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因此”

卷四 在基督裡合一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因此,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四1~3另譯)

這番話不僅啟開了新的一章,並且也引介出以弗所書一個新的段落。正如新約大部分的使徒書信一樣,以弗所書也可以分成兩個主要部分。這裡我們來到了第二部分的開頭。為了方便起見,以弗所書共分成六章;它的教訓則分成兩大部分,每部分各三章。

第一部分的三章,完全是教義性的。使徒以他自己奇妙的方式,將基督徒信仰的基本教義展示、陳述出來;這些是明白救恩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以弗所書頭三章可以說是基督徒信仰之教義最偉大的陳列。使徒完成了這一部分工作之後,接下去要將他的教義運用出來;他要指出教義如何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第四章開頭是一個關鍵,將以弗所書截然劃分成兩部分。

然而我必須立刻指出:不要過分強調這種劃分。我們很快會發現,到了第四章第四節,使徒又回頭講到教義,畢竟教義與實踐兩者本來就難以完全分隔。任何人想要硬把它們分開,就錯失了基督徒信仰的榮耀。

使徒保羅使用“因此”一詞(編按:中文聖經和合本未譯),把信仰和實際的關係標示得很清楚。他已陳述出教義,現在來到實用的部分。他在實用部分一開始就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換句話說,他又回到了教義的部分。但他並未停留在那裡。他暫時回到教義的部分是為了帶出教義的實用性,並且讓我們明白他所使用的方法。

因此,使徒在第四章呼籲以弗所信徒,要他們將他的教訓付諸實行。他提醒他們明白基督徒信仰的偉大教義所必然產生的結果。我在這裡要問一個問題:當我說現在我們要討論基督徒教義的實用部分時,你心裡有什麼反應?前一卷我們已討論過第三章末了那段奇妙的經文,信心多少得到了堅立;我們也試着與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我們也看到神的大能大力在我們心裡作工,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那真是一個愉悅的巔峰。現在我們要來思考這種豐富的經歷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讓我把這個問題重複一次。你是否覺得以弗所書接下去的三章似乎與前面已達到的高峰格格不入?你是否情願我們的研討就停在第三章末了,我們就可以自由翻到聖經其他有關教義的部分,思想基督徒生活和經歷中一些崇高、美好的時刻?

這是一個實際而重要的問題。我不知道你是否和彼得在變像山上的感覺一樣。當時彼得、雅各、約翰與耶穌一同在山上,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形像。他們看見了那榮耀的情景,也看到摩西和以利亞,並聽見天上發出的聲音。彼得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彼得實際上是說:“這裡太好了,我們就留下來吧!我知道山腳下的情形,那兒充滿邪惡、愁苦。我們留在山上,不用下去了,好不好?”這也是你的感覺嗎?我得坦白承認,我也有同樣的感覺。但你若被這種感覺控制,就未免犯錯了。使徒也警告我們,要防範這種情形。他用“因此”一詞提出他的警告。

我們無權停留在第三章末了。聖經的分章分節,是為了我們讀起來方便,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是有時侯它也可能造成一些危險。使徒並不是根據每一章的標題來寫信,他寫下這卷書信時,是指望讀的人能從頭讀到尾,一氣呵成。事實上他几乎是命令我們這樣作;我們的責任乃是跟着他的思路走。他說:“因此,我……”,接着他說:跟着我;這是我們的工作。正如主耶穌沒有接受彼得在山上搭棚子的建議,仍舊下山去接待那位父親和他被鬼附的兒子,我們也必須回到生活中,將這些偉大的教義應用到日常生活裡。我再重複說,使徒邀請我們跟從他的引領,將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教義實際運用出來。

保羅用“因此”一詞作媒介,現在我打算從這個詞來歸納幾件事。“因此,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使徒用“因此”一詞教我們怎麼讀聖經。我們都需要學習如何讀經。我前面已提過,主要的原則是,我們絶不可斷章取義。要讀整本聖經,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忽略。照着本性我們並不喜歡這樣做;我們都有自己偏愛的經文。也許是某些詩篇,或新約中的某卷書信,或福音書中的某些畫面,我們每一次讀到就深受感動。一打開聖經時,我們很自然會想再三去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而這種傾向和習慣卻會造成基督徒生活和經歷上的不平衡。我們應該奉行的一個規則是,讀經時從創世紀開始,一直讀到啟示錄,不省略任何一卷,讓神的話來引領你。我們若相信聖經是神的話,那麼聖經的每一部分都是神的話。因此聖經每一部分,不論是歷史、家譜、教訓,都有其意義。我們應該徹頭徹尾地讀,把握整個含義。

換另一種方式說,讀經最危險的態度莫過于斷章取義。在研讀以弗所書第四章時,我們也很容易犯此錯誤。但是“因此”一詞禁止我這樣作,要求我必須把教訓實踐出來,才能繼續下去。我不能把這些教訓孤立起來,必須加以運用,思考前因後果。當然,把這些經節掛在家裡的牆上,或閲讀“靈修日引”一類收集經文的冊子,都有其價值,但不要忘了單單那樣作有危險性,因為讀經需要平衡,每一節經文和其上下文都是重要的。我們正在研討的這段經文也足以說明我所強調的這一點。教會漫長的歷史上,有那麼多侵擾教會的異端興起,大半是因為人們忘記了這個原則。他們把一段經文從上下文中抽離出來,單根據這一小段經文,就發展出一套教義。如果他們把上下文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避免這錯誤。要記住,“因此”一詞提醒我們聖經的完整性,以及整體看待聖經的重要,並且指出把一段經文從上下文提出來單獨思考乃是不智之舉。

第二件事更重要: “因此”是一個連接詞,把我們引向前述那些教義的亮光所指出我們基督徒當過的生活。你會發現新約使徒書信都有一個概略的原則——使用“因此”來作回應。他們都先從基本教義開始。敘述完教義之後,使徒就說“因此”——在前述教義的亮光下,得出了下面的結果。由於這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事,我必須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有一種危險總是存在的,就是忘記基督徒信仰乃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些人特別容易受此危險的影響。當然另有一些人單單強調這一點,他們對教義一無所知,也毫無興趣。這種人把基督徒信仰當作一個道德或倫理系統。但我現在勉勵的對象乃是那些有福音派思想的人,提醒他們不要落入只注重教義的危險。

有些人天生就是讀書人;他們稟承中上之資,喜歡閲讀、研究、辨明、接觸偉大的真理和教義。他們最容易陷入的危險就是把全部時間花在教義上,而且停留在教義中。他們讀了以弗所書的前半部,來到第三章末了,然後說:“剩下的顯然是運用的部分,我早知道了。”他們就停在那裡,不再繼續讀下去;他們停留在教義上。他們讀有關教義和神學的書,這固然很好,值得鼓勵,但是這也有可能成為撒但的網羅。從教會歷史上我們看見有一些教會、宗派,或團體,花很多時間在討論、爭辯、強調某些教義上,卻忘了他們身邊有那麼多人尚未得救。他們未把教義轉換成實際,他們專心投注在教義上,甚至彼此相爭,以致牴觸了他們所相信的合一之教義。我們固然先要有教義。但絶對不能只停留在教義上。

還有一種人,他們的危險是隻停留在經驗中。例如他們念了以弗所書第三章末了幾節,那裡描述基督徒可以從經歷中明白基督的愛,並且被這大愛感動,被神的豐富所充滿;他們就感覺其他一切事都無關緊要了。教會歷史中有一些人,窮一生之力尋求經歷。從某方面說,這是修士和隱士易陷的危險;而福音派教會中確實有不少所謂的修士和隱士,這些人私底下企圖、甚至實際地與世隔絶,一心追求經歷神的大愛,和尋求神的彰顯。他們太在乎這一類的事,以致對別的事一概不聞不問。不論是那些只對教義有興趣的人,或只對經歷有興趣的人,都忽略了“因此”一詞。這詞可以幫助我們不致落入這些危險。

從保羅寫給提多的信,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論述。他寫到主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時這樣說:“祂為我們舍了自己。”但他沒有接著說主耶穌捨命的目的是要賜給我們奇特而狂喜的經歷,他乃是說:“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二14)。主耶穌自己也說過:“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十三17)。明白教義,這本身是一件需負責任的事;擁有崇高、難得的經歷,這本身也帶來極大的責任。我們知道得越多,所求於我們的也越多。向多得的人就多取。所以我們若真正把握了以弗所書頭三章的偉大教義,就要記住“因此”一詞。不可停留在此,必須繼續進到實際生活中,把基本教義應用在日常生活裡。站在山頂固然是一種榮耀的經歷,但我們也必須下到低谷,下到生活中一切的難處裡。圍繞我們的是一個不敬畏神的世界;除非我們藉着傳講福音,和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見證,向世人傳講基督,否則他們永遠無法認識主。我們必須顯示出我們所知道的、所擁有的;而最重要的是,將我們所相信的這位神顯揚出來。

第三,“因此”一詞提醒我們,我們活出的生活應該是應用教義的結果。這是必須再三強調的。“因此”一詞不僅告訴我們要過實際的生活,並且也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質乃是取決於教義,是應用教義而產生的結果。使徒陳列這些事情的次序,是饒富意義的。教義必須總是在前頭,不可前後顛倒。我再說一次,這是新約一貫的作法:先提出教義,再論到實際的運用。在明白教義之前,不可倉促行動。這是新約有關成聖教義最重要的原則。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因此”這個詞將成聖的教義介紹給我們了。儘管以弗所書頭三章有各種驚人的教訓,論到成聖卻不如這兩個字教導我們的多。即使到了第三章末了也未論及成聖的教義。一直到了第四章第一節的“因此”,才將成聖的教義介紹出來。聖靈的印記不是成聖,經歷聖靈不是成聖,認識基督的愛不是成聖,被神所充滿的充滿了也不是成聖。那麼這些事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些事乃是促進成聖,激勵成聖,給我們成聖的動機;但它們本身並不是成聖。

關於這一點,我要強調幾個原則。在“因此”一詞的亮光下,我必須指出,成聖不是一個可以伸手接受的禮物;必須在教義的亮光中去獲取。它是必不可少的,是神命令的。此外,成聖顯然也不是一種經歷,因為保羅講到它的時候是使用勉勵的形式。我們應該明白這些事彼此之間的關係。使徒提到的這一切偉大經歷,和他所教導的,都是為了鼓勵我們“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教義和經歷提供我們成聖的動機,在我們心中激起成聖的渴望,提醒我們有神的大能作工,我們就可能成聖。使徒告訴我們:“神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他作了這些提醒之後,實際上就對我們說:“根據以上的真理,我勉勵你們去實行出來,運用在日常生活裡。”

為了說得更清楚,我不妨再使用一次前面我討論第一章有關“聖靈的印記”時所用過的那個例證。我們可以說,經歷和教義的關係在一邊,成聖在另一邊。我們重生的那一刻,成聖的過程就開始了。我們接受生命的種子,這生命就開始在我們裡頭運行。我們不能分幾個梯次擁有基督。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一30)。我們無法單單靠祂稱義,過一陣子再靠祂成聖。祂是完整的基督,是無可分割的,所以神的生命進入我們裡面的那一刻,成聖的過程就開始了。

這是我要舉的例證:想像有一個農夫或園丁,將種子撒在地裡,然後用幾種不同的機器輾過。種子種在地裡了,但這並不是結局。它不單是“死了、埋葬了”。種子是有生命的,不久它就會開始萌芽、生長。也許有一陣子你看不出有什麼動靜,但過了一些時日,地的表面冒出了綠芽,由於它太小,你几乎很難看清楚,但你知道它在繼續長大。然後是一段烏雲密佈的日子,陽光都藏起來不肯露面了。似乎一切都停頓下來。但是忽然之間,氣候改變了;甘霖普降,接着是燦爛溫暖的陽光。眨眼之間你几乎能目睹這些嫩芽茁壯起來。到底怎麼回事?生命不是在雨裡,也不是在陽光裡,它乃是存在於種子本身,在小小的新芽裡。雨水和陽光的價值在於提供刺激生長的要素。它們激發、促進生長。生命原本已在種子裡。我們對基督徒生命的經歷,以及對教義的瞭解,都具有類似的功能。經歷可以促進成聖。當我靠近主,體會到祂的同在時,就不願意犯罪。我感覺祂的愛,這時我就視罪為眼中釘,深感厭惡。對教義的把握也具有同樣的果效。經歷和知識能刺激、鼓勵、促進成聖;然而成聖本身不是一種經歷,那是接受生命和知識的結果,是我自己必須主動開始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2~13)。

使徒說他在勸他們,勉勵他們,激動他們。他並不是僅僅告訴他們,既然已明白了這些偉大的教訓,現在他們只要“仰望主”就夠了。如果使徒相信這一類有關成聖的教訓,他大可以在此處就結束以弗所書,沒有必要寫接下去的三章了。他只需聲明:“看了這些教義,如今你只需仰望主,讓祂在你裡面活出祂的生命來。你什麼也不必作,只要仰望主就行了。”

這與使徒所說的大異其趣。他說:“我……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前面那種教導——你什麼都不必作,只需要把成聖當作禮物接受下來,讓基督在你裡面活出祂的生命——都是忽視聖經的教訓,與聖經相牴觸的。使徒在以弗所書末了這三章說得很詳細。他說:“不要再偷”;又勉勵我們當避免“淫詞、妄語”。他論到細節的部分,他激勵以弗所人,他譴責、命令、呼籲他們,與他們辯論,再三叮嚀吩咐。他這樣作是因為這是新約有關成聖的教導。成聖是神藉着運行在我們裡面的能力,透過我們所相信的教義和祂恩慈的手所賞賜給我們之經歷所得到的結果。主耶穌對此有很清楚的解釋,居然還有人會在這一點上走偏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說到這個真理:“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我們是因祂的真理成聖。在教義的亮光下,我們“因此”得以過成聖的生活。

成聖之道,首在充分明白聖經的教訓。我們必須把握聖經裡面描述的救恩之道。我們要看清楚神呼召我們去作的事,以及祂擺在我們前頭的榮耀潛能。我們明白、把握得越多,就會越迫切地想實行出來。我們會看到這些事是必然臨到的;我們將看見它們的邏輯本質和次序。“因此”一詞的意義和信息若被忽略了,會導致人對聖經的誤解。有些傳道人一方面傳講“到耶穌這裡”、“來親近基督”、“接受救恩”,一方面又傳講一些別的福音,叫人“降服”。他們說:“你只需降服;由於基督的生命在你裡面,你自然會成聖。”這是因為他們未明白“因此”一詞的含義。然而在聖經裡,教義和經歷是不可分開的。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們分開。應該總是將兩者一起傳講,一起運用。保羅說:不要停在第三章末了,他的“因此”一詞就是吩咐我們繼續下去,免得我們使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受損。我們不可以停在教義上,也不可以停在經歷上。不要把稱義和成聖分開。救恩是完整的,“因此”一詞把各部門連結在一起。我們絶對不能為了理論、方法,或特別的經歷,而違反聖經。願神賜給我們恩典,得以明白“因此”一詞的意義。我們的成聖是教義和經歷必然產生的結果,因為有神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們重生的那一刻,成聖的過程就開始了;我們的職責是“恐懼戰兢”,全力以赴,以完成成聖的大工。

此外使徒也提出他為什麼這樣作的理由。我們為此蒙召,所以才會有這些事臨到我們。再讀一次以弗所書頭三章——“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你相信這句話嗎?你若相信,“因此”一詞必然會立刻浮現在你面前。你裡面的一切會使你配得這一切福氣。或者再來看第一章第十節:“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你相信神在基督裡定意要使萬物重新合一嗎?你若相信,就會說:“我不能違反神的心意,我必須竭盡己力,以配合、促進祂的心意實現。”你相信神在同一章第十四節說的話嗎?祂說:“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產業)被贖。”你相信神使你和基督同作後嗣,將來要繼承那榮耀的產業?你若相信,就會接受使徒約翰的邏輯次序,與他同聲說:“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

我們對教義的真理把握得越多,裡面就越渴望聖潔。我若真正相信當我還“死在過犯罪惡中”的時候,神使我活過來,祂差祂的兒子來到世上,為我的罪受死,使我得免地獄的刑罰,並且得救進入神國——我若真相信這些,就不得不說:“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這是必然的結果,我無法推翻這個邏輯。我們已一一研討了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一章至第三章擺在我們面前的偉大教義,並且記得我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我活在世上時若相信這真理,我就知道自己無權任意妄為。“因此”!這是無可否認的邏輯,無法避免的結論。由於我相信這教義,我就渴望成為聖潔,一天天成聖。主說過:“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

以上我們看到“因此”一詞的重要,以及不可斷章取義、不單靠感覺的重要;我們應該讓神的話引導,這樣我們就能說,願“祂榮耀的恩典得着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