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聖徒……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

卷一 神終極的心意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弗一1)

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使徒一開始寫這封信的時候,立刻就投入偉大而深邃的真理當中。人們有一種傾向,就是將新約書信的引言看作多少隻是一種形式罷了,而我認為我們對這種傾向多少難辭其咎。我們容易以為這些引言是不必要的,我們可以略而不讀,以便儘快進入後面的偉大真理。在孩提時代,我們讀書時總喜歡立刻進入故事的核心,而對於所有的序言常感到不耐煩;我們要的是刺激興奮的事,與故事的結局。那種習慣很容易存留下來,以致於我們研討新約書信時,都覺得開頭的幾節經文與問候的話是不重要、且與真理和教義無干的。所以我們很容易迅速將它們讀過,急忙衝向我們認為精要的教訓。但這是極大的錯誤,不僅在研讀聖經上這樣,連其它值得一讀的書籍也是如此。對於作者在最開頭的地方視為必要與重要的部分予以留意,總是好的,因為他心目中若沒有某種目的的話,一定不會提到它們的。如果一般書籍是如此,新約聖經的這些書信就更是如此;因為在開頭這些問候的話中,我們發現真理精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

就在這封書信的第一節經文,我們看見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因為使徒若非同時向他們(和我們)針對何謂基督徒作出額外的描述與定義,就無法稱呼這些以弗所人。我請讀者留意這個事實,因為人們常常誤解新約書信的教訓,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注意到這些信息是對誰說的。新約書信的教訓,乃是單獨針對基督徒,針對在主耶穌基督裡的信徒而說的。把新約聖經任何書信的教訓,拿來應用在一般世人的身上,乃是全然錯誤的、異端的作法。這教訓是針對特殊的人說的,而使徒在此根本不容我們對他寫信的對象有任何疑惑。他稱呼他們,並且立刻描寫他們。

使徒正在寫的這卷書信,可以稱之為一般信函,我們對這一點也必須清楚。英文修訂本(Revised Version)並不是說「給在以弗所的聖徒」,而是略去了「以弗所」(譯按:中文讀者可參考呂振中譯本附註)。這提醒了我們,某些古抄本中,並不包括在以弗所這幾個字,所有最古老的抄本,都沒有「在以弗所」這幾個字,但它們卻可見于其他古抄本中。然而權威人士都一致說,事實的真相是,使徒給許多教會寫了一封傳閲的信函,他的書記可能留下一處空白,以便填上任何一處特殊教會的名字。這封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信函,也送達亞西亞省的其他教會,「達以弗所人書」這個傳統的書名之所以會出現,可能是因為原稿確曾送達在以弗所的教會。

讓我再強調另一點:這封信並非寫給某些非比尋常與例外的基督徒,它不是一封寫給某位大學者或神學家的信,它不是一封寫給教師的信,它並非一封寫給所謂聖經學者的信。它不是一封寫給專家的信,而是一封給教會普通肢體的信。從每一個立場看來,這都是一個極其要緊的發現;為這緣故,使徒在此論到基督徒與教會肢體時所說的每一句話,對我們也必然是同樣真實的。我們在這封書信中所見到所有高深的教義,乃是你我所必須接受的。以弗所書――或許在使徒生平與其著作中算得上是最高的成就――其實是一封寫給像我們自己一樣的人的書信。教會(所有教會)的普通肢體必須持守這些教義,明白它們,並因它們而歡欣。它們不只是給某個特別有學問之人的;乃是給我們每一個人的。

接着,我們就來看使徒對基督徒、對每一位基督徒所作的描述;我們在此所見到的,可以稱之為構成一個基督徒之最低限度的條件。在這封信的主體部分,使徒說他迫切希望這些人能夠學習更多、更深、與更高的真理。所以他向神禱告,祈求讓他們悟性的眼睛能被照明:「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那就是終極的目標,但在那之前,他提醒他們回想他們所已經是的,與他們所已經知道的。對基督徒所作的這個描述,就是對當時以弗所基督徒所作的描述。這些事對他們若非真實的,他們就根本不能成為教會的肢體,也不能接受這封信。那麼,藉着新約聖經的教導,我們發現自己在此所面對的,乃是構成一個基督徒之基本的、永不能削減的最低條件。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的原因是,對我來說,明白作基督徒的真確意義,乃是基督教會此時此刻的最大需要。早期的基督徒只不過是一小群人,竟能對當時他們所生活在其中的異教世界造成如此深厚的衝擊,原因何在呢?乃是因為他們的所是。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組織,也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品質,而是他們因着成為真基督徒而擁有的大能。那就是基督教何以能征服古代世界的原因;而我愈來愈信,那也是基督教能真正影響現代世界的不二途徑。根據我的看法,今天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基督教會之所以缺少影響力,乃是單單因着一件事:我們如此不像新約聖經中對於基督徒所作的描述(願神赦免我們!)。所以,我們若是關切教會的光景,我們如果對教會外面的男男女女有負擔,他們正在悲慘可憐的光景中,正投向滅亡之途;那麼,我們必須作的頭一件事,就是省察自己,看看我們多麼貼切地符合所描述的這個樣式。使徒以三個重要的詞語來描寫基督徒。頭一個詞語是「聖徒」「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聖徒」――在以弗所的聖徒,在老底嘉的聖徒,在其他每個地方、無論大小之教會的聖徒。論到基督徒,頭一件事是:他是一個聖徒。我恐怕這在我們某些人聽起來會覺得相當奇怪。我們很容易說:「哦!我是個基督徒,但我離聖徒還遠得很哪!」我們害怕作這樣的自稱;不知怎麼地,我們總是害怕這個特別的稱呼;然而,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卻被稱為「聖徒」。所以,我們必須看看使徒為何使用這個字,並且明白「聖徒」在新約聖經中究竟是什麼意思。

它所指的頭一點是,我們乃是被分別出來的人。就像其他聖經作者的用語一樣,這也是使徒在此所用之字的根本意義。它最主要的意思是分離、分別。這個意義有一個極佳的例證,見于使徒傳第十九章,我們在那裡讀到,當某些困難和反對出現的時候,使徒就把門徒分別出來,開始在推喇奴的學房與他們一起聚會(第9節),然後教導他們,在信仰上建造他們;他把他們分別開來。這就是「聖徒」這個詞的精義,而教會就是聖徒的聚集。教會不是一個機構,她最主要的乃是一個聚集,是聖徒的聚會。在舊約時代之以色列百姓,也是一個完美的例證。他們是被神分別出來的一群人,他們從世界被帶出來,他們蒙神賜以某種獨一性,他們乃是「神自己的百姓」。他們被形容為「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是神特別的產業、與神有特殊關係的子民。這就是以色列百姓在舊約聖經中的定義。就某方面說,他們乃是其他許多國家當中的一個國家,然而他們卻是特殊的;他們擁有某些權利,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他們從神領受了神話語的某些啟示,保羅稱之為「神的聖言」。換句話說,他們乃是獨居之民,在世界卻又不屬世界,是單獨被神分別出來的;那也就是說,他們是「聖徒」。所以,基督徒最主要的乃是與世人分離的人。

使徒所說的,與他在加拉太書開頭所說的完全相同――「願恩惠、平安,從父神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我們是從這世界被拯救出來的,從世界分別出來的。今天的基督徒,就像古時候的以色列民一樣,雖然在世界,卻不屬這世界;他是一個像別人一樣的人,然而他又是截然不同的。這乃是首要的、基本的真理。基督徒不像其他人一樣,他是分開的,他是有別的,他是獨特的。他有如鶴立鷄群一般,他是蒙神呼召出來的,他已經從世界分別出來,分別為聖歸神了。這對我們今日的基督徒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嗎?分別的意思,並不只是指我們在主日早晨參加某個地方的敬拜,而大部分人都沒參與。那是分別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但卻不是攸關重大的,因為這樣參與敬拜,可能純粹是風俗或習慣的結果,或是社交圈的一部分。問題在於,我們這個人是否真的分別出來、是否真的與世人截然不同呢?

我們分別出來,並非僅指外在方面說的;它的意思是,我們是分別出來的。因為我們裡面是潔淨的。那就是「聖徒」這個詞的真實意義。我們在直覺上都認為一個聖徒乃是像聖人一樣;那是正確的,我們也必須領悟到此字本身的意義這個次要因素。聖徒乃是一個在許多方面都蒙潔淨的人。他從他的罪咎得了潔淨,脫離了那將他從神面前趕逐出來的事物。如果成為聖徒的意義是,你從世界被取出,並被帶入神的面前,那麼很明顯的,一定有什麼事發生,使你能以進入神的面前。將人與神隔離的乃是罪;所以在任何人能被神分別出來之前,他或她必須先從罪惡的咎責中得着潔淨。所以這乃是頭一件真實發生在基督徒身上的事;正如使徒提醒我們的,他已經藉著基督的血蒙了潔淨。「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但潔淨並非到此為止。聖徒乃是一個也已經從罪惡的污穢得了潔淨的人。那不只是外面的潔淨,也是裡面的,因為罪影響了全人。一個聖徒,乃是一個從那玷污他的心思和內心、他的行動、與其他一切的事物中蒙了潔淨的人。他在外面是蒙潔淨的,他裡面也是蒙潔淨的;正如聖經所稱呼他的,他已經成了一個「聖潔的」人。錫安山被稱為「聖山」,聖殿中所用的器皿則被稱為「聖器皿」。那意味着它們乃是被潔淨、被分別出來、不作它用的;它們乃是「歸耶和華為聖」的。在這個詞語被應用在基督徒身上以前,它原先是應用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你們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乃是神特殊產業之民。

我在此要提出兩個實際的意見。首先是,這些見解適用於每一個基督徒――以弗所的聖徒、普世的所有聖徒、在各處所有忠心的人。我們必須一次而永遠地把羅馬天主教在此所引入之錯誤的二分法剷除掉。他們挑出某些人來,稱他們為「聖人」「聖徒」。稱讚一個傑出的人,這件事並沒有錯,但天主教徒所作的並不是那樣。他們稱這些特別的人為「聖徒」,而且只有這些人才是。但那是錯的,是不合聖經的。每個基督徒都是一個聖徒;你若不是聖徒,就不可能是一個基督徒。你若沒有在某種強烈的含義上從世界分別出來,你就不可能是個聖徒與基督徒。你不再屬於世界了,你在它裡面,但卻不屬它,在你的心思、你的觀點、你的內心、你的談吐、你的行為舉止上,已經產生了一種分離。你是一個在本質上截然不同的人,基督徒不是一個世俗人,他不受世界與其見解和觀點的轄制。我們必須省察自己,看看我們與這個描述是否相等。我們若說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大批男男女女(他們有許多都是不快樂的,為了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生活而煩擾不安),不來向我們說話、問我們問題,在遭遇困難時不奔向我們求助,那是因為他們並不覺得我們與他們有何差別,因為與我們有關的事物並不能顯露出我們是在本質上有所不同的人,這麼說豈不是正確的嗎?我們已經接受了錯誤的觀念,以為只有某些基督徒才是聖徒,我們尚未明白每位基督徒都是定規要從世界分別出來的。

就是在這裡,我們應該可以看出基督徒信仰與基督教救贖的整個神蹟奇事。請想想以弗所是那種城市,讀一下使徒行傳第十九章,你就會發現那是一座大城,極為繁榮,但卻是徹底的異教城市。城裡的居民崇拜一個女神,叫黛安娜(Diana),並且呼喊着「大哉!以弗所人的黛安娜啊!」(譯按:黛安娜是拉丁名字,使徒行傳用的是希臘名字亞底米)。他們深以自己和他們的女神為傲。不僅如此,城裡還有許多巫術如魔術、以及諸如此類的事。使徒保羅訪問這座城市,發現那裡有一群人,一共約有十二個人,都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但他們對於真理的見解卻非常不確定。你還能想像得出比這更沒有盼望的事嗎?當使徒走過這座城市時,發現它是全然異教的,滿了傲慢自大,充滿了祭典和一切敵擋神的事。你還能盼望基督教會在這麼樣的地方興旺起來嗎?但保羅卻在那裡傳道,並被聖靈使用;教會建立起來了,這些聖徒出現了,後來以弗所更成為使徒約翰勞苦事奉的所在。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福音不是人的教訓,它乃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當它進到一座城市之後,就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正如在被聖靈充滿的使徒保羅身上所顯出的一樣。

還是讓我們回到使徒的第二個詞語――「有忠心的」。論到「有忠心的」這個詞語的意義,我們務要小心謹慎。就著某方面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令人遺憾的譯法,因為我們也很容易將次要的意義加在這個詞語上。基本上說起來,「有忠心的」這個詞語,意思是「運用信心」。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使徒多馬為例,有次聚會他缺席,後來回到門徒當中時,同伴們告訴他說主在他們當中顯現了,看看他是如何拒絶相信他們的見證。多馬說,除非他看見主手上的釘痕,並且用手指探入那些傷痕,否則他不相信。後來,主忽然顯現,並將自己的釘痕指給他看,要他照他所說的去作。多馬就屈膝在主腳前說:「我的主!我的神!」但請你記得我們的主如何溫柔地責備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那時他曾說:「不要疑惑(譯按:英譯「不要沒有信心」,較接近原文),總要信」。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第二十七節譯作「信」的這個字,與這裡譯作「有忠心的」是同一個字;它的意思是「滿有信心」,運用信心。使徒稱這些在以弗所的基督徒為有信心的人,運用信心的人;他們是基督徒,因為他們是信徒。

這又是極為基本、重要、且攸關重大的事。你若沒有某種信心,就不可能是個基督徒;使我們成為基督徒的,乃是我們相信某些事物。我們再回頭看使徒行傳第十九章。那裡告訴我們說(第1至第2節),保羅遇見幾個門徒,但他們卻不覺快樂,就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他接着就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然後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聽見這些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

這件事相當清楚地告訴我們是什麼使我們成為基督徒。一個基督徒不只是個不錯的人,是個好人,是個喜歡成為基督教會一員的人,是對提升道德和理想主義有含糊興趣的人。今天有些人被形容為傑出的基督徒,其實他們所相信的只是所謂之「尊重生命」,但那卻不是照着新約聖經的教訓。基督徒乃是一個相信某些特殊真理的人,而他信仰的精髓是集中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身上。基督徒,聖徒,是「滿有信心的」。相信誰?相信什麼?相信主耶穌基督!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乃是神的獨生子。他滿心相通道成肉身,他相信那永恆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那永恆之子取了人性,進入這個世界;他相信童女生子,以及耶穌藉着他的神蹟顯明他是神的兒子。

在以弗所的眾聖徒相信這些真理,而保羅也能用在以弗所施行的特殊神蹟,來證明這些真理。他們並非輕輕忽忽地對待它們,他們知道他們所信的。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相信基督耶穌曾進入這個世界,「為人人嘗了死味」,他們相信他乃是藉着他的血拯救我們,他為我們的罪背負了刑罰,併為我們而死,好叫我們得以與神和好――「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他們對這些事滿了信心。他們堅決相信他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他們並非只有某種含糊不清的信念,相信耶穌仍然存在,而是充分確信他從死裡復活了,而且向他的許多門徒顯現,末了也向這位保羅顯現。他們也完全相信聖靈的位格。他們相信聖靈已經在五旬節那天奉差遣而來,「父所應許的」已經來到,而且可以被人領受;信徒們也知道他們已經接受了他。他們對這些事滿有信心。我們是否「有忠心的」呢?最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是不是教會的會友,乃在於我們對這些事是否滿心相信?我們是否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呢?我們是否認識基督教的教義呢?我們是否明白聖經所啟示救恩的途徑呢?彼得說,我們必須「常作準備,好說明心中盼望的緣由」(直譯),更證實了保羅的話。

「有忠心的」這個詞語還有更進一步的意思,也就是一般所接受的。它意味着,我們持守這信仰,堅守這信仰,恆久在這信仰中,並忠於這信仰,準備與保羅一起護衛這信仰,竭力為它爭辯。它意味着我們是可以依靠的,我們是可以信賴的,因為我們認識這信仰,也因為我們相信它、並信靠它。我們切莫忘記這第二個意義,我們必須是別人可以依靠和信賴的人。我們一定不能成為「被每一種教訓之風搖動」(弗四14直譯)的人,這種人的信心可以因着閲讀某個否認基督神性、或童女生子、或絶大部分基要教義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而搖動。我們必須是忠心的、可以依靠的、可以信賴的;我們知道自己所信的,並與使徒和其他人一起站在堅穩可靠的陣線上,為這信仰齊心與一切敵人奮戰。

即使教會有可怕的逼迫來到,我們也一定不可以膽怯。早期的這些基督徒,有許多都曾被告知,他們若堅持說「耶穌是主」,而拒絶說「該撒是主」的話,就要被處死。然而,他們仍然說「耶酥是主」。雖然我可能未必會以這麼特別的方式受到試探,但今天在世界其他地方,仍有基督徒必須面對失去工作、或職業、或他們的專業地位、或與家人分離、被下在監牢裡、以某種可怕的方式受辱、受槍決、被肢解的可能性,只因為他們忠於這個信仰。他們屹立不搖,他們是「滿有信心」的;他們值得依靠、信賴,並堅持到最後的時刻,絶不搖動或畏縮。你我不必面對公開的逼迫(至少目前如此),但我們卻必須面對譏諷與嘲笑,而且別人經常感到我們是古怪而奇特的傢伙。無論發生什麼事,無論遇見多少的譏諷,嘲笑與揶揄,你我都必須忠心。無論得付什麼樣的代價――經濟上的、職業上的――我們都必須是忠心的、可靠的、可信賴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不計一切代價地站住。這就是基督徒;他知道他所信的是誰,與其否認他,倒情願自己犧牲性命。

最後,則是「在基督耶穌裡」這個重要的片語。它是最為要緊的,我們應該明白它的意思,而且它除了與「有忠心的」連用之外,也與「聖徒」連用。他們是在基督耶穌裡的聖徒,他們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正如我們研讀這封書信時將會一再看見的,這個片語乃是新約聖經偉大的特殊陳述之一。它的意思是,基督徒不單是一位相信基督的人,他其實乃是「在基督裡」的。他屬於他,與他聯合,與他連結。就舉新約聖經所用之身體的例證吧!保羅對哥林多人說:「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在以弗所書的第四章,他也用了相同的類比。他說那些形成教會的基督徒,像一個身體一樣被建造起來。他說: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四15-16)。所以,成為基督徒,並不只意味着你是一個在基督之外,相信他的人;你是一個信徒,乃是因為你與他聯合,你是「在他裡面」的。

我們在羅馬書第五章也見到同樣的觀念,保羅在那裡說明一個極重要的類比與對比。他說我們原來全都是在亞當裡的;亞當不只是頭一個人,他也是全人類的代表。每一個生在世上的人都是在亞當裡的,都是亞當的一部分,與亞當聯合,結果是,亞當的行動所帶來的後果也影響了所有的人。但使徒接着指出,我們怎樣全都是「在亞當裡」,現在――我們這些基督徒――也照樣是「在基督裡」。怎樣「在亞當裡」,照樣「在基督裡」。基督徒乃是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主耶穌基督所已經作成的一切,對我們都成為真的了。

保羅在羅馬書第六章再一次解釋它,他說:當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我們也已經與他同釘十字架了;當他死的時候,我們與他同死了;當他埋葬了,我們也與他同埋葬;當他復活的時候,我們也與他一同復活。他坐在高天之上,保羅在這卷以弗所書第二章說:神「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就在此刻,我們就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因為我們是「在基督裡」的。這是何等驚人、何等令人訝異、何等令人無法抵抗的真理――我是基督的一部分,我屬於他,我是基督身體上的一個肢體!我不是屬於我自己的,我乃是用「重價買來的」。我是在基督裡的,他是元首,我是一個肢體;在我們之間有種活潑的、有生機的、奧秘的聯合。我們身為基督徒,一切所享受的、臨到我們身上的福分,全都因為我們是「在基督裡」的。「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我們的主自己說:「我是真葡萄樹,你們是枝子」

如果你是一個基督徒,這一切就都是為你預備的。別再說你的軟弱或無助;他就是生命,而你與這生命聯合,你是這生命的一部分,你是葡萄樹上的枝子,「在基督裡」。我們還會回頭看這一點,不過現在且讓我們掌握住它的原則。讓我們默想它,並且讓我在結束的時候用兩個簡短的解釋鼓勵你這麼作。使徒在形容基督徒的時候,把這三件事按着下列次序並列在一起――「聖徒」「有忠心的」「在基督裡」,你想他為什麼這麼作呢?答案非常簡單。關於基督徒,頭一件事、而且是最明顯的一件事,永遠是這個事實――他是一個「聖徒」。使徒心思中的眼睛看著以弗所城,看見在這富裕、異教與巫術盛行、生活放蕩的沙漠中,彷彿有片綠洲一般。這片綠洲在沙漠中顯得那麼突兀――那就是教會,眾聖徒。那是辨別基督徒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任何人只要注意看這個世界,立刻就會對這個事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這世界裡面有某些人非常突出、相當與眾不同,因為他們是「聖徒」。那應該是我們留給別人的頭一個印象。每一個人(鄰居、朋友、同事、與同工)都應該知道我們是基督徒。那應該是很明顯的,應該是很引人注意的,因為我們正是這樣的人,因為這些事對我們來說乃是真實的。我們讀到聖經上說:我們可稱頌的主「隱藏不住」,就着這一面來說,在我們身上也應該是如此的。這個事實是不可能隱藏的。但那並不代表我向人強迫傳講我的基督徒信仰,使自己成為一個怪傢伙。不如說那是一種聖潔的素質,是滿有恩典而迷人的,像主自己一樣。我們是一群與眾有別、與眾不同的人,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是一群聖潔的子民。

接着,讓我們說明在聖徒與忠心之間保持完整關係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聖潔與相信主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這兩件事應該是永遠不分開的。無論我們如何自欺,絶對沒有「理論的基督徒」這一回事。在課堂上堅持信仰上的教義,在頭腦上贊同這些教義,是有可能的;但那並不能使我們成為基督徒。所以保羅把「聖徒」擺在「有忠心的」之前。湯樸威廉(Dr. William Temple)曾經說過:「沒有一個不聖潔的人會是一個信徒,也沒有一個非信徒會是聖潔的」。這兩件事必須是永不分開的,你永遠不要在稱義與成聖之間划上一條鴻溝。如果你是一個基督徒,你就是在基督裡的;在基督裡所發生的事是:神「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你不能、也絶對不要試着把基督分割開來。若有人說你可能已經稱義卻還沒有成聖的話,那是一種假教義。那是不可能的事,在你是「有忠心的」之前,你就是一個「聖徒」了。你已經被分別出來了。那就是你為何相信的原因。這兩件事是緊密連結、永不分解的。我們斷不可將它們分離或分割!聖潔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性格;我們如果不是聖潔的,那我們就是徒然無益地承認基督了。你若不是聖潔的,就不可能是一個信徒;就着新約聖經中的定義來說,你若不是一個信徒,你就不可能是聖潔的。「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