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恩惠、平安、榮耀

卷一 神終極的心意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弗一2)

這第二節經文仍然是使徒向在以弗所的教會和其他地方之人問安的一部分;他在此要開始告訴我們的,乃是關於我們應該享受的恩典,那是我們成為基督徒的結果。他所用的詞語,在新約聖經大部分書信開端都可見到(形式可能略有不同)――「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這乃是古代人的習慣,他們碰面時都是以這方式彼此問安的,而一個猶太人對另一個猶太人問安時,常用的問候語就是「平安,願你平安。」「平安」是他們愛用的詞語。然而,使徒所說的卻不只是那樣,而是有更豐富的含義。他使用大家熟悉的詞語,並把它提升到新的、基督徒的領域中。所以,比起人們用來彼此問候的那些形式化的問候語,基督徒的問候與信函開頭語是更為重要、更為廣泛、也更為深邃的。

我強調這一點,因為我認為它非常重要。使徒並非輕率隨便,不經大腦就使用這類字眼。他並不是在一封信開頭把它當作一個機械性的公式來使用罷了,這些字充滿了深邃的意義。當他使用這些字,表達他對以弗所人存的願望時,他所希望的乃是他們能夠充分經歷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裡一切無窮的豐富。換句話說,正如我們分析這節經文時將會見到的,它包含了我們的信仰中某些最為深邃的真理,而它所用的詞語乃是最最緊要的。

我要暫時離題指出,我們讀經的時候,再沒有比查看每一個字、問問它是什麼意思更為重要的了。我們多麼容易每一天閲讀大量的聖經,但接下來的或許只是簡短的禱告!如果你主要關心的,只是每天要讀多少份量的聖經,那麼你很可能會忽略這類的字,忽略我們信仰中這些深度。在最開頭這裡,就是信首的問安中,使徒立刻就跳進了聖經中隨處可見之最深邃的真理和教義的深處。或者換另一個說法,這節經文乃是整卷書信的一種序曲;開頭先有一段序曲,乃是某些偉大樂曲的特色,尤其是某些類型的音樂。音樂家開始先把樂曲的主體編寫好,可能會有不同的樂章或劇幕,各有其主題。他完成了這個工作以後,就回到開頭,編寫一段序曲,把樂曲主體部分出現過的重要主題或要旨彙集在一起。他這麼作,是拋出一個提示,或許是用幾個小節,以激發你的興趣,並且使你對於他在樂曲主體部分將要發揮的內容有點概念。

我認為這第二節就是這整卷書的序曲,書的重要主題全都在此提示出來了。我們以後將會更詳細地來看,但讓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先注意它們――「恩惠」「平安」「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在我們的整個信仰中,再沒有比「恩惠」「平安」這兩個詞更重要的了。然而,我們多麼容易不經意地脫口而出,卻沒有停下來思想它們是什麼意思。恩惠乃是我們信仰的開端,平安則是我們信仰的結尾。恩惠是根基、泉源、源頭。它是你所看見滔滔奔流入海之江河發源的山巔;離了它,就什麼也沒有。恩典是基督徒生命中每一件事物的來源、源頭、與泉源。但基督徒的生命是什麼意思呢?它所要產生的是什麼呢?答案是「平安」。所以我們就有了源頭與流入洋海的河口,有了開端與結尾,有了起始與它所代表、所要達到的目的。所以將這兩個詞放入腦海中來思想,對我們而言是必不可忽略的,因為一切都包括在恩惠平安所形成的橢圓裡面了。

什麼是恩典呢?它是一個以難下定義著名的詞語。基本上說來,「恩惠」的意思是「不配得的恩寵」,是你不當得的恩寵,是你所領受,但你卻沒有任何權利擁有的,是你完全不配得也不當得的恩寵。我們可以稱它為紆尊降貴的愛――降下、或屈身下來的愛,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施恩的仁慈。所有這些詞語,全都是描述這個非比尋常的詞語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新約聖經中,這個詞語經常以這令人驚訝和希奇的字「恩典」出現在我們面前。無怪乎杜理其(Philip Doddridge)習慣默想它,正如他在詩句中所告訴我們的――恩典――美妙聲音!悅耳,又慰人心……

這是一切語言中最美麗的字之一。

至于「平安」,這個詞經常引起的危險是,人們容易賦予它一個含義,或將一種意思加在其上,卻未能代表其完整的意思。「平安」的意思,不單指戰爭停止,安息平靜。它當然代表安息與平靜,但它的意思比這多得多了。論到「平安」,常出現的危險是以為它只是指沒有喧閙、或爭吵、或鬥毆等事而已。很可能是因為世界上的列國是從這些角度來想到平安(或「和平」)的,所以我們永遠沒有真正的平安。在歷史書籍中所記載的和平,只是戰爭止息罷了;但聖經上的「平安」,不單是指停止戰鬥而已,它遠超過那個意思。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到譯作「平安」的這個希臘字,其字根的真正意思是「聯合」「分開之後的聯合」,結合在一起,在鬥爭與爭論之後復和。

這個字在「平安祭」一詞裡找到一席之地;平安祭是一個人提出和平建議時所獻上的。他正倡議一種聯合,結合在一起,復和。換句話說,兩個人曾經相互鬥爭、戰鬥,現在卻放下武器,注視對方,相互握手。他們聯合起來了,復和出現了;雖然有過爭鬥與分離,他們已經結合在一起了。這個觀念在這封書信的第二章闡明出來,我們在那裡讀到:「他……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第14節)。這兩個部分已經結合在一起了,中間隔斷的牆已經拆毀了;藉着同一位聖靈,他們得以來到同一位主面前。這就是「平安」的意思。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有恩典,在末後有平安;但我們尚未結束。當你面對這麼一段話的時刻,你就被迫面對一個問題:使徒為何對這些以弗所人存這樣的願望呢?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整個基督教教義。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研讀聖經;而當我們在研讀的時候,再沒有一件事比問問題更為重要。

我們為什麼需要恩典與平安呢?使徒為什麼希望我們認識它們呢?他為什麼要用這兩個詞語,而不用另一些詞語呢?答案立刻就把我們引入基要的基督徒真理中。他希望我們得着恩典和平安,正是在告訴我們有關我們自己的真相,告訴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需要那會引致平安的恩典,因為人類現今的光景乃是墮落與罪惡的結果。其詳細意義,使徒將會在第二章有充分的解釋。人類在罪惡中,乃是與神為仇為敵的。人類天生(當他一生到世上來的時候)就是恨惡神的。他不單是與神隔離的,更是敵擋神的;他是一個仇敵,在心思上與神疏離,他裡面一切天生的都是完全反對神的。這就是人類的真相,而結果就是,人在這種光景中敵擋神,反抗神,恨惡他。人天然的光景,是隨時準備好要相信報紙上說到某人已經證明沒有神的消息。人對這類消息總是歡欣雀躍,以之為樂,因為他是恨惡神的。他是在一種敵對神的狀態中。

不僅如此,因為人與神處在這種關係中,他也就落在與自己為敵的狀態裡。他不僅與在他之外的神進行這場戰爭,也在他自己裡面進行一場戰爭。墮落的人真正的悲劇正是在此。他不相信我正在說的這些,但那對他來說卻是千真萬確的。人類是在一種內在衝突的狀態中,而他卻不知道何以如此。他想要作某些事情,但在他裡面有個東西卻告訴他這麼作是錯的。他裡面有個東西,就是我們稱之為良心的。雖然他自認為無論作什麼都能夠非常快樂,雖然他可以叫別人閉口無言,卻不能叫裡面這個忠告者默不作聲。人是處在內戰狀態中,他不知道其理由安在,然而他卻知道實情確是如此。

但聖經卻一五一十地把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告訴我們了。人是神所造的,而他受造的方式使得他只有在與神和睦時才能與自己和睦。人被造絶不是要成為一個神明,但他卻總是企圖神化自己。他把自己的慾望,當作是他生命中的法則與定律,然而他的特徵永遠是混亂與惡化。在他自己裡面有某個東西否定了他的宣稱,所以他總是在與自己爭辯和搏鬥。他對真實的平安一無所知,他與神之間沒有平安,他在自己裡面沒有平安。而更糟的是,因着這一切,他更處在與其他每個人爭戰的狀態中。對他來說可真不幸,因為其他每個人也都想要成為神明。因着罪,我們全都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我們反覆凝視着我們所供奉的這個己,認為它比別人都好,遠超過別人,而每人都這麼想,在諸神之間就出現戰爭了。我們聲稱自己是對的,其他每個人都是錯的。結果無可避免地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出現糾紛、不和、與不快。因此,我們開始明白使徒為什麼要為我們禱告,好叫我們有平安。那是因為人類可悲的光景――人類的生命因為犯罪,而墮落遠離神。他的處境是裡外都不和諧,不快樂,而且悲慘可憐。

甚至遠不是到此為止。人因着不順服神而招致這一切臨到自己身上。他不能脫離這種情形。他曾經努力對他的光景提出可以理解的各種解釋,但卻沒有一個是恰當的。他曾經試過進化論,根據這個學說來展望前程,並且教導人說,現在應該已經得解脫了,應該平安了;但平安卻沒有出現。所以人又試着用其它的方式來解釋他的命運,卻作不到。人使這一切噩運臨到自己頭上,都是因為他想要成為神明的這個慾望。從他不喜歡受矯正(其實是不喜歡律法的整個觀念),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嘲笑律法,認為那是個侮辱;他不承認自己需要蒙律法保守而行在正途上,他痛恨律法的干涉。

但聖經中最偉大的信息是,雖然人已經落入罪惡中,陷入這種悲慘的光景,神卻仍然關心他,而且神也已經介入、干預了。他已經賜下律法與命令,但人卻總是拒絶它們。是神設立了政府和地方官員,為要將罪惡圈在有限的範圍內,但人總是在反抗外面強加進來的次序。他不喜歡它,因此就顯出他恨惡神、敵擋神的可怖光景。人總是拒絶神所已經為他預備的;所以論到人,就只有一種無可避免的結局了。人所自招的命運,乃是他所當得的。我們其實還可更進一步地說,人所當得的比這還要更糟呢!他應該受刑罰。但人不單是該受刑罰的犯法者而已,他也是一個愚昧人。他拒絶神的律法,不願聽從,所以當受刑罰,該被毀滅。人是無可推諉的,他在起初就故意犯罪墮落,而他現在仍然故意拒絶神的引導。這樣的人根本無從提出任何藉口來。給他聖經,他就嗤笑它。雖然他在聖經中發現,那照着去行的人就得到喜樂與平安,人還是拒絶它;雖然明知如果世上所有人都是真基督徒的話,絶大部分的問題就會消失無蹤,人還是拒絶基督教。除了刑罰和地獄之外,還有什麼是人類這個受造之物應得的呢?這就是人類墮落犯罪的結果所造成的光景。

但福音奇妙的信息也就在這一點上顯明出來。整個福音信息都是由「恩典」這個詞引出的。恩典意味着儘管有我在前面談到人類時所說的那種光景,神仍然以恩慈看待他。除非你完全接受我所謂人類是在罪惡中的說法,你就無法明白「恩典」這個詞的意思。正是因為現代人無法接受這些話,所以現代的恩典觀才會如此膚淺而貧乏。就是因為人類對罪惡的觀念不當,所以對神恩典的觀念也就不恰當。你如果要測度恩典,就必須測度罪的深度。恩典就是告訴人說,儘管這一切在他身上絶對是真實的,神仍然以恩慈看待他。這是人絶對不配的,是全然不當得的,但這就是「願恩惠歸與你」的信息。這是一個不相稱的、不當有的舉動,是由神所作成的,是紆尊降貴的愛。當人類落在罪惡當中,他所當得的就是被完全消滅,但神卻以恩典和憐憫垂顧他,也如此對待他。所以「恩典」這個詞在本書信一開始就把整個福音介紹出來了。

這是聖經每一部分的重要主題。例如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寫着說:「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現在我們既靠着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着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他說我們不單是罪人,更是仇敵;不單是墮落遠離神,不順服他,發現自己落入這種悲慘的光景中,更在靈裡敵對、恨惡、悖逆神。但儘管我們是敵擋神的,福音仍然堅稱神已經為我們賜下他的兒子,為要使我們得救。他所已經作成的,就是締造和平。在以弗所書第二章,我們讀到他叫我們與他自己和好,並且把我們帶入一種與他聯合的狀態中。他以恩慈垂顧我們,就造成了平安,而且是完全的平安。神恩典的作為徹底廢除了我們所形容由罪造成的一切。

福音首先賜給人的,就是與神和睦:「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五1)。我們已經與神和好了,因着神在他恩典中所作的,我們與神之間的敵對光景已經過去了。但恩典的結果不單是與神和睦,更賜給人內在的平安。它使一個人能夠在他一生中首次回答控告他的良心,它使一個人能夠在他一生中首次有心思與內心上的安息,因為生平第一次他能夠真正與自己相處,並且知道一切都穩妥了。基本上說,衝突已經結束了,而且他也首次明白他一切煩擾的肇因。他看見一個勝過他一切困難的方法,瞥見那正在基督裡等着他的最終得勝。

按着這種和好又領他到與別人和睦的地步。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討論,這裡只是一個縮影。在一個人成為基督徒的那一刻,就沒有一件事情是和過去一樣的了;對他而言,也沒有一個人是和過去一樣的。他從前所恨惡的人,如今卻被他視為罪惡與撒但的犧牲品,他開始為對方感到憂傷。既認識神的恩典,又經歷所賜給他的這個平安,他從前的仇敵就變成代禱的對象。他開始實行主的命令――「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新的觀點廢除了這種敵對關係。他現在渴慕和好、和睦。

但除了這種與神和睦(peace with God)、內在的平安、與別人和睦之外,聖經接着告訴我們,還要加上所謂「神的平安」(the peace of God)。意思是無論在你周圍、在你身上發生什麼事,在你裡面都有「神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而且這平安會「藉着基督耶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另譯)。神不單賜你平安,他也為你預備了平安的保守。你是被一個大能和一個「人」所駐守的,那會保守你的平安。可能有許多事臨到你,但你卻不被試探所害而犯罪;你可能不知道該作什麼,但神這出人意外的平安必保守你的心懷意念。這些是神的恩典引致之平安所包含的要素,但我首先要強調的是:這一切臨到我們,都是神恩典的結果。「願恩惠平安,從神歸與你們。」我們什麼也不配得着,什麼也不能獲得,但神卻賜下它。全是恩典,全然是神白白的恩賜。

但我們必須問第二個問題:這一切是如何臨到我們的?這一切是根據什麼而發生在我們身上呢?答案就在緊跟着的四個字「我們的父」「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歸與你們」。恩典可以立時改變我們向着神的整個態度,因為它已經改變了我們對神的整個觀念。對於基督徒而言,神是「我們的父」。對於基督徒而言,神不是哲學上一種遙遠的未知數,讓他在哲學書籍中作討論與論證的;神也不是某種巨大的勢力、某種強大的能力,遠在高天;他乃是父,是我的父,我們的父。人與神之間的整個關係已經完全被更新、被改變了。神不再是某位遙不可及的可怕的頒律法者,等着要刑罰我們;他仍然是頒律法者,但他也是「我的父」

但我們務要小心謹慎,因為我們四圍到處都是陷阱。神是我的父,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神是所有人的父」。就着某個角度來說,神確實是所有人的父,保羅對雅典人講道的時候,就曾說神是我們的父,意思是說我們全都是「他所生的」(徒十七28)。那是指神這位造物主和我們之間的關係說的。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將神形容為「萬靈的父」(來十二9)。神是萬靈的父,因為他是他們的創造者,他們的造物主,就着這個角度而言,他是眾人之靈的始祖。但當使徒在此說到「我們的父」時,他不是指着那種意思說的。神不單是一般含義上的父,更是「我們的父」。每個人既然都已經犯了罪,就墮落離開原初的那種關係,所以我們的主才能對某些猶太人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約八44)。很明顯地,他們不是神的兒女。

所以,使徒在此不單是從一般對父職的描述、從創造的角度來形容神。這裡有新的因素,是下面一段話所引出的:「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那就是基督教不同之處,那也是改變每一件事的因素,就是主耶穌基督。為了要免除有人可能會產生的不確定與混淆,讓我們留意保羅這問候語中所說的:「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恩惠和平安,同時來自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這是攸關重大的教義。離了主耶穌基督,就根本沒有所謂的基督教;除了在主耶穌基督裡、並藉着主耶穌基督,基督徒所說的福分就沒有一個可以從神那裡臨到人身上。凡是自稱為基督教,卻沒有以基督為開端、為中心、和終點的,根本就是否認基督教,你愛怎麼稱它就怎麼稱它。離了他,就沒有基督教,他是一切。

使徒將之與父神結合在一起的這一位是誰呢?看一下所用的詞語吧!他是主,也就是耶和華。這裡譯作「主」的這個字,就是古時候的猶太人用來指「神」的那個字。這是萬名之中最偉大的名,這名字是如此神聖,猶太人甚至不敢使用它。「耶和華」是神――立約之神――的名。耶和華這名是用在父神身上,而基督徒也是如此稱呼耶穌基督。他是福音書中形容為拿撒勒人耶穌的那一位,但保羅卻毫不猶豫地說他是神。他將他與神並列,他是與神同等的,他是與神一樣永存的。他如此與神並列,絲毫沒有任何不當之處;他如此與神並列,也絲毫沒有任何褻瀆。他可以與我們又真又活的父神並列在一起。他是神的永遠之子,從永世就與神同在的那一位。

但他也是耶穌,那意味着他也確實是一個人。有一個嬰孩生在伯利恆,所取的名字叫「耶穌」。後來,他長成一個男孩子,出現在聖殿中――拿撒勒人耶穌。他是一個木匠,是約瑟和馬利亞的兒子,我們也從聖經上讀到他的弟兄們。他是在三十歲時開始傳道的那個人,耶穌,施行神蹟者。

但下一節經文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他的事:「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是主,他是耶和華,他是神;但神又是他的神,神也是他的父。這是極大的奧秘。他自己在地上生活即將結束之前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二十17)。他曾經說過:「父是比我大的」;然而他自己卻是主耶和華。他也是「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的。他是耶和華,但他也是耶穌――神而人者(the God man)。道成肉身驚人的教義就出現在第二節這裡。基督是那可稱頌之聖三一神的第二位,他因着愛而降卑自己,來到世人,使我們與神和好。他是主耶和華成為「耶穌」,親自取了我們的本性,親自承擔我們的問題,甚至我們的軟弱,至終承擔了我們的罪。他進入最黑暗的深淵,甚至到一個地步,因背負我們的刑罰而感到被神棄絶。那就是「恩典」,神紆尊降貴的愛。「神如此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另譯)。

下一個詞是「基督」――主耶穌基督。他是救主,受膏者,彌賽亞,奉差遣來救贖人類的那一位。他曾經從榮耀中降臨到這個世界來,但他甚至降得比那更為低微。他不以穿上「罪身的形狀」為恥。他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我們的刑罰,他的血為我們流出,我們得以與神和好,並「與神相和」。更為奇妙的是,他既取了我們的本性,又把他的性情賜給我們。因為基督不單賜我們赦免,更賜我們重生,我們就成了「神的兒女」;如加爾文(John Calvin)有一次說的:「神子成了人子,好叫眾人子可以成為神的眾子」。這意味着我們不單與神、與別人和睦,更享受神的恩慈,因為我們是神在基督裡的兒女。那位本是他的神和他的父的神,已經成了我們的神和我們的父。所以使徒可以在論到我們這些基督徒和他自己時說:「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萬有當中最高的尊榮,神所賜給我們的恩典中最大的恩賜,就是使我們成為「神的兒女」,因此我們可以與我們的父同在、共度永世。「恩典」,是我們全然不配的,但它帶來平安、兒子的名分、最終則是永遠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