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基督徒告白的試驗

卷一 神終極的心意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的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弗一15-16)

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於從第三節開始,沒有中斷一直到第十四節末了之偉大陳述的研讀。它即使不是聖經各處所見之基督徒信仰最偉大的陳述,也確實是最偉大的陳述之一。使徒既已完成了他的陳述,現在就轉向他正在寫信給他們的這些以弗所人,以及其他的教會,要應用他剛剛所說的。

我們千萬不可忘記,這是一封教牧信函,它的目的絶對是實用性的。我們一定不可以將使徒想成是一個坐下來寫篇神學論文的神學家;他的目的是要在基督徒日常生活上幫助他們、剛強他們、鼓勵他們。這就是使徒所用的方式;使徒相信,要幫助基督徒,最佳的途徑是教導他們基督徒的偉大教義,然後將教義應用在他們身上。

所以使徒在這裡似乎認為,到目前為止,他和他的讀者已經查考了基督教的精髓。他感到非常喜樂,這不只是給猶太人的,也是給外邦人的;這兩班人在基督裡、在那即將來臨之大收成上一同有分。他所特別關心的是,他正在寫信給他們的這些以弗所信徒,應該明白他們是有分于這些福分的;所以他以一個強調用的「因此」開始新的段落,這個字是用來連接前後兩個部分的環節。因為他所描述的事對於以弗所的基督徒而言是真實的,他就告訴他們說他繼續不斷為他們禱告,沒有停止他的禱告――「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的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

然後,使徒就接下去說明他禱告的精確性質。請留意:就像基督徒的禱告始終該有的光景一樣,他的禱告有兩方面。第一,他「不住的」為他們感謝神。他為了他們是在基督徒的生活裡這個事實,為了他們與猶太人一同在那即將臨到之偉大、榮耀之神的國裡同為後嗣,並一同承受產業而感謝神。他們已經受了印記,他們已經得了聖靈的憑據,他們仰望「神所買的產業之救贖」的時候來到。他的感謝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它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一個真基督徒不會因為別人也成為基督徒而歡欣的。再沒有一件事,比知道別人也在同一個地位上、享受同樣的福分更叫信徒心裡歡喜的。所以使徒向神獻上他不住的禱告與感謝;然後――只有這樣以後――他開始獻上他的祈求,我們可以在第十七節至本章末了見到它。

我們若能將本章大致的結構牢記在心,會極有助益。使徒以教義性的陳述開始,那就是我們已經研讀過的。他接下去就為了以弗所人能在他所提的一切福分上有分而感謝神。然後,因為這樣,他就不住為他們向神禱告,祈求神使他們信心的悟性能夠增進、發展,多而又多地經歷它。藉此,他將基督徒該有的生活向我們作了傑出的描述。對於使徒所已經描述的那些偉大而榮耀的事,我們應該有更深的領悟,並實際的經歷。

當我們來看本章的最後一段時,我們發現使徒是從為以弗所基督徒感謝神開始的。但他怎麼知道他們是基督徒呢?他告訴我們說他聽聞了關於他們的一些事:「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有些人因為使徒用「聽見」一詞而覺得有問題。因為我們在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讀到:頭一個將福音帶到以弗所、並向其中的居民傳講的,就是保羅自己,而那些相信的人大半是他事奉所結的果子。要解決這明顯的矛盾,我們可以指出:保羅所聽見的,是他們不單進入基督徒生活中,更持續在其中。他們仍然在運用他們的信心;那不是來了又去的情緒化舉動;他們繼續相信,繼續作基督徒。保羅既聽這個消息,就為此感謝神。不單如此,可能也有許多人是在保羅離開以弗所之後才進入教會的,他聽說了這些人也悔改歸正。而且,若是如我們早先所說的,這可能是一封傳閲的書信,傳閲的範圍包括使徒未曾到訪的教會在內,那麼我們就可以瞭解他為什麼會說他「聽見」他們的信心了。他顯然有理由知道他正在寫信的對象是繼續過着基督徒的生活。

但保羅到底聽見關於這些基督徒的什麼事呢?叫使徒對他們這麼清楚之確據的,究竟是什麼呢?當他屈膝在神面前,為他們感謝神時,他心中想到的究竟是什麼呢?這一點很要緊,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應用在我們自己身上的試驗。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呢?別人怎麼能夠知道我們是基督徒呢?我們為著自己是基督徒而感謝神,為了別的基督徒而感謝神,所根據的理由何在?一個人可能會說他是一個基督徒,但僅僅這個事實並不證明他就是基督徒了。歷世歷代的教會歷史都證明,這或許是我們經常可能陷入之最大的錯誤之一。有時候,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可能就是基督徒信仰最大的敵人。我們自認為是基督徒,光是這個事實是不夠的;其他人可能會說我們是基督徒,但單是這個事實也是不夠的。一定得有某種試驗。如果我們要有真正的、紮實的確據,那麼我們就必須有一些有效的試金石可供應用;感謝主!使徒在這裡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試金石。

新約聖經為基督徒提供許多這類的試金石。約翰一書的寫成,其特殊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要使我們能夠試驗自己是否在這信仰中。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人說:「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林後十三5)。新約書信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勸勉。但使徒在這裡把一切的試驗縮減成兩個。我們可以十分肯定,他既然這麼作,我們就可以將它們視為嚴謹的試驗。我們不需要將所有的試驗都應用在自己身上;我們所需要作的,就是把這位屬神的人在這裡所提出的兩個試驗應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我們通過這兩個試驗,我們就可以為自己歡喜快樂。你可以在有空時採用其他的試驗,但如果你要將它們全部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那麼這兩個就是你可以應用的試金石。我們如果通不過這兩個試驗,那麼不管其他的試驗法在我們身上顯為何等真實,都還是不夠的。我這麼說,是根據使徒的權柄。他把關於這些人之把握和確據的理由告訴我們;我們發現它們也是在新約聖經普遍可見的兩個試金石。其中一個主要是關係到我們的信心,另一個主要是關係到我們的實行。我們又再次見到信心與行為,它們是一起出現的,絶對不可以將它們分開。它們是不可以分割的;若只有其一而沒有其二,是沒有價值的。

這是新約聖經從頭至尾持續不斷的主題。舉例來說,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說:一個人可以說他有信心,或說他可以說人的方言或天使的方言,或說他有某些不尋常的恩賜,卻沒有愛,就沒有益處。雅各書同樣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二20)。若沒有行為,那所謂的信心就算不得什麼,只不過是頭腦相信罷了。真信心的證明,是它在行動中顯明出來。使徒在這裡使我們面對兩件結合在一起的事――「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在使徒所聽見關於以弗所人的所有事情、以及可供試驗的諸多方法中,他說是這兩件事使他確知他們是基督徒,是這兩件事使他可以毫無置疑地為他們感謝神。

關於他們的頭一個事實是:他們「信從主耶穌」,或者可以譯作「那在你們當中、在主耶穌裡面的信心」。這是指他們親身的、個人的、在主耶穌裡面的信心。這當然是一切之中至為要緊的事,我們可以稱之為基督徒信仰的「種差」(differentia;譯按:邏輯術語,指與眾不同之處)。這是核心的、攸關緊要的、嚴謹的試驗。我們絶不可將我們的生活態度擺在第一位,絶不可將行為舉止擺在第一位。世界上有許多非常好的人,許多非常有道德的人,許多非常慈善的人,而他們並不是基督徒;事實上,他們可能是基督徒信仰最激烈的反對者。但就着生活而言,他們實在是好人。所以這顯然不是我們的起點。

我們也必須指出:要緊的也不是一個人有多尊貴的理念,或多崇高的理想;抱持一種含糊不清的、一般性的、慈善的、理想主義式的觀念,並不代表這樣的人就是基督徒。我們必須強調這一點,因為現今世代對此有所混淆。你在報紙上讀到一個大人物的訃聞時,几乎不可能避免遇見這種混淆。關於死者,人們經常強調的是:他不是基督徒,但他是個偉大的人,是個尊貴的人,是行了許多善事的人,是對人生抱持許多高尚觀念的人;然後,彷彿是要蓋棺論定似的,又補上一句說:「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正式的基督徒…,但是……」。他們的意思是:他並沒有說自己是個基督徒,也不是基督教會的會員,也沒有對基督徒信經表示贊同;然而,他卻是一個基督徒。過着這麼奇妙生活的人,不可能不是基督徒的。換言之,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觀念,一個人高貴的品格,或他對於提升民族文化、改善一般人生活的關切,就決定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基督徒。現代人的特點就是在重要的原則與主要的定義上徹底混淆了;而可悲的是,不僅一般人如此,甚至在福音派基督徒當中也是一樣。界標越來越模糊,今天的呼聲是:「別擔心定義。一個人如果自稱是基督徒,他就是基督徒了;所以,就讓我們一起同工吧!」

但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我們甚至不能從問一個人是否相信神開始。那並不是嚴謹的試驗,因為在世界上有許多相信神、卻不是基督徒的人。猶太人將神的兒子置於死地,但卻相信神。今天強烈反對基督教的正統猶太人,都相信神。回教徒和另一些人也都相信神。所以使徒強調「你們信從主耶穌」。他自己,這位可稱頌的「人」(Person),必須是中心。這個試金石包括其他所有的試金石在內。一個人如果相信主耶穌,也必定相信神,而他一般的觀念也一定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涵蓋一切的試金石。所以使徒並不是那麼關注其他的試驗,而是立刻切入核心。他似乎是採用化學領域中經常用的原則。一個化學家要辨認一個物質,有許多測試法可以使用;但如果時間緊迫,他不會使用所有可用的方法,而是立刻使用嚴密的測試法。在基督教領域中,那嚴密的試驗法就是主耶穌基督自己,所以使徒說:「你們信從主耶穌。」

一個基督徒,是一個以主耶穌基督為其整個人生、整個前途之中心的人。他在他裡面來看一切。他以他開始,以他結束。耶穌基督已經成了隨處隨在控制性的因素。今天有許多的宗教人士和許多宗教活動,都非常活躍、非常熱心,並且得到他們所謂的皈依者;但他們經常都不提耶穌基督。他們說到「就近神」「聆聽神」等等,卻不提耶穌基督。然而,他們無論看起來似乎有多好,似乎多麼虔誠,就着定義來說,他們並不是基督徒。基督徒是一個在他的主救主耶穌基督裡面來看每一件事的人。

我們現在來看看使徒在他的著作中,如何一再強調這個真理。在他寫給腓立比人的書信中,他警告讀者要提防一些猶太人,他們走訪各處的教會,說:「是的,相信主耶穌基督固然是對的;但你們還必須受割禮」其實意思就是你們還必須變成猶太人。使徒以這令人震驚的斷言回答那種教訓:「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着肉體的」(三3)。相信主耶穌的意思是:我們在他裡面來看每一件事,他是我們的一切、又在一切之內。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他相信主耶穌,那他就是告訴我說他不相信自己,他已經明白自己一切的義都只不過是糞土,是污穢破爛的衣裳,是沒有用處、沒有價值的。他不再信任肉體,不再信任自己;他全然地、絶對地信靠主耶穌基督和他為他所作成的工作。相信主耶穌的意思是:徹底地、完全地、絶對地信靠他。它意味着你相信他到這世上來是為了拯救你,相信那拯救你的乃是他自己。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的理由在於,有些人似乎以為相信主耶穌的意思是:你相信他到世界上來的目的是要告訴你神愛你、神赦免你的罪。但照着我對新約聖經的理解,那並不是相信主耶穌。這樣的人教導說:十字架只是一個偉大的宣告,說明一個事實,就是神準備要赦免你,他甚至準備要赦免人將他兒子釘在十字架上這件事的本身。但如果是這樣,主耶穌就不是救主了;他只是宣告說:神赦免了,我們可以得救了。然而,新約聖經卻告訴我們:主耶穌自己是救主,他到世界上來是為了要拯救我們。那構成我們得救之憑藉的,正是他,和他為我們所作成的工。那就是「信從主耶穌」的意思。換句話說,那意味着如果他沒有到世上來,就沒有救恩。但若根據另外那種教訓,神必然還要赦免,主耶穌所作的一切就只是告訴我們說神赦免,並且以一種非常沉痛的、生動的方式把這個信息告訴我們。他們說:他赦免那些將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這麼作是在十字架上把愛展示出來,藉此宣告神的愛。但新約聖經說他是我們的救主時,卻不是那種意思。它斷言「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那麼,相信主耶穌的意思是:我把我的整個盼望放在他和他為我成就的事上;它意味着我不再信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行為、或其他任何人的行為;我明白自己是個無望的、失喪的罪人,我之所以得救,只是因着「耶穌的血和他的義」。親岑多夫伯爵有一首德文詩歌,由查理衛斯里譯成英文,將之表明得極為完美――耶穌的血和他的義,我的美麗、我的錦衣;在寶座前服此盛裝,我能抬頭歡樂歌唱。

在那將臨大日,我之所以能夠坦然無懼地站立,是因為此一盛裝。信從主耶穌的意思是:我對其他任何事物不再感興趣,除了信靠他,以他所賜給我的寶血和他的義為袍子以外,我不再信靠其他任何事物。

但我必須請你注意使徒陳述此事的方式。請留意他說「信從主耶穌」。我們始終都必須留意使徒所用的每一個詞語;他是在聖靈的感動底下寫的,所以從來不是信手拈來、或不經意寫下的。當他改變他的片語和他的用詞時,都有非常好的理由。我們已經看見過,他在本章中使用這個名字約有十五次。他曾經稱他為「基督耶穌」「耶穌基督」「主耶穌基督」等等;但他在這裡是刻意說「信從主耶穌」。他不是說信從耶穌基督,也不是說信從主耶穌基督,也不是說信從耶穌,而是「信從主耶穌」。我們在第十七節會見到「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完整的一個詞;但這裡卻是用「主耶穌」。其解釋一定是:當他正在應用這嚴密的試驗時,用的是最簡潔的要素,最低的限度。他並不是一下子就關注完整的詞語。他直接的目標是要使人注意他的身位。他的重點是:救主是我可以同時說他是主、又是耶穌的那一位。他是神,他也是人。此一詞語使我們面對基要真理。它是一個包羅萬有的詞語。一切都包括在「主」「耶穌」之間。

主和耶穌是兩極,是包括一切的兩個端點。基督徒的救主是榮耀的主,是永恆本質的本質,是可稱頌之聖三一神的第二位,是永恆之子;然而,他也是耶穌,「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太一21)。這位主就是那最為無助的聖嬰,是降至如此卑微的那一位,是這人(the Man),是上十字架的那位,埋葬的那位,復活的那位。一切都包括在「主耶穌」裡面。

我們在頭十四節經文已經數次對這些令人震驚的真理感到希奇,但今日比過往更需要繼續不斷重複它們。只有那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神永恆之子的人,才是基督徒。一個基督徒相通道成肉身、童女生子、以及那降生中所包含的神蹟;他相信聖子永恆之生;他認為他必定不少於這個――主!我們在其他地方見到使徒稱他為「神我們救主」。惟獨這一位是我們的信心持定的對象。

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說明了同一點:「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第3節)。天然人是不相信這一點的,這世上有權有位的人不認識他,因為「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林前二8)。他們認為他只是一個人,只是一個木匠,耶穌;他們不承認他是主。在「主耶穌」這個詞語裡面,我們見到了「敬虔的奧秘」――也就是「神在肉身顯現」――以及隨在伯利恆之降生後面的一切。所以使徒用這兩個詞語,他是極其切望將焦點集中在這位格上。

一個人若是相信這一點,他當然會毫無困難地相信主耶穌所行的神蹟。神既成為肉身來到地上,就理所當然會有神蹟、會有奇妙的作為;所以他不會因為福音書中神蹟的記載而跌倒,也不會想用心理學的方式將它們解釋掉。主耶穌就是我委以信心的那一位。我不能拯救自己,也沒有人能夠拯救我;只有主耶穌能。這就是基督徒的信仰;沒有任何低於它的事可以令他滿足。只有神能夠拯救他――神在肉身中,就是主耶穌。相信主耶穌,就讓我知道他為什麼要來,也解釋他作成了什麼。當我注視這樣的位格,並且思想他為什麼要來時,只有一個答案:「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加四4-5)。他就像一個人一樣活着,並且「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他確實是為人的耶穌,他在這方面一點也不打折扣。他來了,為要順服神的律法,而他確實那麼作了。他來了,為要承擔律法所加諸于罪的刑罰,而他也已經作到了。耶穌是被釘十字架的那位,他是那被釘十字架的主。神的兒子――神子――已經為我、為我的罪死了。這一切全都包括在以弗所書這段經文裡了。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你不能把主與耶穌分開來。這是一個不能分割的位格。他永遠是主。根本沒有所謂「就近耶穌」這回事;就着某個角度而言,一個人甚至不能就近基督。他只能就近主耶穌。如果這個教義是真的,那麼一個人就不能只接受他作救主,或許以後再決定接受他作主;因為他永遠是主。那為我們的罪而死的,乃是主。而他之所以為我們的罪而死,因為罪是在神的忿怒底下;它干犯神的律法,與神為敵,所以必須受刑罰。我若是說我需要一位救主,乃是因為我需要救主救我脫離罪,包括救我脫離罪的權勢和與罪有關的一切。如果我對罪有正確的觀念,我就不能只求赦免。我必須切望得着拯救脫離它的權勢和它的玷污。我們不能只相信「耶穌」、卻把「主」遺漏掉。我們所相信的,是一個不能分割的位格。在他裡面,是在一個位格里有兩種天性;當我們相信他的時候,乃相信他是榮耀的主和我們生命的主。當我們相信他的時候,我們乃相信他為我們的罪死了,相信他買了我們,贖了我們。當我們這樣相信的時候,就把自己交給他。我們不是「就近耶穌」,我們也不是相信耶穌;我們是就近主耶穌,照着他的所是來相信他。

使徒在這件事上始終非常小心謹慎。舉例來說,我們見到他在歌羅西書裡面寫道:「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西二6)。若不是接受他為主、因而以他為我們生命的主,就不是接受他。你是否這樣信從主耶穌呢?你是否將你的信心單單專注於他,尊他為那為了你的過犯而死、完成贖罪工作的主呢?你是否能說:「基督磐石,我所穩踏;其他地位,都是流沙」

你是否完全委身於他呢?你是否完整地、全然地、絶對地相信他――神人(the God-Man),主耶穌――呢?

我們現在來看第二方面,也就是「親愛眾聖徒」。這一個接着前一個,猶如夜以繼日般。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這就是約翰一書的論據。事實上,它也是見諸于新約聖經所有部分的論據。使徒彼得在他第一封書信中,提醒他的讀者說他們已經順服真理,藉着聖靈潔淨了他們的魂,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他接着立刻就說:「就當從清潔的心彼此切實相愛」(一22小字)。就着本性而言,我們都是彼此相恨的,正如使徒提醒我們的:「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常存」惡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三3)――這是人類尚未得贖的、天然的光景!但保羅聽說在以弗所的基督徒愛所有的弟兄,所以他知道一定有什麼事臨到他們身上了。

再者,天然人是還沒有成為基督徒的人,還沒有重生的人,他對於基督徒是不感興趣的。大致說來,他不喜歡他們,因為他發現他們是枯燥乏味的、無趣的,而且是「心胸狹窄的」。這些都是他論到基督徒時所用的詞語,他當然不會願意花幾個小時在這樣的人面前。他覺得他們對他沒有吸引力,沒有利害關係。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親愛眾聖徒時,你就可以確定此人已經得着一種新的性情,已經重生了。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同類相吸,「物以類聚。」「血濃于水。」我們不願饒恕某一些人,但同樣的事若發生在與我們有關係的人身上時,我們就願意饒恕了;因為我們與他們是同一血脈的人,我們是彼此相屬、是休戚相關的。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對於基督徒、對於聖徒開始有這種感覺時,就證明我們一定是他們當中的一分子了。我們是休戚相關的。覺得是屬於同一個家庭的。這是基督徒不變的真理,保羅聽說這些以弗所人親愛眾聖徒;他們喜歡與眾聖徒交往,與他們共度時光;這些聖徒是他們最喜愛的人。

有時候,當我遭受撒但猛烈的攻擊,當他以控告猛烈逼攻我,几乎將我逼進死角時,我會為此試金石而感謝神。在這種時候,我非常高興能夠求助于這個論據,說:「哦!不管我如何,我還是寧可在最卑微的基督徒當中度日,勝於與這世上最偉大的非基督徒同處。」魔鬼對此無言以對;這是救恩的終極證明。或者換個方式來說明這件事,這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的一個證據。除非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不可能真正相愛。那產生愛,尤其是對眾聖徒之愛的,乃是聖靈。所以,我們若是愛眾聖徒,就證明聖靈在我們裡面。使徒已經稱聖靈為「印記」,為「憑據」,為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而愛弟兄、愛聖徒,就是它的證明。使徒約翰在他第一封書信第三章說:「神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23節)。

我們可以再次斷言,如果我們愛所有的聖徒,就證明我們也愛神。理由如下:我之所以愛他們,因為他們與神的關係,和我與神的關係相同;這些人乃是從世界上蒙揀選、分別出來的,從黑暗的權勢下被遷到神愛子國度的。這些人與我一起在屬天的指引下經過這個罪惡的世界,而且我將要與他們一同度過永世。因為神的奇妙大愛,我們一同面對著如此榮耀的前景。這是我所不配的,也是他們所不配的;所以讓我們一起讚美神吧!我如果愛他們,也必定愛神;因為他們的本相是神所造的,我的本相也是神所造的;所以我們可以一起將榮耀歸給他。保羅不需要詳述所有的細節,他只說明一件事,就含括它們了。如果你愛弟兄,如果你愛聖徒,就保證其他這一切的事。這是一個包羅萬有的試金石。

請留意使徒說他們「親愛眾聖徒」。他們所愛的不單是他們喜歡的,而是所有的聖徒。不只是聰明伶俐的,不只是有學識的,不只是討人喜愛的,不只是屬於某一特殊社會階層的――不!乃是所有的聖徒。一個基督徒,乃是一個對於每一人和每一件事都有新測試法的人。當他頭一次遇見一個人時,不是看他的衣着,不是看他的外觀;那是憑外貌認人。他不是自問說:他從那裡來?讀過那所學校?他的階級為何?那些不再是他所問的問題、或所用的試驗法;他現在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他是神的兒女嗎?是我在基督裡的弟兄嗎?我們有關係嗎?

有一個極美的故事,是關於名解經家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1662-1714,其著名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出版于1708年――譯者按)之父腓力亨利(Philip Henry)的。他與一個年輕女士彼此相愛。她所屬的社會階層,比他的「更高」;但這年輕女士成為基督徒了,所以社會地位對她來說不再是重要的,也不構成他們婚事的障礙。然而她的父母卻極為不悅,告誡她說:「腓力亨利這個人是從那裡來的呢?」她作出了不朽的答覆:「我不知道他從那裡來,但我知道他往那裡去」。我們親愛眾聖徒,因為我們知道他們往那裡去。他們與我們正一同奔往錫安。我們屬於同一位父,屬於同一個家,我們正往同一個家鄉前進,而且我們都知道這一點。我們當中有些人非常難辦,非常難相處,非常不配;但感謝神,因為我們都是神的兒女,就一同向我們的天家前進;我們知道有一天將要來到,那時我們所有的斑點、瑕疵、皺紋、玷污都要消失,我們將要同得榮耀,同得完全,享受同樣榮耀的永世。

這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測驗基督教任何信仰告白的兩個方法。讓我們記得使徒所用的次序。他沒有把「親愛眾聖徒」放在「信從主耶穌」之前。然而,今天的人卻普通這麼作。他們告訴我們說:「別擔心定義,」他們說神學不重要,一個人相信什麼並不打緊,但我們必須愛所有自稱基督徒的人。但那卻不是使徒的次序。使徒保羅對於模棱兩可的感情用事從不感興趣。「信從主耶穌」必須居先;然後,只有在那以後,而且確實是在那以後,才是「親愛眾聖徒」。除非信從主耶穌,就沒有一個人是聖徒。把它們放在正確的次序上,然後堅守它們兩個。基督徒所受的頭一個命令,不是要我們彼此相愛,而是要我們相信主耶穌。聖經告訴我們說:早期的門徒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今天則是把交接擺在第一,而教義(使徒的教訓)則几乎視為是絆腳石、是障礙。教會今日之所以處于危殆的光景,原因正是在此。她偏離了使徒的次序――應當先信從主耶穌,教義居先;然後才是「親愛眾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