是和平的,并且喜爱和平,使人和睦,我们就带来和平与合一。

使徒其实是在重复基督耶稣在登山宝训一开头所说的话:“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这些是基督徒的特质,我们是为此蒙召。我们若在这方面失败了,那么其他方面的成功都无济于事。我在判断事情时若破坏了和平,就是未在真理上保持平衡,不然就是我在性格上有所缺欠。一切教义的最终目标是保守住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一切行为的目的亦同。这是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的教训。事实上这些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五22~23)。使徒实际上是说,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使圣灵担忧,让圣灵在你里面、在你们中间,结出荣耀的果子。你这样作的时候,圣灵所赐的合一就因着你们以和平彼此联络而得以保守。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